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语境、系统架构与实践路径

    张晓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刻提出的全新概念。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社会已有文明样态的创新和面向未来共产主义文明的演进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解答。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其系统架构呈现出“五大文明”互为整体、各有侧重、协同并进的鲜明特色。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筑牢其理论基石;二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其文化根基;三是推动“五大文明”整体协调发展,完善其系统架构;四是跟进智能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运用,增强其创新驱动;五是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致力于构建全球文明发展崭新图景。

    2024年02期 No.206 5-1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语境、系统架构与实践路径

    张晓婧;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的历史时刻提出的全新概念。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社会已有文明样态的创新和面向未来共产主义文明的演进发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解答。人类文明新形态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其系统架构呈现出“五大文明”互为整体、各有侧重、协同并进的鲜明特色。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筑牢其理论基石;二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其文化根基;三是推动“五大文明”整体协调发展,完善其系统架构;四是跟进智能时代数字技术发展运用,增强其创新驱动;五是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致力于构建全球文明发展崭新图景。

    2024年02期 No.206 5-1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主题研讨(一):基层治理的特质

  • 资源性质如何影响村级治理

    贺雪峰;

    由村庄集体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就是“村社-农户”的短循环,这与“国家-农户”的长循环是完全不同的。“村社-农户”的短循环可以精准表达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可以采用最符合村庄实际的公共物品供给方案,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村社-农户”短循环必然要以民主为前提,村民自治是最好的载体,党建引领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是村级治理的核心内容。一旦农户可以组织动员起来形成一个有活力、有主体性的基层社会,这个基层社会就可以与国家相配合。将部分国家资源划拨到村社集体,按照集体体制使用国家划拨到村社的资源,将国家资源变成集体资源,国家不再只是代替农民为他们做好事,国家资源下乡也就不再是慈善事业,而是通过资源下乡激活村社集体经济,动员村民参与到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事业中来。只有基层群众建立了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体制,他们才能有主动性、有主体性,这样的治理才能更有效,这样的建设才可持续。

    2024年02期 No.206 17-27+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资源性质如何影响村级治理

    贺雪峰;

    由村庄集体来供给农村公共物品,就是“村社-农户”的短循环,这与“国家-农户”的长循环是完全不同的。“村社-农户”的短循环可以精准表达出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可以采用最符合村庄实际的公共物品供给方案,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农户参与村庄公共事业的积极性。“村社-农户”短循环必然要以民主为前提,村民自治是最好的载体,党建引领基础上的群众工作是村级治理的核心内容。一旦农户可以组织动员起来形成一个有活力、有主体性的基层社会,这个基层社会就可以与国家相配合。将部分国家资源划拨到村社集体,按照集体体制使用国家划拨到村社的资源,将国家资源变成集体资源,国家不再只是代替农民为他们做好事,国家资源下乡也就不再是慈善事业,而是通过资源下乡激活村社集体经济,动员村民参与到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事业中来。只有基层群众建立了对自己生活负责的体制,他们才能有主动性、有主体性,这样的治理才能更有效,这样的建设才可持续。

    2024年02期 No.206 17-27+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基层治理的低成本优势何以可能?——基于后发展地区的探索

    魏万青;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2024年02期 No.20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基层治理的低成本优势何以可能?——基于后发展地区的探索

    魏万青;

    实现基层社会的低成本治理,是实现基层治理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新内生发展框架与适宜技术理论,基于后发展地区的两个案例讨论基层的低成本治理及机制。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有限资源输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治理负荷分流、现有资源动员与盘活、低成本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沟通和增强供需匹配度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如何在外部资源输入下激发基层社会内部活力与资源,是实现低成本治理的关键。本研究为降低基层治理负荷,推进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

    2024年02期 No.206 2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吹哨报到”机制与城市基层的网格化治理

    陆益龙;孟根达来;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既是改善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更好满足基层百姓需要的方式。“吹哨报到”机制和网格化治理的实践创新,有效响应了城市基层治理对提升问题反应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要求,以引入技术治理的多种新形式有效跨越条块分割壁垒,提高了基层治理落实效率。但网格化治理面临网格边界模糊导致功能弱化、协同能力降低和技术治理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城市基层治理偏重技术的实践创新必须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体系创新结合起来,才会达到理想的基层治理创新目标。

    2024年02期 No.206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吹哨报到”机制与城市基层的网格化治理

    陆益龙;孟根达来;

