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陈刚;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可以从存在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来把握。从存在论角度马克思对物的客观性以充分的尊重,从价值论角度则重人轻物,因为人是主体,应以人为本。从此理论出发马克思对物支配人现象如异化、拜物教和物的依赖等作了充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巨大现实意义。

    2014年04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陈刚;

    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物的学说可以从存在论和价值论两个维度来把握。从存在论角度马克思对物的客观性以充分的尊重,从价值论角度则重人轻物,因为人是主体,应以人为本。从此理论出发马克思对物支配人现象如异化、拜物教和物的依赖等作了充分批判。马克思的理论在今天仍有巨大现实意义。

    2014年04期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从规律高度把握好“兴国之魂”

    张晓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成功推进这一"灵魂工程",需要遵循五大规律:思想"灵魂"建设与现实经济运动相适应规律;整体与要素相统一的系统规律;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规律;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规律;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规律。

    2014年04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从规律高度把握好“兴国之魂”

    张晓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成功推进这一"灵魂工程",需要遵循五大规律:思想"灵魂"建设与现实经济运动相适应规律;整体与要素相统一的系统规律;主旋律与多样化相统一规律;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规律;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相统一规律。

    2014年04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主题研讨(一):费孝通与当代中国社会理论

  • 重返空间社会学:继承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

    刘能;

    本文关注到当代中国社会学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并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首先,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作者认为,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学术实践,构成了费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者给出了定性空间社会学的衰弱背后的方法论原因、知识社会学原因和学术范式变迁的原因。第三,作者深入解剖了与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当代衰弱直接相关的社会学学术范式变迁的具体内容,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对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挑战,构成了定性空间社会学衰弱的一个主因。第四,通过追溯芝加哥学派的持续生命力,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存在着复兴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内在动力,并把它看作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之一。

    2014年04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 重返空间社会学:继承费孝通先生的学术遗产

    刘能;

    本文关注到当代中国社会学以地域空间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学学术实践的衰弱现象,并提出了重返空间社会学的呼吁。首先,通过回顾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涯,作者认为,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学术实践,构成了费先生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作者给出了定性空间社会学的衰弱背后的方法论原因、知识社会学原因和学术范式变迁的原因。第三,作者深入解剖了与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当代衰弱直接相关的社会学学术范式变迁的具体内容,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对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挑战,构成了定性空间社会学衰弱的一个主因。第四,通过追溯芝加哥学派的持续生命力,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中,存在着复兴定性空间社会学的内在动力,并把它看作是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的学术遗产之一。

    2014年04期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 费孝通的“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思想——兼论民族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

    奂平清;

    受多元文化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费孝通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的思想和理论,人们有许多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如强调"多元"、差异或"不同",而忽略其理论中"一体"与"和"的方面,这种误解与曲解,不仅造成认识与理论上的混乱,对现实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也有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些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加以厘清和批判,以促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014年04期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费孝通的“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思想——兼论民族研究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觉

    奂平清;

    受多元文化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对费孝通的"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与"天下大同"的思想和理论,人们有许多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如强调"多元"、差异或"不同",而忽略其理论中"一体"与"和"的方面,这种误解与曲解,不仅造成认识与理论上的混乱,对现实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也有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些认识与解释上的偏差,需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加以厘清和批判,以促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014年04期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2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人文区位与位育中和:中国社区理论的渊源与民族品格

    焦若水;

    社区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典型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社区研究的探索,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社区研究的方向。西方社会学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育中和思想,成为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两个主要思想源流,费孝通对两者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的社区学派的学术地位。假设与实地验证的结合,理论和事实的糅合,根植中国土壤进行新的综合,中国早期社会学社区理论发展的历史启示今天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4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人文区位与位育中和:中国社区理论的渊源与民族品格

    焦若水;

    社区学派是中国早期社会学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在社会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以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典型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社区研究的探索,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当代中国社区研究的方向。西方社会学特别是芝加哥学派的人文区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位育中和思想,成为费孝通社区研究的两个主要思想源流,费孝通对两者创造性的融会贯通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的社区学派的学术地位。假设与实地验证的结合,理论和事实的糅合,根植中国土壤进行新的综合,中国早期社会学社区理论发展的历史启示今天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04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9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主题研讨(二):走向善治的社会治理:规制、问责与合作

