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威;
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思想根源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群众工作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三位一体”工作。它强调从“问题补救”向“赋能增韧”的理念范式扩展,实现了从“单一纾困”向“动员枢纽”的角色定位跃升,从聚焦“老弱病残”等传统弱势群体,转向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边缘群体、新社会组织参与者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主动识别并回应那些隐匿在数字洪流中、游离于传统社会服务外,但同样面临生活和发展困境的“隐形群体”。与服务对象的拓展相适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场景也随之扩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在新的服务理念、角色定位、服务主体和对象、场景工具等一系列要素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工作的超越。
2025年05期 No.215 32-42+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刘振;
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仍存在诸多困境,暂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体系,其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被遮蔽,忽略了作为“现实的人”的“自己”。故此,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找回被忽略的“自己”: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以“自己”为圆心,形成“推己及人”的知识生产范式;其次,在研究主体上,不能忽略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要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多主体交互的知识生产模式;最后,在研究目的上,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锻造“学以致用”的知识生产动力。实际上,找回被忽略的“自己”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自觉,即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去进行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对自身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2025年05期 No.215 43-5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徐慧;沙勇;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推动老年群体从社会工作服务接受者转向服务提供者角色,对实现积极老龄化与提升社会服务体系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度访谈法,探讨老年群体社会工作的参与转向机制、效益与困境。研究发现,这一转向受三重机制驱动:个体层面的高层次心理需求驱动其寻求社会再嵌入与价值实现构成内在动因;中观层面的社区社工组织通过政策落实与激励机制强化参与的持续性;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社会话语提供制度支持和文化场域。该转向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身心福祉与代际互动质量,也有助于优化社会服务资源配置,重塑老年群体的社会功能与集体形象。然而,家庭代际照料仍是影响其参与转向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构建包容性社会支持体系,保障老年群体自主选择空间,充分释放其社会价值和生产性潜能。
2025年05期 No.215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