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

    陈家刚;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2017年02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全球治理与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

    陈家刚;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2017年02期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主题研讨(一):中国政府的绩效评估

  • 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结果导向”原则正名

    周志忍;

    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2017年02期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 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结果导向”原则正名

    周志忍;

    对结果导向的批评可谓国内绩效管理研究的一个特色,其理由涉及价值取向、可行性、公平性、片面性等。基于结果导向的准确内涵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本文对这些理由做出回应和反诘。结果导向原则不仅理论上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是矫正实践偏差及其负面后果的现实需要。

    2017年02期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 “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性条件——突破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简单模仿窘境的路径

    尚虎平;

    在"工具理性"的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的做法。各地共同性的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的"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的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的前提性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的路径依赖性、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的协同作战、绩效评价的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的绩效评估模式。

    2017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 “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的前提性条件——突破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简单模仿窘境的路径

    尚虎平;

    在"工具理性"的借口下,我国各地模仿甚至照搬了国外"结果导向"式政府绩效评估的做法。各地共同性的做法是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一种包括了行政目标分解、具体化为绩效指标体系、评估实施等主要环节的"链式工具",这忽视了它萌生的前提条件,以致在我国引发了各种问题。被忽视的前提性条件主要包括公民主义、政治-行政两分体制、管理工具的路径依赖性、依法行政传统、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估的协同作战、绩效评价的非人格化等。要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尽量创造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同时重点开发本土性、"在地化"的绩效评估模式。

    2017年02期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 中国绩效测量的政治学

    敬ㄨ嘉;崔杨杨;李丹瑶;

    为了提高绩效和加强问责,中国公共部门广泛运用了绩效测量的方法。同其他国家一样,绩效测量在中国体现了政治的管理和导向,以明确政治优先事项,获得政治忠诚和回应。本文提出了以体制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来理解中国绩效测量的政治属性。政治体制影响了中国绩效测量的采用和运作,其结构性要素包括整合性的党政体制、中国发展国家及其绩效合法性策略、单一但分权的政府间体制,以及官僚文化和非正式规则。尽管以上因素也会存在制约作用,这些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特征从根本上造就了绩效测量的兴起与流行。

    2017年02期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中国绩效测量的政治学

    敬ㄨ嘉;崔杨杨;李丹瑶;

    为了提高绩效和加强问责,中国公共部门广泛运用了绩效测量的方法。同其他国家一样,绩效测量在中国体现了政治的管理和导向,以明确政治优先事项,获得政治忠诚和回应。本文提出了以体制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来理解中国绩效测量的政治属性。政治体制影响了中国绩效测量的采用和运作,其结构性要素包括整合性的党政体制、中国发展国家及其绩效合法性策略、单一但分权的政府间体制,以及官僚文化和非正式规则。尽管以上因素也会存在制约作用,这些中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特征从根本上造就了绩效测量的兴起与流行。

    2017年02期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主题研讨(二):民主化、冲突与治理:比较视野下的亚洲政治发展

  • 民主转型与政治暴力冲突的起落:以印尼为例

    刘瑜;

    相较于"稳固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初期常常是一个政治暴力风险上升的历史阶段。本文指出,尽管民主化同时蕴含暴力加剧和暴力缓解的逻辑机制,但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格外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常常早于暴力缓解机制出现。那么,为什么即使在社会分裂的国家,转型期不同国家的暴力冲突水平仍然出现明显差异?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另一些暴力冲突水平高得多?本研究聚焦于政治宽容这个因素,以此来解释多族群社会转型暴力水平的差异。在本文中,政治宽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两个维度,并强调其相辅相成性。简单而言,政治宽容水平高的地方,暴力冲突水平低,反之则否。本文以印尼为例,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2017年02期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民主转型与政治暴力冲突的起落:以印尼为例

    刘瑜;