  • 社会治理中的关系探究

    李图强;张会平;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精简和职能转变的加快,以及党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目标,各类型的社会工作组织必将快速地进入公共事务领域,并且逐步与政府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关系,亦将成为公共管理的生力军。本文对这种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基础性的关系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基于合作与责任理念的治理关系是如何形成合作与责任的机制。文章明确的阐述这是一种人类社会治理的主导价值观,与此而构建的责任共同体是怎样运转成规制模式的治理关系。

    2014年04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社会治理中的关系探究

    李图强;张会平;

    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进一步精简和职能转变的加快,以及党中央十八大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目标,各类型的社会工作组织必将快速地进入公共事务领域,并且逐步与政府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关系,亦将成为公共管理的生力军。本文对这种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基础性的关系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基于合作与责任理念的治理关系是如何形成合作与责任的机制。文章明确的阐述这是一种人类社会治理的主导价值观,与此而构建的责任共同体是怎样运转成规制模式的治理关系。

    2014年04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我国审计问责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完善

    丁宇峰;孟翠湖;

    审计作为国际公认的反腐败手段,其反腐败作用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问责制度作为保障。不同的国家审计模式下,审计问责制度有所不同。我国国家审计采用的是典型的行政模式,制度上存在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标准不统一、问责保障措施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实践中不同机关重复工作、同类案件处理结果差异较大等现象,应当进一步统一问责主体,明确问责对象,增加问责内容,强化问责保障措施,以实现审计的反腐败功能。

    2014年04期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我国审计问责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完善

    丁宇峰;孟翠湖;

    审计作为国际公认的反腐败手段,其反腐败作用的实现需要有完善的问责制度作为保障。不同的国家审计模式下,审计问责制度有所不同。我国国家审计采用的是典型的行政模式,制度上存在问责主体不明确、问责标准不统一、问责保障措施不充分等问题,导致实践中不同机关重复工作、同类案件处理结果差异较大等现象,应当进一步统一问责主体,明确问责对象,增加问责内容,强化问责保障措施,以实现审计的反腐败功能。

    2014年04期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流域管理的善治逻辑与制度安排

    黄锡生;王国萍;

    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想状态是达到流域管理的善治,即在流域管理过程中,强调公民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融合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和公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本文结合流域管理善治的原理,分析了流域管理善治的价值功能,并在总结我国流域管理善治实践困境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制度建议。

    2014年0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流域管理的善治逻辑与制度安排

    黄锡生;王国萍;

    目前我国流域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想状态是达到流域管理的善治,即在流域管理过程中,强调公民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融合行政手段、市场力量和公民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本文结合流域管理善治的原理,分析了流域管理善治的价值功能,并在总结我国流域管理善治实践困境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关制度建议。

    2014年0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从圣贤教条回归国民性格: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实证视野

    黄丽;蒋好华;

    国内学术界普遍用圣贤教条和西方理论解读或构建中国管理模式,忽略了国民性这一实证视野。中国管理模式研究必须深入到国民性的现实土壤之中,考察本国一切管理活动背后隐藏的主流结构、体制、机制和方法等本国特色的管理元素,进而探索其现代化改良的有效途径。家长制混沌博弈是中国管理模式的传统主流结构和总特征,混沌博弈的症结不在于无法可循而在于有法不依,包括圣贤在内的全体国人无不习惯于潜规则暗箱操作,而圣贤教条常常自相矛盾地一边制造规范一边打破规范,在倡导中庸的同时背离中庸,反映了知行不一的民族劣根性。只有摒弃意念胜利法的空洞说教,将法治化进程与不良习性的潜移默化式改造相结合,中国管理模式才能稳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2014年04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从圣贤教条回归国民性格:中国管理模式研究的实证视野

    黄丽;蒋好华;

