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新形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仲彬;

    "大众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引导大众自己解放自己,不断激发大众的主体性。本文在深化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解基础上,来探寻新形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指出"大众化"将使马克思主义贴近民众生活,融化于群众血液之中、从而更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生活实践所需,又是理论深化之策。

    2013年03期 No.14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新形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仲彬;

    "大众化"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引导大众自己解放自己,不断激发大众的主体性。本文在深化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理解基础上,来探寻新形势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指出"大众化"将使马克思主义贴近民众生活,融化于群众血液之中、从而更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文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既是生活实践所需,又是理论深化之策。

    2013年03期 No.14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王宵前;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2013年03期 No.14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王宵前;

    对思想史的考察可以多视角的,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也是如此。对人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是贯穿马克思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线索。以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揭示过程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依据,从一个新的视角描述唯物史观形成的路径,更全面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深刻内涵。

    2013年03期 No.141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主题研讨(一):透视中国改革:宏观经济政策与基层管理

  • 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

    石发勇;

    本文检视了当前中国城市基层行政体制变迁对社区治理的影响。由于单位体制的弱化,国家通过发起社区建设行动,重构了基层行政体系,并加强了街道办事处等社区行政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但这些基层政府机构工作目标也变得日益功利化。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它们和一些商业组织、上级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媒体等形成了非正式联盟,借以操控社区政治场域。这些联盟不但利用关系网络建立庇护关系,而且利用非正式网络对市民组织和普通居民施加种种限制和约束。该联盟对社区事务的操控影响了民众利益,引发了市民的不满和抵制,由此导致了社区治理衰败和"政权内卷化"。

    2013年03期 No.141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 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

    石发勇;

    本文检视了当前中国城市基层行政体制变迁对社区治理的影响。由于单位体制的弱化,国家通过发起社区建设行动,重构了基层行政体系,并加强了街道办事处等社区行政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但这些基层政府机构工作目标也变得日益功利化。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它们和一些商业组织、上级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媒体等形成了非正式联盟,借以操控社区政治场域。这些联盟不但利用关系网络建立庇护关系,而且利用非正式网络对市民组织和普通居民施加种种限制和约束。该联盟对社区事务的操控影响了民众利益,引发了市民的不满和抵制,由此导致了社区治理衰败和"政权内卷化"。

    2013年03期 No.141 3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主题研讨(二):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起源、标准与社会融入

  • 新古典社会学中的“阿尔吉之谜”:中国第一代最富有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起源

    吕鹏;

    这篇文章试图追溯我们已知的中国最富有的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起源,尤其是政治背景、家族纽带以及文化资本在富豪形塑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胡润"和"福布斯"这两份中国大陆富豪榜的重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关于榜单富豪的数据库。作者发现,并没有证据支持"强政治资本主义理论",亦即政治官员直接转变成为大规模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大多数从"体制内"下海的,都是中低级官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被中断的资产阶级化理论"得到了部分地支持,1949年之前的商人家庭背景或者海外纽带在一些富豪那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超过一半的富豪还是出身在城乡中等和低层家庭。此外,大学教育尽管在理工类的创业部门中作用显著,但大学文凭还扮演着进入公立部门入场券的角色。

    2013年03期 No.141 4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新古典社会学中的“阿尔吉之谜”:中国第一代最富有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起源

    吕鹏;

    这篇文章试图追溯我们已知的中国最富有的私营企业家的社会起源,尤其是政治背景、家族纽带以及文化资本在富豪形塑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对"胡润"和"福布斯"这两份中国大陆富豪榜的重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关于榜单富豪的数据库。作者发现,并没有证据支持"强政治资本主义理论",亦即政治官员直接转变成为大规模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大多数从"体制内"下海的,都是中低级官员或者专业技术人员。"被中断的资产阶级化理论"得到了部分地支持,1949年之前的商人家庭背景或者海外纽带在一些富豪那里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超过一半的富豪还是出身在城乡中等和低层家庭。此外,大学教育尽管在理工类的创业部门中作用显著,但大学文凭还扮演着进入公立部门入场券的角色。

    2013年03期 No.141 4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

    李春玲;

    中国中产阶级迅速成长,但如何定义和划分中产阶级,却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考查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的源起和当代新中产阶级概念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对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解,参照西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状况,设定划分中国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的三个标准,并采取2011年CASS-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规模。

    2013年03期 No.14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 如何定义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中国中产阶级的三个标准

    李春玲;

