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中国式创新:技术赶超的成功范式

    安同良;魏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以独特的“中国式创新”崛起,成为后发国家技术赶超的成功典范。本文在回溯中国创新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刻画了中国式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优势,凝练出多种中国式创新的模式:大国超大市场牵引自主创新模式、新型举国体制激发突破性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孵化高技术模式、全产业链赶超模式、数字时代的互联式创新模式,并明确提出了未来中国式创新的实践方向与理论进路。中国式创新既是对中国特色创新道路取得辉煌成就的经验概括与总结,更是以创新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新发展道路的有力引擎。

    2024年01期 No.205 5-18+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1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超越“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

    韩庆祥;楼俊超;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领悟贯彻这一思想,需要明确“两个结合”的时代意义。“两个结合”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面对按照“线性道路、单数文明、民族优越、为我人性、社会进化、‘普世价值’、理性尺度、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唯一哲学”逻辑建构起来的“西方中心论”,“两个结合”力求从哲学维度、历史维度、关系维度、空间维度冲破这一理论体系,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继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于此,“两个结合”通过“意义彰显、‘两脉’生成、新的文化生命体、明体达用、新的文化使命”的递进环节,实际发挥着确立并巩固我国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使命价值。

    2024年01期 No.205 19-2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从大一统到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赵德昊;周光辉;

    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向自觉实体的转化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意识的形成根植于自身长期以来的观念与实践,成形于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救亡图强的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大一统观承受了王朝更迭、外来文化冲击和各民族融合引发的变革,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发展状态的重要文化和心理纽带。近代以来,由传统大一统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不可避免,以“天下大一统”为理想愿景的大一统观也经现代观念的重构,转变为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代统一性理念。从大一统观念下的自在共同体转化为统一性观念下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天下一统的文化愿景被重构为多元一体的身份意识,向内凝聚的政治结构被重构为集中领导的团结意识,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哲学被重构为文明发展的历史意识。以现代统一性观念为基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使中国能够在维系统一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4年01期 No.205 27-38+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2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主题研讨(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 “认识实践”视域中的历史社会科学质性方法论

    罗祎楠;

    本文通过“认识实践”的视角分析历史社会科学的主要质性方法论流派,勾画出它们的内在学理联系、彼此的观点分歧与共同的思维局限。这些流派包括:“实证统计”“比较历史分析”“批判实在论”“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反身性分析”。“认识实践”的视域关注研究者如何理解自身的研究经历,揭示出他们在方法言说之外的实践历程。通过与方法论的标准维度展开比较,该视域映照出不同流派的优势与局限,新的方法谱系由此被建立起来。在新的谱系中,对实践者“主体性”的自觉分析乃是构建新的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能方向。“认识实践”视域由此赋予“方法”以新的意涵。

    2024年01期 No.205 39-6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记录、理解与阐释: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三重“真实”

    孟庆延;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客观性是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又关系到研究资料本身的真实性。是否基于可信赖的、真实的资料,是否能够中立、客观地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都成为评价一项研究的重要标尺。不仅如此,通过研究所提炼的理论、概念与规律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也是研究者们争论不已的问题。本文认为,“真实”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重不同的意涵,认识、理解进而把握这三重“真实”,有助于我们走出各种方法论误区,推进对社会现象的整全性理解。

    2024年01期 No.205 62-8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3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主题研讨(二):信息技术、知识跃升与优化发展

  • 大模型时代:知识的生成式“涌现”

    米加宁;董昌其;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据的爆炸性增长,生成式大模型逐渐成为知识生产的核心力量,并深刻改变了人类知识的生产方式。本文系统探讨了从古典学术到现代信息科技的知识生产历程,将传统知识生产方式归纳为个体的知识涌现。与之相对应的大模型时代,知识生产方式则可称为生成式的知识涌现,从而造就了新的知识高原。大模型时代生成式知识涌现的机理,表现为知识结构和生成逻辑两方面的转变。虽然生成式大模型在文本生成、数据分析等领域设立了一种难以超越的“基线”,但人类在创造、批判思考和情感判断上的独特能力仍然不可或缺。结合人机协同的哲学和技术探索,本文为未来知识生产的新时代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画人机协同共创知识高峰的路径。

    2024年01期 No.205 81-96+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2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余泳泽;胡鹏;

    建设网络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深入阐释网络强国战略的核心内涵,同时系统梳理“东数西算”工程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规划,分析指出网络强国战略与“东数西算”工程具有相同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目标,这二者在纾解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具有战略一致性,并进一步系统解析“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聚力高精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为网络强国战略赋能;通过释放中国特色市场优势、协调多维度发展间接深化网络强国战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应从扩张数字基建、突破核心技术、完善数字监管治理、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引导协调发展向网络化延伸等多方面着手。

    2024年01期 No.205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主题研讨(三):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 探寻历史政治学的过程追踪之道

    刘伟;李昊霖;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史的时间与情境。然而,尽管历史政治学一直尝试发掘时间性因果机制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但历史政治学在当前研究中却呈现出时间性因果机制缺位的问题。该问题进一步导致历史政治学知识累积的进度与理想状态存在距离。因此,基于过程追踪方法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贡献知识增量、转化知识存量和追溯重大现实问题历史渊源方面的价值,本文提出将过程追踪法带入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同时,本文对于方法论的探索并未仅停留于价值的探讨,而是围绕“情境”“时间”“行动者”三要素,探寻体现历史政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怀的过程追踪之道,进而推动历史政治学方法论的完善。

    2024年01期 No.205 109-119+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田野—历史—国家: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逻辑——以“家户制”概念为例

    黄振华;杨瑞;