    优化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既是改善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更好满足基层百姓需要的方式。“吹哨报到”机制和网格化治理的实践创新,有效响应了城市基层治理对提升问题反应能力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要求,以引入技术治理的多种新形式有效跨越条块分割壁垒,提高了基层治理落实效率。但网格化治理面临网格边界模糊导致功能弱化、协同能力降低和技术治理形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城市基层治理偏重技术的实践创新必须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体系创新结合起来,才会达到理想的基层治理创新目标。

    2024年02期 No.206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主题研讨(二):当代农村集体经济再出发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治理路径探析

    颜雅仪;沈云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是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民法典》延续了原《民法总则》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定位,突破了传统法人的分类方法,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使其区别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中蕴含了“公共性”和“营利性”双重属性。然而,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中营利性功能长期被忽视,造成了农村集体财产资源的浪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成员资格取得、内部激励机制设计以及责任承担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改革空间。公司作为典型的营利法人,其治理体系值得参照。公司治理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利用“公司化”治理思维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模式的创新,可以发挥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赋能乡村振兴。与此同时,要警惕“公司化”治理带来的风险,杜绝一刀切式地适用公司治理模式,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基础上激活农村集体经济。

    2024年02期 No.206 50-5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治理路径探析

    颜雅仪;沈云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是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民法典》延续了原《民法总则》中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定位,突破了传统法人的分类方法,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使其区别于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中蕴含了“公共性”和“营利性”双重属性。然而,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中营利性功能长期被忽视,造成了农村集体财产资源的浪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成员资格取得、内部激励机制设计以及责任承担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改革空间。公司作为典型的营利法人,其治理体系值得参照。公司治理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利用“公司化”治理思维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模式的创新,可以发挥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赋能乡村振兴。与此同时,要警惕“公司化”治理带来的风险,杜绝一刀切式地适用公司治理模式,在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基础上激活农村集体经济。

    2024年02期 No.206 50-5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股的应然禀赋、设置逻辑与立法表达

    陆俊睿;

    集体股的设置是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的重点内容。集体股能够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内外部主体和各类生产要素参与集体经济提供激励,使各方利益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化解集体行动难题。集体股不仅能够协调多元利益冲突,还能根据集体经济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确立分段式的集体股设置逻辑。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背景下,公益金制度逐渐肩负起提供公共产品的使命,集体股应采取开放式的配置模式,将外部生产要素接入集体经济组织,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能。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可以在设置成员股的同时,对集体股设置比例上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设置集体股及其是否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力机关决定。

    2024年02期 No.206 60-71+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股的应然禀赋、设置逻辑与立法表达

    陆俊睿;

    集体股的设置是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的重点内容。集体股能够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内外部主体和各类生产要素参与集体经济提供激励,使各方利益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需求相一致,化解集体行动难题。集体股不仅能够协调多元利益冲突,还能根据集体经济组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确立分段式的集体股设置逻辑。在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的背景下,公益金制度逐渐肩负起提供公共产品的使命,集体股应采取开放式的配置模式,将外部生产要素接入集体经济组织,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动能。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立法可以在设置成员股的同时,对集体股设置比例上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否设置集体股及其是否参与集体收益分配,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权力机关决定。

    2024年02期 No.206 60-71+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经济研究

  •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逻辑意蕴:一种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徐康宁;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人类文明进程正在经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学的视域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逻辑意蕴。把握这一重大变局,要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引起的生产力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世界经济格局与大国经济关系的重塑,以及经济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守旧思潮兴起等因素去加深理解和探知。总的来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进步的力量,在这种巨变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将朝着多极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将载入史册。

    2024年02期 No.206 72-8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逻辑意蕴:一种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徐康宁;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总体特征,反映了人类文明进程正在经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学的视域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逻辑意蕴。把握这一重大变局,要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引起的生产力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世界经济格局与大国经济关系的重塑,以及经济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守旧思潮兴起等因素去加深理解和探知。总的来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是进步的力量,在这种巨变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将朝着多极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将载入史册。

    2024年02期 No.206 72-8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转型挑战与实现路径

    朱晶;李天祥;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国家大局为根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是让14亿多人吃饱吃好的粮食安全,是全体人民共享共建的粮食安全,是物质发展与倡导节约相结合的粮食安全,是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合作共赢、贡献世界的粮食安全。面对内外部多重转型压力和挑战,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需要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共享观和责任观,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观,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食系统绿色转型;推进系统论和全局论,促进全链条节粮降损;倡导开放观和共赢观,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与粮农治理。