    相较于"稳固时期的威权统治",民主转型初期常常是一个政治暴力风险上升的历史阶段。本文指出,尽管民主化同时蕴含暴力加剧和暴力缓解的逻辑机制,但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格外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常常早于暴力缓解机制出现。那么,为什么即使在社会分裂的国家,转型期不同国家的暴力冲突水平仍然出现明显差异?即,为什么一些国家比另一些暴力冲突水平高得多?本研究聚焦于政治宽容这个因素,以此来解释多族群社会转型暴力水平的差异。在本文中,政治宽容包括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两个维度,并强调其相辅相成性。简单而言,政治宽容水平高的地方,暴力冲突水平低,反之则否。本文以印尼为例,对核心观点进行了论证与说明。

    2017年02期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新加坡与中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比较分析

    李路曲;

    新加坡的比较价值在于它的治理方式与我国有基本的相似之处,治理体系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而且也走过了一条渐进式转型与改革之路,这种相似案例的比较在相关的案例设计和比较框架中最容易离析出量性差异或可操作性经验。两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强国家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推进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两国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建立责任型政府、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方面,新加坡的改革更早也更为深入和成熟,其特点是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国家与社会相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正在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改革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02期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新加坡与中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比较分析

    李路曲;

    新加坡的比较价值在于它的治理方式与我国有基本的相似之处,治理体系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而且也走过了一条渐进式转型与改革之路,这种相似案例的比较在相关的案例设计和比较框架中最容易离析出量性差异或可操作性经验。两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强国家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推进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两国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建立责任型政府、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方面,新加坡的改革更早也更为深入和成熟,其特点是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国家与社会相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正在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改革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7年02期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国家安全视角下香港政治的博弈失衡与协商之路

    杨华锋;

    国家安全是陆港博弈的政治底线。在国家安全的审视下,香港政制改革受阻、"港独"意识抬头均是陆港博弈失衡的表现。回归之初相对宽松的对港策略使香港反对派形成策略误判,回归20年政治安全风险不降反增考验着"一国两制"的政治活力。香港政治中存在着法律自治与政治自治落差、特首非党化与政党政治悖论以及协商民主与自由民主理念分野等二律背反的情境。如何推进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仰赖于陆港双方寻求妥协与协商的艺术,谋求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更为灵活的安全立法、更为明确的政治中立以及更为有效的管治联盟,进而推进香港协商政治的实践,不断发展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

    2017年02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国家安全视角下香港政治的博弈失衡与协商之路

    杨华锋;

    国家安全是陆港博弈的政治底线。在国家安全的审视下,香港政制改革受阻、"港独"意识抬头均是陆港博弈失衡的表现。回归之初相对宽松的对港策略使香港反对派形成策略误判,回归20年政治安全风险不降反增考验着"一国两制"的政治活力。香港政治中存在着法律自治与政治自治落差、特首非党化与政党政治悖论以及协商民主与自由民主理念分野等二律背反的情境。如何推进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仰赖于陆港双方寻求妥协与协商的艺术,谋求更为广泛的政治认同、更为灵活的安全立法、更为明确的政治中立以及更为有效的管治联盟,进而推进香港协商政治的实践,不断发展与完善"一国两制"的政治构想。

    2017年02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去势的阶级:民主巩固与新自由主义情景下韩国劳工政治的嬗变

    张振华;张彦华;

    韩国的政治转型动摇了压制性的劳工体制,而这曾是威权-发展型国家的一个制度"内核",极大地推动了劳工阶级化的进程,壮大了劳工运动的势力。然而在民主巩固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情景下,韩国劳工运动很快失去了动能,公民权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的主导范式。韩国样本表明,劳工政治是结构化因素形塑的产物,政权属性与工业化形态对劳工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2017年02期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去势的阶级:民主巩固与新自由主义情景下韩国劳工政治的嬗变

    张振华;张彦华;

    韩国的政治转型动摇了压制性的劳工体制,而这曾是威权-发展型国家的一个制度"内核",极大地推动了劳工阶级化的进程,壮大了劳工运动的势力。然而在民主巩固与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情景下,韩国劳工运动很快失去了动能,公民权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的主导范式。韩国样本表明,劳工政治是结构化因素形塑的产物,政权属性与工业化形态对劳工政治走向有着重要影响。

