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希斌;
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迅速适应抗战新形势,更好地领导和动员全民族共御外侮,在全党范围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组织化实践推动下,调查研究在党内思想建设层面实现了从社会动员工具到思想路线的超越,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学术活动向政治行为的超越,在行为模式上实现了由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的超越,成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象化表达,取得了内聚党心、民心,外御日寇之功效。抗战时期组织化的调查研究,兼具了解国情及凝聚党力之作用,不仅回应了全民族抗战的时代使命,而且内化为党的政治自觉,成为中共应对复杂局势及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之良智妙法。
2025年04期 No.214 23-3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孙景珊;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动员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进行抗击。陕甘宁边区作为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受封建思想、宗法制度和民间不良习俗的影响,不利于边区民众的抗战动员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打破这一困局,中国共产党以唤醒、动员、组织民众参与抗战为根本目标,在边区系统而深入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推动组织化运作、创新教育的内容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民众参与度,从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025年04期 No.214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张羽丰;
抗战初期的局势为社会团体参与抗战动员提供了契机与空间,平教会适时将组织目标从“作新民”转为“教民战”,意在通过抗战动员变革乡村,推动现代国家建设。为实现理念推广,平教会以自主实践为基础,依托组织声望、社会网络与专业知识嵌入湖南地方行政,以总体设计、人员培训、教材编纂、技巧传授等方式参与并拓展影响,使得社会团体与地方政府的动员能力均有提升,形成“双向赋权”格局。社会团体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转化为以《抗战传习片》为代表的动员资源,在提升民众民族国家认同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团体的动员实践为我们认识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国家-社会”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一定是国家统合社会的单向过程,还可以是国家与社会协力改造地方的过程。
2025年04期 No.214 43-53+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