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构筑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魏波;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复兴需要思想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则是基本的思想资源。现实问题的压力激发出变革与适应的冲创力,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中国化"转换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逻辑,其基本路径是坚持中国本位、立足实践本体、实现批判融合。以此推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这同样构成探寻21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路。借助思想启蒙以发掘集体创造力则是思想创新的基本条件。

    2018年03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构筑中国复兴的思想基础

    魏波;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国复兴需要思想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则是基本的思想资源。现实问题的压力激发出变革与适应的冲创力,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中国化"转换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20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逻辑,其基本路径是坚持中国本位、立足实践本体、实现批判融合。以此推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中国复兴与社会主义探索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变革,这同样构成探寻21世纪中国复兴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理路。借助思想启蒙以发掘集体创造力则是思想创新的基本条件。

    2018年03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新战略的要义认知

    李程骅;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分"两个十五年"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新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部走"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逻辑高度吻合,并直接引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新挑战,走出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2018年03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我国现代化建设“两步走”新战略的要义认知

    李程骅;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分"两个十五年"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新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部走"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逻辑高度吻合,并直接引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新挑战,走出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2018年03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一):历史社会学的中国话语

  • 略述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

    应星;

    本文围绕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分析了历史社会学的四个定位,并按照若干主题线索评述了历史社会学的最新进展,并简略讨论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历史社会学研究所面对的"空疏化"与"碎片化"的双重困境及其努力的方向。

    2018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 略述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

    应星;

    本文围绕近年来历史社会学在中国的初兴,分析了历史社会学的四个定位,并按照若干主题线索评述了历史社会学的最新进展,并简略讨论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历史社会学研究所面对的"空疏化"与"碎片化"的双重困境及其努力的方向。

    2018年03期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一个比较的反思

    李里峰;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显著差异。社会史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历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社会史以揭示过去的社会事实为己任,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过去探究现代社会。社会史主张回到历史场景,注重描述和阐释,历史社会学往往超然于历史,注重分析和解释。社会史通过比较去理解单一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以多案例比较去探寻因果机制。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应该相得益彰,而无法相互替代。

    2018年03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一个比较的反思

    李里峰;

    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显著差异。社会史关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历史社会学关注不同社会的共同规律和相似机制。社会史以揭示过去的社会事实为己任,历史社会学旨在借助过去探究现代社会。社会史主张回到历史场景,注重描述和阐释,历史社会学往往超然于历史,注重分析和解释。社会史通过比较去理解单一研究对象,历史社会学以多案例比较去探寻因果机制。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应该相得益彰,而无法相互替代。

    2018年03期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自觉:革命、国家治理与教育再生产

    严飞;曾丰又;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范式和创新贡献。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研究议题、理论脉络和方法运用的探索,本文尝试对历史社会学本土性自觉的方法取径和理论提供参考建议。

    2018年03期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自觉:革命、国家治理与教育再生产

    严飞;曾丰又;

    本文重点研究历史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与理论创新范式,并对"革命与国家建设""帝国治理与官僚体系""教育与阶层再生产"三个话题深入展开分析,探讨本土性架构过程中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从而构建历史社会学的本土范式和创新贡献。通过对历史社会学研究议题、理论脉络和方法运用的探索,本文尝试对历史社会学本土性自觉的方法取径和理论提供参考建议。

    2018年03期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从“微观机制”到“制度源流”:学术史视野下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局限与转向

    孟庆延;

    在有关中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中,孙立平、郭于华主持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口述资料收集计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口述史研究传统"有着独特的位置。他们通过对底层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呈现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并从权力技术的运作角度对共产主义文明展开讨论,该项研究蕴含了深刻的理论意涵,为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国家-农民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口述史研究传统也具有自身的内在局限,研究者们通过借鉴新的理论资源,将原有的问题意识从"微观机制"拓展到了"制度源流"层面,这也构成了有关革命与文明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意识、理论基础等不同角度,在学术史的意义上讨论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与局限,并揭示这一研究传统在问题意识与分析范式上的双重转向。