    国内学术界普遍用圣贤教条和西方理论解读或构建中国管理模式,忽略了国民性这一实证视野。中国管理模式研究必须深入到国民性的现实土壤之中,考察本国一切管理活动背后隐藏的主流结构、体制、机制和方法等本国特色的管理元素,进而探索其现代化改良的有效途径。家长制混沌博弈是中国管理模式的传统主流结构和总特征,混沌博弈的症结不在于无法可循而在于有法不依,包括圣贤在内的全体国人无不习惯于潜规则暗箱操作,而圣贤教条常常自相矛盾地一边制造规范一边打破规范,在倡导中庸的同时背离中庸,反映了知行不一的民族劣根性。只有摒弃意念胜利法的空洞说教,将法治化进程与不良习性的潜移默化式改造相结合,中国管理模式才能稳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2014年04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开放性、专属性与信息不对称:创新合作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以德国集群政策为例

    史世伟;

    人类知识的分散性使创新合作成为必要,但是创新开放与成果专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创新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创新合作的交易成本。由于竞争的压力,企业往往会自发地寻找创新的合作伙伴并为减少交易成本进行组织创新,其中网络化、集群与新型合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创新合作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本文以近年来德国政府的集群政策为例论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组合可以为创新合作提供更多的激励和有利的框架条件。德国政府的创新促进经验可以为我国目前推进的创新国家战略所借鉴。

    2014年04期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开放性、专属性与信息不对称:创新合作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以德国集群政策为例

    史世伟;

    人类知识的分散性使创新合作成为必要,但是创新开放与成果专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创新合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增加创新合作的交易成本。由于竞争的压力,企业往往会自发地寻找创新的合作伙伴并为减少交易成本进行组织创新,其中网络化、集群与新型合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和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创新合作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本文以近年来德国政府的集群政策为例论述了政府与时俱进的政策组合可以为创新合作提供更多的激励和有利的框架条件。德国政府的创新促进经验可以为我国目前推进的创新国家战略所借鉴。

    2014年04期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主题研讨(三):中西方政治理论

  • 真德秀的君主论

    陈晓杰;

    近年来,对于朱子学的君主论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之趋势。本文以为朱子学之官学化做出很大贡献的真德秀为例,探讨其君主观。儒家传统有"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之理念对立,在宋代,天子之继承权仍以"家天下"之血统继承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加入"天下为公"之要素而已,真德秀对此也完全承认而无反省。就其君主论之内容来看,一方面真德秀全面继承了朱熹的皇极思想而绝对化君主之"名",另一方面还要求加强君主之权力以对抗权臣,因此有绝对尊王论之倾向。此外,对于不正之君主,真德秀也不取孟子之"义合"而选择继续为官,正是因为其重视君臣名分之故。

    2014年04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真德秀的君主论

    陈晓杰;

    近年来,对于朱子学的君主论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之趋势。本文以为朱子学之官学化做出很大贡献的真德秀为例,探讨其君主观。儒家传统有"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之理念对立,在宋代,天子之继承权仍以"家天下"之血统继承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加入"天下为公"之要素而已,真德秀对此也完全承认而无反省。就其君主论之内容来看,一方面真德秀全面继承了朱熹的皇极思想而绝对化君主之"名",另一方面还要求加强君主之权力以对抗权臣,因此有绝对尊王论之倾向。此外,对于不正之君主,真德秀也不取孟子之"义合"而选择继续为官,正是因为其重视君臣名分之故。

    2014年04期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公共辩护理念

    陈肖生;

    公共辩护理念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从根本上说,公共辩护可以看作是自由平等公民间就他们在公共生活中采纳何种"相待之道"而进行的理由交换和论辩,它主要诉诸公民的实践理性,是公民彼此间要求理由和给出理由的一种实践。因此,政治领域的根本原则获得公共辩护的标准,不可能存在于某些理性无法理解的、未"祛魅"的实体那里;也不能等同于理论理性领域里的正确的逻辑推演或因果推导。这种检验标准只能是:在满足实践理性所有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它是自由平等、理性而又合乎情理的人们彼此都可以合理接受的原则。这个标准里蕴含着政治自由主义公共辩护事业的双重目标或双重要求:它试图为政治权威行使的正当性提供好的规范理由,但这些理由又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们可以合理接受的。

