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特点

    姜迎春;

    意识形态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性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基本特点是: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变迁是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求变是意识形态变革的理论内驱力,民众认同的多元变化是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因素,"价值之争"始终存在于意识形态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特点,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009年04期 No.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特点

    姜迎春;

    意识形态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性变迁的重要方面,其基本特点是: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变迁是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动力,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求变是意识形态变革的理论内驱力,民众认同的多元变化是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因素,"价值之争"始终存在于意识形态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正确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革的基本特点,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2009年04期 No.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朱彦振;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等四个问题研究状况的探讨与分析,获得以下观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虚假性、无意识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

    2009年04期 No.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述评

    朱彦振;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阶段、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等四个问题研究状况的探讨与分析,获得以下观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否定性概念;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征有虚假性、无意识性和阶级性;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批判。

    2009年04期 No.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 论周恩来党内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张华;孙进;

    周恩来的党内和谐思想是在处理党内矛盾、纠纷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四个阶段:1927-1935是形成时期,已经提出了他的党内和谐思想,即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1935-1945年成熟时期,他已经阐释他的党内和谐的内涵:思想一致、组织统一。并且认识到实现党内和谐,关键是要实现思想和谐。1945-1957年进一步发展时期,提出了"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包含差别性的统一。1958-1976年曲折发展时期,"大跃进"后大声疾呼要发扬民主,重塑党的团结与和谐。周恩来在"文革"中发挥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巨大的"中和"作用。

    2009年04期 No.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论周恩来党内和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张华;孙进;

    周恩来的党内和谐思想是在处理党内矛盾、纠纷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形成和发展大约经历四个阶段:1927-1935是形成时期,已经提出了他的党内和谐思想,即思想和谐是党内和谐的关键,民主是党内和谐的前提和基础。1935-1945年成熟时期,他已经阐释他的党内和谐的内涵:思想一致、组织统一。并且认识到实现党内和谐,关键是要实现思想和谐。1945-1957年进一步发展时期,提出了"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包含差别性的统一。1958-1976年曲折发展时期,"大跃进"后大声疾呼要发扬民主,重塑党的团结与和谐。周恩来在"文革"中发挥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巨大的"中和"作用。

    2009年04期 No.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主题研讨(一):士人生活与审美情趣

  • 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

    朱良志;

    中国的盆景艺术以追求"天趣"为最高审美理想。本文讨论几个与盆景"天趣"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第二,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小不是对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缩景观;第三,古拙是中国盆景的基本美学风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态的审美趣味,而是崇尚生命的哲学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缚扭曲虽然有伤物性,但其总体旨趣则是为了巧夺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中国盆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境界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

    2009年04期 No.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

    朱良志;

    中国的盆景艺术以追求"天趣"为最高审美理想。本文讨论几个与盆景"天趣"相关的理论问题:第一,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第二,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小不是对大的概括,盆景不是微缩景观;第三,古拙是中国盆景的基本美学风格,它所反映的不是病态的审美趣味,而是崇尚生命的哲学精神;第四,盆景的捆缚扭曲虽然有伤物性,但其总体旨趣则是为了巧夺天工,遵循的是崇尚自然而不是割裂自然的思想;第五,中国盆景艺术的魅力来自于境界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形式美感。

    2009年04期 No.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从生活方式来理解诸子哲学——兼论哲学作为生活艺术

    彭锋;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后者将哲学作为话语方式来实践。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生活哲学来对待,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话语哲学来处理。这种哲学观念上的错位,必然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诸子哲学。通过对诸子哲学的恰当研究,进而复兴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观念,有助于现代专业哲学摆脱它的困境。

    2009年04期 No.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从生活方式来理解诸子哲学——兼论哲学作为生活艺术

    彭锋;

    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将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来实践,后者将哲学作为话语方式来实践。先秦诸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形式,我们应该将它们作为生活哲学来对待,但是由于受到现代哲学观念的影响,我们通常将它们作为话语哲学来处理。这种哲学观念上的错位,必然导致我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诸子哲学。通过对诸子哲学的恰当研究,进而复兴哲学作为生活艺术的观念,有助于现代专业哲学摆脱它的困境。

    2009年04期 No.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

    李昌舒;

