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

    张晓东;

    集体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构成这一过程的肯定性前提,是血缘共同体意义上的原始集体主义,否定性中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独立的个人和个人主义,否定之否定是社会化生产力与公有制基础上走向个人与社会全面统一的社会共同体主义。

    2016年03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

    张晓东;

    集体主义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集体主义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构成这一过程的肯定性前提,是血缘共同体意义上的原始集体主义,否定性中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独立的个人和个人主义,否定之否定是社会化生产力与公有制基础上走向个人与社会全面统一的社会共同体主义。

    2016年03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一):协商与公共决策过程

  • 情境与模式:中国政策执行的行动逻辑

    杨宏山;

    由于"有限认知"的原因,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不完全的,并不具有完备的政策路径。本文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视角,为理解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政策执行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识别政策路径的明晰性和部际协同的需求强度两个变量,可以区分政策执行的四种模式:部门主导模式、高位驱动模式、政策试验模式和观望等待模式。政策执行不存在普适的最佳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行动情境,确定有效执行的恰适模式,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安排。

    2016年03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3 ]
  • 情境与模式:中国政策执行的行动逻辑

    杨宏山;

    由于"有限认知"的原因,公共政策在本质上是不完全的,并不具有完备的政策路径。本文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视角,为理解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政策执行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通过识别政策路径的明晰性和部际协同的需求强度两个变量,可以区分政策执行的四种模式:部门主导模式、高位驱动模式、政策试验模式和观望等待模式。政策执行不存在普适的最佳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行动情境,确定有效执行的恰适模式,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安排。

    2016年03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3 ]
  • 公共政策科学的谱系与图景:一个医学的隐喻

    赵德余;

    政策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领域,这种理论和方法既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同时也与实践紧密联系,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是公共政策科学最大的特色。政策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需要同现有的学科进行不断的交叉,增强其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今,政策网络分析、政策系统动力学、政策人类学、政策心理学等新兴领域正在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为政策科学谱系勾画一个清晰的图景对政策科学研究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与启示。

    2016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公共政策科学的谱系与图景:一个医学的隐喻

    赵德余;

    政策科学有其自身的理论领域,这种理论和方法既有其自身的自主性,同时也与实践紧密联系,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是公共政策科学最大的特色。政策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需要同现有的学科进行不断的交叉,增强其自身的生命活力,如今,政策网络分析、政策系统动力学、政策人类学、政策心理学等新兴领域正在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为政策科学谱系勾画一个清晰的图景对政策科学研究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与启示。

    2016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协商民主影响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齐卫平;

    制定公共政策需要发扬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在于可以优化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及促进公众参与和诉求表达,最终形成政策共识。创新协商民主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必须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议题提出和形成的民主协商;努力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兼顾协商民主各种诉求表达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强化公共政策制定中协商过程的公开性和协商意见的透明化;树立公共政策制定中决策型协商的理念。

    2016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协商民主影响公共政策的若干思考

    齐卫平;

    制定公共政策需要发扬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在于可以优化公共政策的议程设置、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以及促进公众参与和诉求表达,最终形成政策共识。创新协商民主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必须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公共议题提出和形成的民主协商;努力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兼顾协商民主各种诉求表达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强化公共政策制定中协商过程的公开性和协商意见的透明化;树立公共政策制定中决策型协商的理念。

    2016年03期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超越公共政策的共识追求

    向玉琼;

    现代社会中的政策是基于共识而形成,也是以共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近代以来的中心—边缘治理结构中,无论是通过代议制的运行而聚合出共识,还是通过科学化的因果推理而得出共识,共识的达成都是受到精英的主导和操控。这样,共识往往体现的是精英的意志,基于共识而生成的政策因而远离了公共利益,成为精英管理社会的工具。当社会发展到具有高度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历史阶段,所谓的"共识"愈来愈无法包容社会的普遍利益了,个体差异凸显并要求在政策中体现出来,精英无法继续主导共识的达成以及政策过程,政策也不再是精英意志实现的工具了。对差异的尊重被放在了首位,共识就是在差异的在场中达成。在多元行动中生成的政策摆脱了狭隘的工具理性的解释,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政策的实施也促成了社会中德治的发生。