    2018年03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从“微观机制”到“制度源流”:学术史视野下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局限与转向

    孟庆延;

    在有关中国革命的学术研究中,孙立平、郭于华主持的"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口述资料收集计划"以及由此产生的"口述史研究传统"有着独特的位置。他们通过对底层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呈现革命的具体历史进程,并从权力技术的运作角度对共产主义文明展开讨论,该项研究蕴含了深刻的理论意涵,为理解中国社会中的国家-农民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口述史研究传统也具有自身的内在局限,研究者们通过借鉴新的理论资源,将原有的问题意识从"微观机制"拓展到了"制度源流"层面,这也构成了有关革命与文明的历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旨趣。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意识、理论基础等不同角度,在学术史的意义上讨论口述史研究传统的力量与局限,并揭示这一研究传统在问题意识与分析范式上的双重转向。

    2018年03期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主题研讨(二):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概念之争:党争与权力

  • 马基雅维利论党争

    霍伟岸;谈火生;

    马基雅维利的党争理论具有辩证的逻辑和丰富的意涵。三对关键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澄清马基雅维利有关党争论述的一些表面矛盾,并深入体察他对现代政党观念之形成所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罗马式党争与佛罗伦萨式党争这对理想类型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基雅维利对于党争的积极评价;必然性与野心这对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党争的不可避免性与派系之害的可消除性或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而贵族与平民这对概念则有助于我们思考人民在共和政治中应当具有怎样的宪制地位。

    2018年03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3 ]
  • 马基雅维利论党争

    霍伟岸;谈火生;

    马基雅维利的党争理论具有辩证的逻辑和丰富的意涵。三对关键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澄清马基雅维利有关党争论述的一些表面矛盾,并深入体察他对现代政党观念之形成所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罗马式党争与佛罗伦萨式党争这对理想类型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基雅维利对于党争的积极评价;必然性与野心这对概念有助于我们把握党争的不可避免性与派系之害的可消除性或可控制性之间的关系;而贵族与平民这对概念则有助于我们思考人民在共和政治中应当具有怎样的宪制地位。

    2018年03期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权力”之争

    郑维伟;

    权力为政治之内核,为政治权力辩护是政治哲学的基源性问题。对权力的理论沉思联系着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阿伦特以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回到古希腊探究政治在人类原初政治实践中所展露出的样貌。政治是自由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语行动,权力生于言语行动的众人之间。权力不同于暴力,暴力乃前政治行为,以目的 -手段范畴论证自身的合法性。这一原创性思考开启了探究语言与权力关系的道路。哈贝马斯认为,阿伦特将策略行动排除出政治生活是不现实的,权力的获取、维持与使用和创生共同组成权力运作过程。交往行动具有相对于策略行动的源生性、基础性和优先性。这从根本上规定了交往权力相对于行政权力的根源性。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哈贝马斯批判地继承了阿伦特的思想遗产和问题意识,其普遍语用学论证更具有规范性。阿伦特与哈贝马斯展现出从暴力-支配模式向权力-交往模式转换的希望。

    2018年03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阿伦特与哈贝马斯的“权力”之争

    郑维伟;

    权力为政治之内核,为政治权力辩护是政治哲学的基源性问题。对权力的理论沉思联系着阿伦特与哈贝马斯。阿伦特以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回到古希腊探究政治在人类原初政治实践中所展露出的样貌。政治是自由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言语行动,权力生于言语行动的众人之间。权力不同于暴力,暴力乃前政治行为,以目的 -手段范畴论证自身的合法性。这一原创性思考开启了探究语言与权力关系的道路。哈贝马斯认为,阿伦特将策略行动排除出政治生活是不现实的,权力的获取、维持与使用和创生共同组成权力运作过程。交往行动具有相对于策略行动的源生性、基础性和优先性。这从根本上规定了交往权力相对于行政权力的根源性。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背景下,哈贝马斯批判地继承了阿伦特的思想遗产和问题意识,其普遍语用学论证更具有规范性。阿伦特与哈贝马斯展现出从暴力-支配模式向权力-交往模式转换的希望。

