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的理论创新及实践指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孙建华;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诞生于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实际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逻辑下零和式发展模式的超越,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品格和明确的实践指向。创新性地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将其转化为人、自然与现代化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作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论断,为走出一条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辩证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以“发展绿色生产力”增强转型动力,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可以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将与生态文明建设一道推进,共同助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2024年06期 No.210 5-14+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5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的哲学审视与实践路径

    邓斯雨;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积极推进“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历史根脉,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清晰阐明推进“第二个结合”制度体系建设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原则要义和实践路径,不仅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更是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未来道路的根本需求。

    2024年06期 No.210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阐释中国的发展路径

  • 新发展阶段中国社会政策理念的三维转向

    卫小将;邹林杰;

    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社会政策理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作为国家目标的社会政策,本文主要从国家政治话语切入,辅以政治哲学中的正义理论,着重讨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美好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政策理念。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与公共服务的商品化倾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此,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政策理念需要推动三维转向,即增长型转向发展型、区域型转向普惠型、解放型转向生活型,这对建构新发展阶段社会政策体系具有一定参考性。

    2024年06期 No.210 24-3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何以可为?

    郑琼洁;

    提升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研究从产业链“谁来控”“控什么”的角度出发,运用复杂适应性系统分析方法,试图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构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原因的分析框架,探究阻碍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的原因。针对制造业产业链在创新发展供需、产业链融合共生、高效开放合作等环节面临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通过创新强链、聚合融链、开放延链等方式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实践进路。

    2024年06期 No.210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与乡村社会形塑(1953—1956)

    徐建飞;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中国乡村的经济、文化和农民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再造了乡村社会的面貌。在经济层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生产资料的集中与优化配置,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社会层面,重塑了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农民从分散的个体转变为有组织的合作群体,统治乡村社会几千年的族权、神权、夫权等权力体系被打破,乡村社会权力支配体系逐步瓦解,基层党组织不断壮大,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健全。在思想层面,打破了农民长期以来的个体小农意识,塑造了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

    2024年06期 No.210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中国语境的社会治理:理论解释与基层试验

  • “接诉即办”改革蕴含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思维创新

    李文钊;

    “接诉即办”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创新举措,从认知选择的视角看,“接诉即办”是一场治理思维创新,它用新的治理思维取代旧的治理思维,从而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范式转向。从“接诉即办”改革的实践看,“接诉即办”的治理思维创新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从官本思维到民本思维;(2)从高层思维到基层思维;(3)从迟缓思维到敏捷思维;(4)从经验思维到科学思维;(5)从领地思维到协同思维;(6)从应付思维到主动思维;(7)从局部思维到系统思维;(8)从文字思维到数字思维;(9)从守旧思维到创新思维;(10)从人治思维到法治思维。从本质上看,“接诉即办”的治理思维创新贯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对诉求办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还可以用于更广泛的治理实践,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和可借鉴的价值。

    2024年06期 No.210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社会纹理与社会治理

    成伯清;张鲁豫;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两大奇迹,它们之间其实具有内在的张力和关联。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社会治理也需要创新。科学的社会治理追求低成本高效率,而要达此目标,我们需要激发社会自身活力,挖掘社会自身潜力。为此,本文提出社会纹理的概念,以勾勒社会自身的内在特性。作为社会成员联结、凝聚和组织自身社会生活的方式,社会纹理可从社会底蕴、关系网络和自发组织三个维度予以考察。社会纹理既是事实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包含了社会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的机制。在分析了社会纹理的核心维度之后,本文围绕现代社会治理的愿景,基于对当前社会状况的理解,探寻遵循顶层设计、依循社会纹理,以实现社会良治的可能路径。

    2024年06期 No.210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议事协调机构高效能执行非常规任务:实现过程与作用机制——以A县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为例

    文宏;钟刚华;

    议事协调机构作为科层组织的一种补充形式,通常负责非常规任务的组织实施。已有研究多关注议事协调机构执行非常规任务的行为逻辑,而对高效能执行议题缺乏充分讨论。本文基于A县安全宣传“五进”工作的单案例分析,提出“高效能执行”分析框架,探讨议事协调机构有效执行非常规任务的实现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情境驱动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逻辑起点,倒逼议事协调机构产生高效能执行驱动力;领导触发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必要条件,为高效能执行奠定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组织调适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关键所在,推动形成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资源聚合的执行生态;激励共荣机制是高效能执行的重要保障,确保非常规任务的长效推进与绩效生产。论文潜在的创新在于,引入非常规科层组织的高效能执行议题,揭示议事协调机构有效执行非常规任务的生动图景和微观机理,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策执行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边界。