    出处关系是中国古代士人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它对于士人心态具有深刻影响,由此又影响到审美思想。从魏晋到中晚唐的中古时期是出处关系从尖锐对抗到趋于和解的过程,从美学上讲,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美学从自觉到兴盛的过程。本文主要考察大隐、亦官亦隐和中隐的思想基础及其美学意蕴。

    2009年04期 No.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

    李昌舒;

    出处关系是中国古代士人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它对于士人心态具有深刻影响,由此又影响到审美思想。从魏晋到中晚唐的中古时期是出处关系从尖锐对抗到趋于和解的过程,从美学上讲,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美学从自觉到兴盛的过程。本文主要考察大隐、亦官亦隐和中隐的思想基础及其美学意蕴。

    2009年04期 No.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主题研讨(二):中国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李月军;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看来,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变迁对核心制度表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利益与报酬的递增、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依赖。路径依赖是中国政治制度变迁选择以内生为主,外生因素为辅的混合型渐进式模式的关键原因,能为我们观察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复杂图景提供一个宏观视角。

    2009年04期 No.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 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李月军;

    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看来,1978年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具体变迁对核心制度表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利益与报酬的递增、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依赖。路径依赖是中国政治制度变迁选择以内生为主,外生因素为辅的混合型渐进式模式的关键原因,能为我们观察1978年以来的中国政治复杂图景提供一个宏观视角。

    2009年04期 No.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 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文献综述

    刘倩;

    统合主义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拓展以及"极权主义"模式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现象时的不足从两个不同的面向推动了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的交汇。本文主要围绕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统合主义中国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议题,并对国家统合主义、社会统合主义、地方统合主义等次级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事实上,统合主义自身的"统合"尚未完成;而围绕分化还是整合,分权还是控制的分歧与争论则构成了研究的基本线索。这种分歧在根本上源自于统合主义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与公正等不同价值诉求的承载。但不可否认,统合主义为理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思考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2009年04期 No. 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文献综述

    刘倩;

    统合主义在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拓展以及"极权主义"模式在分析转型期中国社会现象时的不足从两个不同的面向推动了统合主义与中国研究的交汇。本文主要围绕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发展三个方面梳理、归纳了统合主义中国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基本议题,并对国家统合主义、社会统合主义、地方统合主义等次级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事实上,统合主义自身的"统合"尚未完成;而围绕分化还是整合,分权还是控制的分歧与争论则构成了研究的基本线索。这种分歧在根本上源自于统合主义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稳定与公正等不同价值诉求的承载。但不可否认,统合主义为理解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思考未来的政治发展道路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2009年04期 No. 4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专题论文_哲学研究

  • 作为“名教信徒”的李贽

    张再林;

    李贽一直被视为所谓"名教罪人"的晚明伟大思想家,他以其对自己身前身后名的无比看重和自觉实现,而堪称中国古代"名教"的至为忠实的信徒。而李贽所重之"名",并非一种被缚于世俗名缰利索和等级秩序中的他者之"名",而是一种作为个体生命象征的"自己"之"名"。他一方面以其亲身和亲体而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又以其"家族类似"而具有突出的家本主义特征,从而其不过是对人类生命谱系中的"典型"的指称。这意味着,李贽的立身成名的人生之路,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权力话语统治体系的激进反叛,又从中体现出对整个族类生命的不朽记忆的不懈追求。

    2009年04期 No. 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作为“名教信徒”的李贽

    张再林;

    李贽一直被视为所谓"名教罪人"的晚明伟大思想家,他以其对自己身前身后名的无比看重和自觉实现,而堪称中国古代"名教"的至为忠实的信徒。而李贽所重之"名",并非一种被缚于世俗名缰利索和等级秩序中的他者之"名",而是一种作为个体生命象征的"自己"之"名"。他一方面以其亲身和亲体而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又以其"家族类似"而具有突出的家本主义特征,从而其不过是对人类生命谱系中的"典型"的指称。这意味着,李贽的立身成名的人生之路,既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权力话语统治体系的激进反叛,又从中体现出对整个族类生命的不朽记忆的不懈追求。

    2009年04期 No. 6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

    李春媚;