    中国中产阶级迅速成长,但如何定义和划分中产阶级,却成为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考查了西方中产阶级概念的源起和当代新中产阶级概念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对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解,参照西方中产阶级划分标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状况,设定划分中国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的三个标准,并采取2011年CASS-CGSS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中国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规模。

    2013年03期 No.141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70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7 ]
  • 农民工的权利观、剥夺感与社会参考框架

    孟慧新;Miguel A.Salazar;胡晓江;

    农民工对自身处境的主观感受与他们的社会参考框架直接相关。本文基于对273位农民工的访谈,通过对资料进行逐步分类,分析概括不同层级的公民权影响农民工选择社会参考框架,及其权利意识和剥夺感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复制到城市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切断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相同能力基础上的切近比较,使城乡待遇差别呈现为能力差别;其次,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从乡到城的流动权利先于与城市居民平等参与劳动收益和社会资源分配的社会权利,成为农民工的首要需求;第三,隔绝于城市社会的农村和农民工群体内的社会权利状况、劳动收益核算机制,形成了农民工"自力更生"、"多劳多得"的保障责任自负的权利观念。在上述机制作用下,农民工大多将城乡差别归因于个人,与城市居民平等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利观念及相应的相对剥夺感不强。同时,但求不被直接剥夺的农民工们也对制度和相关机构抱有疏离感和不信任感,而他们持有的基本人权观和仍旧遭受的各种直接剥夺,致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剥夺感及对制度及机构的不认同感。

    2013年03期 No.141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农民工的权利观、剥夺感与社会参考框架

    孟慧新;Miguel A.Salazar;胡晓江;

    农民工对自身处境的主观感受与他们的社会参考框架直接相关。本文基于对273位农民工的访谈,通过对资料进行逐步分类,分析概括不同层级的公民权影响农民工选择社会参考框架,及其权利意识和剥夺感的社会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复制到城市内部的城乡二元结构切断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相同能力基础上的切近比较,使城乡待遇差别呈现为能力差别;其次,巨大的城乡差距使得从乡到城的流动权利先于与城市居民平等参与劳动收益和社会资源分配的社会权利,成为农民工的首要需求;第三,隔绝于城市社会的农村和农民工群体内的社会权利状况、劳动收益核算机制,形成了农民工"自力更生"、"多劳多得"的保障责任自负的权利观念。在上述机制作用下,农民工大多将城乡差别归因于个人,与城市居民平等参与社会资源分配的权利观念及相应的相对剥夺感不强。同时,但求不被直接剥夺的农民工们也对制度和相关机构抱有疏离感和不信任感,而他们持有的基本人权观和仍旧遭受的各种直接剥夺,致使他们具有强烈的剥夺感及对制度及机构的不认同感。

    2013年03期 No.141 7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吸纳与排斥: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基于城市新移民居住权分层现象的讨论

    赵晔琴;

    迄今对城市新移民的分层研究中,大都集中于户籍和职业流动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居住。本文以解析"居住权"为切入点,将居住权利视作市民权/公民权的一部分,并以上海的政策文本为对象,剖析新移民"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居住权分层现象。作者认为,"居住准入资格"是城市新移民的一个新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背后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基于城市利益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诉求,也是城市体制、机制互动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基于新移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城市政策采取了松紧的、有限开放的居住政策。这种居住政策的安排是城市社会的吸纳与排斥机制的作用,也是与城市利益、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结果。与此同时,城市居住资格也成为新移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区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居住权分层已经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阶层属性差异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2013年03期 No.141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 吸纳与排斥: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基于城市新移民居住权分层现象的讨论

    赵晔琴;

    迄今对城市新移民的分层研究中,大都集中于户籍和职业流动层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日益重要的方面——居住。本文以解析"居住权"为切入点,将居住权利视作市民权/公民权的一部分,并以上海的政策文本为对象,剖析新移民"城市居住资格"的获得路径与机制及其表现出来的居住权分层现象。作者认为,"居住准入资格"是城市新移民的一个新的分层标准,这一标准背后是城市政策制定者基于城市利益为导向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诉求,也是城市体制、机制互动和建构的动态过程。基于新移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源,城市政策采取了松紧的、有限开放的居住政策。这种居住政策的安排是城市社会的吸纳与排斥机制的作用,也是与城市利益、户籍制度相捆绑的结果。与此同时,城市居住资格也成为新移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重要区隔。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层标准,居住权分层已经成为城市新移民群体阶层属性差异的又一个有力的佐证。

    2013年03期 No.141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主题研讨(三):全球史视域下的民族史叙述

