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一):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

  • 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黄玉顺;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

    2009年01期 No.11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黄玉顺;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

    2009年01期 No.11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

    胡阿祥;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复杂的地理空间,使得各别体量的地域之间,自古至今存在着自然与人文的种种差异,并孕育出或显或隐、或鲜明或模糊的地域意识、地域特色。由此,研究中国历史,自当重视地理空间的差异与地域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而通过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地域思维,追寻各别地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共同传统,解释地域之间的差异,研究不同地域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建立起区别于"狭义"历史学的、研究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新体系。除了历史地理学外,狭义的当今中国历史学也越来越重视"地域"研究。这样的研究,又可分别为两类:一类是揭示地域意识或地域面貌的研究,其"地域"从历时的过程看,范围并不确定,内容也在变化之中,而研究的目的,部分的在于明确"地域"由远而近的范围盈缩之变与内容因时之变;另一类关涉历史的"地域"研究,或被径称为"地域学",它致力于研究确定"地域"的时间过程与内容结构,其操作步骤或技术方法,往往是由近而远的追溯式研究。

    2009年01期 No.11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中国历史研究的地域视野

    胡阿祥;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连续的文明历史,"纵横一万里"复杂的地理空间。复杂的地理空间,使得各别体量的地域之间,自古至今存在着自然与人文的种种差异,并孕育出或显或隐、或鲜明或模糊的地域意识、地域特色。由此,研究中国历史,自当重视地理空间的差异与地域历史的过程。在中国,特别关注地理空间的学科是历史地理学;而通过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历史地理学的地域思维,追寻各别地域形成的历史过程,观照其共同传统,解释地域之间的差异,研究不同地域的冲突与融合,可以建立起区别于"狭义"历史学的、研究与解释中国历史的新体系。除了历史地理学外,狭义的当今中国历史学也越来越重视"地域"研究。这样的研究,又可分别为两类:一类是揭示地域意识或地域面貌的研究,其"地域"从历时的过程看,范围并不确定,内容也在变化之中,而研究的目的,部分的在于明确"地域"由远而近的范围盈缩之变与内容因时之变;另一类关涉历史的"地域"研究,或被径称为"地域学",它致力于研究确定"地域"的时间过程与内容结构,其操作步骤或技术方法,往往是由近而远的追溯式研究。

    2009年01期 No.11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 国家大一统的古今对比:一个政府间关系视角

    刘晓路;董慕达;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政府间关系的和谐一致。在过去三十年中,随着地方政府利益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中国的政府间关系经历了严重的利益冲突。然而,不论是地方政府占优的时期(1978-1993年),还是中央政府占优的时期(1994年以来),地方民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在回顾了双方利益纷争的过程后指出,构建合理的政府间利益关系,应当借鉴汉代政府官员任命制度中的"声誉机制",将能否维护地方民众的利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民众利益的和谐统一。

    2009年01期 No.11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国家大一统的古今对比:一个政府间关系视角

    刘晓路;董慕达;

    一个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政府间关系的和谐一致。在过去三十年中,随着地方政府利益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中国的政府间关系经历了严重的利益冲突。然而,不论是地方政府占优的时期(1978-1993年),还是中央政府占优的时期(1994年以来),地方民众的利益都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本文在回顾了双方利益纷争的过程后指出,构建合理的政府间利益关系,应当借鉴汉代政府官员任命制度中的"声誉机制",将能否维护地方民众的利益作为考核地方官员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地方民众利益的和谐统一。

    2009年01期 No.11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公共性与公共利益

  • 论康德的“公共性”及其理论价值

    杨仁忠;

    在学术界对康德思想的讨论中,"公共性"问题却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把握康德政治哲学特质的关键所在。在康德看来,任何政治判断都应该是一次"启蒙"。而启蒙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正是由于理性的公共使用,政治判断才有可能成为批判的、辩论的共识,进而才能获得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康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并赋予其新的意涵,从而凸显了"公共性"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转向意义。

    2009年01期 No.11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论康德的“公共性”及其理论价值

    杨仁忠;

