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数字中国建设:大国博弈的基石

    安同良;

    “数字中国”概念于1999年提出,在习近平同志2000年以来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下,数字中国的建设始终践行于中国式现代化征程,并夯筑着中国崛起与大国博弈的基石。本文探究了数字中国的内涵、文献脉络与战略意义,刻画了数字中国建设的演化路径,认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引擎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厘清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及其测度,并前瞻性地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图景,即“三我”世界。论文剖析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发展瓶颈,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突破路径与治理方向。

    2025年03期 No.213 5-17+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目标治理: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以五年规划为视角的分析

    彭斌;庞欣;

    目标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党运用国家领导权,带领人民自主确立和统筹规划国家发展的目标体系,也是在有效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既定目标的治理模式、路径和行为。当代中国主要采取五年规划的方式推动实施目标治理,并在五年规划的制度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实现了治理模式从行政主导的目标管理向互动协同的目标治理转型。当代中国目标治理体系取得优良绩效的关键在于,中国拥有集中统一的政党领导体制、协调衔接的国家制度体系和高效协同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具备强大的国家自主性与国家能力,能够统筹实施共识型决策、系统性执行、全周期评估、多元化监督和动态化调适。这就使中国能够将治理体系中的主体、信息、资源等各方面要素有机统合,自主确立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系,通过接续实施五年规划,以有效的过程治理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在累进式发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2025年03期 No.213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社会治理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及后果

  • 为公共行政学的AI与AI的公共行政学

    于文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公共行政的实践,也引发了公共行政学科研究范式的革命性转型。本文提出了“为公共行政学的AI”与“AI的公共行政学”两个相互关联却本质不同的研究路径,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政策制定、组织结构与官僚行为等多层面正在重塑公共治理模式以及研究范式。“为公共行政学的AI”聚焦于AI作为工具赋能公共行政实践,推动学术研究从以数据驱动的第四范式向以AI驱动的第五范式转型;“AI的公共行政学”则将AI本身视为公共行政研究的独立对象乃至研究主体,探讨其在宏观社会管理、中观组织应用、微观个体决策中的角色及治理问题。此外,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研究在本体论、认知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颠覆性冲击,指出未来公共行政学科必须深入推进跨学科融合、方法论创新和教学体系变革,以有效回应在AI时代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机遇。

    2025年03期 No.213 29-3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社会治理的技术维度与技术观

    张康之;

    广义的技术包含着技能。在整个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中,都可以看到技术的作用。从统治型政府到管理型政府的演进,包含着技术进步的维度,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再一次将社会治理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引进和应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技术改善了社会治理,甚至会推动社会治理变革;另一方面,技术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在新技术描绘了社会治理变革的美好前景时,我们需要拥有正确的技术观,需要认识到技术是工具,是从属于目的的,而不应无限夸大技术的功能,防止陷入所谓技术治理的幻想中。在倡导数字治理的同时,应站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上去对它进行审视。

    2025年03期 No.213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数字化进程中政策界面的隐喻与治理

    向玉琼;

    界面是将事物分离开来的自然存在,在社会情境下具有社会意义。政策界面是指政策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交界面,政策过程受到界面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界面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是封闭与隔离,这时界面可等同于边界。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技术的发展,真正的界面兴起,其特征集中在数字化界面的概念中。数字化界面具有交互性、可及性、流动性、双向建构性等特征,能推动政策问题更加完整地呈现、政策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政策流程更具有弹性和灵活性、政策过程中形成更多的合作行动。数字化界面意味着更多的科学与民主,但在政策过程中也需要对数字化界面开展多维度治理。

    2025年03期 No.213 45-54+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比较社会学中的城乡融合

  • 乡村治理共同体:城乡融合发展的完善路径

    刘培功;

    提高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举措。城乡治理融合的发展脉络是将社区治理共同体和乡村治理共同体统合于社会治理共同体,融合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和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分析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功能定位,剖析推动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坚持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系统观念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坚持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提高城乡治理融合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3期 No.213 55-64+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城乡融合视域下村落传统的发现与再造

    苗延义;

    新内生发展理念超越“外生-内生”发展取向的二元困境,提出了内外共生的理论可能。本文将橘溪村发现与再造农民画传统的发展实践置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下,探究乡村发展内在动力的生成机制。浙西橘溪“画村”打造是一项围绕创生农民画传统展开的城乡融合实践,其实质是依托本土资源,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在内外联动作用下催生出地域创造力的发展模式。在城乡融合实践中,“画村”基于农民画建构了集结构与行动于一体的复杂关系网络——“画链”,链接政府、村落、资本、艺术创作者以及城市消费者等社会多元主体,建构起多重社会关联。虽然在此过程中,内源力量与外部力量并不均衡,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而这恰是新内生发展理念亟待回应的现实性问题。