    2017年02期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主题研讨(三):中国社会中的排斥、流动与身份边界

  • 利益威胁、文化排斥与受挫怨恨——新“土客”关系下的移民排斥

    李煜;

    新城市化下外来移民大量聚集于大都市,引发新"土客"矛盾。本文借鉴西方移民态度理论,以上海随机调查样本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移民态度状况、群体差异和成因。结果发现,基于文化认同的排斥稳健而强烈,但以客观社会经济结构壁垒测量的现实利益威胁假说未得到验证。分析表明,过去和未来的利益和状况的主观判断成为影响本地居民移民态度的关键:对于新移民一代(有或无本地户籍),移民排斥主要源于其对未来生活状况的预期,而本地人的排斥受到其过去改革进程中利益受损评估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本地人移民态度形成的"受挫怨恨"假说,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了"悲观预期"假设,并呼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移民接纳研究。

    2017年02期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利益威胁、文化排斥与受挫怨恨——新“土客”关系下的移民排斥

    李煜;

    新城市化下外来移民大量聚集于大都市,引发新"土客"矛盾。本文借鉴西方移民态度理论,以上海随机调查样本分析了城市居民的移民态度状况、群体差异和成因。结果发现,基于文化认同的排斥稳健而强烈,但以客观社会经济结构壁垒测量的现实利益威胁假说未得到验证。分析表明,过去和未来的利益和状况的主观判断成为影响本地居民移民态度的关键:对于新移民一代(有或无本地户籍),移民排斥主要源于其对未来生活状况的预期,而本地人的排斥受到其过去改革进程中利益受损评估的影响。文章据此提出本地人移民态度形成的"受挫怨恨"假说,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了"悲观预期"假设,并呼吁加强对本地居民的移民接纳研究。

    2017年02期 8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本地化的体制性困境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2017年02期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本地化的体制性困境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不仅存在市民化问题,还存在本地化问题,这里从区域分割视角去讨论本地化问题,认为阻碍本地化的最根本因素是区域社会体制,主要有三类具体的社会体制,即唯利型生产体制、分离型消费体制和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唯利型生产体制(特别是拆分型劳动体制)使得农村流动人口失去了本地化的基础,因为在这种生产体制下,他们不能在流入地获得稳定的就业,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好流出地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唯利型生产体制决定了分离型消费体制,而后者又强化了前者;非均衡型公共服务体制强化和巩固了分离型消费体制和唯利型生产体制,流入地政府之所以不将农村流动人口纳入到其消费体制,主要还是出于对公共服务成本的考虑,而唯利型生产体制则为非均衡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反过来说,后者进一步强化和加剧了前者。这背后的症结是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不愿承担农村流动人口的本地化成本,由此产生了三类阻碍本地化的体制。因此,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建立适应人口自由流动和迁徙的开放性社会体制,显得非常急迫和重要。

    2017年02期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制度的和文化的解释

    刘能;宋庆宇;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能看到街头露宿现象的常态;街头流浪者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往往以拾荒者、职业乞丐和流浪艺人等身份占据并定义特定的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要去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语境下,作为无家可归现象中的一个主流亚型,在诸如北京这一类的核心都市地带,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作为结构性力量的社会制度实践(住宅的社会供给、农地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以及反映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策略性适应(making"home"of from the scratch),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心智的中介下,构成了解释当代都市街头流浪现象的一个多元的、均衡的理论视角。

