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一):再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意义的建构

  • 城市隐喻与发展策略

    成伯清;

    现代城市,无论是四处蔓延的外在空间还是置身其中的内在体验,都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而使用隐喻,即以我们熟悉的经验领域的图式和形象来描述和叙述我们不熟悉的乃至无以名状的现象,是常见的认知和表征策略之一。事实上,针对城市,人类已发明了诸多的隐喻,从"有机体"到"机器"再到"网络"等等。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演变,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竞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喻,不仅充当了想象的框架,也会限制对可能的发展策略的抉择。本文在追溯了城市隐喻的谱系之后,着重从增长机器和景观两个隐喻的角度,反思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增长联盟和辉煌意识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的深层影响。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城市隐喻与发展策略

    成伯清;

    现代城市,无论是四处蔓延的外在空间还是置身其中的内在体验,都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而使用隐喻,即以我们熟悉的经验领域的图式和形象来描述和叙述我们不熟悉的乃至无以名状的现象,是常见的认知和表征策略之一。事实上,针对城市,人类已发明了诸多的隐喻,从"有机体"到"机器"再到"网络"等等。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演变,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竞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喻,不仅充当了想象的框架,也会限制对可能的发展策略的抉择。本文在追溯了城市隐喻的谱系之后,着重从增长机器和景观两个隐喻的角度,反思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增长联盟和辉煌意识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的深层影响。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城市动拆迁:作为公共事务的分析

    陈国强;马西恒;

    城市动拆迁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难题,也是众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通常将其作为一个私人问题对待。本文认为城市动拆迁是一项公共事务,其中的难题也即公共事务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需要运用公共事务治理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在Y区动拆迁的成功实践中得到证明。对Y区的案例研究同时发现,动拆迁实践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区分这些公共事务类型并明确其各自的内涵、资源及主体范围,是进一步保障治理规则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2011年05期 No.13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城市动拆迁:作为公共事务的分析

    陈国强;马西恒;

    城市动拆迁问题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难题,也是众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往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通常将其作为一个私人问题对待。本文认为城市动拆迁是一项公共事务,其中的难题也即公共事务中普遍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因此需要运用公共事务治理的方法进行解决。这在Y区动拆迁的成功实践中得到证明。对Y区的案例研究同时发现,动拆迁实践实际上混杂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事务,区分这些公共事务类型并明确其各自的内涵、资源及主体范围,是进一步保障治理规则有效运转的前提和基础。

    2011年05期 No.13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住宅权视域下特殊需求群体的住宅保障

    李祎恒;

    随着现代公民住宅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殊需求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特殊需求群体,这既有助于确定研究的边界,也是与以往的关于低收入群体等社会弱势群体住宅保障研究的区别。我们强调"住有所居"决不能够为满足片瓦遮身的住宅保障形式主义大开方便之门,而是要以公民住宅权的最终实现为目标。而对特殊需求群体实施住宅法律保障,必须严格区分各类人群在住宅权实现中的不同要求,不能粗暴地采取"一刀切"。

    2011年05期 No.13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住宅权视域下特殊需求群体的住宅保障

    李祎恒;

    随着现代公民住宅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特殊需求群体的住房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特殊需求群体,这既有助于确定研究的边界,也是与以往的关于低收入群体等社会弱势群体住宅保障研究的区别。我们强调"住有所居"决不能够为满足片瓦遮身的住宅保障形式主义大开方便之门,而是要以公民住宅权的最终实现为目标。而对特殊需求群体实施住宅法律保障,必须严格区分各类人群在住宅权实现中的不同要求,不能粗暴地采取"一刀切"。

    2011年05期 No.131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二):艺术通论书写中的权力场

  •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教材的可能性

    朱国华;

    长期以来,文艺学教科书隐含着符号权力,并以本质主义倾向的面貌呈现出来。新时期以后,文艺学教材权力维度淡出,知识含义凸现,因而其本质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本文主要围绕南帆、王一川和陶东风所编撰的文艺学教材,对其反本质主义的建构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批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反本质主义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2011年05期 No.13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反本质主义文艺学教材的可能性

    朱国华;