    现代美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审美经验"的探讨取代"美本质"的追问成为主流话语。"审美经验"是个含义宽泛而又含混的概念,内涵缺乏严格限定,外延又极为模糊。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经历了建构、发展、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嬗变,愈益从抽象化→具体化→多元化;由分离式的有距离的静观→介入式的积极参与;由自律、非功利、狭义、限定→他律、多元、实用、日常。审美经验的研究也逐步超越艺术问题,而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9年04期 No.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审美经验”范畴

    李春媚;

    现代美学的重大变化之一,便是"审美经验"的探讨取代"美本质"的追问成为主流话语。"审美经验"是个含义宽泛而又含混的概念,内涵缺乏严格限定,外延又极为模糊。西方"审美经验"范畴经历了建构、发展、解构与重构的历史嬗变,愈益从抽象化→具体化→多元化;由分离式的有距离的静观→介入式的积极参与;由自律、非功利、狭义、限定→他律、多元、实用、日常。审美经验的研究也逐步超越艺术问题,而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9年04期 No.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从波希米亚气质看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意识

    卫华;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意识是现代性讨论的经典个案。从波希米亚视角进入可以为这一话题提供更多的理解向度。即是,波德莱尔具有浓郁的波希米亚生活气质,衍生入他的一系列批评话语,尤其凝练为一个波希米亚美学定义。该定义将鬼魅的现代生活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对波希米亚生活与艺术的撞击做了一个最经典的反思与回答,成为波德莱尔现代性意识的一个开拓性前奏。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波希米亚气质对于波德莱尔现代性意识的理解是一个突破性视角,它把发端于浪漫主义时期放浪不羁的文人生活现象提炼为一种诗学原理,即一种非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实践,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感觉不断增生和涌现的重要源泉。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生活的诗学核心,为漩涡式的现代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一个美学平台,延续在后来一系列文化运动中,有着深远的艺术文化史意义。

    2009年04期 No.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从波希米亚气质看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意识

    卫华;

    波德莱尔的现代性意识是现代性讨论的经典个案。从波希米亚视角进入可以为这一话题提供更多的理解向度。即是,波德莱尔具有浓郁的波希米亚生活气质,衍生入他的一系列批评话语,尤其凝练为一个波希米亚美学定义。该定义将鬼魅的现代生活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对波希米亚生活与艺术的撞击做了一个最经典的反思与回答,成为波德莱尔现代性意识的一个开拓性前奏。可以说,波德莱尔的波希米亚气质对于波德莱尔现代性意识的理解是一个突破性视角,它把发端于浪漫主义时期放浪不羁的文人生活现象提炼为一种诗学原理,即一种非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实践,是艺术家艺术创作感觉不断增生和涌现的重要源泉。而这一点,正是现代生活的诗学核心,为漩涡式的现代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一个美学平台,延续在后来一系列文化运动中,有着深远的艺术文化史意义。

    2009年04期 No.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霍布斯鲍姆人生经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研究

    舒小昀;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人生经历对其信仰发生影响的标本。他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位亲身经历了20世纪历史的人。霍布斯鲍姆笔下的20世纪历史就是在保存他生活经历和对世事洞察的记忆。马克思主义是霍布斯鲍姆认识20世纪历史的方法。个人的经历直接对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4期 No.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霍布斯鲍姆人生经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研究

    舒小昀;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人生经历对其信仰发生影响的标本。他是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一位亲身经历了20世纪历史的人。霍布斯鲍姆笔下的20世纪历史就是在保存他生活经历和对世事洞察的记忆。马克思主义是霍布斯鲍姆认识20世纪历史的方法。个人的经历直接对霍布斯鲍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4期 No.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阻遏机制研究

    吴福象;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对本国和贸易相对国的贸易结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和国民福利等均会产生负面的效应。本文基于区域空间动态经济关联视角,对单边贸易协定、互惠贸易协定和特惠贸易协定下新贸易保护的阻遏机制进行了分析,对贸易保护所产生的降价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等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有效地阻遏新国际贸易保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加快国内区域间的产业协调;二是减少区域间的贸易障碍;三是提高公共知识在区域间的溢出效率。