    2017年02期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制度的和文化的解释

    刘能;宋庆宇;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相比,无家可归现象在当代中国都市还不算是十分显眼的社会问题,但却呈现出一个潜在成长的趋势:在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内,在地下通道、桥洞或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附近,或者在24小时开放的商业设施中,我们都能看到街头露宿现象的常态;街头流浪者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边缘性和模糊性,往往以拾荒者、职业乞丐和流浪艺人等身份占据并定义特定的空间。本文的核心内容,是要去探讨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语境下,作为无家可归现象中的一个主流亚型,在诸如北京这一类的核心都市地带,街头流浪现象的社会生产机制。文章认为,作为结构性力量的社会制度实践(住宅的社会供给、农地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等),以及反映社会行动者能动性的策略性适应(making"home"of from the scratch),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心智的中介下,构成了解释当代都市街头流浪现象的一个多元的、均衡的理论视角。

    2017年02期 10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集体”成员身份界定中的多重社会边界

    刘玉照;田青;

    在"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实践中,在集体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最主要的问题是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身份边界,如何界定"全民"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本地"与"外来"之间、"历史"与"现存"之间的社会边界,并以这些界定为基础,把集体产权或者集体收益分配给每一个集体中的"个人"或者"家庭"。本文通过对上海、宁波、广州、深圳、济南等地"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案例的考察,详细展示了这些地区进行社会边界划分的逻辑,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在集体化"解体"过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新状态。

    2017年02期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集体”成员身份界定中的多重社会边界

    刘玉照;田青;

    在"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实践中,在集体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最主要的问题是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身份边界,如何界定"全民"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本地"与"外来"之间、"历史"与"现存"之间的社会边界,并以这些界定为基础,把集体产权或者集体收益分配给每一个集体中的"个人"或者"家庭"。本文通过对上海、宁波、广州、深圳、济南等地"村改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案例的考察,详细展示了这些地区进行社会边界划分的逻辑,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在集体化"解体"过程中,传统村落共同体在当今社会所呈现的新状态。

    2017年02期 115-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专题论文_社会学与新闻传播研究

  •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选择性接触与偏轨接触

    柳旭东;李喜根;刘洋;

    针对传播学研究新出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微媒介效果"范式的预测,本文分析了这一预测所依赖的选择性接触容易实现的假设,认为在网络媒体环境里人们主动或者无动机的广泛信息接触依然存在,而且网络媒体简化了这种行为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偏轨信息接触在互联网媒体环境里可能更经常地发生,这两种行为都中和了选择性接触确认以及强化既有观点的效果。

    2017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 互联网传播环境下的选择性接触与偏轨接触

    柳旭东;李喜根;刘洋;

    针对传播学研究新出现的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微媒介效果"范式的预测,本文分析了这一预测所依赖的选择性接触容易实现的假设,认为在网络媒体环境里人们主动或者无动机的广泛信息接触依然存在,而且网络媒体简化了这种行为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偏轨信息接触在互联网媒体环境里可能更经常地发生,这两种行为都中和了选择性接触确认以及强化既有观点的效果。

    2017年02期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 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

    江飞;

    移动互联正在改变人们交往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面对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趋势,虚拟民族志应该改变线上线下的二元理论模型,把场景作为新的社会研究的起点,以动态的观察视角来认识新的交往空间中的社会实践,通过整体性的感知和共情化的理解,来把握浸润在社群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探索虚拟民族志更有价值的发展路径。

    2017年02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 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

    江飞;

    移动互联正在改变人们交往的方式,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面对网络世界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趋势,虚拟民族志应该改变线上线下的二元理论模型,把场景作为新的社会研究的起点,以动态的观察视角来认识新的交往空间中的社会实践,通过整体性的感知和共情化的理解,来把握浸润在社群文化中的社会意义,探索虚拟民族志更有价值的发展路径。

    2017年02期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 “回归”抑或“超越”: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历史-当代关系辨析

    赵环;徐选国;

    通过对历史的纵深考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出较明显的同源互构特征。然而,从当代实践来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呈现出理论分殊与现实分野的结构性张力,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本文认为,公益慈善应该更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道德属性的回归,而社会工作需要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关系,并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实现对其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2017年02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 “回归”抑或“超越”: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历史-当代关系辨析

    赵环;徐选国;