    在学术界对康德思想的讨论中,"公共性"问题却被忽略。而这恰恰是把握康德政治哲学特质的关键所在。在康德看来,任何政治判断都应该是一次"启蒙"。而启蒙必须以公共性为中介。正是由于理性的公共使用,政治判断才有可能成为批判的、辩论的共识,进而才能获得深厚的民情民意基础。基于这种认识,康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并赋予其新的意涵,从而凸显了"公共性"的理论价值及其在康德思想体系中的转向意义。

    2009年01期 No.11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公共政府:“二源”基础、异化及其回归

    刘祖云;

    对于"公共政府",主权在民的"权源"与公民纳税的"物源"构成了它的"二源"基础,否则,它就不是公共政府。"二源"是公共政府的逻辑设定与现实支持。但是,现实中的政府常常会违背这两个基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对此,必须寻找回归之路,而回归之路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在当今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就是公共权力的"多维控制"与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建立。

    2009年01期 No.115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公共政府:“二源”基础、异化及其回归

    刘祖云;

    对于"公共政府",主权在民的"权源"与公民纳税的"物源"构成了它的"二源"基础,否则,它就不是公共政府。"二源"是公共政府的逻辑设定与现实支持。但是,现实中的政府常常会违背这两个基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化"。对此,必须寻找回归之路,而回归之路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在当今中国的政治语境下,就是公共权力的"多维控制"与公共财政"制度体系"的建立。

    2009年01期 No.115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趋向于公共性的近代政治发展逻辑

    张康之;张乾友;

    政治是人类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通过政治发展而得以实现的。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政治就出现了现代性的转型,这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过程,开放性和公开性都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途径。行政是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政治的普遍性在行政这里是以公共性的问题出现的。行政的公共性需要在它的公开性中获得和得到保障。易言之,行政的公开性不足,就会招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猜疑,公共舆论也就得以兴盛,如果行政具有了充分的公开性,公共舆论就会失去迷惑公众和煽情的功能。

    2009年01期 No.115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趋向于公共性的近代政治发展逻辑

    张康之;张乾友;

    政治是人类社会治理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通过政治发展而得以实现的。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政治就出现了现代性的转型,这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过程,开放性和公开性都是政治获得普遍性的途径。行政是政治的重要组织部分,政治的普遍性在行政这里是以公共性的问题出现的。行政的公共性需要在它的公开性中获得和得到保障。易言之,行政的公开性不足,就会招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猜疑,公共舆论也就得以兴盛,如果行政具有了充分的公开性,公共舆论就会失去迷惑公众和煽情的功能。

    2009年01期 No.115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公共利益的必要性与充分性之争:个案分析

    李春成;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理论思考,提出:符合公共利益只是公共决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在Z市裕达广场动拆迁决策的争议中,支持方和反对方都充分认同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但在坚持公共利益这一原则性重叠共识的前提下,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策的支持方认为公共利益是决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充分条件;但反对方认为,即便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不仅必须考虑政策受益与代价分配之间的公平,还必须考量政策的效率问题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否则,决策就不可能真正符合公共利益。

    2009年01期 No.11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公共利益的必要性与充分性之争:个案分析

    李春成;

    文章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结合理论思考,提出:符合公共利益只是公共决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在Z市裕达广场动拆迁决策的争议中,支持方和反对方都充分认同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但在坚持公共利益这一原则性重叠共识的前提下,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策的支持方认为公共利益是决策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充分条件;但反对方认为,即便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不仅必须考虑政策受益与代价分配之间的公平,还必须考量政策的效率问题和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否则,决策就不可能真正符合公共利益。

    2009年01期 No.115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王思斌;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2009年01期 No.11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 多元嵌套结构下的情理行动——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研究

    王思斌;

    本文在对以往关于中国人社会行动(行为)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结构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人"与"事"是分析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主要变量,并从基本关系、问题性质、责任结构、共事经验四个角度分析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本文将时间视角引入对问题的分析,指出上述四个角度都具有时间的性质,从而提出"多元嵌套结构"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中国人的社会行动模式,最后形成关系—问题—责任—经验四位一体的影响中国人社会行动模式的理论模型。

    2009年01期 No.115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 城镇失业性贫困及家庭生存战略

    佟新;