    2009年04期 No.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的阻遏机制研究

    吴福象;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新贸易保护对本国和贸易相对国的贸易结构、产业发展、市场规模和国民福利等均会产生负面的效应。本文基于区域空间动态经济关联视角,对单边贸易协定、互惠贸易协定和特惠贸易协定下新贸易保护的阻遏机制进行了分析,对贸易保护所产生的降价效应和产业转移效应等进行了评价。本文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有效地阻遏新国际贸易保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加快国内区域间的产业协调;二是减少区域间的贸易障碍;三是提高公共知识在区域间的溢出效率。

    2009年04期 No.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

    孟祥林;

    生态产业是经济由粗放转化为集约过程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在这方面刚刚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虽然很新但很重要。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上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

    2009年04期 No.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 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

    孟祥林;

    生态产业是经济由粗放转化为集约过程中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转轨经济中的我国在这方面刚刚提到议事日程,该课题虽然很新但很重要。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产业生态化的本质并不是单纯求得生态环境保护,而是寻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克服传统模式下生态产业发展上的诸多问题,探索生态产业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聚集等多种模式,在产业链延伸、工业园模块化设计中将产业生态化做实做好。

    2009年04期 No.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 论中国离岸金融风险监管法制的构建与完善——从次贷危机的风险失控谈起

    罗国强;

    引发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是典型的信用风险。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最大的原因不在于金融风险监管规则的不完善,而在于有关的金融风险监管规则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目前最紧迫的问题,不在于修改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国际金融风险监管规则,而在于尽快纠正不守规则的错误做法,落实这些既有国际金融风险监管规则。以信用风险为代表的各种金融风险是无孔不入的,金融市场所在国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监管法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国的离岸金融试点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遭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失败,有关业务尽管后来重新开办,但发展极为缓慢,而我国在有关法制构建、尤其是风险监管法制构建上的缺陷,乃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离岸金融市场在风险监管法制上必须设计得较为合理与完善。离岸金融风险监管一般包括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信用风险的监管、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对其他风险的监管等方面,无论是为了继续搞好离岸金融试点还是为了日后全面推进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国都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管法制建设。

    2009年04期 No.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论中国离岸金融风险监管法制的构建与完善——从次贷危机的风险失控谈起

    罗国强;

    引发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是典型的信用风险。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最大的原因不在于金融风险监管规则的不完善,而在于有关的金融风险监管规则未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目前最紧迫的问题,不在于修改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国际金融风险监管规则,而在于尽快纠正不守规则的错误做法,落实这些既有国际金融风险监管规则。以信用风险为代表的各种金融风险是无孔不入的,金融市场所在国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监管法制的建设和实施。中国的离岸金融试点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遭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失败,有关业务尽管后来重新开办,但发展极为缓慢,而我国在有关法制构建、尤其是风险监管法制构建上的缺陷,乃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离岸金融市场在风险监管法制上必须设计得较为合理与完善。离岸金融风险监管一般包括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信用风险的监管、对市场风险的监管、对其他风险的监管等方面,无论是为了继续搞好离岸金融试点还是为了日后全面推进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中国都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监管法制建设。

    2009年04期 No.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从货币供应量到其他目标的探讨

    于辉;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当与否关系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我国当前货币供应量目标面临着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性弱化问题,引发了是坚持货币供应量还是其他目标的焦点争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文献,考察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经验,探讨了从货币供应量到其他目标在我国的最优选择,认为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强,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条件下,应坚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提出完善建议。

    2009年04期 No.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从货币供应量到其他目标的探讨

    于辉;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国货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正当与否关系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我国当前货币供应量目标面临着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三性弱化问题,引发了是坚持货币供应量还是其他目标的焦点争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研究文献,考察国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经验,探讨了从货币供应量到其他目标在我国的最优选择,认为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强,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等条件下,应坚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提出完善建议。

    2009年04期 No.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古巴的单一经济及其依附性后果

    刘金源;

    早在殖民地时期,古巴就形成了以蔗糖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蔗糖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单一经济成为古巴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但也造成古巴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对外依附。卡斯特罗革命后的古巴试图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却以失败而告终,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使得古巴对外依附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这对古巴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如何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包括古巴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现实任务。

    2009年04期 No.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古巴的单一经济及其依附性后果

    刘金源;

    早在殖民地时期,古巴就形成了以蔗糖为中心的单一经济结构,蔗糖业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单一经济成为古巴的比较优势,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古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但也造成古巴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全方位对外依附。卡斯特罗革命后的古巴试图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却以失败而告终,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延续使得古巴对外依附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这对古巴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如何打破单一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包括古巴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现实任务。