    长期以来,文艺学教科书隐含着符号权力,并以本质主义倾向的面貌呈现出来。新时期以后,文艺学教材权力维度淡出,知识含义凸现,因而其本质主义倾向遭到了批判。本文主要围绕南帆、王一川和陶东风所编撰的文艺学教材,对其反本质主义的建构方法的得失,进行了批评,并对未来可能的反本质主义的教材,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构想。

    2011年05期 No.131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的启蒙承载

    刘旭光;

    文学理论在当下的使命不是关于文学之规律与本质的探讨,而是关于文学的立场与理想的表达,它是对文学活动的反思与研究,它关注文学活动内部的每一个变化,追问变化的意义。在确立理想与追问意义的过程中,文艺理论承担着启蒙、教化与介入社会的使命,而教授文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启蒙与教化的过程。

    2011年05期 No.13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后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的启蒙承载

    刘旭光;

    文学理论在当下的使命不是关于文学之规律与本质的探讨,而是关于文学的立场与理想的表达,它是对文学活动的反思与研究,它关注文学活动内部的每一个变化,追问变化的意义。在确立理想与追问意义的过程中,文艺理论承担着启蒙、教化与介入社会的使命,而教授文学理论的过程,也就是训练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启蒙与教化的过程。

    2011年05期 No.13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知识、方法与思维:文学理论教材的分类供给

    张永刚;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逐步与大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其学科形态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得以显现,并形成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但为学科而生产教材,用教材彰显学科知识,这种做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1)使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对象分离,并加大文学理论空泛与脱离实际的感觉,造成接受困难;(2)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板滞,难于实现理论创新。从教材建设角度考虑,应形成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分而治之的观念。针对文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质和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知识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方法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思维型文学理论为主。

    2011年05期 No.13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知识、方法与思维:文学理论教材的分类供给

    张永刚;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发展中,文学理论逐步与大学教学结合在一起,其学科形态通过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得以显现,并形成知识增长的基本方式。但为学科而生产教材,用教材彰显学科知识,这种做法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1)使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对象分离,并加大文学理论空泛与脱离实际的感觉,造成接受困难;(2)导致文学理论学科知识板滞,难于实现理论创新。从教材建设角度考虑,应形成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分而治之的观念。针对文学理论知识、方法和思维相结合的学科特质和学习者的理论需求,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知识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方法型文学理论为主;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编写的教材主要应以思维型文学理论为主。

    2011年05期 No.131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从形式论看文艺学的教材建设

    张旭曙;

    当前文艺学教材的形式论存在着以认识论的反映论为思想背景的内容决定形式模式和现代构成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作品结构形式分析之间的纠葛矛盾,具体表现为文艺的审美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形式特性和社会因素、整体知识构架和局部形式分析之间的脱节、不协调。本文主张,要想强化教材知识形态的系统性完整性,应当深入探寻中西传统的精神信仰领域,看到西方形式本体论的符号化形式化建构和中国儒道思想道不离器和文质统一论之间的巨大分野,从对当代中国新的文艺经验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思考概括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概念,而不能不假分析地简单移植异质含混的西方形式批评概念于中国文本语境。教材可以采取语境普遍性立场,化普遍主义为谨慎有度地描述具体时空中有一定普遍性质的关系,在对反复出现的根本性问题的沉思和关键学科术语的辨析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系统理论建构。

    2011年05期 No.13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从形式论看文艺学的教材建设

    张旭曙;

    当前文艺学教材的形式论存在着以认识论的反映论为思想背景的内容决定形式模式和现代构成论、本体论意义上的作品结构形式分析之间的纠葛矛盾,具体表现为文艺的审美自律性和意识形态性、形式特性和社会因素、整体知识构架和局部形式分析之间的脱节、不协调。本文主张,要想强化教材知识形态的系统性完整性,应当深入探寻中西传统的精神信仰领域,看到西方形式本体论的符号化形式化建构和中国儒道思想道不离器和文质统一论之间的巨大分野,从对当代中国新的文艺经验和审美现象的理论思考概括中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概念,而不能不假分析地简单移植异质含混的西方形式批评概念于中国文本语境。教材可以采取语境普遍性立场,化普遍主义为谨慎有度地描述具体时空中有一定普遍性质的关系,在对反复出现的根本性问题的沉思和关键学科术语的辨析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系统理论建构。

