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培功;
提高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举措。城乡治理融合的发展脉络是将社区治理共同体和乡村治理共同体统合于社会治理共同体,融合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和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功能定位,剖析推动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系统观念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高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No.213 55-64+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苗延义;
新内生发展理念超越“外生-内生”发展取向的二元困境,提出了内外共生的理论可能。本文将橘溪村发现与再造农民画传统的发展实践置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下,探究乡村发展内在动力的生成机制。浙西橘溪“画村”打造是一项围绕创生农民画传统展开的城乡融合实践,其实质是依托本土资源,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在内外联动作用下催生出地域创造力的发展模式。在城乡融合实践中,“画村”基于农民画建构了集结构与行动于一体的复杂关系网络——“画链”,链接政府、村落、资本、艺术创作者以及城市消费者等社会多元主体,建构起多重社会关联。虽然在此过程中,内源力量与外部力量并不均衡,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这恰是新内生发展理念亟待回应的现实性问题。
2025年03期 No.213 65-75+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邴正;于欣;
如何处理合作社组织与企业的关系,激活村社组织的内生力量,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环。分析发现,在企业资本注入村庄的过程中,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将与企业形成三种“伙伴关系”类型。借鉴关系理论,本文对伙伴关系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关系性耦合”的分析框架。通过合作社组织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合作社与企业产生关系性共在、互涵性身份与互在性利益,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性耦合,从而激活村社组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合作社组织与企业“双向互动-伙伴关系”的形塑,推动了二者从有序耦合走向均衡发展状态。
2025年03期 No.213 76-8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田毅鹏;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一村一品”运动看作一种典型的乡村发展产业政策及行动,这实际上窄化了其实质性内涵。从表面上看,“一村一品”是一种以“物”的生产为目标的乡村产业振兴运动,而从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其真正目的并不止于产业运动层面,而在于激发出村庄内在的发展力,是一种以“造村”为目标的带有极强社会政策蕴涵的改革运动。该运动将其发展单位选择确定在“村落”层面,充分发挥村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将分散的小农户整合到以村落为单元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为以老人、妇女为主体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稳定了村落的人口规模,避免了乡村的快速衰落。通过生产赋能、人才赋能、生活赋能、组织赋能等方面的综合行动,在城乡间搭建起“物的交流”“技术交流”“特色文化交流”“组织互动”的平台,形成了足以与城市对等交流互动的一极,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实体性的基础条件,体现出东亚城乡融合的特殊路径。
2025年03期 No.213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