    本文以统计资料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镇失业性贫困的状况和其生存特点,发现家庭成为国家应对城镇失业性贫困的重要工具和个人应对贫困的最后资源,这两者相互建构。正是以家庭为中介,底层社会维持了基本生存和社会稳定。本文建议政府的反城镇失业性贫困政策应以家庭发展战略替代家庭生存战略,注重使贫困家庭拥有广义资产。

    2009年01期 No.11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城镇失业性贫困及家庭生存战略

    佟新;

    本文以统计资料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镇失业性贫困的状况和其生存特点,发现家庭成为国家应对城镇失业性贫困的重要工具和个人应对贫困的最后资源,这两者相互建构。正是以家庭为中介,底层社会维持了基本生存和社会稳定。本文建议政府的反城镇失业性贫困政策应以家庭发展战略替代家庭生存战略,注重使贫困家庭拥有广义资产。

    2009年01期 No.11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朱力;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感知,都显示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社会冲突事件的高发期。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型的直接冲突与社会型的间接冲突。社会冲突在总体上是上升的;冲突的风险源清晰;冲突的主体为利益受损群体与利益获得群体;冲突的性质以经济领域的利益性冲突为主,具有可协调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加剧的趋势;冲突矛盾呈复杂性,处理的社会成本升高;群体性事件开始作为"弱者的武器"被普遍地使用;对社会冲突事件开始由封闭的、僵硬的内部处置到开放的、弹性的公开处理。

    2009年01期 No.115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7 ]
  • 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

    朱力;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是客观数据还是主观感知,都显示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社会冲突事件的高发期。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类型是经济型的直接冲突与社会型的间接冲突。社会冲突在总体上是上升的;冲突的风险源清晰;冲突的主体为利益受损群体与利益获得群体;冲突的性质以经济领域的利益性冲突为主,具有可协调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有加剧的趋势;冲突矛盾呈复杂性,处理的社会成本升高;群体性事件开始作为"弱者的武器"被普遍地使用;对社会冲突事件开始由封闭的、僵硬的内部处置到开放的、弹性的公开处理。

    2009年01期 No.115 6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7 ]
  • 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性排斥

    许佳君;李方方;

    经济适用房是伴随着我国住房改革过程应运而生的,是政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而实施建造的一种公共住宅。目前独立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类住宅的负面的影响,即对于这种公共住宅的反功能认识不足。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当前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独立集中建设模式的反功能作一简要分析。

    2009年01期 No.115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性排斥

    许佳君;李方方;

    经济适用房是伴随着我国住房改革过程应运而生的,是政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而实施建造的一种公共住宅。目前独立集中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引起了经济学、社会学等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人们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类住宅的负面的影响,即对于这种公共住宅的反功能认识不足。本文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当前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的独立集中建设模式的反功能作一简要分析。

    2009年01期 No.115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的供求曲线模型

    杨继国;

    传统马克思经济学由于缺乏微观分析理论和工具,被人认为其不适合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这从本质上当然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误解,可也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分析工具当务之急。本文以马克思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为基础,将平均分析法与边际分析法相结合,建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为马克思经济学找到市场分析工具;旨在发掘和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经济学现代化作些尝试。

    2009年01期 No.115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推导的供求曲线模型

    杨继国;

    传统马克思经济学由于缺乏微观分析理论和工具,被人认为其不适合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这从本质上当然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误解,可也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分析工具当务之急。本文以马克思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为基础,将平均分析法与边际分析法相结合,建立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为马克思经济学找到市场分析工具;旨在发掘和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为马克思经济学现代化作些尝试。

    2009年01期 No.115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宏观总量与微观价格的统一

    曹静;柳欣;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对于地租问题的研究以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为基础,逐渐演化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新古典的边际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古典的剩余分析方法。本文在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的是古典的分析方法,它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且该理论体系使宏观总量与微观价格在均衡状态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009年01期 No.11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宏观总量与微观价格的统一

    曹静;柳欣;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看,对于地租问题的研究以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为基础,逐渐演化成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是新古典的边际分析方法;另一种是古典的剩余分析方法。本文在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运用的是古典的分析方法,它所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且该理论体系使宏观总量与微观价格在均衡状态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009年01期 No.115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