    2016年03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超越公共政策的共识追求

    向玉琼;

    现代社会中的政策是基于共识而形成,也是以共识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近代以来的中心—边缘治理结构中,无论是通过代议制的运行而聚合出共识,还是通过科学化的因果推理而得出共识,共识的达成都是受到精英的主导和操控。这样,共识往往体现的是精英的意志,基于共识而生成的政策因而远离了公共利益,成为精英管理社会的工具。当社会发展到具有高度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历史阶段,所谓的"共识"愈来愈无法包容社会的普遍利益了,个体差异凸显并要求在政策中体现出来,精英无法继续主导共识的达成以及政策过程,政策也不再是精英意志实现的工具了。对差异的尊重被放在了首位,共识就是在差异的在场中达成。在多元行动中生成的政策摆脱了狭隘的工具理性的解释,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政策的实施也促成了社会中德治的发生。

    2016年03期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主题研讨(二):乡贤与乡村秩序重建

  • 乡土重建:可能抑或怀旧情结

    陆益龙;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2016年03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 乡土重建:可能抑或怀旧情结

    陆益龙;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2016年03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 乡贤理事会:村庄社会治理的新探索——来自粤西Y市D村的地方经验

    蔡禾;胡慧;周兆安;

    在农村贫困地区基层政府不再主导、甚至基本退出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村委会自身经济难以维续、政治权威不足的现状下,如何动员村民参与村庄社会治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粤西Y市D村的乡贤理事会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也为反思"乡政村治"体制提供了案例。

    2016年03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6 ]
  • 乡贤理事会:村庄社会治理的新探索——来自粤西Y市D村的地方经验

    蔡禾;胡慧;周兆安;

    在农村贫困地区基层政府不再主导、甚至基本退出村庄公共产品的供给,村委会自身经济难以维续、政治权威不足的现状下,如何动员村民参与村庄社会治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粤西Y市D村的乡贤理事会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为农村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之一,也为反思"乡政村治"体制提供了案例。

    2016年03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 农村回迁社区中的村委会角色转型

    吴莹;

    城市化带来的"撤村并居"使得农村回迁社区成为一类重要的城市社区单元。目前国家层面关于这类社区中村委会的职能、居委会的承继问题等并没有指导性原则安排,各地的回迁社区在治理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多种型态。本文通过比较个案研究,分析了回迁社区中村委会的角色期待,及其在实践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提出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村委会在回迁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典型角色。从其职能履行的特点可以看出,村委会具有居委会所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因此当前回迁社区治理的重点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如何引导两套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

    2016年03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 农村回迁社区中的村委会角色转型

    吴莹;

    城市化带来的"撤村并居"使得农村回迁社区成为一类重要的城市社区单元。目前国家层面关于这类社区中村委会的职能、居委会的承继问题等并没有指导性原则安排,各地的回迁社区在治理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发展出多种型态。本文通过比较个案研究,分析了回迁社区中村委会的角色期待,及其在实践中发挥的实际作用,提出经营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是村委会在回迁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典型角色。从其职能履行的特点可以看出,村委会具有居委会所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和优势。因此当前回迁社区治理的重点不是后者对前者的简单替代,而是如何引导两套基层治理体系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合作。

    2016年03期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9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 文化自性与圈层整合: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本位

    宣朝庆;韩庆龄;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力,政府与市场推动的输入型文化则存在时空错位的矛盾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发生的结构基础与供给模式的双重考察,提出以纵向阶层互动式的多元组织为载体,村庄精英为承接主体,内在文化基因与外部输入资源相互联动的文化再造新模式,旨在以乡村本位的视角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乡村秩序重建的新思路。

    2016年03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 文化自性与圈层整合:公共文化建设的乡村本位

    宣朝庆;韩庆龄;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乡村秩序重建的重大议题。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分层结构带来村庄公共文化的圈层化发展,农村社区出现价值异化和底层个体化闲暇的新特征。在公共文化供给中,土生土长的内生文化被错误定位而难以发挥现代性活力,政府与市场推动的输入型文化则存在时空错位的矛盾冲突。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公共文化发生的结构基础与供给模式的双重考察,提出以纵向阶层互动式的多元组织为载体,村庄精英为承接主体,内在文化基因与外部输入资源相互联动的文化再造新模式,旨在以乡村本位的视角推动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乡村秩序重建的新思路。