    2014年04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公共辩护理念

    陈肖生;

    公共辩护理念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政治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从根本上说,公共辩护可以看作是自由平等公民间就他们在公共生活中采纳何种"相待之道"而进行的理由交换和论辩,它主要诉诸公民的实践理性,是公民彼此间要求理由和给出理由的一种实践。因此,政治领域的根本原则获得公共辩护的标准,不可能存在于某些理性无法理解的、未"祛魅"的实体那里;也不能等同于理论理性领域里的正确的逻辑推演或因果推导。这种检验标准只能是:在满足实践理性所有相关要求的条件下,它是自由平等、理性而又合乎情理的人们彼此都可以合理接受的原则。这个标准里蕴含着政治自由主义公共辩护事业的双重目标或双重要求:它试图为政治权威行使的正当性提供好的规范理由,但这些理由又是自由平等的公民们可以合理接受的。

    2014年04期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作为政治哲学的文学:论《曼陀罗》之于马基雅维利学说的意义

    陈华文;

    文学与政治向来关系复杂,因而如何阅读一位以政治思想闻名之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就更显麻烦。曾任佛罗伦萨外交事务官的马基雅维利以两部政治著述斐然史上,同时他的戏剧《曼陀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赢得了名声,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审视关于《曼陀罗》的诸种解释进路,梳理并批判了据其政治背景进行隐喻式解读与据其政治作品进行印证式解读这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强调文学作品作为独立文本的重要意义,唯此方能揭橥作者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哲学蕴义。

    2014年04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作为政治哲学的文学:论《曼陀罗》之于马基雅维利学说的意义

    陈华文;

    文学与政治向来关系复杂,因而如何阅读一位以政治思想闻名之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就更显麻烦。曾任佛罗伦萨外交事务官的马基雅维利以两部政治著述斐然史上,同时他的戏剧《曼陀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赢得了名声,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审视关于《曼陀罗》的诸种解释进路,梳理并批判了据其政治背景进行隐喻式解读与据其政治作品进行印证式解读这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强调文学作品作为独立文本的重要意义,唯此方能揭橥作者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哲学蕴义。

    2014年04期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勒弗的特殊民主理论探析

    段德敏;

    克劳德·勒弗(Claude Lefort)是当代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其民主理论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国内却鲜有介绍。本文通过分析勒弗思想中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勒弗那里,与民主相对的是极权主义,而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专制"。在他看来,只有在现代性展开之后才出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但现代社会可能会导向极权主义社会,也可能会导向民主社会。勒弗的民主理论既带有明显的左派色彩,但又在根本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既在表面上属于多元民主论的范畴,又与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勒弗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共同体内部良性冲突的强调使他的民主理论带有许多"激进"的色彩。

    2014年04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勒弗的特殊民主理论探析

    段德敏;

    克劳德·勒弗(Claude Lefort)是当代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其民主理论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国内却鲜有介绍。本文通过分析勒弗思想中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勒弗那里,与民主相对的是极权主义,而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专制"。在他看来,只有在现代性展开之后才出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但现代社会可能会导向极权主义社会,也可能会导向民主社会。勒弗的民主理论既带有明显的左派色彩,但又在根本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既在表面上属于多元民主论的范畴,又与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勒弗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共同体内部良性冲突的强调使他的民主理论带有许多"激进"的色彩。

    2014年04期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四):艺术的经典与经典化

  • 论历史小说的经典化之路——以《三国演义》的成书前史为例

    翁再红;

    一件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成为艺术经典的过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以《三国演义》为例,其成书前一千余年的素材准备与文化积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成书前史"这一特殊文学史现象息息相关。这不仅为理解具体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也提示我们:对艺术经典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位列艺术史的孤立文本来看待。

    2014年04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论历史小说的经典化之路——以《三国演义》的成书前史为例

    翁再红;

    一件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作品成为艺术经典的过程也并非完全一致。以《三国演义》为例,其成书前一千余年的素材准备与文化积淀,在其经典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之所以脱颖而出,与其"成书前史"这一特殊文学史现象息息相关。这不仅为理解具体作品的经典化历程提供了一个特定视角,也提示我们:对艺术经典的认识,必须充分考虑更加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位列艺术史的孤立文本来看待。

