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功能观探赜

    胡立法;

    在现代社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社会,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挑战。社会制度因素是造成科技双刃剑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技功能时认为,科技的应用与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有区别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的功能存在悖论现象。对此,马克思形象地说,“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科技功能悖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有资本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服务社会、服务人的本质力量。

    2025年04期 No.214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基于唯物辩证法的分析

    宗海勇;孙琳;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这就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的唯物辩证法,党的自我革命与唯物辩证法原则实现了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坚持自我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以严密的理论、科学的实践、正确的态度践行唯物辩证法原则,不断实现具象性出场、发展性到场、飞跃性在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

    2025年04期 No.214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聚内御外: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组织化探索

    宋希斌;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迅速适应抗战新形势,更好地领导和动员全民族共御外侮,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组织化实践推动下,调查研究在党内思想建设层面实现了从社会动员工具到思想路线的超越,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学术活动向政治行为的超越,在行为模式上实现了由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超越,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象化表达,取得了内聚党心、民心,外御日寇之功效。抗战时期组织化的调查研究,兼具了解国情及凝聚党力之作用,不仅回应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使命,而且内化为党的政治自觉,成为中共应对复杂局势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之良智妙法。

    2025年04期 No.214 23-3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孙景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以唤醒、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为根本目标,在边区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推动组织化运作、创新教育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民众参与度,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025年04期 No.214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社会团体与抗战动员——以抗战时期平教会的湖南实践为中心

    张羽丰;

    抗战初期的局势为社会团体参与抗战动员提供了契机与空间,平教会适时将组织目标从“作新民”转为“教民战”,意在通过抗战动员变革乡村,推动现代国家建设。为实现理念推广,平教会以自主实践为基础,依托组织声望、社会网络与专业知识嵌入湖南地方行政,以总体设计、人员培训、教材编纂、技巧传授等方式参与并拓展影响,使得社会团体与地方政府的动员能力均有提升,形成“双向赋权”格局。社会团体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转化为以《抗战传习片》为代表的动员资源,在提升民众民族国家认同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团体的动员实践为我们认识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一定是国家统合社会的单向过程,还可以是国家与社会协力改造地方的过程。

    2025年04期 No.214 43-5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数据治理的制度构建与法治应对

  • 数据财产权制度规范体系的构建

    高志宏;张延书;

    信息时代的数据财产立法,已超出了传统公私法的二分法律框架,应当采用综合立法模式,构建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公共利益相协调的平衡机制。我国数据财产专门立法尚未出台,数据财产权属规则尚不明确,数据处理规则集中在公共数据领域,已经成为数据治理的制度壁垒。从规范构造角度看,应当明确赋予数据收集者以数据财产权,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健全以收集权为基础、以所有权为关键、以自决权为核心的数据财产权利体系。要通过数据治理统一化立法,强化“积极确权+行为规范”模式,协调数据财产赋权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之间的关系。

    2025年04期 No.21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数据流通的公共性风险及其法律应对

    郭红伟;

    “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流通和交易制度,促进数据流通使用,充分实现数据要素价值。北上广深等地积极响应,迅速开展以数据交易为代表的数据流通实践。然而,数据违法收集、泄露等问题相伴而生,公共性风险事件频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中心等采取了系列措施,但效果不显。对此,应从法律制度层面提出消解之法;适当规避知情同意原则,完善个人数据授权流通机制;依循利益理论,确认企业数据权益,设置场景化的企业数据权益保护机制;采用公共规制理论,构建政府规制与司法控制协同的数据流通监管机制;区分数据流通类型,创设体系化数据违法流通追责机制,合理规避数据流通的公共性风险。

    2025年04期 No.214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三):社会知识生成的多元图景及转化

  • 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知识行动者及其多维互动

    陈思宇;

    本文考察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知识行动者及各自在当下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研究认为:通过知识生产方式、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产品三个核心概念可以搭建起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总体框架;学术载体与出版从业者不单是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思想展台和守门人,同时也扮演了协调者与连接者的角色,是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当事人与内在动力;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有赖于知识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澄清知识行动者在知识生产中的积极角色,不仅有助于发展更完善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也能在实践方面助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2025年04期 No.214 74-8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从个人体验到社会知识——以小红书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

    李钧鹏;杨太文;

    近年来,美团、大众点评、小红书等生活指南软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解答疑惑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知识的生产过程却是一个“黑箱”。本文以小红书上的乡村旅行建议为例,考察了乡村旅行博主如何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性知识的过程。首先,内化乡村体验的过程以及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叙事、视频与攻略的外化过程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后台”;其次,经过外化处理的个人体验被发布到软件上,获得共享性、社会性和客观性,构成了知识生产的“前台”;最后,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知识通过创造实用性和情感价值以生产合法性,或借助于历史故事、当地居民陈述等途径继承合法性,从而成为社会知识。这揭示出一个不同于伯格和卢克曼的现实建构过程:一是数字空间中的知识生产包括“前台”和“后台”两个环节;二是知识客体化过程无法产生稳定的制度化知识,而是在个人经验与社会知识之间摇摆;三是知识生产受数字平台逻辑的影响。