    通过对历史的纵深考察,不难发现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体现出较明显的同源互构特征。然而,从当代实践来看,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发展呈现出理论分殊与现实分野的结构性张力,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论争。本文认为,公益慈善应该更注重专业性、社会性以及道德属性的回归,而社会工作需要重拾其社会与公共属性以及倡导一种本土智识引领下的创新的、科学的公益慈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融合关系,并将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置于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宏大叙事之中,以实现对其自身的超越与发展。

    2017年02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专题论文_政治学与公共行政研究

  • 简化与元简化:信任在国家治理中的两种功能

    柳亦博;

    公共领域中的信任类型以及信任的延展半径,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模式。在传统的国家治理语境中,信任是作为一种治理简化机制而被使用的,经过工业社会的理性建构之后,信任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工具属性和目的论色彩。随着国家治理的日益复杂,信任的简化功能也相应地内卷化和复杂化,以至于不得不发展出"元简化"功能来化约经典的简化功能。元简化是由反思性推动的,是将信任彻底工具化之后的功能再造过程。然而,无论是简化亦或元简化,都是在机械论逻辑下解读高度复杂性的国家治理问题,此时的信任不仅是完全功能性的、构成性的和还原性的,更是简单的,是希冀于实现"以简驭繁"的国家治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高度复杂的世界使机械论的基座崩塌,唯有承认信任与合作是同构的,并主动去赋予信任以合作的意涵,才能引导国家治理系统走向良治。

    2017年02期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简化与元简化:信任在国家治理中的两种功能

    柳亦博;

    公共领域中的信任类型以及信任的延展半径,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治理模式。在传统的国家治理语境中,信任是作为一种治理简化机制而被使用的,经过工业社会的理性建构之后,信任机制表现出明显的工具属性和目的论色彩。随着国家治理的日益复杂,信任的简化功能也相应地内卷化和复杂化,以至于不得不发展出"元简化"功能来化约经典的简化功能。元简化是由反思性推动的,是将信任彻底工具化之后的功能再造过程。然而,无论是简化亦或元简化,都是在机械论逻辑下解读高度复杂性的国家治理问题,此时的信任不仅是完全功能性的、构成性的和还原性的,更是简单的,是希冀于实现"以简驭繁"的国家治理。我们必须认识到,当今高度复杂的世界使机械论的基座崩塌,唯有承认信任与合作是同构的,并主动去赋予信任以合作的意涵,才能引导国家治理系统走向良治。

    2017年02期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社会个体身份演化与公民意识的成长

    杨四海;程倩;

    公民精神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反映,其发展程度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研究我国社会个体身份从臣民到人民、从人民到公民的演进路向,以及公民精神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公民精神。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依附性"臣民"长期存在,公民身份和公民精神无从显现;改革开放前"人民"的政治权利被有目的地放大,忽视了本质性的公民精神;改革开放后个体的发展,为公民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对公民精神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公民精神的成长,呈现出短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2017年02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社会个体身份演化与公民意识的成长

    杨四海;程倩;

    公民精神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反映,其发展程度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研究我国社会个体身份从臣民到人民、从人民到公民的演进路向,以及公民精神的发展轨迹,有助于准确认识中国的公民精神。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依附性"臣民"长期存在,公民身份和公民精神无从显现;改革开放前"人民"的政治权利被有目的地放大,忽视了本质性的公民精神;改革开放后个体的发展,为公民精神的成长提供了条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对公民精神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中国公民精神的成长,呈现出短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2017年02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苏格兰公投与克里米亚公投的比较分析——基于公投类型和分离权双重视角

    庄吟茜;