    2014年04期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从“石顽工拙”到“画学之祖”——清代绘画中古代石刻画像经典化的社会机制研究

    李明;

    清人对古代石刻画像的态度经历了从"石顽工拙"到"画学之祖"的转变,以名家为中心的所谓"师资传授"的经典谱系受到极大冲击。以画风简略、刀刻趣味和风雨侵蚀痕迹为主要特征的无名氏石刻画像成为了新的经典。通过文献钩沉与风格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书法从"帖学"到"碑学"的转变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金农而非遗民画家,而市场则是社会机制方面的重要原因。

    2014年04期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石顽工拙”到“画学之祖”——清代绘画中古代石刻画像经典化的社会机制研究

    李明;

    清人对古代石刻画像的态度经历了从"石顽工拙"到"画学之祖"的转变,以名家为中心的所谓"师资传授"的经典谱系受到极大冲击。以画风简略、刀刻趣味和风雨侵蚀痕迹为主要特征的无名氏石刻画像成为了新的经典。通过文献钩沉与风格分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与书法从"帖学"到"碑学"的转变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金农而非遗民画家,而市场则是社会机制方面的重要原因。

    2014年04期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4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行进中的现代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政治”

    郑永兰;

    基于身份再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政治",是中国从现代化中期向现代化后期转变进程中的"行进中的现代性"的影子,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和非均衡性。因为具有农村户籍居民和城市务工人员的双重身份,新生代农民工在权益焦点、表达方式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既有因身份而形成的代际传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呈现的私力救济困境,既反映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化和乡村农业产业工人化之制度容纳的迫切需要,更折射出农民工自身之公民主体性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习得养成的重大意义。制度与文化是促进"身份政治"改造并最终促成其向"公民政治"转变的两大推动力。

    2014年04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行进中的现代性: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政治”

    郑永兰;

    基于身份再生产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政治",是中国从现代化中期向现代化后期转变进程中的"行进中的现代性"的影子,有着显著的过渡性和非均衡性。因为具有农村户籍居民和城市务工人员的双重身份,新生代农民工在权益焦点、表达方式及其实践效能等方面,既有因身份而形成的代际传承,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呈现的私力救济困境,既反映出农民工的城市市民化和乡村农业产业工人化之制度容纳的迫切需要,更折射出农民工自身之公民主体性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习得养成的重大意义。制度与文化是促进"身份政治"改造并最终促成其向"公民政治"转变的两大推动力。

    2014年04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村落劳作模式:生产民俗研究的新视域

    蔡磊;

    村落劳作模式是近年来生产民俗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主要指代因生计选择趋同性而形成的村落特色劳作模式。比起"生计模式"、"生产民俗"等概念,"劳作模式"凸显了劳作者的实践过程、主体感受以及因劳作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村落劳作模式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研究对象主体性、民俗身体性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014年04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村落劳作模式:生产民俗研究的新视域

    蔡磊;

    村落劳作模式是近年来生产民俗研究的一个新视域,主要指代因生计选择趋同性而形成的村落特色劳作模式。比起"生计模式"、"生产民俗"等概念,"劳作模式"凸显了劳作者的实践过程、主体感受以及因劳作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模式。村落劳作模式研究体现了民俗学者对研究对象主体性、民俗身体性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014年04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3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从赞助人到近代版权制度

    刘非非;单世联;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2014年04期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从赞助人到近代版权制度

    刘非非;单世联;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2014年04期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律调整体系探析——以代理理论与双阶理论为分析视角

    胡朝阳;

    基于法经济学代理理论,政府购买服务因其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代理人、政府作为公众(服务对象)代理人均呈"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而面临法律调整困局。基于行政法学双阶理论,政府购买服务乃私经济行政行为,其于政府资助决定与社会组织履约阶段分属公法与私法行为性质,各采公法与私法调整模式。破解其法律调整困局有赖遵循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与保障社会组织及公众权利行使以抑制其代理人机会主义的理路,构建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管制、社会组织对政府加以制约、公众(服务对象)对政府与社会组织予以监督的法律调整体系,依政府资助决定或社会组织履约之阶段的行为性质及法律调整方式,优选适用公权管制与规控或私权限制与保护的制度措施。