    2024年06期 No.210 75-85+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三):教育在国家治理与职业准备之间

  • “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及其理解——基于国家治理场域

    苏曦凌;

    “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于国家治理的场域来理解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为认识教育治理的规定性提供公共管理分析框架。文章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关系中,来确证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并理解教育的基本品格和组织形态。“教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权威政策话语,教育是国家与社会的重叠性公共领域,确证了教育的公共服务属性。教育具有服务性、公共性、专业性的基本品格,呈现为建制化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治理中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坚持和实现教育的品格,健全和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坚持审慎监管。

    2024年06期 No.210 86-9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跨越求职“独木桥”:大学生职业准备困境与破局路径

    徐晓丽;丁晓蕾;

    当前,加速社会将劳动力市场推向了“竞速”发展的状态,使社会、家庭和个体身陷竞争旋涡,加速逻辑成为一种主导大学生职业准备的逻辑。大学生职业准备包括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和职业探索三维内涵,在“社会-家庭-个人”压力传导下,呈现出职业心理层面上的趋同化的“上岸”思维、职业能力层面上的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探索层面上的个人职业规划不足等问题。为打破大学生职业准备困境,需要积极应对加速社会的变化,深化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回归教育本真价值,营造良性的教育环境;调整个体认知体系,理性规划职业道路。

    2024年06期 No.210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四):破产制度再阐释

  • 中美比较视野下个人破产制度建构中教育贷款免责问题分析

    冯莉;

    教育贷款应否被纳入个人破产免责范围备受争议。受美国影响,我国学者多认可教育贷款不应被免责。在美国,对体量庞大的教育贷款适用免责必然会冲击金融系统,这是其严格限制免责的根本原因。不过,此举给学生债务人带来了沉重压力,美国政府曾多次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免除部分教育贷款,但此种手段的合法性备受质疑。我国助学贷款的总体情况与美国不同,应允许对教育贷款适用破产免责。我国可通过设置较高的个人破产条件、规定免责考察期、确立助学贷款优先受偿地位、构建刑事惩罚体系等路径规制潜在的破产免责滥用行为。

    2024年06期 No.21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论行为外观主义视角下的破产原因法律制度构建

    常柳溪;赵威;

    单一的财务外观标准会导致实践中对破产原因的认定出现分歧,应当将行为外观标准纳入考量范围,审查其是否有破产行为及其真实性。目前我国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只对债务人是否具备破产原因作初步认定,会弱化对债务人破产不当行为的审查。应当强化破产听证程序,降低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发生概率,并对破产无效行为溯至破产申请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应利用好破产的前置程序,促使债权人积极行权,调动债务人的应诉积极性,并设置专门的破产服务机构,整合行政权与司法权,减轻社会负担。

    2024年06期 No.21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银发之困:城市低龄老人家庭劳动同社会活动的关系研究

    刘洁;

    关注城市低龄老人的养老实践是推进积极老龄化的题中之义。低龄老人的公共属性体现在家庭劳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单一的活动理论或脱离理论无法对二者及其关系做出合理解释。调查发现,低龄老人对家庭劳动表现出体谅与无奈相混杂的态度,他们的社会活动则具有熟人连带和“短近同”两个特征。家庭劳动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在于时间的剥夺,低龄老人通过竞合、取舍与矛盾的策略来平衡二者冲突,并且社会活动能通过锻炼身体和调剂心情的方式反作用于家庭劳动。建议动员社会资源,减轻老人的照料负荷,促进老人的社会活动。

    2024年06期 No.210 119-129+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澳门劳工政策的发展:雇员保护视角

    娄胜华;唐纯林;

    劳工政策是政府为保障劳工权益而制定的政策。澳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劳工政策,经过回归后的发展,逐渐形成系统化的劳工政策体系,并在雇员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考虑到澳门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对比内地以及国际标准,澳门劳工政策对劳工的保护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澳门特区政府应进一步增强劳工保护意识,从优化福利政策类型,加强弱势就业群体的保护等方面对相关政策加以完善。

    2024年06期 No.210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国家发展的中国逻辑——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视角的新解释

    殷冬水;