    概念建构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田野政治学是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并以一系列原创性概念建构为路径。以“家户制”概念为例,田野政治学概念建构内含三重逻辑:一是基于田野调查的概念建构,注重从丰富的田野事实中提炼概念;二是基于历史根基的概念建构,强调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生成概念;三是基于国家治理的概念建构,侧重于从国家的微观基础视角产生概念。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以立足中国场景为前提,其既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也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渐进发展过程。未来,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还需在发展概念家族、强化现实取向、构建理论体系方面继续深化和拓展。

    2024年01期 No.205 120-129+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西方社会政策体系发展的学理反思及其启示

    丁建定;

    西方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基于古希腊社会中的公共精神和公共行为的基因,这种基因构成了中国和西方在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上的元文化差异。中国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升公民的公共精神、社会意识与国家认同。西方社会政策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注重政策之间的关联性,这使其社会政策以政策体系而非个别对策的方式呈现,进而发挥了更加充分、系统而又综合的功能。增强中国社会政策之间的关联性、构建社会政策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核心问题。遵循基本学理是西方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经验。在强化对西方社会政策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学理进行揭示这一重要任务中,必须向更基础的历史和理论领域寻觅西方社会政策的历史轨迹与基本规律,以科学、客观的学理揭示和把握,为中国特色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提供学理借鉴。

    2024年01期 No.205 130-138+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大学生主体性危机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焦虑代际传递的视角

    汤顶华;刘莹;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主体性危机频发,对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造成威胁。本文运用焦虑代际传递理论,将对青少年主体性危机的分析置于家庭系统内,基于14个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案例,探析焦虑代际传递的个体、家庭及社会根源,并遵循家庭认知改变—家庭关系重塑—家庭赋权成长的服务逻辑,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危机进行介入。研究最后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所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提出建议。

    2024年01期 No.205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2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双重犯罪化背景下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适用

    刘静;

    司法解释与刑法修正案的先后双重犯罪化是我国刑法立法活性化过程中的本土特色现象,这种双重犯罪化的现象在近年来的修法中尤为突出。当相关犯罪行为发生在司法解释施行之后、刑法修正案生效之前,审判时刑法修正案已经生效的情况下,如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就成为一个亟待探究的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中的“新法”和“旧法”均指刑法规范的整体而非个别法条,司法解释应当属于“新法”和“旧法”的内容,刑法修正案生效之后,先行犯罪化的司法解释并不自动失效。解释论上,被先后犯罪化的行为可能同时适用司法解释和刑法修正案;立法论上,应当强化立法机关在犯罪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升修法频率,优化立法模式。

    2024年01期 No.205 150-16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二元模式下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的空间与局限

    苏明月;

    触罪未成年人是指实施了刑法规定所禁止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受刑事司法管辖的未成年人。我国没有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对越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制体系具有刑事司法与行政二元规制的特点,修法进一步加强了二元模式的构建。《刑法修正案(十一)》限定性地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将触罪未成年人进入刑事司法管辖的核准追诉权赋予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明确了触罪行为的定义,填补了修法前对触罪行为在立法规制上的不足,但新设的专门矫治教育仍延续行政干预的模式,未能实现司法化。修法后发生的案例使人们再次反思对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的整体制度设计问题。独立少年司法制度的缺失,使得刑事责任年龄成为刑事司法管辖的分水岭,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后,一旦有更低龄未成年人恶性案件发生,人们仍会不停追问刑事司法制度的效能。对修法前后立法样态、司法困境与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反思,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构建触罪未成年人法律规制体系,力求实现公平与效率、未成年人保护与社会防卫的统一。

    2024年01期 No.205 16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1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网络平台的事先审核义务及责任承担

    方璐馨;李永军;

    网络内容生态治理下的平台责任认定,直接影响到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和对用户权益的保障。网络平台责任本质上是具有公共属性的私法责任,这一属性决定了网络平台的事先审核义务应依据《民法典》《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和部门规章,结合“避风港规则”“红旗规则”等进行规范解释。应明确网络平台须承担实名登记义务、发布审核义务和事先实时巡查义务,系统构建三类事先审核义务的具体内容与履行标准,形塑违反事先审核义务的责任承担机制。

    2024年01期 No.205 17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人文新论

  • 一代大儒的圣域信仰——方苞论从祀与被论从祀的争议

    王思豪;

    圣域从祀,是古代儒生的精神追求与学术信仰。“桐城派”初祖方苞以“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为行身祈向,志在接续道统与文统;积极将治统与道统形象归之于清代帝王,关注当朝圣庙祭祀典礼,上疏奏请家庙增祀、五贤升祀和汤斌从祀。方苞是孔庙从祀的坚定信仰者,殁后,刘大櫆、昭梿、陆继辂、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有意奏请朝廷将其从祀孔庙。方苞堪称传道尤勤、卫道有功、明道为文、体道力行,接续道统却未能获得孔庙从祀身份的一代大儒。

    2024年01期 No.205 18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以复古为解放”——龚自珍思想新诠

    张再林;

    梁启超“以复古为解放”这一对清代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对于近代启蒙开山者龚自珍的思想同样成立。它表现为龚自珍复宗法之古,于君主专制而得解放,表现为龚自珍复“以同而异”之古,于“天下病梅”而得解放,还表现为龚自珍复“情本”思想之古,于存理灭欲得解放。而这种复古主张与进步思想的一体两面之所以可能,一方面取决于中国思想史具有别于线性发展的“生命自组织”的回馈性,另一方面又为我们说明了中国思想变革离不开其思想的“内源性”,以及这种“内源性”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限的生命潜能。

    2024年01期 No.205 202-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与专题论文等栏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聚焦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实践与经验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阐释,致力将学术研究与理论宣传相结合。

    2024年01期 No.20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页下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024年01期 No.205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