    2009年04期 No.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郑杭生;胡翼鹏;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运行论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2009年04期 No.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社会运行、社会秩序与王朝的治乱盛衰——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新视野

    郑杭生;胡翼鹏;

    社会运行理论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具有内在的同一关系,为了有效达成"了解过去,解释现在"的宗旨,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必须立足当下现实,并回归传统情境。不可以现成的、先验的尺度在资料文献中辨认寻绎社会思想,而应运用社会运行论的知识框架与理论范式,综合考量某个社会精英或学术流派的思想学说和行动主张,逻辑呈现他们如何以社会秩序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应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而展开去乱求治的理性思考与实践。

    2009年04期 No. 12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高度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本质新释

    尹保华;

    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处境化的,是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集多种因素、力量或动力逐渐建构、发展、论述出来的。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应有的本质内涵,这一本质内涵的确认有利于当代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以"高度人文关怀"来诠释社会工作之本质的论述,主要依据在于: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和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的"金三角"之中,而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据,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2009年04期 No.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 高度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本质新释

    尹保华;

    从社会建构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处境化的,是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集多种因素、力量或动力逐渐建构、发展、论述出来的。高度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工作应有的本质内涵,这一本质内涵的确认有利于当代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以"高度人文关怀"来诠释社会工作之本质的论述,主要依据在于:人文关怀孕育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之中和蕴涵于专业社会工作的"金三角"之中,而人文关怀的本质建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依据,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强烈诉求。

    2009年04期 No.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43 ]
  • 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

    原新;刘士杰;

    19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快速升高。采用假设模拟方法再现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相关人口学变量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论是: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水平升高的贡献率为27.11%,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贡献率为18.67%,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56.06%。

    2009年04期 No.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 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

    原新;刘士杰;

    19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快速升高。采用假设模拟方法再现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相关人口学变量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论是:生育率下降对老龄化水平升高的贡献率为27.11%,平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贡献率为18.67%,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56.06%。

    2009年04期 No.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对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的一个回顾

    刘能;

    本文在总结集体行动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基础上,针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事实,指出了经济利益重构和经济利益博弈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地形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并提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围绕特定稀缺资源的争夺,构成了解释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一个根本机制。在提出一个扩展了的时间框架之后,作者探讨了这三次集体行动浪潮更迭所揭示的三大趋势——世俗化、基层化和暴力化,并结合"历史—文化的"视角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现实,对中国集体行动场域的未来图景,在宏观层面上做了一个初步的推测。

    2009年04期 No.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4 ]
  •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集体行动:对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的一个回顾

    刘能;

    本文在总结集体行动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基础上,针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事实,指出了经济利益重构和经济利益博弈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地形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并提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围绕特定稀缺资源的争夺,构成了解释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一个根本机制。在提出一个扩展了的时间框架之后,作者探讨了这三次集体行动浪潮更迭所揭示的三大趋势——世俗化、基层化和暴力化,并结合"历史—文化的"视角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现实,对中国集体行动场域的未来图景,在宏观层面上做了一个初步的推测。

    2009年04期 No.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4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探析瑞士反洗钱立法之发展

    王新;

    瑞士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迫于国际社会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反洗钱的政治压力以及顺应国际反洗钱的趋势,也为了维持瑞士银行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瑞士在强调对银行秘密保护的同时,开始修正和制定反洗钱的各种法律,从而逐步地建立起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法律体系。随着瑞士建立有效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增加银行业务的透明性以及加强与国外执法部门的合作,其在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活动和我国实施《反洗钱法》不久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梳理瑞士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立法发展和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的反洗钱制度是有参考价值的。

    2009年04期 No.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3 ]
  • 探析瑞士反洗钱立法之发展

    王新;

    瑞士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迫于国际社会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反洗钱的政治压力以及顺应国际反洗钱的趋势,也为了维持瑞士银行业在国内外的良好声誉,瑞士在强调对银行秘密保护的同时,开始修正和制定反洗钱的各种法律,从而逐步地建立起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法律体系。随着瑞士建立有效的反洗钱法律制度、增加银行业务的透明性以及加强与国外执法部门的合作,其在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活动和我国实施《反洗钱法》不久的大背景下,系统地梳理瑞士反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立法发展和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的反洗钱制度是有参考价值的。