  • 通往民族历史编纂学的全球史

    斯坦凡·贝格尔;孟钟捷;

    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2013年03期 No.141 9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通往民族历史编纂学的全球史

    斯坦凡·贝格尔;孟钟捷;

    历史是建构民族与民族认同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建构民族历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欧洲的科学历史学为全世界现代民族主义奠定了基础。现代民族历史的建构方式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崛起于欧洲鞍型期(1750-1850)。19-20世纪,科学的民族主义历史范式披着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主导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建构和历史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历史学家纷纷尝试批判、取代或超越民族主义的历史叙事。民族的历史叙述不断受到各种跨民族历史视角的侵蚀,不过民族主义范式并未失效,而是与宗教、阶层和种族等视角逐渐融合。当代一些学者主张,历史编纂应该证明认同的连续性变动,解构超越历史的标准和价值观,以抵御民族历史中令人厌恶的糟糕环节。

    2013年03期 No.141 9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思考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国的民族

    阿兰·史密斯;孟钟捷;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2013年03期 No.141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思考加拿大、魁北克和美国的民族

    阿兰·史密斯;孟钟捷;

    北美的民族史是持续变动的概念框架与大量历史事实不断互动的产物。最早产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民族史,强调事件、伟人和戏剧性;其后的物质主义观点突出经济发展和物质进步;而稍后兴起的职业历史学家把土地、空间等因素同民族历史联系在一起。新世界的观点把新大陆的特殊性视为民族性,把民族历史置于超越民族的框架下。二战以后,北美历史学家试图保留民族的边界,强调民族的内在联系。这种趋势在70年代被关注多样性和碎裂化的思潮取代。90年代,跨民族主义与民族叙事相互结合。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反映并影响了公众观念,动员了民族认同,完成了建构民族、扩展理解和处理信息的使命。

    2013年03期 No.141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经济学研究

  • 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与经济增长研究

    岑树田;葛扬;

    根据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关于土地价格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运用我国33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土地价格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线性且正相关的关系,土地价格增长能够部分解释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区域特征是:越是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土地价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越明显,西部城市地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大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地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大于东部城市,这表明我国越是落后的地区,对土地价值投入的依赖越强。

    2013年03期 No.141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与经济增长研究

    岑树田;葛扬;

    根据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主要由地方政府推动的特点,本文建立了关于土地价格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并运用我国33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我国城市地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土地价格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线性且正相关的关系,土地价格增长能够部分解释我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区域特征是:越是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土地价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越明显,西部城市地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大于中部城市,中部城市地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大于东部城市,这表明我国越是落后的地区,对土地价值投入的依赖越强。

    2013年03期 No.141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投资者保护与金融机构的适当性义务——以金融衍生产品销售为例

    颜延;倪刚;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从加强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完善了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相关立法,将原先分散的适当性规则从产品、客户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并规定了违反适当性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已经引入了适当性制度,但是相关规定较为零散,且立法初衷是为了加强市场监管而不是投资者保护;在实务中,相关适当性评估已经流于形式。应当从强化卖方义务、保护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建构相关立法,完善适当性评估的内容与程序,在产品、客户与行为三个方面确立具体的评估标准,规定金融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的民事责任。

    2013年03期 No.14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 投资者保护与金融机构的适当性义务——以金融衍生产品销售为例

    颜延;倪刚;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从加强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完善了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的相关立法,将原先分散的适当性规则从产品、客户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化,并规定了违反适当性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已经引入了适当性制度,但是相关规定较为零散,且立法初衷是为了加强市场监管而不是投资者保护;在实务中,相关适当性评估已经流于形式。应当从强化卖方义务、保护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角度来建构相关立法,完善适当性评估的内容与程序,在产品、客户与行为三个方面确立具体的评估标准,规定金融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的民事责任。

    2013年03期 No.141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 对本国服务判定标准的有关澄清与政策建议

    徐进亮;

    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服务,但我国尚未出台"本国服务"的具体标准,使得我国政府采购对本国服务优惠政策无法贯彻实施。另外,与本国货物标准不同,WTO并未规定进出口服务原产地标准不得严于本国服务原产地标准。为此有必要研究WTO和有关国家的规定,同时对我国目前有关本国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澄清,为我国制订"本国服务"标准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制订"本国服务"的自由立法权,更好地落实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服务。

    2013年03期 No.141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对本国服务判定标准的有关澄清与政策建议

    徐进亮;