    虽然苏格兰公投和克里米亚公投经常被误认为"独立公投"或"自决公投",但其实两者均是对外分离性民主公投。首先,苏格兰和克里米亚人民并不享有国际法上的自决权,其举行公投的依据是国内民主制度,故两地公投均为民主性公投而非自决性公投;其次,两地公投的主题是从母国脱离,而非从外国殖民统治或非法侵占下独立,抑或决定本地区内的治理问题,故均为对外分离性公投而非独立性公投或对内治理性公投;再次,苏格兰公投获得了英国同意,而克里米亚公投遭到了乌克兰反对,故前者为协议式公投,后者为单方面公投。作为分离公投的典型案例,两地公投牵扯出关于分离权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分离权的国际法地位、单方面分离权的道德基础和主权国家对分离公投诉求的回应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抵御分离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关键一步。

    2017年02期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苏格兰公投与克里米亚公投的比较分析——基于公投类型和分离权双重视角

    庄吟茜;

    虽然苏格兰公投和克里米亚公投经常被误认为"独立公投"或"自决公投",但其实两者均是对外分离性民主公投。首先,苏格兰和克里米亚人民并不享有国际法上的自决权,其举行公投的依据是国内民主制度,故两地公投均为民主性公投而非自决性公投;其次,两地公投的主题是从母国脱离,而非从外国殖民统治或非法侵占下独立,抑或决定本地区内的治理问题,故均为对外分离性公投而非独立性公投或对内治理性公投;再次,苏格兰公投获得了英国同意,而克里米亚公投遭到了乌克兰反对,故前者为协议式公投,后者为单方面公投。作为分离公投的典型案例,两地公投牵扯出关于分离权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分离权的国际法地位、单方面分离权的道德基础和主权国家对分离公投诉求的回应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是抵御分离主义、维护国家主权的关键一步。

    2017年02期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

  • 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追溯及中国的实践

    安树民;张世秋;

    本文首先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良性循环的关键为切入点,以梳理经济学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为手段,总结提炼了不同时代围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观点;然后分析了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2017年02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经济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历史追溯及中国的实践

    安树民;张世秋;

    本文首先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良性循环的关键为切入点,以梳理经济学理论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渊源为手段,总结提炼了不同时代围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观点;然后分析了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最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2017年02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合约关系述评:基于双边道德风险的视角

    付辉;黄建康;

    交易双方的均衡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双边道德风险视角,探讨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最优合约关系的个体均衡问题。主要研究结论是: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个体均衡体现为最优合约问题,双方的合约关系可以建立在一个讨价还价博弈过程之中,这种关系特征突破了经典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的范式边界。

    2017年02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合约关系述评:基于双边道德风险的视角

    付辉;黄建康;

    交易双方的均衡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双边道德风险视角,探讨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最优合约关系的个体均衡问题。主要研究结论是:风险投资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个体均衡体现为最优合约问题,双方的合约关系可以建立在一个讨价还价博弈过程之中,这种关系特征突破了经典委托代理分析框架的范式边界。

    2017年02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反思性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

    韩德明;

    法制现代化论题始终需要置于现代性语境中予以阐释。后现代社会的形成,现代性的反思性日益凸显,构架现代性制度之维的现代法律和司法,需要因应现代性的反思性要求。反思现代性既是对理性前提预设的追问和重释,又在向世界蔓延过程中遵循实践逻辑表现为多元现代性状态。中国的法治道路既是对西方法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自身传统的重释。在司法层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反思性要求从方法论上入手,从具体的案件审理切入,将案件审理作为渐进式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2017年02期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反思性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法制现代化

    韩德明;

    法制现代化论题始终需要置于现代性语境中予以阐释。后现代社会的形成,现代性的反思性日益凸显,构架现代性制度之维的现代法律和司法,需要因应现代性的反思性要求。反思现代性既是对理性前提预设的追问和重释,又在向世界蔓延过程中遵循实践逻辑表现为多元现代性状态。中国的法治道路既是对西方法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自身传统的重释。在司法层面,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反思性要求从方法论上入手,从具体的案件审理切入,将案件审理作为渐进式推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方案。

    2017年02期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以宪法实施为视角

    郭兴利;