    2014年04期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政府购买服务的法律调整体系探析——以代理理论与双阶理论为分析视角

    胡朝阳;

    基于法经济学代理理论,政府购买服务因其社会组织作为政府代理人、政府作为公众(服务对象)代理人均呈"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而面临法律调整困局。基于行政法学双阶理论,政府购买服务乃私经济行政行为,其于政府资助决定与社会组织履约阶段分属公法与私法行为性质,各采公法与私法调整模式。破解其法律调整困局有赖遵循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与保障社会组织及公众权利行使以抑制其代理人机会主义的理路,构建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管制、社会组织对政府加以制约、公众(服务对象)对政府与社会组织予以监督的法律调整体系,依政府资助决定或社会组织履约之阶段的行为性质及法律调整方式,优选适用公权管制与规控或私权限制与保护的制度措施。

    2014年04期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10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 指导性案例对法律规则的扩展与变通

    孙光宁;

    在最高人民法院所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中,包含着一定创制规则的因素,其实质是对法律规则进行扩展和变通。依据规则创新程度的不同,这些扩展和变通的方式可以分为整合法律渊源、扩展规则界限和规避规范缺陷等类型,分别强调判决理由之间的融贯关系、法典条文的实体续造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变通。指导性案例对法律规则的扩展和变通体现了高超的司法智慧和实践理性,对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能够提升司法裁判的能力和水平。

    2014年04期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指导性案例对法律规则的扩展与变通

    孙光宁;

    在最高人民法院所公布的指导性案例中,包含着一定创制规则的因素,其实质是对法律规则进行扩展和变通。依据规则创新程度的不同,这些扩展和变通的方式可以分为整合法律渊源、扩展规则界限和规避规范缺陷等类型,分别强调判决理由之间的融贯关系、法典条文的实体续造和适应社会需求的灵活变通。指导性案例对法律规则的扩展和变通体现了高超的司法智慧和实践理性,对其精神的领会和贯彻能够提升司法裁判的能力和水平。

    2014年04期 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公共产品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构建——基于《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思考

    樊振华;

    环境公益诉讼本质上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而提供公共产品要受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影响。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应综合考虑集体行动的逻辑、滥诉的风险、诉讼实施能力和诉讼结构的合理性等因素。环保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均不宜成为环保法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比较而言,环保团体应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最佳选择。为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应放宽"口径"允许环保团体享有原告资格,并建立相应的环保团体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补偿机制。

    2014年04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公共产品背景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构建——基于《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思考

    樊振华;

    环境公益诉讼本质上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而提供公共产品要受到集体行动的逻辑影响。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制度应综合考虑集体行动的逻辑、滥诉的风险、诉讼实施能力和诉讼结构的合理性等因素。环保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和公民个人均不宜成为环保法中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比较而言,环保团体应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最佳选择。为充分发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应放宽"口径"允许环保团体享有原告资格,并建立相应的环保团体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补偿机制。

    2014年04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1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误识与回归

    孙蕾;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制度,为德日国家所无。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既判力理论在上述国家存在差异。我国为遏制所谓的"虚假诉讼"现象而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该制度。要使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具有一定的制度空间,则应当使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既判力相脱离,同时对虚假诉讼现象进行大致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来重新型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空间,以理清其与再审之诉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制度边界。

    2014年04期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误识与回归

    孙蕾;

    第三人撤销之诉是法国民事诉讼法中特有的制度,为德日国家所无。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既判力理论在上述国家存在差异。我国为遏制所谓的"虚假诉讼"现象而在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该制度。要使第三人撤销之诉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具有一定的制度空间,则应当使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既判力相脱离,同时对虚假诉讼现象进行大致的分类,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来重新型构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制度空间,以理清其与再审之诉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制度边界。

    2014年04期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专题论文_历史研究

  •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农民的政治争夺

    宗成康;