    2025年04期 No.214 87-9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四):数字国家与区域发展

  • 数据要素时代的国家新角色:数据国家的生成与挑战

    胡业飞;

    数据要素化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所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现象,更推动现代国家获取“数据国家”这一新角色。数据国家具有以下特征:以数据要素化的完成作为社会条件,国家在正式规范层面对数据要素地位进行确认;为更好驱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国家履行“数据供给方”的治理职能,通过公共数据开放与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向社会直接供给高质量数据资源,借以引导私人部门加大数据供给力度,最终形成了数据国家角色。不过,数据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公共数据供给的“弱激励”困境:科层制逻辑下的行政部门因权责利失衡(数据管理风险与收益反馈缺失)而陷入集体行动困境,导致公共数据供给水平低于预期。结合了“基于林达尔方法的需求侧分析”、“贴近萨缪尔森条件的公共数据获取门槛设计”以及“强化激励信号提供的供给侧改革”三重路径的治理方案有望化解上述困境,推动公共部门释放更多高价值的公共数据。本文遵循“社会条件基础—国家角色生成—现实挑战应对”的分析逻辑,从数据治理角度出发为国家新角色提供理论解释。

    2025年04期 No.214 99-108+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协调发展:范式变革的新逻辑——基于新空间经济学“4D”的分析框架

    叶堂林;刘佳;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日益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并凭借其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网络外部性等特点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和新动能。基于“距离-分割-密度-异质性”(4D)的分析框架,数字经济重构时空的物理约束,逐步突破物理意义上的“场所”,使空间进一步从物理层面拓延到虚拟层面;数字经济削弱市场分割,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与高效配置;数字经济促进产业虚拟集聚,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协同性;数字经济重塑区域比较优势,在数字技术与本地资源禀赋相适配的过程中给予后发地区缩小相对经济差距的机会窗口。

    2025年04期 No.214 109-11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民生为大,就业为要:中国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余泳泽;

    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成为平衡产业升级与民生保障的关键路径。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就业规模上,产业升级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就业替代效应;在就业结构上,促进多层次就业是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应有之义;在就业质量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在就业公平上,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我国目前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面临四重约束:第一,人力资本结构性错配,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稳定难以协调;第二,技术性失业与就业替代存在短期压力,技术创新的就业替代效应凸显,短期内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第三,制度环境与治理措施亟待优化,现有法律法规与新经济形态的适应性不够;第四,区域与产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梯度落差加剧就业空间失衡。针对上述约束,本文提出推进就业友好型产业结构形成的系统性路径:一是实施技能重塑与终身学习战略,完善技能需求预测与响应机制,深化教育改革与产教融合;二是健全技术创新与就业协同的保障机制,实施就业影响前置评估与协同治理,强化就业服务与兜底保障;三是优化制度供给与创新生态,优化政府支持政策,强化就业友好导向;四是促进区域协调与产业梯度发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区域互助与产业转移机制。

    2025年04期 No.214 120-13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激活志愿服务: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与路径

    景燕春;朱健刚;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求社区居民的志愿性参与。虽然居民的志愿服务已经被视为参与式社区治理的重要形式,但在现实中,居民的志愿参与仍然很难有效持续。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广州市D小区社会工作介入志愿服务过程的跟踪研究发现,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和技术,可以有效动员居民志愿服务、激发公共意识、提升契约协商与利益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多元主体协作,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此外,仅具备契约协商和利益合作能力不足以维系有效治理,而培育志愿精神、进行价值赋能、创建公共价值生产机制才能使社区志愿服务得以持续。

    2025年04期 No.214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政治目的”与“政治身份”:秦汉时期“民本思想”中“民”的二重属性

    刘祥瑞;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虽在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形态各异,但究其本质都是强调将“民”作为一种“政治目的”。而伴随着这样的思想活动,“民”也逐渐成为一种确切的“政治身份”。但作为“政治身份”的“民”却难以在具体政治实践中通过自身保障其作为“政治目的”的规定。故以“民”的二重性为锚点,重新考察先秦两汉的社会变革,有助于理解“民本思想”背景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张力。

    2025年04期 No.214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学衡派的“德先生”——以“民治”言说为中心的考察

    赵千迪;