    2018年03期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主题研讨(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十年回顾

  •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基于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特征的研究

    高小平;陈宝胜;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和视角,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把机构改革分成四个阶段,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对历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性特点做出简要分析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是重构、再造与继承、接续的统一,是阶段性、跨越性与稳定性、连续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理性进程的重要体现。

    2018年03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基于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性特征的研究

    高小平;陈宝胜;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为线索和视角,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把机构改革分成四个阶段,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对历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一般性特点做出简要分析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历程是重构、再造与继承、接续的统一,是阶段性、跨越性与稳定性、连续性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理性进程的重要体现。

    2018年03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权力向上,治理向下:关于整体性治理的一种视角

    罗婕;桑玉成;

    中国政府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进一步说是解决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关系。因此,需要区分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维度,前者体现的是国家性,后者体现的是社会性;权力的运行需要依赖好的治理,治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权力;权力结构决定治理结构。整体性治理理论,整合了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在权力分配中融入治理理念,在治理中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通过权力向上的集中,治理向下的协调,实现政府的整体性以及治理的有效性。整体性治理理清了权力配置和治理层级问题,对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03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权力向上,治理向下:关于整体性治理的一种视角

    罗婕;桑玉成;

    中国政府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处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进一步说是解决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关系。因此,需要区分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维度,前者体现的是国家性,后者体现的是社会性;权力的运行需要依赖好的治理,治理的实现需要依托权力;权力结构决定治理结构。整体性治理理论,整合了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在权力分配中融入治理理念,在治理中实现权力的合理分配,通过权力向上的集中,治理向下的协调,实现政府的整体性以及治理的有效性。整体性治理理清了权力配置和治理层级问题,对新一轮政府职能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2018年03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 政府间事权关系划分:理论逻辑、体制约束和实践方向

    靳继东;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提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面临着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改革任务。清晰的事权关系是合理配置政府间财力和划分支出责任的前置条件和现实依据,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实现政府层级治理和形成国家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财政发展实践过程和经验路径、分析新时代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取向的基础上,围绕层级制政府事权划分的理论逻辑、体制约束和实践路径等重点环节,提出我国政府事权划分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8年03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政府间事权关系划分:理论逻辑、体制约束和实践方向

    靳继东;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发展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提出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要求。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面临着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改革任务。清晰的事权关系是合理配置政府间财力和划分支出责任的前置条件和现实依据,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作用、实现政府层级治理和形成国家有效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财政发展实践过程和经验路径、分析新时代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和根本取向的基础上,围绕层级制政府事权划分的理论逻辑、体制约束和实践路径等重点环节,提出我国政府事权划分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8年03期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寄居蟹的艺术:工会维权与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义乌工会研究(2000-2007)

    王向民;

    准官僚组织是现代政治社会生活高度分化与专化的必然需要,它沟通着国家与社会,同时又受到二者的限制而形成不同侧面的自主性。区别于通常的政治独立自主性与社会代表自主性,准官僚组织还具有作为社会组织本身而来的组织自主性。领袖动员能力及其政治社会网络、专业化与政策创新能力、利益激励与行动动力是组织自主性的主要表现因素。尽管准官僚组织可能受到政治权力的压制,从而也不能很好地代表所属群体,但它仍然能够获得组织形态的有效发展,从而谋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与行动地位。这是一种寄居蟹的生存艺术。

    2018年03期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寄居蟹的艺术:工会维权与准官僚组织的自主性——义乌工会研究(2000-2007)

    王向民;