    2016年03期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主题研讨(三):公共记忆的建构与抹除

  • 新中国女性的国家认同构建(1949-1984)——基于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

    王海洲;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实践的重要文本。基于165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发现:在建国三十五年间频繁而高效的政治运动中,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侧重于构建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疆域特征、民族结构、领土和主权)、时间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形态(国家的主体能动性)的认同。在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合理使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应该继续得到充分地重视。

    2016年03期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2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 新中国女性的国家认同构建(1949-1984)——基于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

    王海洲;

    廓清新中国女性构建国家认同的历史和特征,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意义。兼具建设和保卫国家之责的女民兵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女性群体之一,其国家认同构建的具体实践极具代表性,女民兵宣传画则是观察和解释这种实践的重要文本。基于165幅女民兵宣传画的图像政治学分析,本文发现:在建国三十五年间频繁而高效的政治运动中,女民兵组织赋予了新中国女性多元的身份,形塑出雄化的身体,帮助她们理解国际环境。这三者分别侧重于构建她们对国家的空间形态(疆域特征、民族结构、领土和主权)、时间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形态(国家的主体能动性)的认同。在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合理使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应该继续得到充分地重视。

    2016年03期 7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2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 作为事件和神话的国歌:对《天佑吾王》的分析

    罗宇维;

    作为第一首民族国家国歌,英国的《天佑吾王》自出现以来就成为许多民族国家创作国歌的范式。不过,在英国历史上,对于这首神圣的国家颂歌的起源,研究者们却各执一词,以至于这个本来并不算久远的历史问题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通过区分在英国国歌起源争论中的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以及作为国歌其在政治社会互动中所产生效应而建构起的神话,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佑吾王》以及英国政治本身,也表征了作为民族国家颂歌的国歌,在功能上所承载的具体内容。

    2016年03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作为事件和神话的国歌:对《天佑吾王》的分析

    罗宇维;

    作为第一首民族国家国歌,英国的《天佑吾王》自出现以来就成为许多民族国家创作国歌的范式。不过,在英国历史上,对于这首神圣的国家颂歌的起源,研究者们却各执一词,以至于这个本来并不算久远的历史问题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通过区分在英国国歌起源争论中的对历史事件的追溯,以及作为国歌其在政治社会互动中所产生效应而建构起的神话,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天佑吾王》以及英国政治本身,也表征了作为民族国家颂歌的国歌,在功能上所承载的具体内容。

    2016年03期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神社与它的躯壳:对南京五台山日本神社的考察

    谢任;

    神社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标志建筑,日本开始对外扩张后则在日本本土以外多有建造,尤其是中国的台湾、东北地区。本文所考察的则是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的一座神社,该神社建于日本攻占南京后,在战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战败后,该神社徒具躯壳,中国人在实用、象征之间做出权衡后对这具躯壳的处置同样值得玩味。

    2016年03期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神社与它的躯壳:对南京五台山日本神社的考察

    谢任;

    神社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标志建筑,日本开始对外扩张后则在日本本土以外多有建造,尤其是中国的台湾、东北地区。本文所考察的则是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的一座神社,该神社建于日本攻占南京后,在战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战败后,该神社徒具躯壳,中国人在实用、象征之间做出权衡后对这具躯壳的处置同样值得玩味。

    2016年03期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

    顾东辉;

    "三社联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梳理既有说法,"三社"可以是三个工作主体,也可以是三个实务要素,从而就有"主体联动"和"要素联动"两种解构视角,前者含于后者之中。为了切实推进"三社联动",应该领悟"三社联动在场境",促进社区议题、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合理联接和恰当互动;应该参鉴社会治理的理念,吸纳社会工作的智慧,发挥社区民众和党政部门的特殊作用,体现操作理性和实践智慧,达成"三社联动"实务过程的优质高效。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体现"液体角色"。

    2016年03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6 ]
  • “三社联动”的内涵解构与逻辑演绎

    顾东辉;

