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雪峰;
由村庄集体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就是“村社-农户”的短循环,这与“国家-农户”的长循环是完全不同的。“村社-农户”的短循环可以精准表达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可以采用最符合村庄实际的公共物品供给方案,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村社-农户”短循环必然要以民主为前提,村民自治是最好的载体,党建引领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是村级治理的核心内容。一旦农户可以组织动员起来形成一个有活力、有主体性的基层社会,这个基层社会就可以与国家相配合。将部分国家资源划拨到村社集体,按照集体体制使用国家划拨到村社的资源,将国家资源变成集体资源,国家不再只是代替农民为他们做好事,国家资源下乡也就不再是慈善事业,而是通过资源下乡激活村社集体经济,动员村民参与到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事业中来。只有基层群众建立了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体制,他们才能有主动性、有主体性,这样的治理才能更有效,这样的建设才可持续。
2024年02期 No.206 17-27+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贺雪峰;
由村庄集体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就是“村社-农户”的短循环,这与“国家-农户”的长循环是完全不同的。“村社-农户”的短循环可以精准表达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可以采用最符合村庄实际的公共物品供给方案,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村社-农户”短循环必然要以民主为前提,村民自治是最好的载体,党建引领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是村级治理的核心内容。一旦农户可以组织动员起来形成一个有活力、有主体性的基层社会,这个基层社会就可以与国家相配合。将部分国家资源划拨到村社集体,按照集体体制使用国家划拨到村社的资源,将国家资源变成集体资源,国家不再只是代替农民为他们做好事,国家资源下乡也就不再是慈善事业,而是通过资源下乡激活村社集体经济,动员村民参与到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事业中来。只有基层群众建立了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体制,他们才能有主动性、有主体性,这样的治理才能更有效,这样的建设才可持续。
2024年02期 No.206 17-27+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魏万青;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2024年02期 No.20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魏万青;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2024年02期 No.20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陆益龙;孟根达来;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既是改善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更好满足基层百姓需要的方式。“吹哨报到”机制和网格化治理的实践创新,有效响应了城市基层治理对提升问题反应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要求,以引入技术治理的多种新形式有效跨越条块分割壁垒,提高了基层治理落实效率。但网格化治理面临网格边界模糊导致功能弱化、协同能力降低和技术治理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城市基层治理偏重技术的实践创新必须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体系创新结合起来,才会达到理想的基层治理创新目标。
2024年02期 No.206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陆益龙;孟根达来;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既是改善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更好满足基层百姓需要的方式。“吹哨报到”机制和网格化治理的实践创新,有效响应了城市基层治理对提升问题反应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要求,以引入技术治理的多种新形式有效跨越条块分割壁垒,提高了基层治理落实效率。但网格化治理面临网格边界模糊导致功能弱化、协同能力降低和技术治理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城市基层治理偏重技术的实践创新必须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体系创新结合起来,才会达到理想的基层治理创新目标。
2024年02期 No.206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