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的辩证逻辑

    王林林;双传学;

    对外叙事呈现在不同语言、不同形式、不同历史时期的符号媒介实践活动中,主要意义在于文化输出、符号建构、感染受众。“主体”“内容”“方法”“目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叙事的基本要素,分别回答了“由谁叙事”“叙什么事”“如何叙事”“为谁叙事”,蕴含了“主与他”“个与共”“情与理”“内与外”的辩证逻辑,即主体叙事与他者叙事、个性叙事与共性叙事、感性叙事与理性叙事、民族叙事与世界叙事的辩证统一。

    2025年05期 No.215 5-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意蕴——基于文化主体性的考察

    汤荣光;李扬;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和激发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这两大时代任务,具有突出的文明意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逻辑,深植于文化主体性建构过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展现出传统文明智慧与当代中国实践的耦合态势,引发了人类文明形态塑造的深刻变革,拓展了文明创造的全新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集中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功能,印证了中华文明当代范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契合。因此,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全力构建中华文明的当代范型。

    2025年05期 No.215 13-2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7K]
    [下载次数:6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王紫潇;

    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要观点,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条鲜明主线。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这一根本性问题,阐明了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本质、核心任务和实践要求,在文化领导权的主体、客体、方法等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已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创新发展。在主体层面,明确中国共产党是文化领导权的核心主体,并通过强化能力建设拓展了主体的内涵与范围;在客体层面,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文化领导权全球视野;在方法层面,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路径,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源泉,以问题导向为实践指向,以系统观念强化统筹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2025年05期 No.215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中国社会工作的主体性建构与本土化创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探索创新

    刘威;

    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思想根源和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治理、社会建设和群众工作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三位一体”工作。它强调从“问题补救”向“赋能增韧”的理念范式扩展,实现了从“单一纾困”向“动员枢纽”的角色定位跃升,从聚焦“老弱病残”等传统弱势群体,转向包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字边缘群体、新社会组织参与者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主动识别并回应那些隐匿在数字洪流中、游离于传统社会服务外,但同样面临生活和发展困境的“隐形群体”。与服务对象的拓展相适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场景也随之扩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在新的服务理念、角色定位、服务主体和对象、场景工具等一系列要素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工作、西方社会工作的超越。

    2025年05期 No.215 32-42+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找回被忽略的“自己”: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可能

    刘振;

    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知识仍存在诸多困境,暂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体系,其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被遮蔽,忽略了作为“现实的人”的“自己”。故此,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找回被忽略的“自己”: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以“自己”为圆心,形成“推己及人”的知识生产范式;其次,在研究主体上,不能忽略作为“普通人”的“自己”,要构建“高校-政府-社会”多主体交互的知识生产模式;最后,在研究目的上,要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锻造“学以致用”的知识生产动力。实际上,找回被忽略的“自己”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自觉,即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去进行社会工作知识生产,对自身在构建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2025年05期 No.215 43-5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被动迈向主动:老年群体社会工作的参与转向

    徐慧;沙勇;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推动老年群体从社会工作服务接受者转向服务提供者角色,对实现积极老龄化与提升社会服务体系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度访谈法,探讨老年群体社会工作的参与转向机制、效益与困境。研究发现,这一转向受三重机制驱动:个体层面的高层次心理需求驱动其寻求社会再嵌入与价值实现构成内在动因;中观层面的社区社工组织通过政策落实与激励机制强化参与的持续性;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社会话语提供制度支持和文化场域。该转向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身心福祉与代际互动质量,也有助于优化社会服务资源配置,重塑老年群体的社会功能与集体形象。然而,家庭代际照料仍是影响其参与转向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构建包容性社会支持体系,保障老年群体自主选择空间,充分释放其社会价值和生产性潜能。

    2025年05期 No.215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三):中国府际关系分析新框架

  • 系统协同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吕芳;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超大国家治理中的核心论题。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分析需要超越纵向上单一维度的集-分框架,而去关注央地内部多个关键维度之间的系统关系。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央地关系历史变迁的考察,深度挖掘央地之间在关键维度上的复杂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央地之间多个关键维度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特定时间内的央地平衡。为回应复杂性时代的大国治理,应从整体性治理的角度出发,寻求央地关系多个维度之间的系统协同。

    2025年05期 No.215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小马何以拉大车:“共同在场”破解基层治理困境

    吴少微;

    为破解基层治理中权责失衡的“小马拉大车”困境,本文提出“共同在场”的理论框架。对D区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在场”能够通过规则转译和规则补充,弥合政府和群众的认知差异,实现科层侧和社会侧的规则互相对应和相互支撑,从而推动政府政策在社会场域中的落地和社会复杂治理问题在科层场域中的快速解决;而上下级政府的“共同在场”,则能够借助制度化协商平台,构建动态配置资源的长效机制。本文提出并阐释了“共同在场”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No.215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四):时效制度的规范解释与实践检视