    平等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弱势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向社会实现正向流动的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强调依照宪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其路径主要有培育宪法至上观念、完善宪法文本、落实宪法权利对应的行政义务和探索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四个不同层面。在观念层面需要全体公民建立起尊重宪法的观念。在立法层面应该从扩展弱势群体的外延与增加反向规定两个不同方面来完善宪法中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规定。在执法层面行政机关应当以法治思维落实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关键是要区别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中自由权属性与社会权属性的不同权利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同时应努力探索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

    2017年02期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以宪法实施为视角

    郭兴利;

    平等保护弱势群体受教育权,是弱势群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向社会实现正向流动的前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该强调依照宪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其路径主要有培育宪法至上观念、完善宪法文本、落实宪法权利对应的行政义务和探索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四个不同层面。在观念层面需要全体公民建立起尊重宪法的观念。在立法层面应该从扩展弱势群体的外延与增加反向规定两个不同方面来完善宪法中对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规定。在执法层面行政机关应当以法治思维落实弱势群体受教育的宪法权利,关键是要区别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中自由权属性与社会权属性的不同权利内容,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同时应努力探索弱势群体受教育权作为宪法权利的救济路径。

    2017年02期 181-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和进路:以影子银行本质属性为切入点

    沈伟;余涛;

    影子银行的根本特征是脱媒性、监管套利性和信用创造性。信用创造性是影子银行的目的性价值;脱媒性和监管套利性是影子银行的工具性价值。从影子银行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解读影子银行的本质属性及对其影响,并据此提炼相应的监管规则符合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可以被分为理念性监管规则和工具性监管规则两类。工具性监管规则应该是影子银行监管的主要抓手。

    2017年02期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和进路:以影子银行本质属性为切入点

    沈伟;余涛;

    影子银行的根本特征是脱媒性、监管套利性和信用创造性。信用创造性是影子银行的目的性价值;脱媒性和监管套利性是影子银行的工具性价值。从影子银行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解读影子银行的本质属性及对其影响,并据此提炼相应的监管规则符合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可以被分为理念性监管规则和工具性监管规则两类。工具性监管规则应该是影子银行监管的主要抓手。

    2017年02期 18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以主观公权利救济为分析视角

    邓刚宏;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是行政诉讼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路径、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类型究竟有何区别、构建行政诉讼类型的标准以及如何构建行政诉讼类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主观公权利救济为路径,将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相比较,在法理分析的基础上,以诉讼请求为标准,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不仅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从主观公权利之两分法,即防御权与受益权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主观权利救济路径下的行政诉讼类型。

    2017年02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我国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以主观公权利救济为分析视角

    邓刚宏;

    行政诉讼类型研究是行政诉讼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行政诉讼类型的构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路径、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类型究竟有何区别、构建行政诉讼类型的标准以及如何构建行政诉讼类型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主观公权利救济为路径,将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相比较,在法理分析的基础上,以诉讼请求为标准,构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不仅是科学的,也是可行的。本文从主观公权利之两分法,即防御权与受益权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主观权利救济路径下的行政诉讼类型。

    2017年02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学术评论

  • 2016西方思想年度述评

    刘擎;

    欧美国家2016年的政治动荡使二战后确立的西方自由秩序陷入危机。本文着眼于阐明两种结构性成因。首先,全球化的断层性在许多国家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平等,激发了反全球化力量的崛起;其次,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引起民族主义和地方认同的反弹,形成了文化认同的裂痕。这两种趋势引发了欧美社会的政治意识对立,促成了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

    2017年02期 20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2016西方思想年度述评

    刘擎;

    欧美国家2016年的政治动荡使二战后确立的西方自由秩序陷入危机。本文着眼于阐明两种结构性成因。首先,全球化的断层性在许多国家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平等,激发了反全球化力量的崛起;其次,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引起民族主义和地方认同的反弹,形成了文化认同的裂痕。这两种趋势引发了欧美社会的政治意识对立,促成了民粹主义势力的兴起。

    2017年02期 20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

    2017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

    2017年02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017年02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017年02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