    李晓春;梁攀科;

    境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而长三角却长期以制造业为吸纳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最近,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值不断增加,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本文分析指出:在长三角,制造业仍在就业比重中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已经连续7年占GDP的比重几乎不变,这是服务业发展停滞、遇到障碍的信号。本文认为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就业率之良策,从而,此举还有扩大长三角内需之经济效果。

    2009年01期 No.115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长三角经济发展

    李晓春;梁攀科;

    境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而长三角却长期以制造业为吸纳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最近,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绝对数值不断增加,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本文分析指出:在长三角,制造业仍在就业比重中占主导地位;服务业已经连续7年占GDP的比重几乎不变,这是服务业发展停滞、遇到障碍的信号。本文认为这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就业率之良策,从而,此举还有扩大长三角内需之经济效果。

    2009年01期 No.115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产业融合背景下流通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再思考

    骆志豪;胡金星;

    本文根据演化论思想,分析了新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对我国流通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提出了我国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指出了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实现途径。

    2009年01期 No.11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产业融合背景下流通业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再思考

    骆志豪;胡金星;

    本文根据演化论思想,分析了新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及其对我国流通企业的影响,在此基础提出了我国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要素,并进一步指出了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实现途径。

    2009年01期 No.11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简讯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古代汉语典籍中的“法治”语词略考

    程燎原;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因"法"、"治"二字的连属,出现了"法"的"治"之状态、作为名词的"法治"和"以法治国"的短语三种形态,表明中国古代已有"法治"这一名词,并有"法治"的概念。

    2009年01期 No.11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古代汉语典籍中的“法治”语词略考

    程燎原;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因"法"、"治"二字的连属,出现了"法"的"治"之状态、作为名词的"法治"和"以法治国"的短语三种形态,表明中国古代已有"法治"这一名词,并有"法治"的概念。

    2009年01期 No.11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 法律与复仇的历史纠缠——从古代文本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

    明辉;

    本文意欲将复仇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探寻中国古代法之精神的进路,因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立法者和执法者而言,复仇是一个触及中国古代法律理念之核心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勾画复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逐渐被法律概念化的路径。在勾画古典时期社会情境中有关复仇的法律疑问之后,本文分析了唐宋时期有关复仇的四种法律观念,进而指出,上述关于复仇的法律观点即为明清时期有关复仇的法律文本及解释的主要基础和理论渊源之一。最后,得出结论:在传统中国,古代法之于复仇,大致经历了一个混乱——选择——确定的历史过程,其间,于古代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解释者的言行中,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体现出对帝国法律权威的尊重与维护。这一结论,或许与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解读有所不同。

    2009年01期 No.115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 法律与复仇的历史纠缠——从古代文本透视中国法律文化传统

    明辉;

    本文意欲将复仇及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作为探寻中国古代法之精神的进路,因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立法者和执法者而言,复仇是一个触及中国古代法律理念之核心的根本问题。本文试图勾画复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逐渐被法律概念化的路径。在勾画古典时期社会情境中有关复仇的法律疑问之后,本文分析了唐宋时期有关复仇的四种法律观念,进而指出,上述关于复仇的法律观点即为明清时期有关复仇的法律文本及解释的主要基础和理论渊源之一。最后,得出结论:在传统中国,古代法之于复仇,大致经历了一个混乱——选择——确定的历史过程,其间,于古代法的制定者、执行者和解释者的言行中,特别是在帝国晚期,体现出对帝国法律权威的尊重与维护。这一结论,或许与一些西方和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解读有所不同。

    2009年01期 No.115 11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 构建婚姻家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理性分析——建国初期婚姻司法实践经验之启示

    曾琼;

    婚姻家事纠纷有其特殊性,因而对解决该类纠纷的程序也有特殊要求。设立婚姻家事纠纷解决机制应与一般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有所区别。职权干预原则、调解制度、诉讼与非讼原理交错适用理论等都适用于处理婚姻家事纠纷。建国初期便民服务的司法理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具有一致性;专门机关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结合的方式,仍有存在的合理性。

    2009年01期 No.115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构建婚姻家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理性分析——建国初期婚姻司法实践经验之启示