  • 论溯及力视角下的追诉期限起止点

    黄旭巍;

    追诉时效与溯及力虽然都可冠以“时间效力”之名,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种属关系。作为刑罚消灭事由的追诉时效本质上属于实体法规范,《刑法》第12条的规定也不是追诉时效从轻的障碍。追诉时效的溯及力处于刑法从旧兼从轻原则三阶判断的中间环节,必须采取整体比较方法。结果延迟发生不阻断因果关系,原则上应以犯罪成立之日作为追诉期限的起点。重婚罪等继续犯的追诉期限起点比一般犯罪更晚,是犯罪成立之后的行为结束之日。追诉期限的终点是生效裁判形成之日,而非立案之时。在追诉时效溯及力的判断中,应当将犯罪时的旧法与整个追诉过程中施行的所有新法都考虑在内。

    2025年05期 No.215 90-9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以审限为中心:民事程序规范的中国实践

    郑涛;

    审限是中国民事诉讼特有的程序规则,其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并不兼容。在后司法模式转型时代,审限制度的实践悖论映衬出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非自足性。从总体管控到程序治理,审限运作逻辑变迁的背后是司法生态和制度目标的不断更新。在司法效率主导下,严密的时间管理借助程序化的规则设计完成治理转型,审限实践的合法律性外观与现代司法理念发生耦合。“案多人少”矛盾下的司法效率仍需要审限发挥作用,无论是满足司法业绩考核的要求,还是作为责任转换抑或程序抗争的机制,审限的多重面孔使中国民事司法程序的外部性特征得以充分彰显。以审限为基础的重程序轻实体只是一种表象,本质仍蕴藏着诉讼当事人对实体公正的强烈诉求。未来审限制度的改革应在延续总体性效率指引的前提下进行弹性化调适,以实现审判质效的均衡发展。

    2025年05期 No.215 99-1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五):现代性嵌入与基层治理的复杂图景

  • 数字乡村治理中的基层干部“技术增负”:现实样态与生成机理——基于“场域-制度-行为”框架

    梁丽芝;张益伟;

    在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下乡”的双重驱动下,以数字技术作为核心工具的数字乡村治理形态正在加速形成,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衍生出基层干部“技术增负”的治理悖论。本文基于“场域-制度-行为”分析框架,通过对S县和L县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考察,审视和剖析了基层干部“技术增负”的现实样态和生成机理。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中基层干部“技术增负”呈现出数字悬浮型增负、效率损耗型增负、绩效挤压型增负和行为束缚型增负四类样态;而数字乡村治理中出现基层干部“技术增负”问题的原因则在于场域层面的技术加速推进忽视基层承接能力,制度层面的制度规则与资源供给的双重框定、内外激励错位强化个体负担体验,行为层面的个体行为偏好驱动应对策略偏离。

    2025年05期 No.215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物质性失序到秩序生产:转居安置社区的空间理性化

    陆影;郭文雯;

    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转居安置社区往往面临空间失序及秩序重建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人”之要素对该问题展开讨论,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物”之要素发挥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出发,结合西坡县转居安置社区的建设历程,探讨了现代理性主导下的空间物质性在转居安置社区空间秩序演变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影响。研究发现,空间物质性是另一支重要的理性秩序规制力量,它在转居农民经历的抗拒、适应与共创三个阶段及转居社区建设、协助与丰富三个阶段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研究认为,有必要将空间物质性带回关系主义空间理论的分析之中,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国城乡空间变迁的现实。

    2025年05期 No.215 124-135+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经济研究

  • 战后美国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及其当代困局:兼论全球南方国家的崛起

    黄河;

    美国二战后凭借布雷顿森林体系、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以及美元的金融霸权,构建了符合美国利益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步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与南方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深化,美国国内出现了所谓的“铁锈地带”。与此同时,众多南方国家借助吸引外资以及技术扩散的契机快速崛起并试图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美欧等发达国家虽在战后早期的制度设计中占据结构性权力优势,如今却因内部产业空心化、财政赤字、社会撕裂等矛盾,难以应对南方新兴市场群体的挑战。南南协定、金砖国家合作与数字经济革命推动南方国家在技术与产业布局上快速追赶及部分赶超,使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塑压力。未来的发展态势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如何有效协调南方国家的诉求,将成为美国制定当代对内、对外的政策及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2025年05期 No.215 136-145+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AI驱动的计算经济学范式创新