    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解救农民预防革命的呼声,南京政府成立初的国民党当局则忙于打倒旧军阀的战争,一些地方政府推行有关民生政策的宣传中,已经反映出与中共争夺民众的意向。随着对红军及其根据地军事"围剿"的进行,国民党蒋介石加紧了对农民的争夺,先是采取以整顿吏治军纪、强化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所谓"治本"措施,继而提出了"清理收复区土地""复兴农村""扶绥流亡"的经济政策。而在中共及其红军逐步放弃南方根据地向北方转移的同时,阎锡山感到现实的威胁,采取与众不同的土地公有和消除民间不平的防共策略。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终究没有切实解决农民问题,这给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历史机遇。

    2014年04期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统治集团对农民的政治争夺

    宗成康;

    大革命失败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解救农民预防革命的呼声,南京政府成立初的国民党当局则忙于打倒旧军阀的战争,一些地方政府推行有关民生政策的宣传中,已经反映出与中共争夺民众的意向。随着对红军及其根据地军事"围剿"的进行,国民党蒋介石加紧了对农民的争夺,先是采取以整顿吏治军纪、强化宣传教育为主要手段的所谓"治本"措施,继而提出了"清理收复区土地""复兴农村""扶绥流亡"的经济政策。而在中共及其红军逐步放弃南方根据地向北方转移的同时,阎锡山感到现实的威胁,采取与众不同的土地公有和消除民间不平的防共策略。但国民党统治集团终究没有切实解决农民问题,这给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历史机遇。

    2014年04期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明代江南望族谱牒中的祖先建构——以嘉兴项氏为例

    冯志洁;

    项氏是浙江嘉兴一大望族,在明代最为兴盛。明中后期,项元汴富甲一方,因丰富的收藏、广阔的交游而闻名,其家世也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综合两份家谱、地方志材料和明人文集,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嘉兴项氏有一个逐步建构自己祖先故事的过程。考证嘉兴项氏的源流,可以对江南家族的族谱编修形成更加鲜活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明末收藏大家项元汴提供了新视角。

    2014年04期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明代江南望族谱牒中的祖先建构——以嘉兴项氏为例

    冯志洁;

    项氏是浙江嘉兴一大望族,在明代最为兴盛。明中后期,项元汴富甲一方,因丰富的收藏、广阔的交游而闻名,其家世也因此备受学界关注。综合两份家谱、地方志材料和明人文集,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嘉兴项氏有一个逐步建构自己祖先故事的过程。考证嘉兴项氏的源流,可以对江南家族的族谱编修形成更加鲜活的认识,也为我们研究明末收藏大家项元汴提供了新视角。

    2014年04期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天演论》与严复

    王韬;

    《天演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艰难时世的‘圣经’",是因为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价值标准,这正是寻求富强之道的中国人所亟需的。在严氏《天演论》中,"尚力"的斯宾塞代表着"天行","尚德"的赫胥黎代表着"人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周易》模式的"天演综合体"。该书的文学性向来被人称道,章太炎与钱钟书却不以为然。

    2014年04期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天演论》与严复

    王韬;

    《天演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艰难时世的‘圣经’",是因为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价值标准,这正是寻求富强之道的中国人所亟需的。在严氏《天演论》中,"尚力"的斯宾塞代表着"天行","尚德"的赫胥黎代表着"人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种《周易》模式的"天演综合体"。该书的文学性向来被人称道,章太炎与钱钟书却不以为然。

    2014年04期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柳亚子《答客难》的考证与解析

    叶扬兵;

    1945年12月24日,柳亚子针对客人23日晚来访时的一系列言论,写下全面反驳的长文《答客难》。经过考证,客人就是邵力子。邵力子竭力为国民党政权及其政策辩护,肆意攻击和指责毛泽东和中共,并多方"规劝"柳亚子。次日,柳亚子奋笔疾书,进行痛快淋漓的反驳。《答客难》表明,尽管柳邵两人私交很深,但当时他们的政治立场却是尖锐对立的,这反映出两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2014年04期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柳亚子《答客难》的考证与解析

    叶扬兵;