    我国《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服务,但我国尚未出台"本国服务"的具体标准,使得我国政府采购对本国服务优惠政策无法贯彻实施。另外,与本国货物标准不同,WTO并未规定进出口服务原产地标准不得严于本国服务原产地标准。为此有必要研究WTO和有关国家的规定,同时对我国目前有关本国服务的相关问题进行澄清,为我国制订"本国服务"标准提供相关政策建议,从而为充分利用WTO赋予各成员制订"本国服务"的自由立法权,更好地落实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目标服务。

    2013年03期 No.141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德制构想

    张康之;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大历史阶段,与这两大历史阶段相伴随的是"权制"和"法制"两种基本制度。权制是建立在人的等级关系的基础上的,也是人的等级关系的保障。法制是以人的平等的设定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以对人的平等等人权的维护为其基本功能。现在,人类正走向后工业社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的共生共在是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因而,建立起一种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德制"(道德制度),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自觉承担起来的任务。德制建设不是精英创制的过程,而是在真正民主的途径中由民众在合作实践中加以创制的。

    2013年03期 No.141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德制构想

    张康之;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两大历史阶段,与这两大历史阶段相伴随的是"权制"和"法制"两种基本制度。权制是建立在人的等级关系的基础上的,也是人的等级关系的保障。法制是以人的平等的设定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以对人的平等等人权的维护为其基本功能。现在,人类正走向后工业社会,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的共生共在是制度建设的基本前提。因而,建立起一种既不同于农业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德制"(道德制度),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自觉承担起来的任务。德制建设不是精英创制的过程,而是在真正民主的途径中由民众在合作实践中加以创制的。

    2013年03期 No.141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论

    刘训练;

    在西方近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发展史上,马基雅维利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政治行为之目的、手段、结果以及政治情境中"必然性"的论述,揭示了国家理性学说的基本要点;他对宗教、道德、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他是现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开创者;围绕"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产生的争论事实上都与国家理性问题本身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各种诠释进路与他的国家主义本身是相容的。

    2013年03期 No.141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论

    刘训练;

    在西方近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发展史上,马基雅维利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政治行为之目的、手段、结果以及政治情境中"必然性"的论述,揭示了国家理性学说的基本要点;他对宗教、道德、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他是现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开创者;围绕"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产生的争论事实上都与国家理性问题本身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各种诠释进路与他的国家主义本身是相容的。

    2013年03期 No.141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尼布尔论民主的理由

    裴自余;

    关于民主的理论一般均含有某种人性的假定。传统自由民主者泥于世俗主义的进步信仰,将人视为"根本无害的个体",结果使民主社会既不能对民主所面临的危险做出准确判断,又不能充分认识民主对于实现正义的价值。反对民主者则将人视为"一种危险的动物",他们虽然洞察了人性的幽暗,但其建立在悲观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反民主理论,则犯了逻辑未能首尾一贯的错误,它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没有适用于统治者身上。尼布尔则认为人既不是一种本质上无害的动物,也不是一种危险的动物,而是一种"兼有肉体和精神的造物",人处于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兼有"原罪"与"原义",既可趋善也可作恶。基于对人性两端的全面把握,尼布尔倡导一种深刻的谦恭精神:人应当对自身的主张,包括关于最终真理的主张之相对性保持某种最起码的认识。民主的理由在于人性:人行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倾向使民主成为必需。

    2013年03期 No.141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尼布尔论民主的理由

    裴自余;

    关于民主的理论一般均含有某种人性的假定。传统自由民主者泥于世俗主义的进步信仰,将人视为"根本无害的个体",结果使民主社会既不能对民主所面临的危险做出准确判断,又不能充分认识民主对于实现正义的价值。反对民主者则将人视为"一种危险的动物",他们虽然洞察了人性的幽暗,但其建立在悲观主义人性论基础上的反民主理论,则犯了逻辑未能首尾一贯的错误,它对人性的悲观看法没有适用于统治者身上。尼布尔则认为人既不是一种本质上无害的动物,也不是一种危险的动物,而是一种"兼有肉体和精神的造物",人处于自然与精神的交汇处,兼有"原罪"与"原义",既可趋善也可作恶。基于对人性两端的全面把握,尼布尔倡导一种深刻的谦恭精神:人应当对自身的主张,包括关于最终真理的主张之相对性保持某种最起码的认识。民主的理由在于人性:人行正义的能力使民主成为可能,人行不义的倾向使民主成为必需。