    "三社联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实践。梳理既有说法,"三社"可以是三个工作主体,也可以是三个实务要素,从而就有"主体联动"和"要素联动"两种解构视角,前者含于后者之中。为了切实推进"三社联动",应该领悟"三社联动在场境",促进社区议题、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的合理联接和恰当互动;应该参鉴社会治理的理念,吸纳社会工作的智慧,发挥社区民众和党政部门的特殊作用,体现操作理性和实践智慧,达成"三社联动"实务过程的优质高效。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并体现"液体角色"。

    2016年03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5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6 ]
  • 社会主体捐赠意愿的形成与转化

    赵春雷;

    社会捐赠意愿的强弱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状况的好坏。捐赠作为一种意识行为,是个体特定心理过程的结果,在生成功能认同、价值认同、路径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义务意识的个体可能会找到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的价值联结点,进而将慈善组织看作其履行道德义务的工具,在个体价值安排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捐赠意愿。当捐赠意愿达到一定强度,在需捐情境的刺激下,个体就会生成捐赠动机,进而实施捐赠行为。

    2016年03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社会主体捐赠意愿的形成与转化

    赵春雷;

    社会捐赠意愿的强弱影响到民间慈善组织生存状况的好坏。捐赠作为一种意识行为,是个体特定心理过程的结果,在生成功能认同、价值认同、路径认同的基础上,具有道德义务意识的个体可能会找到自身与特定慈善组织的价值联结点,进而将慈善组织看作其履行道德义务的工具,在个体价值安排空间存在的情况下,个体产生捐赠意愿。当捐赠意愿达到一定强度,在需捐情境的刺激下,个体就会生成捐赠动机,进而实施捐赠行为。

    2016年03期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策略研究:以江苏为例

    王菡薇;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江苏艺术为例,解析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相关问题。近年来,江苏艺术"走出省"、"走出国门"的脚步也越加频繁,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由于多年来,社会建设的重点仍是放在经济上,加之建国后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还处在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本文以江苏艺术"走出去"为例,阐释了现阶段江苏艺术海外传播所要面对的四个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传播主体、受众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2016年03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中国艺术海外传播与策略研究:以江苏为例

    王菡薇;

    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海外传播,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文化创新;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国际上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江苏艺术为例,解析中国艺术海外传播相关问题。近年来,江苏艺术"走出省"、"走出国门"的脚步也越加频繁,取得了很多成绩。然而,由于多年来,社会建设的重点仍是放在经济上,加之建国后政治活动的影响,中国艺术海外传播还处在一个比较初始的阶段。本文以江苏艺术"走出去"为例,阐释了现阶段江苏艺术海外传播所要面对的四个主要问题,并分别从传播主体、受众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指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2016年03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用脚投票及其限度:一个分配正义问题

    张乾友;

    用脚投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造成广泛存在的国际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绕用脚投票问题的一个核心争论在于用脚投票者是否对其母国负有特殊义务。内在价值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但这种回答本身并不能否定用脚投票的正当性。在根本上,用脚投票的限度取决于两组关系,即自由与正义以及应得与平等的关系。当前,用脚投票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而这种事实上的自由要成为一种规范性的自由,必须以正义为前提,即用脚投票须受到正义原则的调节。主张用脚投票须受正义原则调节,意味着不承认自然天赋属于应得,这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前提。但用脚投票的伦理限度不是差别原则,而是平等原则,只有当其有助于促进国际平等时,用脚投票才具有正当性,才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

    2016年03期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用脚投票及其限度:一个分配正义问题

    张乾友;

    用脚投票是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造成广泛存在的国际不正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围绕用脚投票问题的一个核心争论在于用脚投票者是否对其母国负有特殊义务。内在价值论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肯定回答,但这种回答本身并不能否定用脚投票的正当性。在根本上,用脚投票的限度取决于两组关系,即自由与正义以及应得与平等的关系。当前,用脚投票是一种事实上的自由,而这种事实上的自由要成为一种规范性的自由,必须以正义为前提,即用脚投票须受到正义原则的调节。主张用脚投票须受正义原则调节,意味着不承认自然天赋属于应得,这是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前提。但用脚投票的伦理限度不是差别原则,而是平等原则,只有当其有助于促进国际平等时,用脚投票才具有正当性,才是一种规范性的价值。

