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卞敏

    理论工作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本文在系统梳理邓小平关于理论工作一系列论述的基础上 ,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倡理论创新、创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从而得出邓小平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针的结论。

    2000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邓小平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卞敏

    理论工作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本文在系统梳理邓小平关于理论工作一系列论述的基础上 ,从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倡理论创新、创造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从而得出邓小平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指针的结论。

    2000年01期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邓小平改革理论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鲍恩顺,孙建呐

    邓小平理论中“质”的根本点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改革是综合性全面改革 ,是共同富裕的改革 ,是开放性改革。必须正确认识邓小平改革理论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把握改革的度 ,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因此 ,改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走稳中求快的道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00年0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邓小平改革理论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鲍恩顺,孙建呐

    邓小平理论中“质”的根本点在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改革旨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改革是综合性全面改革 ,是共同富裕的改革 ,是开放性改革。必须正确认识邓小平改革理论中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把握改革的度 ,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因此 ,改革必须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走稳中求快的道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000年0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美与真善

    张世英

    2000年0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美与真善

    张世英

    2000年01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社会哲学何以可能

    王南湜

    2000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社会哲学何以可能

    王南湜

    2000年01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

    张文喜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基本立场 ,从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区别中 ,去理解社会、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活动规律 ,不仅把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知识缺乏、理解的不完全 ,作为人的社会认识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进行了论证 ,并且将“相信我们是无知的”视为社会认识的基本原则 ,由此挑明了“知识合法性”的根据 ,肯定了在社会认识中“无知”的两重性及其实践地超越“无知”的可能性。

    2000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比较阐释

    张文喜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基本立场 ,从社会认识与自然认识的区别中 ,去理解社会、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活动规律 ,不仅把社会认识中的无知、知识缺乏、理解的不完全 ,作为人的社会认识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进行了论证 ,并且将“相信我们是无知的”视为社会认识的基本原则 ,由此挑明了“知识合法性”的根据 ,肯定了在社会认识中“无知”的两重性及其实践地超越“无知”的可能性。

    2000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王新生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2000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王新生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2000年0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 理解法治社会

    王玉周

    2000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理解法治社会

    王玉周

    2000年01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对社会经济运作总体性关系的透视

    李淑梅

    2000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对社会经济运作总体性关系的透视

    李淑梅

    2000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世纪之交对民主与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虞友谦

    近百年来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命运 ,可谓历尽曲折坎坷。“五四”先贤校准了中国现代化的“座标” ,认定只有发扬民主 ,提倡科学才是根本救国之道 ,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此掀起一场思想文化启蒙与理性觉醒的运动。然而 ,传统社会凭借其强大惰性力 ,变换种种形式 ,对“德、赛”两先生作了极其顽强的抵制 ,使两者长期处于幽禁状态。中国是继续贫弱下去 ,还是走向富强、崛起 ?中国能否迈入发达工业文明社会的行列 ,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巨大成就中 ,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000年0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世纪之交对民主与科学的回顾和展望

    虞友谦

    近百年来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的命运 ,可谓历尽曲折坎坷。“五四”先贤校准了中国现代化的“座标” ,认定只有发扬民主 ,提倡科学才是根本救国之道 ,才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此掀起一场思想文化启蒙与理性觉醒的运动。然而 ,传统社会凭借其强大惰性力 ,变换种种形式 ,对“德、赛”两先生作了极其顽强的抵制 ,使两者长期处于幽禁状态。中国是继续贫弱下去 ,还是走向富强、崛起 ?中国能否迈入发达工业文明社会的行列 ,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巨大成就中 ,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000年0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论经济价值观

    宫敬才

    本文旨在确立熔经济学与哲学为一体的经济价值观范畴。全文论述四个问题 :经济价值观的概念界说及有关问题 ;经济价值观的评价及其标准 ;经济价值观的作用 ;经济价值观的研究方法。

    2000年01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论经济价值观

    宫敬才

    本文旨在确立熔经济学与哲学为一体的经济价值观范畴。全文论述四个问题 :经济价值观的概念界说及有关问题 ;经济价值观的评价及其标准 ;经济价值观的作用 ;经济价值观的研究方法。

    2000年01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企业产权新论——一种新产权观

    贾明德,李斌

    本文认为 ,当前理论界在对“企业产权”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内在矛盾 ,这造成产权经济学研究本身及其在企业理论应用上的缺陷。文章提出企业的“契约权利束”同样可以被看作一种“财产” ,剩余权利就是对这种财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 ,即产权 ;企业产权是一种对财产权利的权利 ,是传统产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用新产权观进行企业的产权分析涉及到了对两个层面上产权的剖析。文章认为 ,建立在这种产权观基础上的产权分析是更严密和科学的。