    准官僚组织是现代政治社会生活高度分化与专化的必然需要,它沟通着国家与社会,同时又受到二者的限制而形成不同侧面的自主性。区别于通常的政治独立自主性与社会代表自主性,准官僚组织还具有作为社会组织本身而来的组织自主性。领袖动员能力及其政治社会网络、专业化与政策创新能力、利益激励与行动动力是组织自主性的主要表现因素。尽管准官僚组织可能受到政治权力的压制,从而也不能很好地代表所属群体,但它仍然能够获得组织形态的有效发展,从而谋得一定的生存空间与行动地位。这是一种寄居蟹的生存艺术。

    2018年03期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国企改革后下岗工人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刘伟;颜梦瑶;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制度、劳动保障和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改革后,工人阶层的分化和行动逻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研究大都提到了国企工人的心理转变:曾经作为工厂主人的工人阶级自豪感,转变成作为下岗工人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对某地区下岗工人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却发现,虽然存在部分下岗工人在改革后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工人则在下岗后生活困难。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却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的产生存在三种心理机制:由于无奈而产生的命运归因;由工人主体地位认同惯性和政治疏离产生的逆向认同;因普遍支持国家而消解了个体的不满意。而这三种心理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影响,即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对工人认同的同化和塑造,另一方面则源自工人基于自我话语认知,对政治体系的感受和理解。

    2018年03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国企改革后下岗工人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刘伟;颜梦瑶;

    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在经营制度、劳动保障和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改革后,工人阶层的分化和行动逻辑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研究大都提到了国企工人的心理转变:曾经作为工厂主人的工人阶级自豪感,转变成作为下岗工人的相对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对某地区下岗工人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却发现,虽然存在部分下岗工人在改革后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更好的发展,但更多的工人则在下岗后生活困难。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生活困难的下岗工人,却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政治认同。这种政治认同的产生存在三种心理机制:由于无奈而产生的命运归因;由工人主体地位认同惯性和政治疏离产生的逆向认同;因普遍支持国家而消解了个体的不满意。而这三种心理机制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影响,即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对工人认同的同化和塑造,另一方面则源自工人基于自我话语认知,对政治体系的感受和理解。

    2018年03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官员晋升、部门权力与预算透明度

    庞保庆;邓淑莲;刘红芹;

    本研究关注政治因素对中国各省部门预算透明度得分差异的影响。我们利用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透明度项目组对31省共868个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情况进行评估的信息,详细探讨了政治因素——官员晋升、部门权力强弱——对部门预算透明度得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方在经济增长率低、官员在晋升竞争中处于劣势时会提高地方的预算透明度得分,公布预算的部门数也越多;权力较弱的部门会提高部门本身的预算透明度得分。本研究拓展了官员晋升研究的领域,将官员晋升的视角应用到预算信息公开领域,加深了学界对影响预算信息公开差异因素的理解,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

    2018年03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官员晋升、部门权力与预算透明度

    庞保庆;邓淑莲;刘红芹;

    本研究关注政治因素对中国各省部门预算透明度得分差异的影响。我们利用2012年上海财经大学财政透明度项目组对31省共868个政府部门的预算公开情况进行评估的信息,详细探讨了政治因素——官员晋升、部门权力强弱——对部门预算透明度得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方在经济增长率低、官员在晋升竞争中处于劣势时会提高地方的预算透明度得分,公布预算的部门数也越多;权力较弱的部门会提高部门本身的预算透明度得分。本研究拓展了官员晋升研究的领域,将官员晋升的视角应用到预算信息公开领域,加深了学界对影响预算信息公开差异因素的理解,有利于未来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

    2018年03期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单位”对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分解

    田毅鹏;张帆;