    2016年03期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治理失灵”及其救赎——兼论两种不同的社会认知观及行动方案

    郑家昊;

    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中,"好的社会治理"一直被奉为圭臬,是所有社会组织推进治理实践所追寻的终极目标。然而,实现"好的社会治理"首先必须正视治理主旋律中的"失灵"杂音,以"治理失灵"的救赎为契机去规划社会治理的行动。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失灵"在社会治理中不断蔓延,逐渐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并且形成"治理失灵"的总体性存在形式。在这种情形下,对"治理失灵"的救赎必须立足于当下社会治理的基本生态,对既有的社会认知观做出及时地归纳与反思,这是正确选用社会治理行动方案的认知前提。其实,"治理失灵"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面向未来的社会治理应当放弃既有的"保守主义"行动方案,继而在革新的意义上去不断刷新治理思维、促进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以及创新治理工具的协同运用。

    2016年03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治理失灵”及其救赎——兼论两种不同的社会认知观及行动方案

    郑家昊;

    在人类社会治理的历史脉络中,"好的社会治理"一直被奉为圭臬,是所有社会组织推进治理实践所追寻的终极目标。然而,实现"好的社会治理"首先必须正视治理主旋律中的"失灵"杂音,以"治理失灵"的救赎为契机去规划社会治理的行动。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失灵"在社会治理中不断蔓延,逐渐呈现出常态化趋势,并且形成"治理失灵"的总体性存在形式。在这种情形下,对"治理失灵"的救赎必须立足于当下社会治理的基本生态,对既有的社会认知观做出及时地归纳与反思,这是正确选用社会治理行动方案的认知前提。其实,"治理失灵"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面向未来的社会治理应当放弃既有的"保守主义"行动方案,继而在革新的意义上去不断刷新治理思维、促进治理主体间的合作以及创新治理工具的协同运用。

    2016年03期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命运、审慎与马基雅维利的道德叙述

    陈华文;

    马基雅维利关于日常道德规范的"邪恶"主张,导致读者很难认为其学说有任何道德之处。实际上,命运的变幻莫测使得马基雅维利体认到世界的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将行动者置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同时,他强调审慎行事的人必须得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置放其中的情势,而要对自己所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据以正确行动。从形式上看,马基雅维利学说里的命运-审慎德性结构表明他的学说仍然是具有古典意义的道德叙述: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日常生活中自然欲望的重要性,生活情境的变动性,以及个体在回应各种独特的实践情境中以审慎统摄其它各种德性的要求。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道德两分框架下解释马基雅维利的传统进路。

    2016年03期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命运、审慎与马基雅维利的道德叙述

    陈华文;

    马基雅维利关于日常道德规范的"邪恶"主张,导致读者很难认为其学说有任何道德之处。实际上,命运的变幻莫测使得马基雅维利体认到世界的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将行动者置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同时,他强调审慎行事的人必须得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置放其中的情势,而要对自己所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据以正确行动。从形式上看,马基雅维利学说里的命运-审慎德性结构表明他的学说仍然是具有古典意义的道德叙述: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日常生活中自然欲望的重要性,生活情境的变动性,以及个体在回应各种独特的实践情境中以审慎统摄其它各种德性的要求。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道德两分框架下解释马基雅维利的传统进路。

    2016年03期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香港民主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庄吟茜;

    香港民粹主义是香港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既包括自下而上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如市民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内地人和本地经济精英的非理性反对,以及对民主化的激进追求等;也包括自上而下的精英政治策略,如反对派对敏感议题的炒作、对反对运动的操纵和对"工具性公投"的利用等。香港民粹主义既是反对派骑动的结果,也是香港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对香港的民主政治发展及繁荣稳定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2016年03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1 ]
  • 论香港民主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庄吟茜;

    香港民粹主义是香港民主化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之一,其表现形式既包括自下而上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如市民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内地人和本地经济精英的非理性反对,以及对民主化的激进追求等;也包括自上而下的精英政治策略,如反对派对敏感议题的炒作、对反对运动的操纵和对"工具性公投"的利用等。香港民粹主义既是反对派骑动的结果,也是香港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对香港的民主政治发展及繁荣稳定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2016年03期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