    2011年05期 No.131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主题研讨(三):能动司法与中国基层法制建设

  • 转型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类型分析与偏好选择

    刘同君;

    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状况快速变迁,体现出理性主义和秩序失范的双重态势。对应这种社会结构变化,我国农村纠纷的数量增长迅速,类型也趋于复杂化。同时,传统协商机制、人民调解、基层行政调解、法庭诉讼由内而外、交互作用,共同支撑起转型农村社会的秩序空间。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必然凸显法律的理性力量。

    2011年05期 No.13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 转型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类型分析与偏好选择

    刘同君;

    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状况快速变迁,体现出理性主义和秩序失范的双重态势。对应这种社会结构变化,我国农村纠纷的数量增长迅速,类型也趋于复杂化。同时,传统协商机制、人民调解、基层行政调解、法庭诉讼由内而外、交互作用,共同支撑起转型农村社会的秩序空间。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农村社会的纠纷解决必然凸显法律的理性力量。

    2011年05期 No.131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 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探讨

    魏小强;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2011年05期 No.13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探讨

    魏小强;

    与社会发展转型对人的要求相适应,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目标,就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公民。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有关法律意识的内容结构理论为依据,以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为起点,在比较分析既有关于农民法律意识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认为在解决当代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问题时,坚持建构和习得相结合的路径,是合乎我国社会实际和农民需求的理性选择。

    2011年05期 No.131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能动司法背景下我国农村基层法官的角色扩展:动因与路径

    李炳烁;

    基于农村社会的特定关系结构,我国基层司法权力的运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通之道;而能动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基层法官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这既是司法机关主动回应社会诉讼需求、满足民众正义期待、重塑自身合法性基础的努力,也是基层法院提升自身自主空间的尝试。但农村基层法官的实用主义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解纷成本过高等实践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1 ]
  • 能动司法背景下我国农村基层法官的角色扩展:动因与路径

    李炳烁;

    基于农村社会的特定关系结构,我国基层司法权力的运作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灵活性和变通之道;而能动司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基层法官的职业角色和行为规范。这既是司法机关主动回应社会诉讼需求、满足民众正义期待、重塑自身合法性基础的努力,也是基层法院提升自身自主空间的尝试。但农村基层法官的实用主义路径和方法也存在过分依赖个人经验、解纷成本过高等实践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

    牛玉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根植于农民分散利益维护的现实需要之中,预示着农民维权结构从无序朝向有序、从有序程度低朝向有序程度高的演化进程。借助于对农民征地维权组织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现有组织尚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组织化维权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组织的创设、农村现有组织维权机能的完善、农村不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2011年05期 No.131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以征地维权为例

    牛玉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根植于农民分散利益维护的现实需要之中,预示着农民维权结构从无序朝向有序、从有序程度低朝向有序程度高的演化进程。借助于对农民征地维权组织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现有组织尚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组织化维权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组织的创设、农村现有组织维权机能的完善、农村不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2011年05期 No.131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国际分工格局演变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陈良华;周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模式及演变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分地区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传统国际分工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两种不同模式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和特点。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但是受限于在该分工模式中相对不利的发展位置,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要明显小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分区域的分析表明,无论哪种分工模式,其对中国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

    2011年05期 No.131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国际分工格局演变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陈良华;周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分工模式及演变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分地区面板数据,重点考察传统国际分工和产品内国际分工两种不同模式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和特点。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发展迅速,但是受限于在该分工模式中相对不利的发展位置,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是要明显小于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分区域的分析表明,无论哪种分工模式,其对中国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

    2011年05期 No.131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江苏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的绩效评价

    李传殿;

    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江苏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悬殊,类似与全国的区域差异,财政支农投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收入之一,一方面通过提供公共产品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通过政策手段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总量、结构及区域三个方面、分别运用对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支持农民增收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大,且对缩小苏南、苏北农民收入差距没有作用。最后,在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支农政策提出了改革建议。

    2011年05期 No.13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江苏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的绩效评价

    李传殿;

    如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内容。江苏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悬殊,类似与全国的区域差异,财政支农投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收入之一,一方面通过提供公共产品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通过政策手段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总量、结构及区域三个方面、分别运用对数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支持农民增收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大,且对缩小苏南、苏北农民收入差距没有作用。最后,在对江苏省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增收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财政支农政策提出了改革建议。