    2013年03期 No.141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专题论文_哲学研究

  • 具体之学·为己之学·之间之学——一种新的中国式的哲学观

    张再林;

    与西方传统的立足于"思"的哲学观不同,真正的中国式的哲学观应以"身"为其立足点,并为我们展现出迥然异趣的三个面相。它是从现实出发的"具体之学",而非从意识出发的"抽象之学",是从身行出发的"为己之学",而非从言说出发的"为人之学";是从行止出发的"之间之学",而非从思辨出发的"分辨之学"。在人类哲学业已步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今天,对上述中国哲学观念的重新开显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其既体现了一种向更为"原生态"的人类哲学形态的历史回归,又作为对人类现代哲学中愈鹜愈远的诸如"本质主义"、"文本主义"、"极端主义"等等取向的纠偏,而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人类哲学理想重建的方向。

    2013年03期 No.141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具体之学·为己之学·之间之学——一种新的中国式的哲学观

    张再林;

    与西方传统的立足于"思"的哲学观不同,真正的中国式的哲学观应以"身"为其立足点,并为我们展现出迥然异趣的三个面相。它是从现实出发的"具体之学",而非从意识出发的"抽象之学",是从身行出发的"为己之学",而非从言说出发的"为人之学";是从行止出发的"之间之学",而非从思辨出发的"分辨之学"。在人类哲学业已步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今天,对上述中国哲学观念的重新开显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其既体现了一种向更为"原生态"的人类哲学形态的历史回归,又作为对人类现代哲学中愈鹜愈远的诸如"本质主义"、"文本主义"、"极端主义"等等取向的纠偏,而为我们指出了未来人类哲学理想重建的方向。

    2013年03期 No.141 172-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中的自我发展

    卢崴诩;

    本文是对符号互动论与儒家的"自我发展"思想异同的比较。两者都认为自我的发展必须有"他者的参与",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相同的反应,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媒介,人的行动可以被语言描述所替换。儒家却认为:人与人、人与物无需经由语言的媒介便能互相感应;修养境界的差异使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不同的反应;行动示范对于自我修养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为根本。此外,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对于"自我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的看法也有差别。符号互动论声称:随着自我的发展,他者的观点会被组织成一个互相关连的整体;自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一个人能够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则认为自我发展的意义是要调节和转变社会生活的秩序,所以儒家是按照一个人所能调节和转变的群体的规模来划分自我修养的阶段。

    2013年03期 No.141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中的自我发展

    卢崴诩;

    本文是对符号互动论与儒家的"自我发展"思想异同的比较。两者都认为自我的发展必须有"他者的参与",符号互动论认为,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相同的反应,语言是连接自我与他者的关键媒介,人的行动可以被语言描述所替换。儒家却认为:人与人、人与物无需经由语言的媒介便能互相感应;修养境界的差异使语言会在不同的交谈者身上唤起不同的反应;行动示范对于自我修养的作用比言语指导更为根本。此外,符号互动论与儒家思想对于"自我发展的过程及其意义"的看法也有差别。符号互动论声称:随着自我的发展,他者的观点会被组织成一个互相关连的整体;自我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它让一个人能够参与有序的社会生活。儒家思想则认为自我发展的意义是要调节和转变社会生活的秩序,所以儒家是按照一个人所能调节和转变的群体的规模来划分自我修养的阶段。

    2013年03期 No.141 179-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论一神信仰下的犹太生命观

    孙燕;

    作为伦理一神教,关注生命是犹太人一神信仰的精髓之一。在追溯生命的源起,探讨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延续和保护等问题上,犹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犹太人对生命的看法具有现世性和族群性的特征,理论上是一种信仰和思维方式,是犹太人虔信上帝的呈现;实践上,又是一种行动方式和行为品格,引领犹太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族群延续。这种生命观,对任何有兴趣思考自身价值的个人和群体都存在借鉴意义。

    2013年03期 No.141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论一神信仰下的犹太生命观

    孙燕;

    作为伦理一神教,关注生命是犹太人一神信仰的精髓之一。在追溯生命的源起,探讨生命价值,追求生命的延续和保护等问题上,犹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判断。犹太人对生命的看法具有现世性和族群性的特征,理论上是一种信仰和思维方式,是犹太人虔信上帝的呈现;实践上,又是一种行动方式和行为品格,引领犹太人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族群延续。这种生命观,对任何有兴趣思考自身价值的个人和群体都存在借鉴意义。

    2013年03期 No.141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历史研究

  • 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1927-1937)