    2024年02期 No.206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转型挑战与实现路径

    朱晶;李天祥;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国家大局为根本,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是让14亿多人吃饱吃好的粮食安全,是全体人民共享共建的粮食安全,是物质发展与倡导节约相结合的粮食安全,是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是合作共赢、贡献世界的粮食安全。面对内外部多重转型压力和挑战,保障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粮食安全,需要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共享观和责任观,完善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技观,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农食系统绿色转型;推进系统论和全局论,促进全链条节粮降损;倡导开放观和共赢观,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合作与粮农治理。

    2024年02期 No.206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0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群众路线与政治整合: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

    焦长权;陈锋;

    目前,社会领域中的党员数量已超过了公有制单位中的党员数量,并且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小企业之中。党员在社会领域中的分布具有高度分散性、流动性特征,党的建设和单位业务工作也基本分离,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是,社会领域广泛分布的党员和党组织,也给党和国家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提供了新的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重新激活群众路线,将党组织建设成为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展开制度化沟通的桥梁,进而将社会领域的政治社会主体纳入国家政治生活,实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政治整合。

    2024年02期 No.206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群众路线与政治整合:社会领域党的建设的路径研究

    焦长权;陈锋;

    目前,社会领域中的党员数量已超过了公有制单位中的党员数量,并且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小企业之中。党员在社会领域中的分布具有高度分散性、流动性特征,党的建设和单位业务工作也基本分离,这给党的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但是,社会领域广泛分布的党员和党组织,也给党和国家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提供了新的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重新激活群众路线,将党组织建设成为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展开制度化沟通的桥梁,进而将社会领域的政治社会主体纳入国家政治生活,实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有效政治整合。

    2024年02期 No.206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阐释中国传统政治底层逻辑的独特路径——罗隐政治思想重探

    曾极麟;王浦劬;

    经典政治思想史普遍想象一种“静态社会”,长期对动态的江湖社会存在系统性忽略。重返唐末五代时期思想家罗隐的历史世界,将展现江湖语境对重新解读其政治思想的独特价值。立足江湖语境,罗隐看似融会儒道,但并非融会所有方面和所有立场的儒道。他认同和贯通的一是辩证而非无为的道家,二是政治而非伦理的儒家,连接两者的思想桥梁是一种“不枉其道”的富贵理想,实质是江湖世俗经验形成的功利观与传统儒家教育结合的产物。以罗隐为个案,可以发现阐释中国传统政治底层逻辑的独特路径,进而展现“江湖的思想史”对于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意涵。

    2024年02期 No.206 108-12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阐释中国传统政治底层逻辑的独特路径——罗隐政治思想重探

    曾极麟;王浦劬;

    经典政治思想史普遍想象一种“静态社会”,长期对动态的江湖社会存在系统性忽略。重返唐末五代时期思想家罗隐的历史世界,将展现江湖语境对重新解读其政治思想的独特价值。立足江湖语境,罗隐看似融会儒道,但并非融会所有方面和所有立场的儒道。他认同和贯通的一是辩证而非无为的道家,二是政治而非伦理的儒家,连接两者的思想桥梁是一种“不枉其道”的富贵理想,实质是江湖世俗经验形成的功利观与传统儒家教育结合的产物。以罗隐为个案,可以发现阐释中国传统政治底层逻辑的独特路径,进而展现“江湖的思想史”对于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学术意涵。

    2024年02期 No.206 108-12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公共管理研究

  • 评估悖论的表现形式及其根源

    杨立华;

    评估是管理的重要形式。从评估中性理论来看,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评估的积极方面,也要认识到其消极方面,尤其要关注评估悖论问题。评估悖论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在评估中出现的妨碍评估本来目标或目的的实现,并使评估出现相反和矛盾情况的现象。评估悖论的主要表现有九种:评估促退、评估降效、评估自伤、评估保旧、评估逆选、评估错控、评估集权、评估卸责、评估异化。导致悖论的主要根源也有九种:评估认识误区,领域泛化,主体错位,对象或客体误区,用途误区,价值取向偏差,体系、机制、方法和工具局限,环境不适,形成评估利益集团。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评估重塑,尤其需要重新系统性地认识和重构评估边界。

    2024年02期 No.206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评估悖论的表现形式及其根源

    杨立华;