    2011年05期 No.13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综述

    徐礼伯;施建军;吴琼;

    战略联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却有着较高的不稳定性。本文对国内外联盟稳定性问题研究做了梳理,综合评述了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四个主要的研究角度以及Das和Teng的内部张力分析框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9 ]
  •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综述

    徐礼伯;施建军;吴琼;

    战略联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但却有着较高的不稳定性。本文对国内外联盟稳定性问题研究做了梳理,综合评述了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四个主要的研究角度以及Das和Teng的内部张力分析框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05期 No.131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李钧;

    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该领域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吸收能力概念的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2011年05期 No.13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

    李钧;

    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能力,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密切相关,该领域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吸收能力概念的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2011年05期 No.131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政策下乡的传播路径及其运作逻辑——一项基于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蒋旭峰;唐莉莉;

    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2011年05期 No.131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9 ]
  • 政策下乡的传播路径及其运作逻辑——一项基于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蒋旭峰;唐莉莉;

    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市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2011年05期 No.131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 乡村传播的社会治理功能探析

    费爱华;

    传播与治理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是治理权力的来源,是治理过程的本质,也是有效治理的保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传播发挥了政治认同功能、社区整合功能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功能。乡村社会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分别有助于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治认同,同时,乡村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关联的建立、增进和调动,也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方式正由行政型迈向传播型,传播型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及信息担负治理媒介等特征。

    2011年05期 No.131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 乡村传播的社会治理功能探析

    费爱华;

    传播与治理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是治理权力的来源,是治理过程的本质,也是有效治理的保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传播发挥了政治认同功能、社区整合功能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功能。乡村社会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分别有助于村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政治认同,同时,乡村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关联的建立、增进和调动,也有效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个人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税费改革以来,国家对乡村治理的方式正由行政型迈向传播型,传播型治理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国家与社会双向互动及信息担负治理媒介等特征。

    2011年05期 No.131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作为健康传播者的乡村医生——以江苏省J市为例

    崔效辉;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人的日常行为大多属于交换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市场行为,但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个人与群体、组织、社会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如此。作为农村健康传播者的乡村医生,在被社会赋予相关的角色定位时,必须提供合理的社会报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与乡村医生进行"等价交换",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很好地扮演其乡村健康传播者的角色。实证调查表明,社会与乡村医生之间的"等价交换"还未实现。

    2011年05期 No.13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作为健康传播者的乡村医生——以江苏省J市为例

    崔效辉;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人的日常行为大多属于交换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市场行为,但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个人与群体、组织、社会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如此。作为农村健康传播者的乡村医生,在被社会赋予相关的角色定位时,必须提供合理的社会报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与乡村医生进行"等价交换",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很好地扮演其乡村健康传播者的角色。实证调查表明,社会与乡村医生之间的"等价交换"还未实现。

    2011年05期 No.131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阶层优势的代际复制:精英中学选拔机制的社会学分析——以南京F学校为例

    李习凡;何雨;

    教育机会的配置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安排以及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存在紧密关联。本文以F中学为典型案例借助抽样调查技术手段来研究当前教育不平等现象中的重点中学的精英选拔机制。研究发现:借助于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地位资本与权力资本的社会转化机制,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在优质教育机会获得上占尽先机,不仅可以通过正常的公开招录进入重点学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能通过渐趋为重点中学主要入学选拔形式的扩招录取占据优质教育资源。

    2011年05期 No.13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阶层优势的代际复制:精英中学选拔机制的社会学分析——以南京F学校为例

    李习凡;何雨;

    教育机会的配置与特定的社会制度安排以及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存在紧密关联。本文以F中学为典型案例借助抽样调查技术手段来研究当前教育不平等现象中的重点中学的精英选拔机制。研究发现:借助于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地位资本与权力资本的社会转化机制,优势社会阶层子女在优质教育机会获得上占尽先机,不仅可以通过正常的公开招录进入重点学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能通过渐趋为重点中学主要入学选拔形式的扩招录取占据优质教育资源。

    2011年05期 No.13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从通婚意愿看残疾大学生社会融入——基于N学院的实证研究

    许巧仙;施国庆;