    2025年03期 No.213 65-75+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关系性耦合:合作社组织与企业伙伴关系的实践逻辑

    邴正;于欣;

    如何处理合作社组织与企业的关系,激活村社组织的内生力量,是乡村治理现代化中重要的一环。分析发现,在企业资本注入村庄的过程中,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组织将与企业形成三种“伙伴关系”类型。借鉴关系理论,本文对伙伴关系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关系性耦合”的分析框架。通过合作社组织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合作社与企业产生关系性共在、互涵性身份与互在性利益,形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性耦合,从而激活村社组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合作社组织与企业“双向互动-伙伴关系”的形塑,推动了二者从有序耦合走向均衡发展状态。

    2025年03期 No.213 76-8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东亚“造村”视域下城乡融合的行动路径——以日本“一村一品”运动为中心

    田毅鹏;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一村一品”运动看作一种典型的乡村发展产业政策及行动,这实际上窄化了其实质性内涵。从表面上看,“一村一品”是一种以“物”的生产为目标的乡村产业振兴运动,而从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其真正目的并不止于产业运动层面,而在于激发出村庄内在的发展力,是一种以“造村”为目标的带有极强社会政策蕴涵的改革运动。该运动将其发展单位选择确定在“村落”层面,充分发挥村组织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将分散的小农户整合到以村落为单元的发展进程中。同时为以老人、妇女为主体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稳定了村落的人口规模,避免了乡村的快速衰落。通过生产赋能、人才赋能、生活赋能、组织赋能等方面的综合行动,在城乡间搭建起“物的交流”“技术交流”“特色文化交流”“组织互动”的平台,形成了足以与城市对等交流互动的一极,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实体性的基础条件,体现出东亚城乡融合的特殊路径。

    2025年03期 No.213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三):数智立法的阐释与实践

  • 数智领域立法系统化建构

    宋子寅;夏扬;

    当前,数智领域立法呈现密集立法与规范不足的系统性困境。这种困境的形成,既源于“立法中心主义”的历史惯性,也受社会舆论压力与国际制度竞争的外部驱动。密集立法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填补数智领域的制度真空,却因忽视传统立法模式与数智领域治理间的张力,导致权利泛化、规范冲突、规范可实施性不足以及抑制技术创新等问题。基于数智领域技术和社会治理的独特性,中国数智领域的立法应当具备平衡性、可实施性与适应性的特质。数智领域立法系统化建构的具体路径,应当从“立法中心主义”转向“软法先行-硬法兜底”的协同化治理模式,从舆论驱动的“压力型立法”转向“立法-司法”的反馈互动机制,从机械移植域外法律转向与本土技术发展和制度环境相匹配的差异化移植模式,以实现数智技术创新与法律规制的良性互动。

    2025年03期 No.213 98-10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数字时代劳动立法的技术障碍与完善路径——基于新型劳动关系的思考

    张颖慧;

    数字经济的兴起重塑了劳动关系形态,劳动力供给主体复合化、工作时空弹性化及合同关系灵活化等新特征对传统劳动立法构成了极大挑战。现行劳动立法匹配于工业时代“稳定雇佣”模式,有着立法滞后、中外趋同化难以应对中国独特样本、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三重技术障碍。未来劳动立法应以现代产业模式为基础进行立法更新,构建“法律+行业公约”双层保障体系;建立劳动者分类保护机制,对高技能自主型劳动者放宽协商权限,对低技能零工强化职业培训;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劳动形态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劳动法改革须考虑技术发展的适配性及本土特殊性,通过动态调整保障劳动者权益实现、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2025年03期 No.213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四):中国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非遗”保护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路研究

    朱志平;

    城乡精神文明深层次的“隐性”维度建设依赖于“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接续与现代转化。“非遗”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民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提供不竭的动力。“非遗”保护高度契合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既能夯实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也能作为文化传承的创新引擎。然而,“非遗”保护赋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存在时间、空间以及内容等维度的结构性困境。为此,有必要在时间维度构建“文化欣赏-自觉传承”的代际传承机制,在空间维度创设“尊重传统-融入日常”的嵌入式场景,在内容维度推进“非遗展品-价值赋能”的意义再生产,最终实现“非遗”保护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赋能。

    2025年03期 No.213 119-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视角

    王鸣昊;付茜;

    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路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起源、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理论渊源、批判继承以及理论实践价值和当代价值,指出该理论与“非遗”系统性保护思想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从制度建设、物质生产变革、群体参与等方面提出我国“非遗”保护的路径选择,强调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推动全民参与,以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5年03期 No.213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面向治理空间:应急响应中的政社互动