    2009年04期 No.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构想

    顾爱平;

    改革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一部《行政许可法》,需要推进综合改革与系统的制度设计:改革行政体制、健全市场机制、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反垄断工作。

    2009年04期 No.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构想

    顾爱平;

    改革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一部《行政许可法》,需要推进综合改革与系统的制度设计:改革行政体制、健全市场机制、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反垄断工作。

    2009年04期 No.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合同目的的利益论解释

    李云波;

    对合同目的的深层次解释,宜从合同当事人出发而非从规范出发。当事人进入合同的目的在于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变动。可把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缔约前阶段、缔约阶段、履约阶段、履约后阶段。当事人在各阶段中的利益表现形态各不相同。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可能会受到法律的阻碍、人的阻碍、客观情况的阻碍等。

    2009年04期 No.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合同目的的利益论解释

    李云波;

    对合同目的的深层次解释,宜从合同当事人出发而非从规范出发。当事人进入合同的目的在于实现相互间的利益变动。可把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缔约前阶段、缔约阶段、履约阶段、履约后阶段。当事人在各阶段中的利益表现形态各不相同。通过合同的利益变动过程可能会受到法律的阻碍、人的阻碍、客观情况的阻碍等。

    2009年04期 No.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论保理的法律性质——兼论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现实需求

    罗欢平;

    保理并非一个性质单一的法律概念。融资性保理的法律性质既可以是应收账款转让,也可以是应收账款担保。此外,事实证明,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融资手段。

    2009年04期 No.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 论保理的法律性质——兼论应收账款担保融资的现实需求

    罗欢平;

    保理并非一个性质单一的法律概念。融资性保理的法律性质既可以是应收账款转让,也可以是应收账款担保。此外,事实证明,应收账款担保融资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种融资手段。

    2009年04期 No.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的法律解读

    王鸿;

    2000年《专利法》第6条是规范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归属的专项性条款。该条款存在着难于操作和适用歧义的缺陷。我国立法机关在2008年第三次修正《专利法》的过程中没有采纳《专利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建议,而是继续沿用该条款的规定。针对其缺陷,可以考虑将"主要利用"这一量化要件替换为"不可或缺或者需要重大代价方可替代"之要件,以及承认意思自治原则在职务发明中的限制适用。

    2009年04期 No.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的法律解读

    王鸿;

    2000年《专利法》第6条是规范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归属的专项性条款。该条款存在着难于操作和适用歧义的缺陷。我国立法机关在2008年第三次修正《专利法》的过程中没有采纳《专利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建议,而是继续沿用该条款的规定。针对其缺陷,可以考虑将"主要利用"这一量化要件替换为"不可或缺或者需要重大代价方可替代"之要件,以及承认意思自治原则在职务发明中的限制适用。

    2009年04期 No.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从代课教师清退纠纷的解决谈教育仲裁制度之建构

    姜霞;

    在解决因清退代课教师引发的纠纷过程中,现存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凸显出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亟待教育仲裁制度的建构,以公正、快速、合理地解决包括教育合同纠纷、教育侵权纠纷和学术纠纷在内的各种教育争议,实现对教育纠纷当事人,尤其是弱势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地保障。

    2009年04期 No.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8 ]
  • 从代课教师清退纠纷的解决谈教育仲裁制度之建构

    姜霞;

    在解决因清退代课教师引发的纠纷过程中,现存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凸显出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亟待教育仲裁制度的建构,以公正、快速、合理地解决包括教育合同纠纷、教育侵权纠纷和学术纠纷在内的各种教育争议,实现对教育纠纷当事人,尤其是弱势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有效地保障。

    2009年04期 No.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专题论文_历史学研究

  •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

    张威;

    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前提。与对人的存在进行实然性描述的人性论不同,先秦儒家的"人性善"是对人性作出的应然判断。这种人性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的"成人论",其形式上是预设的,而内容上则是建构的。以这种人性论为基调,先秦儒家开出的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礼制"秩序模式。尽管自有自由、民主意识以来,"礼制"思想已命运多舛,但从普遍的历史视角出发,"礼制秩序"既体现了其历史的现实性,同时对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仍不失文化传承上的启迪意义。