    国家是引领和推动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国家发展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学界对当代中国这一超大规模国家发展研究形成了四种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经验事实,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理论范式更具解释力。当代中国发展可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这一视角来解释。在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中,促进发展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党和政府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将促进发展作为其工作重心,创新和优化国家的发展理念,发挥国家规划、举国体制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国家治理促进国家发展。中国共产党发展观之所以能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是因为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倡导国家引领驱动发展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是行动主义的、务实主义的、与时代同行的。中国共产党发展观有效地解释了当代中国发展的观念逻辑,为破解当代中国发展之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向。

    2024年06期 No.210 140-15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工具理性下的改革悖论——以中国古代考课制度为中心的考察

    陈若凡;柴宝勇;

    中国古代考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功绩赏罚、品绩结合、行能为先、岁月序迁、由上而定五个阶段,呈现出“改革悖论”的现象。时间维度上,中国古代考课制度在制度建设与制度运行间呈背向逻辑,制度的结构与程序越是完善,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制度效能越会降低,直至完全趋于僵化。文章立足于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下的工具理性视角,分别从考课制度运行过程中君主的行为逻辑、文官的行为逻辑与君臣间关系的逻辑三个角度加以阐释,探索“改革悖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与机制,从而为当代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2024年06期 No.210 154-163+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论数字时代的轻罪治理

    胡铭;杨云皓;

    数字时代为轻罪治理带来了重要契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犯罪预测预警、法律监督及非羁押措施执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轻罪防控的前置化、智能化与科学化。数字时代的轻罪治理体系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信息共享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为方法,以体系化构建为目标。完善轻罪治理体系需要构建兼具预防、惩治与教育矫治功能的立体化体系,依托科技手段实现智慧化转型,并强化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使轻罪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从“治罪”向“治理”的深刻转变。

    2024年06期 No.210 164-17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借新还旧”担保规范的反思与重构

    龚家侃;张建文;

    “借新还旧”担保规范的目的是保护担保人的利益,但实务中一直存在“借新还旧”概念外延过窄、以贷还贷主观合意难以证实、规则解释与适用偏向于债权人等担保人免责抗辩困境。这些困境的成因是现有规范的价值判断失当、解释选择失实与法律方法失灵,故应当对现有规范予以重构。担保人免责的规范基础应当是重大误解制度,而非通说认为的欺诈。重构的“借新还旧”担保规范应以《民法典》第147条为依据,免责抗辩是否成立不受担保人过失与债权人过错的影响。

    2024年06期 No.210 174-18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私密信息商业化利用的证立及制度建构

    屈然;

    私密信息不仅承载着人格尊严、人格自由的人格利益,也承载着可被商业化利用的财产利益。《民法典》第993条“许可使用条款”中的“等”字措辞为私密信息的商业化利用提供了规范依据。除私人生活安宁外,对私密空间、私密部位和私密活动的商业化利用,本质上是对其所表达的私密信息的商业化利用。私密信息商业化利用会对隐私权制度、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和人格要素合理使用规则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应明确私密信息商业化利用的法律属性,调整私密且敏感个人信息商业化利用的限度标准和场景化应用规则,以实现现有立法与私密信息商业化的互动融合。

    2024年06期 No.210 184-19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明清两朝与朝鲜王朝殿策之“中”的思想比较

    陈龙;沈载权;

    “中”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明清与朝鲜王朝科举殿策的重要主题,两国通过殿策这一独特书写形式构建了“中”的概念体系。本文深入阐释“中”的思想内涵,从政治理想角度探讨“致中和”的价值和意义,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时务探讨“中”的实践价值。通过对两国殿策之“中”的思想的多维度比较,不仅可发掘两国殿策之“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考察儒家“中”的文化思想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发展变化规律,而且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儒家优秀文化,为促进其现代转化提供实践路径。

    2024年06期 No.210 195-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文化传统与和平观念:和平学的视角

    孙朝靖 ;埃贡·施皮格尔;

    与那些源于经济或领土利益的冲突相比,文化冲突更持久。我们应特别关注文化与冲突相关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还应重视文化与和平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全球化世界中的和平潜力,积极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和平文化。所有文化都需要认识到非暴力的精神存在于自己的社区内部以及文化间的关系中。通过全球网络的创建和利用,和平的主要基础条件已经存在,文化的核心期望和伦理要求也在加速实现。非暴力的精神聚焦于“第三方”,接受和信任第三种力量是全球和平趋势的基础。从文化意义上看,和平实际上是宽容与交往的结果,即相信有一种力量可以将人类以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

    2024年06期 No.210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