    徐萌萌;刘伟;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应急响应已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治理现象的基本维度。从治理空间的视角,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趋势可以归纳为社会力量的自发响应与政府管控、社会力量的自合作趋势与政府的行政嵌入、政社协作联动的从突生到自觉三个方面,而这些趋势遵循着“产生—适应—规范”的发展脉络。政府与社会力量在应急响应中互动的最新演化趋势及其内在逻辑研究,丰富了对我国应急响应中政社互动的认识,也有助于应急响应实践中政社互动的优化,对加快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启发意义。

    2025年03期 No.213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4 ] |[引用频次:0 ]
  • 从关系取向到生态取向: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的逻辑转换及其内在机理

    徐选国;杨璠;

    中国社会工作自恢复重建以来就深深镶嵌于党和政府主导推动的社会治理脉络之中,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四十年来,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形成从“关系取向”向“生态取向”转变的实践逻辑。本文借助公共性理论,尝试从“价值-技术-参与”三维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逻辑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历史纵贯和社会建构双重维度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关系取向的社会工作注重政社分开、助力维护社会秩序,是经济体制改革驱动下的社会体制改革实践;生态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型治理、党建统合多元力量,是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动态适应。深入地看,形塑这一转型的内在机制是社会工作对中国治理情境的动态调适和创造性转化,是多元主体对公共价值重申、社会秩序重构以及公众主体性生成的结果。

    2025年03期 No.213 14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系统性金融风险:多元成因耦合机理与防范

    王俊勇;肖斌卿;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利用其开放、轴心、选择三级编码方式对291篇研究文献中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多元成因观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以期精准挖掘与提炼关键成因,并进一步明确多元成因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共计提炼出宏观经济风险的系统性冲击等7个共识性关键成因范畴,同时进一步将所得的7个共识性关键成因范畴归纳为宏观、中观与微观维度多元成因耦合3个主范畴,并构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多元成因耦合机理分析框架。最后,本文利用相似指数分析方法对7个共识性关键成因范畴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在不同的危机中这些观点具有一致性,即7个共识性关键成因范畴是不同学者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一致比较认同的观点,从而也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危机的共识性成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构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框架。

    2025年03期 No.213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论行政执法权下沉的国家能力基础

    孟融;

    行政执法权下沉乡镇街道改革实践的不断开展,展现出国家强化基层执法与提升治理效能的目标期待。但是,行政执法权下沉却导致“治理负荷”的产生,基层执法面临合法性压力,权力下放与承接主体间的沟通成本陡增,乡镇街道在获得执法权的同时也承受了更多的执法负担。从本质上看,“治理负荷”反映了我国当前国家能力不足的窘境,国家法律制度的供给能力、执法权下沉的激励强度、乡镇街道执法的基础能力均有所欠缺。对此,须充分认识法律改革与国家能力之间的关系,运用法律与政策手段重塑行政执法权下沉的国家能力基础,实现行政执法权下沉法律制度的精细化,构建科层与市场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以提升激励强度,强化乡镇街道执法的人员配置及其物质保障。

    2025年03期 No.213 167-177+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及其认定规则建构

    王秉昌;李永军;

    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责任的认定事关服务提供者、权利人、用户的切身利益,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对此,应以“红旗规则”“避风港规则”作为侵权认定规则的“骨架”,进一步完善间接侵权责任认定规则。服务提供者违反“低层级注意义务”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应当对“应当知道”内涵作规范解释,涵盖“推定知道”“因重大过失未知”两个维度;应当构建以“避风港规则”优先为中心的“避风港规则”与“红旗规则”竞合的法律适用规则,快速定分止争,为司法实践提供确定性指引,最大限度实现各方利益的衡平。

    2025年03期 No.213 178-188+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儒道乐论的对峙与互补

    徐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以继承、发扬西周以来的乐治、乐教思想为己任,而同时代的法家、墨家、道家诸学派则持“非乐”态度反对儒家。其中,道家的思想最为特殊:在批判儒家乐论的同时,构想出一种超越音乐表现形式的、非感官所能聆听的“乐”,并形成了独特的乐论。其以“道法自然”为依据,通过“大音希声”“天籁”“天乐”等一系列奇思妙想阐发了对乐的见解,与儒家乐论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峙。对峙的结果是,道家乐论所追求乐之非伦理性、非感性、自然性,乃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超越精神,与儒家乐论在功能、审美、文化三个层面呈现出互补与交融的关系,最终在深层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乐论的二元结构。

    2025年03期 No.213 18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侧身民众:泰州学派的传播范式及当代启示

    时光;王月清;

    泰州学派是明代中后期在江苏文脉的滋养下诞生和发展的平民儒学流派,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鲜明的特色,在明代思想界乃至近代中国与东亚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泰州学派通过平民讲学、订立乡约民规、创新家族组织等方式,打破了士人垄断的儒学传播格局,推动儒学向底层社会渗透。其平民化、创新性、生活化和实践性的传播特色,对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5年03期 No.213 201-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