    2000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企业产权新论——一种新产权观

    贾明德,李斌

    本文认为 ,当前理论界在对“企业产权”的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内在矛盾 ,这造成产权经济学研究本身及其在企业理论应用上的缺陷。文章提出企业的“契约权利束”同样可以被看作一种“财产” ,剩余权利就是对这种财产的控制权和收益权 ,即产权 ;企业产权是一种对财产权利的权利 ,是传统产权概念的延伸和扩展。用新产权观进行企业的产权分析涉及到了对两个层面上产权的剖析。文章认为 ,建立在这种产权观基础上的产权分析是更严密和科学的。

    2000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 ]
  • 制度变迁与产权冲突

    高树枝

    本文认为制度的实质就是一种成本收益安排 ,成本收益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依据 ,追求净收益的最大化是实施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同时 ,认为有效产权必须以净收益的存在为前提 ,净收益的存在是产权存在的根本原因及标志。并且指出 ,产权冲突本质上就是利益冲突 ,产权冲突贯穿于制度变迁的全过程 ,实施制度变迁应将产权冲突降到最低限度。。

    2000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制度变迁与产权冲突

    高树枝

    本文认为制度的实质就是一种成本收益安排 ,成本收益的变化是制度变迁的依据 ,追求净收益的最大化是实施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同时 ,认为有效产权必须以净收益的存在为前提 ,净收益的存在是产权存在的根本原因及标志。并且指出 ,产权冲突本质上就是利益冲突 ,产权冲突贯穿于制度变迁的全过程 ,实施制度变迁应将产权冲突降到最低限度。。

    2000年01期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论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控制的市场化

    文启湘,穆争社

    我国的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已形成国家 (政府 )、资产局、企业经营者的多级代理关系 ,其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产生了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 ,导致代理效率低下 ,竞争性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局面。通过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构建市场化的控制方式 ,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其基本要求是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 ,构建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 ,让代理人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 ;在其外部 ,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 ,对代理人实施优胜劣汰。

    2000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 ]
  • 论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控制的市场化

    文启湘,穆争社

    我国的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已形成国家 (政府 )、资产局、企业经营者的多级代理关系 ,其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 ,产生了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 ,导致代理效率低下 ,竞争性国有企业普遍亏损的局面。通过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构建市场化的控制方式 ,有助于解决此问题。其基本要求是 :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 ,构建市场化的收入分配方式 ,让代理人拥有部分剩余索取权 ;在其外部 ,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 ,对代理人实施优胜劣汰。

    2000年0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江苏经济增长趋势和增长质量研究

    吴先满,胡健生,孙功谦

    本文从短期运行与长期增长的结合上 ,评析了 1999年江苏经济增长成果 ,展望了2 0 0 0年江苏经济增长环境与前景 ,分析研究了江苏经济增长效益与质量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江苏经济运行效率与增长质量提出了相关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2000年01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江苏经济增长趋势和增长质量研究

    吴先满,胡健生,孙功谦

    本文从短期运行与长期增长的结合上 ,评析了 1999年江苏经济增长成果 ,展望了2 0 0 0年江苏经济增长环境与前景 ,分析研究了江苏经济增长效益与质量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江苏经济运行效率与增长质量提出了相关的思路及政策建议。

    2000年01期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城市管理模式比较论

    叶南客

    本文通过分析欧美、东亚有代表性的城市管理组织体制 ,对国际城市行政管理组织的不同构造和演变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城市管理模式的欠缺和优化思路作出了理论探析和展望 ,从而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取向提供了有新意的社会学阐述。

    2000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 城市管理模式比较论

    叶南客

    本文通过分析欧美、东亚有代表性的城市管理组织体制 ,对国际城市行政管理组织的不同构造和演变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城市管理模式的欠缺和优化思路作出了理论探析和展望 ,从而对新时期中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取向提供了有新意的社会学阐述。

    2000年01期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 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

    徐琴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理论 ,对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政策环境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文章指出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和演变阶段。造成户籍制度如此演变的环境要素不仅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更主要的是决策层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分析和判断。因此 ,在理论上明确城乡关系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规律 ,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

    2000年01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

    徐琴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理论 ,对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政策环境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文章指出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经历三个不同的发展和演变阶段。造成户籍制度如此演变的环境要素不仅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更主要的是决策层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社会经济运行状态的分析和判断。因此 ,在理论上明确城乡关系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规律 ,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

    2000年01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爱德华·汤普森阶级理论评述

    黄光耀

    阶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的阶级理论作了系统评述 ,指出汤氏的阶级理论反映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英国的阶级和阶级社会的新看法 ,也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2000年0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爱德华·汤普森阶级理论评述