  • 资源、机制与制度: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

    蒋绚;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从技术赶超到创新强国,有着独特的创新历程与治理特征。本文聚焦政府职能,梳理美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考察政策执行下的创新资源形成、运行机制演变与宏观制度影响。美国创新资源由单一到丰富、由政企提供到多元提供,运行机制经历企业为主学研为辅、产学引领市场培育、企业主导多元参与、市场与社会环境广泛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政府以市场为核心,引导资源配置与建构运行机制的职能。国家干预型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为美国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政策与法律基础以及自由独特的资本市场。这些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形成重要启示。

    2016年03期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资源、机制与制度: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

    蒋绚;

    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从技术赶超到创新强国,有着独特的创新历程与治理特征。本文聚焦政府职能,梳理美国科技与产业创新政策,考察政策执行下的创新资源形成、运行机制演变与宏观制度影响。美国创新资源由单一到丰富、由政企提供到多元提供,运行机制经历企业为主学研为辅、产学引领市场培育、企业主导多元参与、市场与社会环境广泛发展的历程,体现了政府以市场为核心,引导资源配置与建构运行机制的职能。国家干预型经济自由主义制度为美国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政策与法律基础以及自由独特的资本市场。这些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形成重要启示。

    2016年03期 15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市场影响的实证观察

    张成刚;吴锦宇;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综述。详细讨论了受到社会舆论密切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对工资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过对已有实证证据的梳理,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对上述市场环境结果影响有限。工资水平上升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力量变动的结果,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不足导致的技工短缺是劳动关系短期化的结果,而全要素生产率只受到了非常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综述了被较少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社会保障、用工成本等的影响。

    2016年03期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市场影响的实证观察

    张成刚;吴锦宇;

    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对中国市场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综述。详细讨论了受到社会舆论密切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对工资水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经过对已有实证证据的梳理,本文认为《劳动合同法》对上述市场环境结果影响有限。工资水平上升是劳动力市场供需力量变动的结果,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意愿不足导致的技工短缺是劳动关系短期化的结果,而全要素生产率只受到了非常小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本文综述了被较少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对就业、社会保障、用工成本等的影响。

    2016年03期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中层管理者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吴颍宣;施建军;丁雪;

    在过去传统的管理学研究当中,学者们主要关注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近十多年来,中层管理者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有关中层管理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层管理者的界定进行回顾并归纳了他们在组织中的主要特征;进而从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影响作用,并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环境四个层面总结了影响中层管理者角色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6年03期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 中层管理者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吴颍宣;施建军;丁雪;

    在过去传统的管理学研究当中,学者们主要关注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近十多年来,中层管理者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有关中层管理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层管理者的界定进行回顾并归纳了他们在组织中的主要特征;进而从向上和向下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层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影响作用,并从个体、群体、组织和环境四个层面总结了影响中层管理者角色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最后探讨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6年03期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 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述评

    黄苏萍;潘阳;陈立平;

    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现已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低碳消费与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等概念进行比较,对其进行定义并给出低碳消费的三大特征,然后从利益关注、道德规范、非理性因素、情境因素四个角度对有关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剖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016年03期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述评

    黄苏萍;潘阳;陈立平;

    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现已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他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成果。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将低碳消费与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等概念进行比较,对其进行定义并给出低碳消费的三大特征,然后从利益关注、道德规范、非理性因素、情境因素四个角度对有关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进行介绍,最后剖析现有研究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016年03期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K]
    [下载次数:1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专题论文_历史研究_犹太文化专题

  • 认知彼此:意第绪语作家和中国人

    伊爱莲;关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中欧和俄国,他们主要说意第绪语,当时意第绪语作家试图把中国历史、儒释道三教、中国诗歌呈现给犹太读者,个别作家还来到中国旅行,留下了对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的记录。就在意第绪语作家书写中国的时候,茅盾、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也开始关注意第绪语文学。但这种关注源于一种误读,即误把意第绪语当作犹太人的白话,认为如同文言在中国终将被取代,意第绪语也正在取代希伯来语。其实,这种双向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是这两个世界各自社会变迁的一部分。