    曾琼;

    婚姻家事纠纷有其特殊性,因而对解决该类纠纷的程序也有特殊要求。设立婚姻家事纠纷解决机制应与一般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有所区别。职权干预原则、调解制度、诉讼与非讼原理交错适用理论等都适用于处理婚姻家事纠纷。建国初期便民服务的司法理念与现代司法理念具有一致性;专门机关与群众参与相结合、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相结合的方式,仍有存在的合理性。

    2009年01期 No.115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刑事和解的权理基础——权利的衡平与回归

    赵国华;

    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恢复正义,而正义与权利密切相关,恢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相关或参与各方的权利得到公平合理的实现——权利的衡平与回归。刑事和解相关方权利的衡平包括国家权利(权力)和个人权利的衡平、被害人与加害人权利的衡平;刑事和解参与方权利的回归包括被害人权利的回归、加害人权利的回归和社区和谐权利的回归。

    2009年01期 No.115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刑事和解的权理基础——权利的衡平与回归

    赵国华;

    刑事和解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恢复正义,而正义与权利密切相关,恢复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相关或参与各方的权利得到公平合理的实现——权利的衡平与回归。刑事和解相关方权利的衡平包括国家权利(权力)和个人权利的衡平、被害人与加害人权利的衡平;刑事和解参与方权利的回归包括被害人权利的回归、加害人权利的回归和社区和谐权利的回归。

    2009年01期 No.115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专题论文_哲学研究

  • 吾之非吾:庄子《齐物论》辨析

    尚杰;

    庄子就是典型的"无所谓"者。"无所谓",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对象,可以横说竖说,正言反言,不可以在行为、活动、话语、写作、辩论之前,预先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开的或潜在的标准。谓,即可以说是"无所谓",也可以说是"谓他谓"。庄子所谓"吾丧我"就是"谓他谓"的别一种说法,为一种中国式的"横向逻辑"传统,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垂直性"思维传统。

    2009年01期 No.115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吾之非吾:庄子《齐物论》辨析

    尚杰;

    庄子就是典型的"无所谓"者。"无所谓",就是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对象,可以横说竖说,正言反言,不可以在行为、活动、话语、写作、辩论之前,预先设立一个或多个公开的或潜在的标准。谓,即可以说是"无所谓",也可以说是"谓他谓"。庄子所谓"吾丧我"就是"谓他谓"的别一种说法,为一种中国式的"横向逻辑"传统,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垂直性"思维传统。

    2009年01期 No.115 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论气节——中华气节观的意蕴、内涵与作用

    陈刚;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2009年01期 No.115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论气节——中华气节观的意蕴、内涵与作用

    陈刚;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2009年01期 No.115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人工自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钱之佳;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09年01期 No.11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人工自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钱之佳;

    人作为一种源于自然界又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类存在,不仅面临着"生存"问题,更因其自身的特性,同时还要"生活",要追求"发展",人的生存是真、善、美的统一。天然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保障,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改造天然自然形成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具有自然性和人工性,在自然人工化的过程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人类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人类作为类的生存和发展。

    2009年01期 No.11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历史学研究

  • 纳粹德国知识难民在英国的流亡

    李工真;

    在纳粹统治欧洲的1933至1945年间,英国接收了55000多名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超过流亡到美国的130000名犹太难民的1/3以上。为如此之多的流亡者提供避难所,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是在德国的扩张主义不断增强,英国不得不重整军备,甚至不得不承受战争高压的情况下发生的。尽管英国的官僚机构在战时采取过诸如拘押、遣送、流放之类的错误政策,以至于最后定居于英国的犹太难民中只有250名流亡科学家和1200名文化流亡者,但这些来自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与英国人民一起分享了战争时期的危险和贫困。他们与英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英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终使他们赢得了英国人民的尊重。

    2009年01期 No.115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纳粹德国知识难民在英国的流亡

    李工真;