    基于304份N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问卷资料及部分学生访谈资料,本文对他们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明确意愿的179个个案中,选择愿意与健听人通婚比例最低,大部分选择愿意和听力残疾人通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独身。残疾人大学生徘徊在社会边缘,深陷融入社会的困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父母期望和引导、感知听力残疾人婚姻状况、好朋友交往状况对他们通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本文最后就残疾大学生如何缩小与社会的距离,融入社会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2011年05期 No.13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从通婚意愿看残疾大学生社会融入——基于N学院的实证研究

    许巧仙;施国庆;

    基于304份N学院听力残疾大学生问卷资料及部分学生访谈资料,本文对他们通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有明确意愿的179个个案中,选择愿意与健听人通婚比例最低,大部分选择愿意和听力残疾人通婚,还有一部分选择了独身。残疾人大学生徘徊在社会边缘,深陷融入社会的困境。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户口、父母期望和引导、感知听力残疾人婚姻状况、好朋友交往状况对他们通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本文最后就残疾大学生如何缩小与社会的距离,融入社会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2011年05期 No.131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认真对待权力——关于权力的正当性与权力运用方式的合理性的思考

    彭斌;

    认真对待权力,核心在于理解权力的必要性依据、正当性基础与合理性运用的问题。人类所以需要通过权力的方式实现社会管理,是由于权力既具有社会公共性同时又具有强制性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人民主权原则是权力正当性的依据,它否定了将暴力、神权、知识与权利作为权力正当性基础的观念,强调只有经过人民同意与授权的权力才具有正当性。从权力运用的角度讲,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在权力运用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上存在争论。

    2011年05期 No.131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认真对待权力——关于权力的正当性与权力运用方式的合理性的思考

    彭斌;

    认真对待权力,核心在于理解权力的必要性依据、正当性基础与合理性运用的问题。人类所以需要通过权力的方式实现社会管理,是由于权力既具有社会公共性同时又具有强制性的内在特征决定的。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人民主权原则是权力正当性的依据,它否定了将暴力、神权、知识与权利作为权力正当性基础的观念,强调只有经过人民同意与授权的权力才具有正当性。从权力运用的角度讲,议行合一与三权分立、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在权力运用方式的合理性问题上存在争论。

    2011年05期 No.131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公民有序参与简论

    韩承敏;

    在当代,公共治理主体由政府变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公民民主意识正在觉醒,政府与公民关系开始悄然重构,传统行政文化的官本位倾向遏制了公民参与热情;公共空间不畅,政府公信力不强,法治引领缺位,制度化程序的缺失,导致了参与无序。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探索有五个方面: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建设公正社会;建立健全合理的参与制度保障体系;保证参与的合法性、程序性、可操作性;培养提升公民参与管理意识,公民角色地位得到厘清;引导公民的公共理性参与,保证社会管理的有序性。

    2011年05期 No.13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公民有序参与简论

    韩承敏;

    在当代,公共治理主体由政府变成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模式。公民民主意识正在觉醒,政府与公民关系开始悄然重构,传统行政文化的官本位倾向遏制了公民参与热情;公共空间不畅,政府公信力不强,法治引领缺位,制度化程序的缺失,导致了参与无序。实现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探索有五个方面:实现政府职能根本转变,建设公正社会;建立健全合理的参与制度保障体系;保证参与的合法性、程序性、可操作性;培养提升公民参与管理意识,公民角色地位得到厘清;引导公民的公共理性参与,保证社会管理的有序性。

    2011年05期 No.131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论人的尊严与死亡权

    吕建高;谢萍;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2011年05期 No.131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论人的尊严与死亡权

    吕建高;谢萍;

    人的尊严是一项古老价值,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人的尊严理论的分歧在于它是内生的还是获得的。尽管这种争论至今未有定论,但二战后的法律文件将人的尊严地位提升到人权基础的高度。就临终病人的死亡权而言,康德"基于道德自主的人的尊严"之哲学智慧受到挑战。人的尊严之现代意蕴主张以"尊重人"替代"尊重选择"而成为首要原则。人的尊严是病人自主的基础。死亡权的尊严内涵是作为选择的尊严和作为关系的尊严之有效结合。