    刘涛雄;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的突破性进展,计算经济学正经历从传统数值模拟仿真向AI驱动新范式的转型。作为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经济学融合了数值计算、基于主体的建模以及机器学习等多学科技术方法,呈现出显著的方法论多元化特征。该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以均衡理论数值计算为特征,中期以复杂系统仿真为核心,当前则进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AI技术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大模型显著扩大了经济系统的可计算边界,在数据生成机制、研究对象范畴以及研究方法体系等方面带来革命性创新,推进了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的有机融合,形成“知识自生成”的新模式。尽管当前AI与计算经济学的交叉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必将对计算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范式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05期 No.215 146-15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外为己用:“找回国家”学说的思想引介与本土转化

    胡鹏;

    学术思想的创新往往同时受到外部资源和本土传统的影响,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政治学界兴起的“找回国家”学说为例,探讨学术思想创新中引进吸收和本土转化之间的关系。“找回国家”学说受到近代欧洲国家学说的影响,提倡关注国家的重要性,批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但在欧洲国家学说的历史教训及美国本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找回国家”学说虽主张关注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却并未在价值上倒向国家主义,而是提倡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视角,目的在于探究国家在经验世界中的状态及其影响。这种折衷主义降低了“找回国家”学说在本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性,却提升了其在经验研究中的影响力。

    2025年05期 No.215 154-166+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商业社会中爱国德行的结构性困境及其重塑

    韩冬阳;陈肖生;

    尽管商业社会促进了经济繁荣与自由,但也对爱国德行产生了深刻冲击。在世俗化和理性化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商业社会以个人本位、利己理性和契约逻辑为核心特征,显著挑战了爱国德行的根基。面对商业社会中爱国德行缺失引发的政治危机,卢梭对商业社会进行了根本性批判,并提出重构爱国德行的理论方案。这一思想与法兰西民族国家建构的政治实践高度契合,大革命通过强调民族整体意识、激发情感联结和构建公民士兵以应对商业社会的结构性冲击。从理论与历史双重视角审视爱国德行在商业社会中重建的可能性,能够为回应现代政治社会中调和个人权利与公共责任之间张力的问题提供镜鉴。

    2025年05期 No.215 16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生态理性视角下我国环境立法的优化路径

    杨未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源于国家理性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强调环境保护的生态理性可以弥补以经济理性为代表的工具主义国家理性的内生危机。环境立法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彻生态理性要求的首要环节。我国环境立法数量的快速增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及时有力的规范依据,但仍然存在浅层生态化、地方立法对上位法简单重复以及抵触的问题,与生态理性蕴含的环境立法整体主义、“保护优先”以及严密性要求有所脱节。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方面的效能,未来我国环境立法的体系化发展应当在目标、构成、形式、程序与限度方面深度践行生态理性。

    2025年05期 No.215 17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区块链智能合约一站式司法应用论

    高星阁;

    作为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高阶形态之一,智能合约相较于传统合约,其“数字化”特点使其在一站式司法应用中具有天然优势。可立足于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司法”的双重属性,基于其在一站式司法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明确其在案件管理、纠纷多元化解决以及在司法执行中的应用前景。此外,还应从司法体系的顶层设计、相关配套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风险预防与规制机制建设上,保障区块链智能合约在一站式司法中的合理、充分适用。

    2025年05期 No.215 18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新时代澳门文化建设的传承创新

    孙佐;胡大平;

    现代性的理性思维与全球化浪潮以无形巨力消解着澳门的本土文化根基,其传统意蕴及文化认同面临双重挤压。然而,澳门以坚韧的文化自省精神,在传统文脉的赓续中重塑传统文化的不朽根基。粤剧、妈祖庙、宗族节庆皆如星火,点燃集体记忆的灯盏,构筑起抵御现代性侵蚀的铜墙铁壁。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承载历史,更以情感的共鸣凝聚着澳门人对自我身份的坚守。同时,澳门并未囿于传统的藩篱,而是以中西交融的独特禀赋,勾勒传统文化面向未来的壮丽蓝图。在现代性的激流中,澳门以传统为舟、时代为帆、创新为桨,呈现了澳门文化建设传承创新的独特风貌,并绽放出既深植根脉又辉映时代的光芒,为文化自信的书写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05期 No.215 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城市幻象与空间斗争:20世纪中美戏剧中的城市文化表征研究

    王瑞瑒;

    在20世纪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中美两国均经历了波澜壮阔的社会转型,而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敏锐捕捉并深刻塑造了各自的城市文化图景。本文梳理中美戏剧作品中较常见的两大城市表征形式——房屋和街道,探究其形成和发展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底层群体依托城市空间共抗社会重担与阶级压迫,并完成自救与他救的社会重构过程。比较中美戏剧中的城市文化在面对时代冲击时迥异的回应方式与精神轨迹,可以加深对中美两国戏剧艺术与文化特质的理解。

    2025年05期 No.215 204-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