    在纳粹统治欧洲的1933至1945年间,英国接收了55000多名来自纳粹德国的犹太难民,超过流亡到美国的130000名犹太难民的1/3以上。为如此之多的流亡者提供避难所,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是在德国的扩张主义不断增强,英国不得不重整军备,甚至不得不承受战争高压的情况下发生的。尽管英国的官僚机构在战时采取过诸如拘押、遣送、流放之类的错误政策,以至于最后定居于英国的犹太难民中只有250名流亡科学家和1200名文化流亡者,但这些来自纳粹德国的知识难民与英国人民一起分享了战争时期的危险和贫困。他们与英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经历,以及他们对英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最终使他们赢得了英国人民的尊重。

    2009年01期 No.115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的地域分布模式

    宋鸥;

    地域分布集中是美国墨西哥移民的一大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之前,墨西哥移民主要聚居于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亚利桑那和中西部的伊利诺伊诸州。《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实施后,墨西哥移民的地域分布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高度集中向分散、多元化转向,移民从传统定居地转向非传统"新定居地"。非传统定居地包括南部、中西部、东北部诸州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地域模式的改变致使墨西哥移民从一个区域性问题日渐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传统分布模式的主导因素是历史、地理与经济层面的,新定居地转向则缘于经济与政策因素。

    2009年01期 No.115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墨西哥移民在美国的地域分布模式

    宋鸥;

    地域分布集中是美国墨西哥移民的一大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之前,墨西哥移民主要聚居于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亚利桑那和中西部的伊利诺伊诸州。《1986年移民改革与控制法》颁布实施后,墨西哥移民的地域分布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高度集中向分散、多元化转向,移民从传统定居地转向非传统"新定居地"。非传统定居地包括南部、中西部、东北部诸州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地域模式的改变致使墨西哥移民从一个区域性问题日渐成为一个全国性问题。传统分布模式的主导因素是历史、地理与经济层面的,新定居地转向则缘于经济与政策因素。

    2009年01期 No.115 168-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近代早期日本对等级制度和特权观念的否定

    许晓光;

    近代早期,日本思想家针对上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对人民的危害以及人民中普遍存在的等级观念,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近代化政治观念,大力鼓吹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近代化的理念,广泛宣传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否定在日本流行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等级特权观念,从而为一种新的近代社会制度在日本的建立提供了舆论前提。

    2009年01期 No.115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近代早期日本对等级制度和特权观念的否定

    许晓光;

    近代早期,日本思想家针对上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对人民的危害以及人民中普遍存在的等级观念,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近代化政治观念,大力鼓吹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近代化的理念,广泛宣传人际之间的平等关系,否定在日本流行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等级特权观念,从而为一种新的近代社会制度在日本的建立提供了舆论前提。

    2009年01期 No.115 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二战后日本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

    魏福明;朱菊生;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的政治文化变迁呈现出明显的右倾化。在社会整体政治意识形态上,和平民主主义思潮被新民族主义思潮所取代;在政党价值规范结构上,保守与革新价值对立的二元格局转向于保守价值全面主导下的单极化格局;在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上,政治理性认知与评价能力下降,整体政治意识趋向保守化。因此,可以说日本国内政治文化的全面保守化时代已经到来。

    2009年01期 No.115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二战后日本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

    魏福明;朱菊生;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国内的政治文化变迁呈现出明显的右倾化。在社会整体政治意识形态上,和平民主主义思潮被新民族主义思潮所取代;在政党价值规范结构上,保守与革新价值对立的二元格局转向于保守价值全面主导下的单极化格局;在普通民众的国民意识上,政治理性认知与评价能力下降,整体政治意识趋向保守化。因此,可以说日本国内政治文化的全面保守化时代已经到来。

    2009年01期 No.115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学术评论

  •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燕继荣;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服务型政府研究进行理论概括,从六个方面——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演绎、服务型政府提出的背景、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改革的关系、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梳理总结了学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进展。

    2009年01期 No.115 1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38 ]
  • 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燕继荣;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新一轮政府改革的目标,也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收集整理近十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服务型政府研究进行理论概括,从六个方面——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演绎、服务型政府提出的背景、服务型政府与政府改革的关系、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梳理总结了学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进展。

    2009年01期 No.115 1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2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38 ]
  • 2008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

    刘擎;

    2009年01期 No.115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2008年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

    刘擎;

    2009年01期 No.115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