    董佳;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在政府强力撬动下,南京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但混乱分散的市政权力分布、更迭频仍的人事和组织问题、急转直下的国家安全形势,使得市政推行备受掣肘。在这种情况下,这座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改造虽卓有成效,但各类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其真正的现代转型还任重道远,城市发展已填补了若干空白,可经济结构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事实证明,作为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中枢,南京并未跳出政治都市容易受政治摆布的传统窠臼,1927-1937年这短暂而华丽的十年只是一个"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时代,其现代化成就不可高估。

    2013年03期 No.141 1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1927-1937)

    董佳;

    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在政府强力撬动下,南京开始了现代化的转型。但混乱分散的市政权力分布、更迭频仍的人事和组织问题、急转直下的国家安全形势,使得市政推行备受掣肘。在这种情况下,这座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改造虽卓有成效,但各类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其真正的现代转型还任重道远,城市发展已填补了若干空白,可经济结构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事实证明,作为国民党的政治统治中枢,南京并未跳出政治都市容易受政治摆布的传统窠臼,1927-1937年这短暂而华丽的十年只是一个"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时代,其现代化成就不可高估。

    2013年03期 No.141 19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故土中的“他乡”:民族主义与教会大学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

    徐保安;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2013年03期 No.141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故土中的“他乡”:民族主义与教会大学学生的爱国情感表达

    徐保安;

    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之间有着显著不同的复杂面相,不平衡应该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生发展的重要特征。教会大学作为一种"非民族情境",在人事管理、经费来源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异族特质"。在此情境下,教会大学学生的民族主义诉求,既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潮流相契合的一面,也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面对校外人士对教会学生"洋化或国际化"的嘲讽,部分学生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诚以洗刷"汉奸"嫌疑。但由于基督教爱国主义的特殊性和其它一些原因,"反省"成为教会大学学生民族主义诉求的重要特征。在长期的外在压力下,当民族主义浪潮威胁到教会大学本身存在的时候,大学生的母校情结与民族情感构成了天然矛盾,既要求母校按照民族主义逻辑向前发展,又竭力维护大学自身的名誉、地位与特性。

    2013年03期 No.141 198-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解读澳大利亚社会变革

    王宇博;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完全以和平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一样,澳大利亚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是澳大利亚人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但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这一切都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环境中进行的,甚至平静到澳大利亚人都没有感觉到身边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自己正从事着重要的事业。其原因是基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传承及其社会模式的本土化,崇尚和平杜绝暴力始终是澳大利亚的社会共识,相应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机制则使这种共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进而使澳大利亚的发展得以渐进状态中平稳进行。

    2013年03期 No.141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解读澳大利亚社会变革

    王宇博;

    澳大利亚是第一个完全以和平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一样,澳大利亚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是澳大利亚人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但不同的是,澳大利亚的这一切都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环境中进行的,甚至平静到澳大利亚人都没有感觉到身边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自己正从事着重要的事业。其原因是基于英国社会文化的传承及其社会模式的本土化,崇尚和平杜绝暴力始终是澳大利亚的社会共识,相应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机制则使这种共识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进而使澳大利亚的发展得以渐进状态中平稳进行。

    2013年03期 No.141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农民的发展趋势理论:从马克思到孟德拉斯

    张端;

    农民的发展趋势是经典社会学、城市理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课题。工业化是否意味着农民或农村消失,农民的消失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含义,围绕这些问题,近一百年的西方思想史中形成多种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进程的结果,农民的消失意味着分工和城乡差别的消失。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导致田园城市的兴起,那是人类宏观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刘易斯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引起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失,农民的消失意味着工业化的完成。孟西德拉斯则认为工业化导致农业产业与现代农民的生成。

    2013年03期 No.14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农民的发展趋势理论:从马克思到孟德拉斯

    张端;

    农民的发展趋势是经典社会学、城市理论、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课题。工业化是否意味着农民或农村消失,农民的消失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含义,围绕这些问题,近一百年的西方思想史中形成多种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农民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进程的结果,农民的消失意味着分工和城乡差别的消失。霍华德认为城市的扩张和工业化导致田园城市的兴起,那是人类宏观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刘易斯认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将引起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失,农民的消失意味着工业化的完成。孟西德拉斯则认为工业化导致农业产业与现代农民的生成。

    2013年03期 No.141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

    2013年03期 No.1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

    2013年03期 No.14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本刊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的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2013年03期 No.141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本刊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的声明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刊上述声明。

    2013年03期 No.141 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2013年03期 No.141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2013年03期 No.141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