    将社会矛盾问题及其消解机制置于"单位社会"形成及变迁的宏观背景中,社会矛盾的性质必然受到特定的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属性所表征的矛盾的"非对抗性"特质成为单位分解矛盾功能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而单位组织中全面展开的依赖结构、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则共同搭建起单位社会矛盾化解功能的基本框架。可见,单位时期尤其是单位起源形成的早期,稳定的社会秩序并非由单一的强制性"控制力"所塑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单位矛盾分解功能的发挥。但单位组织矛盾消解功能的展开一般是以单位的封闭性和资源垄断性占有为前提的。如果上述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其功能便难以延续。故转型期单位所承载的矛盾分解功能必然伴随单位制的式微而极大减弱,面对当下社会矛盾化解的困局,我们亟须重建一种新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予以承接和应对。

    2018年03期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单位”对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分解

    田毅鹏;张帆;

    将社会矛盾问题及其消解机制置于"单位社会"形成及变迁的宏观背景中,社会矛盾的性质必然受到特定的所有制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属性所表征的矛盾的"非对抗性"特质成为单位分解矛盾功能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而单位组织中全面展开的依赖结构、制度结构、关系结构则共同搭建起单位社会矛盾化解功能的基本框架。可见,单位时期尤其是单位起源形成的早期,稳定的社会秩序并非由单一的强制性"控制力"所塑造,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单位矛盾分解功能的发挥。但单位组织矛盾消解功能的展开一般是以单位的封闭性和资源垄断性占有为前提的。如果上述这些条件发生改变,其功能便难以延续。故转型期单位所承载的矛盾分解功能必然伴随单位制的式微而极大减弱,面对当下社会矛盾化解的困局,我们亟须重建一种新型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予以承接和应对。

    2018年03期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

    杨发祥;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2018年03期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

    杨发祥;王杰;

    中国社会工作的话语体系构建,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舶来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较晚、基础较差,话语权力较弱,在中西学科对话中尚处于边陲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外生性约束;社会工作与西方历史传统和本土思想资源的断裂,以及与民众生活的区隔,是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内生性约束。政学两界主导的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在社会工作行政性和专业性之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结构性张力,而社工实务界的失语和服务对象的遮蔽,又扭曲了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回声。因而,如何基于理论自觉的高度,从主体意识、实践主体和思想根基出发,提高社会工作的话语权力,倾听社工实务界与服务对象的声音,促进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活化传播,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话语体系构建的可能路径。

    2018年03期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局限性

    章安辰;裴平;

    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发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呈现出明显局限性:(1)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短期金融产品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均有较大提升,这种变化将加大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2)电子货币(1)收益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而且电子货币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会造成货币需求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曲线的波动,中央银行应将电子货币因素纳入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调控之中。(3)凯恩斯对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所做的清晰界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不能成立,现实中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之间的边界已经含糊不清,甚至基于三个动机的货币需求之间也可以迅速转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为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本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8年03期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1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局限性

    章安辰;裴平;

    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经济主体的持币动机,发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呈现出明显局限性:(1)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短期金融产品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均有较大提升,这种变化将加大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难度。(2)电子货币(1)收益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而且电子货币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会造成货币需求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曲线的波动,中央银行应将电子货币因素纳入货币政策制定和宏观经济调控之中。(3)凯恩斯对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所做的清晰界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不能成立,现实中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之间的边界已经含糊不清,甚至基于三个动机的货币需求之间也可以迅速转换,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石。为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本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8年03期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1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组合促销与消费者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

    黄静;王伊礼;王锦堂;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018年03期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组合促销与消费者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的影响研究

    黄静;王伊礼;王锦堂;

    本文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组合促销方式及思维加工模式对冲动性购买意愿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机理。通过3个实验发现,在商家进行单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局部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整体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在商家进行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与启动整体加工模式相比,启动消费者的局部加工模式会提高消费者冲动性购买意愿,其中感知价值在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现有的组合促销和思维加工模式文献,并对企业在进行单店满减或跨店满减的促销活动时,如何提升消费者的冲动型购买意愿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018年03期 140-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地方政府行为为例

    贲慧;张阳;黄德春;