    评估是管理的重要形式。从评估中性理论来看,在管理中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评估的积极方面,也要认识到其消极方面,尤其要关注评估悖论问题。评估悖论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在评估中出现的妨碍评估本来目标或目的的实现,并使评估出现相反和矛盾情况的现象。评估悖论的主要表现有九种:评估促退、评估降效、评估自伤、评估保旧、评估逆选、评估错控、评估集权、评估卸责、评估异化。导致悖论的主要根源也有九种:评估认识误区,领域泛化,主体错位,对象或客体误区,用途误区,价值取向偏差,体系、机制、方法和工具局限,环境不适,形成评估利益集团。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评估重塑,尤其需要重新系统性地认识和重构评估边界。

    2024年02期 No.206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新安全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方向、意涵与路径

    朱正威;赵雅;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着发展与安全两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能力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从“应急管理体制”到“应急管理体系”再到“大应急”体系,体现了从部分到总体、从“单兵突进”到韧性治理的转变。可以说,新安全格局下的“大应急”体系的本质,正体现在“体系”的韧性上,构建“大应急”体系就是提升安全韧性。要坚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使命担当,在“大安全”范畴下,统筹各项应急管理对象、过程、主体、策略,构建总体的、协同的、功能的、智能的、变革的应急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具雏形,但仍面临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运行转换不够灵活流畅、应急协同尚需加强等问题。从韧性治理出发,需要增强应急管理的结构韧性,提升其功能韧性,加强其保障韧性,以构建更具韧性的应急管理体系。

    2024年02期 No.206 13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新安全格局下的应急管理体系:方向、意涵与路径

    朱正威;赵雅;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终伴随着发展与安全两大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能力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从“应急管理体制”到“应急管理体系”再到“大应急”体系,体现了从部分到总体、从“单兵突进”到韧性治理的转变。可以说,新安全格局下的“大应急”体系的本质,正体现在“体系”的韧性上,构建“大应急”体系就是提升安全韧性。要坚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使命担当,在“大安全”范畴下,统筹各项应急管理对象、过程、主体、策略,构建总体的、协同的、功能的、智能的、变革的应急管理体系。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具雏形,但仍面临体制机制有待健全、运行转换不够灵活流畅、应急协同尚需加强等问题。从韧性治理出发,需要增强应急管理的结构韧性,提升其功能韧性,加强其保障韧性,以构建更具韧性的应急管理体系。

    2024年02期 No.206 13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法律科技化解个人信用风险的困局及其突破

    许多奇;

    数字经济背景下,运用法律科技化解个人信用风险既关涉传统金融法治议题,又涉及金融科技应用中可能面临的立法、司法与合规衔接等前沿问题。对于这类新型困局,大致有三重维度值得讨论:催收与反催收的市场乱象,引发对银行合规风险防控机制源头治理的反思;法律科技助推司法效率大幅提升,引起正统法治主义者的质疑,推动私力救济朝公力救济转向;以这种转向为正当性基础,法律科技赋能个人信用风险化解的合法性也需补强。法律科技处于效率与公正的平衡点上,其化解个人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维护法院的公平裁量权,并坚持数据科技伦理法治化道路。

    2024年02期 No.206 146-161+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法律科技化解个人信用风险的困局及其突破

    许多奇;

    数字经济背景下,运用法律科技化解个人信用风险既关涉传统金融法治议题,又涉及金融科技应用中可能面临的立法、司法与合规衔接等前沿问题。对于这类新型困局,大致有三重维度值得讨论:催收与反催收的市场乱象,引发对银行合规风险防控机制源头治理的反思;法律科技助推司法效率大幅提升,引起正统法治主义者的质疑,推动私力救济朝公力救济转向;以这种转向为正当性基础,法律科技赋能个人信用风险化解的合法性也需补强。法律科技处于效率与公正的平衡点上,其化解个人信用风险的关键在于防范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维护法院的公平裁量权,并坚持数据科技伦理法治化道路。

    2024年02期 No.206 146-161+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元宇宙信息传播中“算法圈养”的伦理反思与治理维度

    梁伟亮;杨东;

    元宇宙信息传播中的“算法圈养”现象应予重视。用户在使用智媒平台时,以数据为内核驱动的算法推荐会营造出虚拟与现实交往融合的情境,算法操纵和数据控制的叠加使“算法圈养”用户成为可能。用户困于信息茧房进而认知固化只是表层现象,基于人的发展理论,算法将用户的社会关系物化,并对其进行数据剥削更需要进一步关注。技术的过度加持使人的主体性无法保障,对人的物化和商品化、圈群化和等级化以及肆意的价值剥夺是其主要表现。应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将平台、数据、算法纳入治理框架,推进对算法的综合治理,实现三元融合的治理格局。