    2009年04期 No.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

    张威;

    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前提。与对人的存在进行实然性描述的人性论不同,先秦儒家的"人性善"是对人性作出的应然判断。这种人性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的"成人论",其形式上是预设的,而内容上则是建构的。以这种人性论为基调,先秦儒家开出的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礼制"秩序模式。尽管自有自由、民主意识以来,"礼制"思想已命运多舛,但从普遍的历史视角出发,"礼制秩序"既体现了其历史的现实性,同时对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仍不失文化传承上的启迪意义。

    2009年04期 No.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论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

    刘云虹;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2009年04期 No.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

    刘云虹;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2009年04期 No.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毛泽东对严复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与改造

    莫江平;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即"阶级论",对严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人民教育学说。

    2009年04期 No.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论毛泽东对严复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批判与改造

    莫江平;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即"阶级论",对严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人民教育学说。

    2009年04期 No.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日本侵华战争的国民责任探析

    付启元;

    日本侵华战争的责任不能仅归咎于少数统治者,普通民众对战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战时期,日本社会各界都投入拥护支持战争的浪潮之中,掀起了"举国战争狂热"。传统国民性是日本掀起全民战争狂热的重要原因。浓重的狭隘民族主义是近代日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他们中的多数人曾虔诚地投入了侵略战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在整个战争期间乃至战后,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做出反省,这也是日本总不能对这场战争有彻底的正确认识的民众根源。

    2009年04期 No.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日本侵华战争的国民责任探析

    付启元;

    日本侵华战争的责任不能仅归咎于少数统治者,普通民众对战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战时期,日本社会各界都投入拥护支持战争的浪潮之中,掀起了"举国战争狂热"。传统国民性是日本掀起全民战争狂热的重要原因。浓重的狭隘民族主义是近代日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他们中的多数人曾虔诚地投入了侵略战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在整个战争期间乃至战后,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做出反省,这也是日本总不能对这场战争有彻底的正确认识的民众根源。

    2009年04期 No.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近代英国医疗行业中利益追求与人道追求的并存

    赵秀荣;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医疗行业中,商业利益与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人道追求之间一直存在冲突。一方面,处于特权地位的医生通过各自的协会限制行医人数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药剂师卖药赚钱。另一方面,英国由于基督教的影响,有较好的济贫与慈善传统,再加上后来政府的干预,还有医生护士的自发行为,构成了医疗行业中制约商业利益的人道主义因素。本文探讨了这种天使与魔鬼并存的现象,以期对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启迪。

    2009年04期 No.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近代英国医疗行业中利益追求与人道追求的并存

    赵秀荣;

    在近代早期的英国医疗行业中,商业利益与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人道追求之间一直存在冲突。一方面,处于特权地位的医生通过各自的协会限制行医人数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药剂师卖药赚钱。另一方面,英国由于基督教的影响,有较好的济贫与慈善传统,再加上后来政府的干预,还有医生护士的自发行为,构成了医疗行业中制约商业利益的人道主义因素。本文探讨了这种天使与魔鬼并存的现象,以期对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提供些许启迪。

    2009年04期 No.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学术评论

  • 康德的公开性公式厘析——兼就翻译问题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贺建军;

    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一部哲学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即公开性公式,一直以来,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不论是中译还是英译都存有较大偏差,国内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译文也不例外。何先生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存在着几处严重的误译,这几处又恰恰是理解康德这一公式的关键所在,而准确的译文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对这一公式中容易误译的行动的准则、公开和不相容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公式的翻译,从而更加深入对康德这一公式本身的理解。

    2009年04期 No.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康德的公开性公式厘析——兼就翻译问题与何兆武先生商榷

    贺建军;

    康德在《论永久和平——一部哲学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即公开性公式,一直以来,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不论是中译还是英译都存有较大偏差,国内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译文也不例外。何先生在这一公式的翻译中存在着几处严重的误译,这几处又恰恰是理解康德这一公式的关键所在,而准确的译文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对这一公式中容易误译的行动的准则、公开和不相容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阐释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一公式的翻译,从而更加深入对康德这一公式本身的理解。

    2009年04期 No.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