    2011年05期 No.131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专题论文_公共行政

  • 整体型社会政策——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性认识

    唐兴霖;周幼平;

    社会政策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理性认知和操作规则的集合。对社会政策的理性认识关系到社会公共问题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有效解决和顺利实现。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们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早期的社会政策理论将经济和社会对立起来。针对这一缺陷,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关系,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另一方面,社会政策的"情境性",则要求我们理性分析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选择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真正适合的社会政策理念。因此,本文在深入把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问题背景及其进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背景,提出继续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中国形态———整体型社会政策。

    2011年05期 No.131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整体型社会政策——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性认识

    唐兴霖;周幼平;

    社会政策是人类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理性认知和操作规则的集合。对社会政策的理性认识关系到社会公共问题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有效解决和顺利实现。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为我们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早期的社会政策理论将经济和社会对立起来。针对这一缺陷,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关系,从而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另一方面,社会政策的"情境性",则要求我们理性分析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选择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条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真正适合的社会政策理念。因此,本文在深入把握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问题背景及其进步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问题的独特背景,提出继续发展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中国形态———整体型社会政策。

    2011年05期 No.131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官员“雷人语录”的理论解读

    刘祖云;黄博;

    近些年来,官员"雷人语录"频现于大众传媒,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雷人语录"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内容发人深思。"雷人语录"在特定情境下所表达出来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共性。一是,它呈现出官员"权力傲慢"与"大众传媒监督"之间的激烈碰撞;二是,它表现了"官方立场及其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尖锐对抗;三是,它传递了"权力腐败"与"权力潜规则"之间复杂的勾连。

    2011年05期 No.131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官员“雷人语录”的理论解读

    刘祖云;黄博;

    近些年来,官员"雷人语录"频现于大众传媒,强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雷人语录"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内容发人深思。"雷人语录"在特定情境下所表达出来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共性。一是,它呈现出官员"权力傲慢"与"大众传媒监督"之间的激烈碰撞;二是,它表现了"官方立场及其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尖锐对抗;三是,它传递了"权力腐败"与"权力潜规则"之间复杂的勾连。

    2011年05期 No.131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去行政化背景下大学治理结构重构

    何卫红;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适当制约行政权力,形成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高校的良好结构,从而保障大学使命的完成。这意味着要彻底改革大学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根据大学所依赖的各种资源,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大学董事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行的执行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

    2011年05期 No.131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去行政化背景下大学治理结构重构

    何卫红;

    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管理,而是适当制约行政权力,形成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高校的良好结构,从而保障大学使命的完成。这意味着要彻底改革大学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根据大学所依赖的各种资源,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大学董事会、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行的执行机制、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

    2011年05期 No.131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专题论文_历史学研究

  • 试论唐代粮仓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夏寒;刘世林;

    唐代的粮仓制度,在粮食的输入、保管和出纳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分工和管理制度,仓部、司农寺、比部、御史台、禁军监门卫等几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表明唐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通过分工形成的相互牵制可以减少舞弊和错误的机会。唐代粮仓管理中所蕴含的内部控制的实践,与现代内部控制思想十分接近。

    2011年05期 No.131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试论唐代粮仓管理中的内部控制

    夏寒;刘世林;

    唐代的粮仓制度,在粮食的输入、保管和出纳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分工和管理制度,仓部、司农寺、比部、御史台、禁军监门卫等几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表明唐代统治者已经认识到通过分工形成的相互牵制可以减少舞弊和错误的机会。唐代粮仓管理中所蕴含的内部控制的实践,与现代内部控制思想十分接近。

    2011年05期 No.131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

    李忠明;张昳丽;

    明清易代这一政治历史事件中的气候变化因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气候变化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明清易代之际恰逢小冰期中1500s-1690s这一漫长的寒冷期,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明朝中后期,旱涝、蝗灾、冰雹、瘟疫等灾害频发,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连年灾荒,也使得社会矛盾急剧升温,各地起义不断,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覆灭。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明清之际气候的周期变化是促使清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为其与汉人的军事较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1年05期 No.131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

    李忠明;张昳丽;