    本文收集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数据,以2010年末为检验点,检验期初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探讨各省市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还是依然"增长第一、环保第二"。本文将逐一比较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差异,以及各省市间环保目标实现的梯度性、经济增长优化水平差异性,并从政府行为机制层面探讨其差异性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环境破坏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行为失灵,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考核体系,降低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较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2018年03期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地方政府行为为例

    贲慧;张阳;黄德春;

    本文收集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十一五"规划时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数据,以2010年末为检验点,检验期初的经济增长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程度,探讨各省市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还是依然"增长第一、环保第二"。本文将逐一比较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差异,以及各省市间环保目标实现的梯度性、经济增长优化水平差异性,并从政府行为机制层面探讨其差异性可能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环境破坏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行为失灵,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府官员考核体系,降低了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较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2018年03期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文化的时间维度:多任务时间观研究的演进、拓展与展望

    张骁;丁雪;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性认知,不仅包含了对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的认知,而且包含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在时间维度的文化研究中,霍夫斯泰德的长期/短期导向概念的提出只是从静态的视角刻画了文化的时间取向维度,而动态视角的文化时间维度的探讨,主要体现为对"多任务时间观"展开的研究。以往多任务时间观的研究常常散落于多个主题领域,从而导致了学者们对于多任务时间观的文化本质的理解并不深入。本文从多任务时间观的概念、演进过程及研究拓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8年03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文化的时间维度:多任务时间观研究的演进、拓展与展望

    张骁;丁雪;

    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性认知,不仅包含了对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的认知,而且包含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在时间维度的文化研究中,霍夫斯泰德的长期/短期导向概念的提出只是从静态的视角刻画了文化的时间取向维度,而动态视角的文化时间维度的探讨,主要体现为对"多任务时间观"展开的研究。以往多任务时间观的研究常常散落于多个主题领域,从而导致了学者们对于多任务时间观的文化本质的理解并不深入。本文从多任务时间观的概念、演进过程及研究拓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8年03期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5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构造:内核与路径

    郝炜;

    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需要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调和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宪治逻辑。公法学应当提供政党与政府交涉的法律沟通话语体系并回应党治与行政法的宪法关系。要不断健全党的领导权、执政权的宪治基础,丰富党的领导与法治政府的规范化链接设置。行政法治双轨包括依法律治理与依政策治理,二者相互竞争融合,构成形塑中国法治道路的主要力量。行政法治双轨模型存在的结构性张力,需要通过发展宪法教义学、健全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宪法内涵来消解,并为构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治观提供宪法法理。

    2018年03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法构造:内核与路径

    郝炜;

    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需要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调和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宪治逻辑。公法学应当提供政党与政府交涉的法律沟通话语体系并回应党治与行政法的宪法关系。要不断健全党的领导权、执政权的宪治基础,丰富党的领导与法治政府的规范化链接设置。行政法治双轨包括依法律治理与依政策治理,二者相互竞争融合,构成形塑中国法治道路的主要力量。行政法治双轨模型存在的结构性张力,需要通过发展宪法教义学、健全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的宪法内涵来消解,并为构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治观提供宪法法理。

    2018年03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分裂的法律:探寻印度知识产权谜题

    余成峰;

    印度知识产权在发展中,形成了版权法与专利法高度有别的法律体系。通过"强制许可"以及各种法律解释技术,印度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本土保护专利政策;而在版权特别是软件版权领域,印度则积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实施严厉的制裁措施。本文探讨了这一分裂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根源,解释了它获得"世界社会"认可的内在动因。印度知识产权的演化,不是简单的法律移植问题,它涉及印度社会群体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平衡,是其特殊的民主体制与全球化发展模式互构的结果。印度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与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化战略深度相关,它为我们生动说明了法律本土主义或单向全球化进程都无法描绘的当代印度法演化的实貌。

    2018年03期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分裂的法律:探寻印度知识产权谜题

    余成峰;