    外来词汇democracy进入中国时,曾有多种译法和解读。学衡派使用“民治”一词,注重民众治理国家的能力,其内部对此有不同的认知路径,一是从中国传统中发现“民治”精神;一是在西方历史语境中诠释“民治”,推崇贤贤主义与机会平等,即尊重人的禀赋不同,让贤者发挥领袖作用,为民众充分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两种认知路径遥相呼应,皆以提升人的内在涵养为本,这正是《学衡》及其成员的教学目标所在;前者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经世精神可与后者互补,使智识阶级在“过渡时代”发挥典范作用,为多数民众治理国家预作准备。借由学衡派的“民治”言说回到“德先生”的原点,或可为现实中“德先生”与“共和”的难题提供一种补充性认识。

    2025年04期 No.214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算法应用对司法自主性的影响与规制

    王勇;孟子杰;

    以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深刻影响着司法行为,其在为司法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技术与司法的冲突,造成了“程序之困”与“逻辑之困”。算法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裁判的流程和秩序,影响着司法权力关系和司法决策的形成过程,引发了计算逻辑取代司法逻辑、裁判权力逻辑和司法责任逻辑的风险。算法的技术嵌入、权力机制与自动化决策将造成司法的程序困境,计算正义、算法黑箱与法官共谋也将损害司法的自主性。对此,应通过健全算法管理机制,明确权力配置和责任认定等司法程序;通过完善算法准用性、伦理性标准,完善法官行为约束等规范依据,以规范算法应用,维护司法自主性。

    2025年04期 No.214 161-171+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跨域司法协同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系统性治理

    张丽艳;

    数字时代跨域司法协同面临多维结构性困境,规范统一性与地方司法知识整合的张力引致规则冲突,跨域程序衔接壁垒触发程序阻滞,科层体系与协同网络适配失衡引发组织协同效能虚化。这些矛盾本质上是法律系统自主性与治理复杂性间的动态博弈。化解上述困境须整合系统科学多分支理论,构建多维分析框架,以法律自创生理论构筑规范根基,借助结构功能主义AGIL模型调适系统效能,依托协同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驱动组织与规则演化。通过梯度化司法知识生产机制弥合规则冲突、弹性程序体系纾解程序阻滞、混合型治理网络重塑组织结构,在恪守司法权中央事权属性的前提下,拓展区域性制度创新空间,为司法治理现代化提供新范式。

    2025年04期 No.214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公共行政

  • 从应急到常态: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常态化的实现逻辑

    刘亚平;王晓曼;

    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常态化,是提升“大应急”体制效能的关键。当前该部门的功能被窄化为“非常态突发事件协调”,而常态下的综合协调易被边缘化,仅在危机时被临时激活。本文基于对W区应急管理局的观察,探讨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综合协调常态化的实现逻辑。研究发现,应急综合协调的运作困境源于科层分工与任务属性的矛盾,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不得不借助“搭台唱戏”的策略,探索将综合协调常态化。“从应急到常态”由组织显示化、政绩共容化和跨域连接化三重逻辑共同促成。在科层制专业分工与整体性治理的张力下,不同于传统解决方案依赖职能部门边界拓展引发领地争夺战,地方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借力紧急状态下的领导干预、构建政绩共容体、搭建跨域连接平台等逻辑实现了科层制专业性与整体性的融合。

    2025年04期 No.214 182-19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 县域精准治理的运行逻辑与实现机制——以W市H区社会治理中心为例

    梁剑;赵晖;

    县域精准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基层政府的重要改革实践,现有研究虽对精准治理的运行机理偶有涉及,但总体上关注不足、研究不透。本文以W市H区社会治理中心为案例,对其运行逻辑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政治系统理论、权力理论、政策过程理论对县域精准治理的实现机制进行学理化提炼总结,主要包括整体性扁平化的组织机制、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机制、多元协同参与的执行机制、科学准确高效的评估机制和高技术与法治化兼具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县域精准治理的实现。基层政府可以借鉴吸收精准治理实现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体制机制调试与改革,从而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最终实现善治。

    2025年04期 No.214 19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5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巴洛克宫廷画对查理一世君主形象的塑造

    王杨清雅;姜守明;

    英王詹姆斯一世来自苏格兰的斯图亚特家族,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遗留下的都铎王位由他继承,从而开创了斯图亚特王朝。第二代君主查理一世当政时,英国同时爆发了内战和革命,直接导致他当众被斩首,因而给人们留下了“暴君、叛徒、杀人犯及国家的敌人”的深刻印象。究竟该如何评价17世纪英国的内战与革命?又该如何定位查理一世,是暴君还是殉道者?对这些问题,人们始终心存好奇,也产生了较多争议。在历史上,查理一世是非常注重对自身形象的塑造的,尤其喜欢借助巴洛克风格肖像画,营造来自先王们的那种神秘君主形象,或展现出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博爱君主或神授君主形象,而他对自我形象塑造的失败,与17世纪革命的终局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025年04期 No.214 203-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