    明清易代这一政治历史事件中的气候变化因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气候变化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其社会属性。明清易代之际恰逢小冰期中1500s-1690s这一漫长的寒冷期,由于气候的异常变化,明朝中后期,旱涝、蝗灾、冰雹、瘟疫等灾害频发,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连年灾荒,也使得社会矛盾急剧升温,各地起义不断,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覆灭。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明清之际气候的周期变化是促使清军南下入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为其与汉人的军事较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1年05期 No.131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月中人》作者月鉴主人考

    王裕明;

    《月中人》作者月鉴主人生平可考。月鉴主人为徽州绩溪章传莲。传莲,字天山,号月鉴,别号乐真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生以修道为主,著有传奇《鉴中天》和《拈花记》。

    2011年05期 No.131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月中人》作者月鉴主人考

    王裕明;

    《月中人》作者月鉴主人生平可考。月鉴主人为徽州绩溪章传莲。传莲,字天山,号月鉴,别号乐真子,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生以修道为主,著有传奇《鉴中天》和《拈花记》。

    2011年05期 No.131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欧阳萍;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使自由放任原则成为英国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主导思想。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20世纪初英国政府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关税改革:大幅度提高外国商品的进口税,并且在帝国内部实行帝国特惠制,逐渐摒弃贸易自由主义而转向保护性关税政策。这场关税改革表明英国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自由放任原则逐渐向国家干预主义转变。改革不仅为此后英国经济复苏形成了重要的推动力,而且还为二战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了基础。

    2011年05期 No.131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从关税改革看英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欧阳萍;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使自由放任原则成为英国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主导思想。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20世纪初英国政府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关税改革:大幅度提高外国商品的进口税,并且在帝国内部实行帝国特惠制,逐渐摒弃贸易自由主义而转向保护性关税政策。这场关税改革表明英国政府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时重心发生了转移,从自由放任原则逐渐向国家干预主义转变。改革不仅为此后英国经济复苏形成了重要的推动力,而且还为二战后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奠定了基础。

    2011年05期 No.131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

    孙云龙;

    概念史继承法国精神科学传统,梳理概念间结构关系及其产生谱系,试图以概念辨异的方式挖掘经验的历史世界,重建概念与经验的映射关系。

    2011年05期 No.131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德语地区社会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概念史研究刍议

    孙云龙;

    概念史继承法国精神科学传统,梳理概念间结构关系及其产生谱系,试图以概念辨异的方式挖掘经验的历史世界,重建概念与经验的映射关系。

    2011年05期 No.131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专题论文_教育学研究

  • 哈佛燕京学社的历史考察

    陈滔娜;

    哈佛燕京学社基于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双方办学的需要,协商开展校际合作,共同培养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互派学员和教员,攻读高层次学位,资助出版相关学术著作等,追求学术性与公益性,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学术效应和教育效应。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哈佛燕京学社进行历史考察,旨在反思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之路。

    2011年05期 No.131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哈佛燕京学社的历史考察

    陈滔娜;

    哈佛燕京学社基于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双方办学的需要,协商开展校际合作,共同培养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互派学员和教员,攻读高层次学位,资助出版相关学术著作等,追求学术性与公益性,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学术效应和教育效应。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哈佛燕京学社进行历史考察,旨在反思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之路。

    2011年05期 No.131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中国哲学的成功论

    孙婧;张祥浩;

    本文梳理了中国哲学的"成功论",阐述了"唯非常之人,才立非常之功"、"有志者事竟成"、"见天下之势以成其功"以及"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等有关成功的理论,以期引起同好的关注,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011年05期 No.131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中国哲学的成功论

    孙婧;张祥浩;

    本文梳理了中国哲学的"成功论",阐述了"唯非常之人,才立非常之功"、"有志者事竟成"、"见天下之势以成其功"以及"人谋居半、天意居半"等有关成功的理论,以期引起同好的关注,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011年05期 No.131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例的延安整风运动

    庄紫园;

    本文着重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的角度对延安整风进行总结:(1)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奠基。(2)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驱动。(3)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综合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结论性的看法: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

    2011年05期 No.131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范例的延安整风运动

    庄紫园;

    本文着重从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的角度对延安整风进行总结:(1)党的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奠基。(2)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驱动。(3)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创新。综合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形成这样一种结论性的看法:党的思想理论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先导。

    2011年05期 No.131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视野

    李游;秦燕;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公民教育在结构要素层面的特点,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设想。

    2011年05期 No.131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视野

    李游;秦燕;

    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足的问题,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层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西方公民教育在结构要素层面的特点,并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体系的设想。

    2011年05期 No.131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博:封杀抑或牵手?