    印度知识产权在发展中,形成了版权法与专利法高度有别的法律体系。通过"强制许可"以及各种法律解释技术,印度采取了一种激进的本土保护专利政策;而在版权特别是软件版权领域,印度则积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实施严厉的制裁措施。本文探讨了这一分裂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根源,解释了它获得"世界社会"认可的内在动因。印度知识产权的演化,不是简单的法律移植问题,它涉及印度社会群体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平衡,是其特殊的民主体制与全球化发展模式互构的结果。印度知识产权的特殊性,与其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化战略深度相关,它为我们生动说明了法律本土主义或单向全球化进程都无法描绘的当代印度法演化的实貌。

    2018年03期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动态系统论视角下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以建设工程合同为例

    杨晓蓉;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主要困境在于其构成要件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使"全有全无"的要件-效力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调整急速发展的现代交易关系。采用动态系统论指导下的"要素-效力"模式,通过在确定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确定多层次的评价要素,并在考量多个要素的权重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开放的结构,可以容纳更多元的价值评价要求,最大限度地解决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困境,增强裁判的妥当性。

    2018年03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动态系统论视角下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以建设工程合同为例

    杨晓蓉;

    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主要困境在于其构成要件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使"全有全无"的要件-效力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调整急速发展的现代交易关系。采用动态系统论指导下的"要素-效力"模式,通过在确定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确定多层次的评价要素,并在考量多个要素的权重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判断,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开放的结构,可以容纳更多元的价值评价要求,最大限度地解决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困境,增强裁判的妥当性。

    2018年03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专题论文_历史学研究

  • 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

    安文研;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以概念分析法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尝试为这一公案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王国维对周代制度的主动误解,恰恰反映了他在民国政治乱局中所持守的道德与文化立场。

    2018年03期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周代宗法社会的君统与宗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再探讨

    安文研;

    《殷周制度论》作为新史学研究周代制度的开山之作,以制度比较的视野对近百年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王国维从社会制度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视角,却造成了对周代政治制度的误解,并导致了此后关于君统、宗统关系的持续争论。本文以概念分析法对王国维提出的概念与命题进行重新梳理,尝试为这一公案提出新的解决路径。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周代宗法制是封建制的统治基础,而封建制则具有超越于宗法制之外的政治统合功能。王国维对周代制度的主动误解,恰恰反映了他在民国政治乱局中所持守的道德与文化立场。

    2018年03期 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马萨达叙事在当代以色列接受中的政治与社会形态

    周平;何琛;

    马萨达事件是《犹太战史》中一段特殊的历史叙事。与《犹太战史》的其他部分相比,作者的马萨达叙事在资料来源与写作立场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其史实不断受到质疑。而这段古老的历史叙事经过渲染与解读,一度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以色列民族主义运动意识形态建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屠犹事件之后,马萨达英雄主义成了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归锡山"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给这面"犹太英雄主义"的旗帜以"科学"与政治的洗礼,使之成为以色列国家与民族身份的象征。本文结合新近的个案研究,对这段被神化的历史在近年的社会叙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给予高度关注,探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历史文本接受的影响,并从全球政治的视角对马萨达神话接受形态中出现的政治社会新形态进行分析与解读。

    2018年03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马萨达叙事在当代以色列接受中的政治与社会形态

    周平;何琛;

    马萨达事件是《犹太战史》中一段特殊的历史叙事。与《犹太战史》的其他部分相比,作者的马萨达叙事在资料来源与写作立场两方面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其史实不断受到质疑。而这段古老的历史叙事经过渲染与解读,一度成为犹太复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及以色列民族主义运动意识形态建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屠犹事件之后,马萨达英雄主义成了世界各地犹太人"回归锡山"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给这面"犹太英雄主义"的旗帜以"科学"与政治的洗礼,使之成为以色列国家与民族身份的象征。本文结合新近的个案研究,对这段被神化的历史在近年的社会叙事中出现的一系列变化给予高度关注,探讨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对历史文本接受的影响,并从全球政治的视角对马萨达神话接受形态中出现的政治社会新形态进行分析与解读。