    2024年02期 No.206 162-17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元宇宙信息传播中“算法圈养”的伦理反思与治理维度

    梁伟亮;杨东;

    元宇宙信息传播中的“算法圈养”现象应予重视。用户在使用智媒平台时,以数据为内核驱动的算法推荐会营造出虚拟与现实交往融合的情境,算法操纵和数据控制的叠加使“算法圈养”用户成为可能。用户困于信息茧房进而认知固化只是表层现象,基于人的发展理论,算法将用户的社会关系物化,并对其进行数据剥削更需要进一步关注。技术的过度加持使人的主体性无法保障,对人的物化和商品化、圈群化和等级化以及肆意的价值剥夺是其主要表现。应在现有法律体系基础上,将平台、数据、算法纳入治理框架,推进对算法的综合治理,实现三元融合的治理格局。

    2024年02期 No.206 162-17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道德、情感与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的美学

    吕洪灵;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在研究理路上尊重科学理性,将道德哲学、情感认知与美学思辨三者密切联结起来。其研究注重人的主体性感受,将趣味作为审美讨论的重要对象,讨论趣味的标准、同情的作用、想象的属性与运作,以及美与崇高等近代美学的内容。他们的论争具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体现出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审美哲学的发展。

    2024年02期 No.206 176-19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道德、情感与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的美学

    吕洪灵;

    18世纪苏格兰启蒙哲学家们开拓并丰富了近现代美学探讨的话题与范畴。以哈奇森、休谟及埃里森等学者为代表的苏格兰哲学批判学派在美学思想上相互勾连,形成以道德与情感判断为特征的美学批评。基于时代和本民族发展的需求,他们热衷于对人性道德的探讨,在研究理路上尊重科学理性,将道德哲学、情感认知与美学思辨三者密切联结起来。其研究注重人的主体性感受,将趣味作为审美讨论的重要对象,讨论趣味的标准、同情的作用、想象的属性与运作,以及美与崇高等近代美学的内容。他们的论争具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体现出苏格兰哲学批评学派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促进了审美哲学的发展。

    2024年02期 No.206 176-19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马克·布洛赫与比较史学的发展

    毕云;

    比较史学研究作为一种早于年鉴学派诞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经马克·布洛赫的发扬而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马克·布洛赫去世后,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学界的反思中精进,并与公众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当代中西方学界不乏运用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的史学著作,其中既有理论维度的锤炼,也有实践维度的新尝试。尽管诞生于西方,但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同样意义重大。

    2024年02期 No.206 191-20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马克·布洛赫与比较史学的发展

    毕云;

    比较史学研究作为一种早于年鉴学派诞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经马克·布洛赫的发扬而引起史学界的广泛关注。马克·布洛赫去世后,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学界的反思中精进,并与公众史学的诞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当代中西方学界不乏运用比较史学研究方法的史学著作,其中既有理论维度的锤炼,也有实践维度的新尝试。尽管诞生于西方,但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同样意义重大。

    2024年02期 No.206 191-20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建阳刻书创意研究

    宋文文;

    历史上建阳书坊以营利为目的,形式创新与广告宣传一直是建阳书商营销的惯用手段。建阳书坊主在书业广告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不断推陈出新,在刻书形式上,都展现出极高的创意,为读者提供方便,以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因此,建阳书籍广告成为古代书业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本文将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宋元明时期建阳刻书的创意性,总结建阳书业对于今天的重要启示。

    2024年02期 No.206 20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建阳刻书创意研究

    宋文文;

    历史上建阳书坊以营利为目的,形式创新与广告宣传一直是建阳书商营销的惯用手段。建阳书坊主在书业广告设计方面下足了功夫,不断推陈出新,在刻书形式上,都展现出极高的创意,为读者提供方便,以新颖的形式吸引读者。因此,建阳书籍广告成为古代书业广告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本文将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宋元明时期建阳刻书的创意性,总结建阳书业对于今天的重要启示。

    2024年02期 No.206 20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与专题论文等栏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聚焦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与经验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致力将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2024年02期 No.20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与专题论文等栏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聚焦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与经验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致力将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

    2024年02期 No.206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2024年02期 No.206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2024年02期 No.206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