    季海菊;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博话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规范和牵手微博,积极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2011年05期 No.131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微博:封杀抑或牵手?

    季海菊;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元素,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微博话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规范和牵手微博,积极推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性转换,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2011年05期 No.131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利益衡量:理论、标准和方法

    杨素云;

    利益衡量是一种法律适用方法,是指在疑难案件中,法官根据查证后的案件事实,从外行人的视野以社会通识为标准,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进行权衡,进而做出应当保护哪一方利益的价值判断的法律思维活动。利益衡量是弥补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缝隙、填补法律漏洞,达致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的重要方法,是现代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司法技能。确立利益衡量的标准应当坚持司法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相统一的原则、法律标准与社会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的原则,主要有利益位阶标准、社会通识标准、宪法法律原则性标准。其主要方法有类型化思维方法、法律渊源选择方法、法律逻辑论证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法官在进行利益权衡时需要注意把握三个重要问题,即利益衡量的界限问题、利益衡量标准的滥用问题、利益衡量结论的合法性问题等。

    2011年05期 No.131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 利益衡量:理论、标准和方法

    杨素云;

    利益衡量是一种法律适用方法,是指在疑难案件中,法官根据查证后的案件事实,从外行人的视野以社会通识为标准,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关系进行权衡,进而做出应当保护哪一方利益的价值判断的法律思维活动。利益衡量是弥补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缝隙、填补法律漏洞,达致司法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的重要方法,是现代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司法技能。确立利益衡量的标准应当坚持司法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相统一的原则、法律标准与社会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的原则,主要有利益位阶标准、社会通识标准、宪法法律原则性标准。其主要方法有类型化思维方法、法律渊源选择方法、法律逻辑论证方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法官在进行利益权衡时需要注意把握三个重要问题,即利益衡量的界限问题、利益衡量标准的滥用问题、利益衡量结论的合法性问题等。

    2011年05期 No.131 20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 论商法构造的制度变迁:以商主体和商行为为中心

    徐金海;

    商主体和商行为是商法制度的核心结构,它们在现代商法中的地位体现了商法对商业历史、法律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契合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轨,商行为的立法轨迹诠释了德国立法与法国法制的法理分歧。对商法政治经济学内涵的认知,是制定契合中国国情的形式商法的重要内容。

    2011年05期 No.131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商法构造的制度变迁:以商主体和商行为为中心

    徐金海;

    商主体和商行为是商法制度的核心结构,它们在现代商法中的地位体现了商法对商业历史、法律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商主体的法律地位契合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转轨,商行为的立法轨迹诠释了德国立法与法国法制的法理分歧。对商法政治经济学内涵的认知,是制定契合中国国情的形式商法的重要内容。

    2011年05期 No.131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解决途径探求

    陈翼;吴君明;

    传统民法相邻关系通过理论、实践上的创新,在解决"涉及环境因素的相邻关系"问题上已日渐成熟,许多民法学者希望通过民法的进一步"绿化",使民法的相邻关系具有解决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的包容性。然而,由于民法相邻关系无法跳出物权体系,且基于私法的本质,必然体现着私法规范个别调整和事后救济的共性。这就决定了在公法领域照搬民法相邻关系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随着公法相邻关系理论的提出,通过环境公法规范来调整环境公法领域的相邻关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

    2011年05期 No.13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解决途径探求

    陈翼;吴君明;

    传统民法相邻关系通过理论、实践上的创新,在解决"涉及环境因素的相邻关系"问题上已日渐成熟,许多民法学者希望通过民法的进一步"绿化",使民法的相邻关系具有解决环境公法领域相邻关系问题的包容性。然而,由于民法相邻关系无法跳出物权体系,且基于私法的本质,必然体现着私法规范个别调整和事后救济的共性。这就决定了在公法领域照搬民法相邻关系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随着公法相邻关系理论的提出,通过环境公法规范来调整环境公法领域的相邻关系问题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

    2011年05期 No.13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

    2011年05期 No.131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

    2011年05期 No.131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