    2016年03期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认知彼此:意第绪语作家和中国人

    伊爱莲;关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中欧和俄国,他们主要说意第绪语,当时意第绪语作家试图把中国历史、儒释道三教、中国诗歌呈现给犹太读者,个别作家还来到中国旅行,留下了对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的记录。就在意第绪语作家书写中国的时候,茅盾、周作人等中国作家也开始关注意第绪语文学。但这种关注源于一种误读,即误把意第绪语当作犹太人的白话,认为如同文言在中国终将被取代,意第绪语也正在取代希伯来语。其实,这种双向的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是这两个世界各自社会变迁的一部分。

    2016年03期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意第绪语里的中国——从华沙到纽约

    凯瑟琳·海勒斯坦;包安若;

    20世纪初,在纽约和华沙的犹太作家们尝试着把意第绪语文学转变成一种世界级的文学,这种尝试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即外在于犹太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可以促成这一转变。汉语文本和中华文化被当时的意第绪语作家视为终极的"他者",故而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彼时介绍中国的两个例子,即意第绪语《中国》(Khine)一书的封面和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研究中国如何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学和文化之中,并且从文化迁移角度探讨这种译介行为的意义。

    2016年03期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意第绪语里的中国——从华沙到纽约

    凯瑟琳·海勒斯坦;包安若;

    20世纪初,在纽约和华沙的犹太作家们尝试着把意第绪语文学转变成一种世界级的文学,这种尝试建立在一种理念之上,即外在于犹太文化圈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与文学可以促成这一转变。汉语文本和中华文化被当时的意第绪语作家视为终极的"他者",故而在这一时期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化之中。本文通过彼时介绍中国的两个例子,即意第绪语《中国》(Khine)一书的封面和史迪克对李白《长干行》的翻译,研究中国如何被引入意第绪语文学和文化之中,并且从文化迁移角度探讨这种译介行为的意义。

    2016年03期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恶灵之爱与弥赛亚的背叛——对S.昂斯基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一种托寓式解读

    包安若;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2016年03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恶灵之爱与弥赛亚的背叛——对S.昂斯基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一种托寓式解读

    包安若;

    本文对意第绪语作家S.昂斯基于1913年创作的戏剧《恶灵,或介于两个世界之间》从托寓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在这部剧作中植入了完整的17世纪沙巴特运动的框架,意在曲折说明其同时代犹太人的信仰与17世纪犹太人对假弥赛亚的信仰类似,二者皆不能把他们从现世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同时,通过传统的内容与戏剧这种象征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的结合,作者表达了他对现代世界中留存的传统犹太宗教和生活的复杂态度。

    2016年03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违法判断准则

    李胜利;王超;

    对各种垄断行为的认定,《谢尔曼法》并未提出自身违法规则或者合理规则,而是在此后由法院逐渐发展出上述两项规则。历史上看联邦法院在合理规则与自身违法规则的适用方面存在着摆动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较晚时期出现了快速审查式的合理规则这一新的形态。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违法判断准则的历史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应有态度提供借鉴。

    2016年03期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违法判断准则

    李胜利;王超;

    对各种垄断行为的认定,《谢尔曼法》并未提出自身违法规则或者合理规则,而是在此后由法院逐渐发展出上述两项规则。历史上看联邦法院在合理规则与自身违法规则的适用方面存在着摆动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较晚时期出现了快速审查式的合理规则这一新的形态。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违法判断准则的历史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我国《反垄断法》的应有态度提供借鉴。

    2016年03期 204-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刑事诉讼目的论梳理与重构

    闾刚;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决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而影响诉讼模式的选择和程序构造、具体运行规则的设计方向。在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领域,中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存在颇多争议,尤其以我国所谓"双重目的论"中犯罪控制能否作为刑事诉讼目的之一,争议最大。因此,有必要在梳理已有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厘清目的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重构的具体思路。

    2016年03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刑事诉讼目的论梳理与重构

    闾刚;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刑事诉讼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决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进而影响诉讼模式的选择和程序构造、具体运行规则的设计方向。在刑事诉讼目的论的研究领域,中外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存在颇多争议,尤其以我国所谓"双重目的论"中犯罪控制能否作为刑事诉讼目的之一,争议最大。因此,有必要在梳理已有学说观点的基础上,厘清目的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重构的具体思路。

    2016年03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

    2016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

    2016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2016年03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

    2016年03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