    2018年03期 190-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的产生及其救助实践

    丰华琴;

    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是英国最大的儿童保护组织。该组织于19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本文认为,"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建立与19世纪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儿童观念息息相关。在儿童保护实践中,该协会促成英国议会通过了《防止儿童虐待法》(1889年),使得儿童保护工作突破了家庭因素的限制,确定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新型的干预关系,同时该协会在保护和救助儿童的实践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8年03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英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的产生及其救助实践

    丰华琴;

    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NSPCC)是英国最大的儿童保护组织。该组织于19世纪80年代建立,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本文认为,"全国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建立与19世纪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儿童观念息息相关。在儿童保护实践中,该协会促成英国议会通过了《防止儿童虐待法》(1889年),使得儿童保护工作突破了家庭因素的限制,确定了国家与家庭之间的新型的干预关系,同时该协会在保护和救助儿童的实践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8年03期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抗战胜利后宁波民办轮船客运业的兴衰

    陈园园;张天政;

    抗战胜利后,浙江及宁波地方当局通过一系列轮船登记给照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推动了民办轮船航运业的重建。在航运业制度的保障下,宁波轮船客运业逐步恢复发展,宁波沿海、内河、塘河各航线逐渐恢复,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稠密的航运网络。在此过程中,政府维护制度的有效性对航运业发展非常重要。政府对制度的监管不力会影响航运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宁波轮船客运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恢复发展需要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内战的爆发,通货膨胀加剧,船票飞涨,船商营运困难,宁波轮船客运业最终难逃走向衰落的命运。

    2018年03期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抗战胜利后宁波民办轮船客运业的兴衰

    陈园园;张天政;

    抗战胜利后,浙江及宁波地方当局通过一系列轮船登记给照法规、制度的颁布实施,推动了民办轮船航运业的重建。在航运业制度的保障下,宁波轮船客运业逐步恢复发展,宁波沿海、内河、塘河各航线逐渐恢复,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稠密的航运网络。在此过程中,政府维护制度的有效性对航运业发展非常重要。政府对制度的监管不力会影响航运业整体的健康发展。宁波轮船客运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恢复发展需要建立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随着内战的爆发,通货膨胀加剧,船票飞涨,船商营运困难,宁波轮船客运业最终难逃走向衰落的命运。

    2018年03期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学术评论

  • 汉语法学的旧邦新命:有关《汉语法学论纲》的讨论综述

    张芳霞;

    许章润教授著《汉语法学论纲》,会通古今中西,总结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建构现代中国法理体系,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中国最具思想性的法哲学论著之一。对于《汉语法学论纲》的学术讨论,对于进一步完善"汉学法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2018年03期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汉语法学的旧邦新命:有关《汉语法学论纲》的讨论综述

    张芳霞;

    许章润教授著《汉语法学论纲》,会通古今中西,总结中国文明的法律智慧,建构现代中国法理体系,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中国最具思想性的法哲学论著之一。对于《汉语法学论纲》的学术讨论,对于进一步完善"汉学法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2018年03期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积极行政人格:理念与框架

    徐苏兰;段鑫星;

    积极行政人格是一种与服务行政相适应的理想行政人格,是指公共行政人员个体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和谐。以人为本,正视人格与情境的双重力量和从积极的意义出发,是它的基本理念。个体人格和职业人格的积极化程度及其组合形式,是分析行政人格积极与否的重要框架。

    2018年03期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积极行政人格:理念与框架

    徐苏兰;段鑫星;

    积极行政人格是一种与服务行政相适应的理想行政人格,是指公共行政人员个体人格和职业人格的和谐。以人为本,正视人格与情境的双重力量和从积极的意义出发,是它的基本理念。个体人格和职业人格的积极化程度及其组合形式,是分析行政人格积极与否的重要框架。

    2018年03期 21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

    2018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

    2018年03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2018年03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

    2018年03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