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勇;任珽玉;
<正>在康德看来,“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但还存在“一种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识”。~((1))这种知识具有抽象性,概念则是这种知识的精华,是知识大厦的基石。知识的力量在于概念的力量,知识生产的重要成果是概念,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标准是概念的数量和质量。概念是对事实经验的概括,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概念构建是知识生产活动。知识生产者能否生产概念,生产什么概念,怎样生产概念,受问题的牵引,也是思维活动的产物。
2025年01期 No.21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景跃进;
<正>在重视自主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的背景下,概念问题正在得到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概念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从官方倡导、学者呼吁到媒体推动,从专题研讨会到论文和著述的刊发,可谓勃然兴起,蔚然成势。与此同时,新术语新概念如过江之鲫,不断涌现。诸般热闹之下,难免有鱼龙混杂之嫌。虽然当下很难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局势判断,但若说相关研究正处在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之中,大概是站得住脚的。
2025年01期 No.211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王宁;
<正>近些年,关于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讨论文献已是汗牛充栋。这些讨论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关系认识,但是,纵观这些讨论,一些可能的陷阱或误区并没有完全被消除。因此,要让讨论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这些误区进行辨析。不过,尽管潜在误区不少,本文不准备对所有的误区都加以分析,而仅仅集中分析以下四种:第一,虚假独特性误区;第二,虚假普遍性误区;第三,未被归类的独特性误区;第四,脱嵌的独特性误区。
2025年01期 No.21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郭忠华;
<正>近年来,建构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国家战略,本土概念建构意识增强和本土特色概念供给增多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现象。伴随这一进程,学术界的反思意识也明显增强,其中既包括对概念泛滥现象的批评,也包括对提升概念质量的建言。前者的声音尽管难免刺耳,但却是给概念建构者提出的警醒,使之在概念建构过程中更加谨慎,但概念建构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更加正面和可行的建议。后者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缺陷。
2025年01期 No.21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7 ] |[引用频次:0 ] - 郭台辉;
<正>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世界,并将其由未知变为已知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给未知事物“命名”,以所用之名来理解和解释所指之实,从行之不觉走向行之自觉,把“知道”(know)转变为“知识”(knowledge)。命名即为概念建构,这是把直观直觉与经验观察创造性地转化为命题、理论和知识的最基础环节。然而,概念建构不易,时刻面临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转化、关联、矛盾与冲突。
2025年01期 No.211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