    1945年12月24日,柳亚子针对客人23日晚来访时的一系列言论,写下全面反驳的长文《答客难》。经过考证,客人就是邵力子。邵力子竭力为国民党政权及其政策辩护,肆意攻击和指责毛泽东和中共,并多方"规劝"柳亚子。次日,柳亚子奋笔疾书,进行痛快淋漓的反驳。《答客难》表明,尽管柳邵两人私交很深,但当时他们的政治立场却是尖锐对立的,这反映出两人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2014年04期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五月花公约》中的清教契约伦理思想

    胡永辉;董群;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2014年04期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五月花公约》中的清教契约伦理思想

    胡永辉;董群;

    本文以"清教思想研究之父"派瑞·米勒的清教契约观念为理论依据,从宗教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五月花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包含的恩典契约、社会契约和教会契约三个不同维度的契约伦理思想。《公约》的恩典契约确立了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上帝拣选清教徒到北美承担荣耀上帝的圣城建设使命;《公约》的社会契约确立了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尘世中的任何团体组织都无权剥夺个人的天然权力;《公约》的教会契约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会采用的公理制管理方式保障了移民个体之间的平等。《公约》在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移民提供了一个世俗的民族身份同时,更赋予他们一个特殊的精神身份。

    2014年04期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课题成果

  • 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研究

    董必荣;刘海燕;曾晓红;

    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学构建知识资本报告的必要性,并基于国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识资本报告经验,构建了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的理论模型,提出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认为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应通过设置社会通用、学科特定、大学特定三个层次的计量指标体系,以实现大学知识资本报告标准化与特异化的有机结合。目前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由教育部牵头,联合财政部等共同制订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指南,并分阶段、分层次在所有大学范畴内强制实施。

    2014年04期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研究

    董必荣;刘海燕;曾晓红;

    本文论述了我国大学构建知识资本报告的必要性,并基于国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识资本报告经验,构建了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的理论模型,提出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计量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认为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应通过设置社会通用、学科特定、大学特定三个层次的计量指标体系,以实现大学知识资本报告标准化与特异化的有机结合。目前大学知识资本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由教育部牵头,联合财政部等共同制订我国大学知识资本报告指南,并分阶段、分层次在所有大学范畴内强制实施。

    2014年04期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新阅读手段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

    李宏;

    伴随科技革命的发展进阶,电子时代冲击着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网络、手机及终端数码阅读器等各种电子阅读形式越来越受到众人"追捧",新阅读手段在迎合社会公众"碎片化"生活形态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传统图书出版在数字时代的"突围之道"主要在于依托网络和IT技术,实现自身竞争比较优势的不断提升。而迎合时代阅读需求的多途径发展,不仅是回应数字出版的挑战需要,亦是传统图书出版破势发展的根基。

    2014年04期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新阅读手段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

    李宏;

    伴随科技革命的发展进阶,电子时代冲击着传统的图书出版业。网络、手机及终端数码阅读器等各种电子阅读形式越来越受到众人"追捧",新阅读手段在迎合社会公众"碎片化"生活形态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传统图书出版在数字时代的"突围之道"主要在于依托网络和IT技术,实现自身竞争比较优势的不断提升。而迎合时代阅读需求的多途径发展,不仅是回应数字出版的挑战需要,亦是传统图书出版破势发展的根基。

    2014年04期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集团化企业管控模式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张春流;章恒全;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集团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且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必须内部管理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建立科学合适的管控模式是新形势下集团化企业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本文提出为解决传统管控模式选择的不足,必须构建集团管控模式选择评价体系,并对其作了应用分析。

    2014年04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 集团化企业管控模式选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张春流;章恒全;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是企业必须有属于自己的集团内部管理控制体系,且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必须内部管理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建立科学合适的管控模式是新形势下集团化企业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追求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本文提出为解决传统管控模式选择的不足,必须构建集团管控模式选择评价体系,并对其作了应用分析。

    2014年04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內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某一论题的研究有所推进。学术评论就各学科的趋势、观点、方

    2014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內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某一论题的研究有所推进。学术评论就各学科的趋势、观点、方

    2014年04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014年04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7-266页。

    2014年04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