    黄光耀

    阶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英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史学家爱德华·汤普森的阶级理论作了系统评述 ,指出汤氏的阶级理论反映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工业革命的英国的阶级和阶级社会的新看法 ,也代表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

    2000年0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 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郑玮

    本文指出“顺道观、求实观、顺变观”是我国古代管理哲学的三个基本思想 ,“人和、重器、运筹”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 ,我国企业应将传统管理文化的精华融入企业改革之中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构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凝聚力 ,重视人才与科技 ,鼓励技术创新 ,以备企业后劲 ,作为企业经营者更需要“合纵连横” ,深谋远虑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建立起适当的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2000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传统管理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郑玮

    本文指出“顺道观、求实观、顺变观”是我国古代管理哲学的三个基本思想 ,“人和、重器、运筹”成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 ,我国企业应将传统管理文化的精华融入企业改革之中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构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提高企业凝聚力 ,重视人才与科技 ,鼓励技术创新 ,以备企业后劲 ,作为企业经营者更需要“合纵连横” ,深谋远虑 ,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建立起适当的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2000年0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析

    樊绥平

    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呈现出量大势猛、结构劣化、流向单一等特点。目前我国国企人才大量流失既有市场竞争等客观原因 ,又有企业自身建设不足等主观原因。本文认为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用人倾斜政策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心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理顺人才流动机制 ,才能真正有效遏止国有企业人才进一步流失 ,促使国有企业产生吸留人才 ,保护重用人才的强大力量。

    2000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探析

    樊绥平

    国有企业人才的严重流失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呈现出量大势猛、结构劣化、流向单一等特点。目前我国国企人才大量流失既有市场竞争等客观原因 ,又有企业自身建设不足等主观原因。本文认为 ,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用人倾斜政策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心系统工程 ,建立健全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理顺人才流动机制 ,才能真正有效遏止国有企业人才进一步流失 ,促使国有企业产生吸留人才 ,保护重用人才的强大力量。

    2000年01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7 ]
  • 康德伦理学的人学向度

    田海平

    本文首先阐述了康德伦理学的人学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指出世界公民的预设揭示出康德需要论证之人的社会历史底蕴 ;启蒙之人的假定则揭示出他需要论证之人的现实特性。其次 ,分析了康德“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人学的基本座架是文明的、社会的理性自由公民 ,道德立法服务于“人之重造”这一现代理论。在康德强调的道德命令 (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是出发点。再次 ,透析了康德伦理学起点上引发的现代性基本难题 ,启发人们必须从生活的整体或实践的总体性中去思考和把握当代人的概念。

    2000年01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康德伦理学的人学向度

    田海平

    本文首先阐述了康德伦理学的人学起点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指出世界公民的预设揭示出康德需要论证之人的社会历史底蕴 ;启蒙之人的假定则揭示出他需要论证之人的现实特性。其次 ,分析了康德“人为自己立法”的道德人学的基本座架是文明的、社会的理性自由公民 ,道德立法服务于“人之重造”这一现代理论。在康德强调的道德命令 (可概括为“善良意志”、“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是出发点。再次 ,透析了康德伦理学起点上引发的现代性基本难题 ,启发人们必须从生活的整体或实践的总体性中去思考和把握当代人的概念。

    2000年01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经济蕴涵的伦理本义

    李兰芬

    经济学与伦理学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互相渗透和依存关系。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 ,它不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 ,而且总是在由人的意愿、期望、追求、信仰和道德所组成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人类经济行为内部及与其相联系的主体人格素质本身实际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义。首先 ,伦理关系是经济系统的一种自生关系 ;其次 ,伦理观念是经济秩序的价值特征。不同类型的经济秩序会孕育产生出不同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 ;最后 ,伦理选择也是一种经济规则和经济目的的实现机制。经济的伦理本义的发挥不仅受制于社会伦理的背景影响 ,而且直接受制于具体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规约。

    2000年01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经济蕴涵的伦理本义

    李兰芬

    经济学与伦理学存在着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互相渗透和依存关系。经济不是“脱离道德”的 ,它不仅受经济规律的控制 ,而且总是在由人的意愿、期望、追求、信仰和道德所组成的合力作用下进行的。人类经济行为内部及与其相联系的主体人格素质本身实际存在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义。首先 ,伦理关系是经济系统的一种自生关系 ;其次 ,伦理观念是经济秩序的价值特征。不同类型的经济秩序会孕育产生出不同的伦理观念和行为方式 ;最后 ,伦理选择也是一种经济规则和经济目的的实现机制。经济的伦理本义的发挥不仅受制于社会伦理的背景影响 ,而且直接受制于具体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规约。

    2000年01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证据的证明力

    高新华,杨力

    正确认识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评判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当前理论界存在的关于证据力、证据能力和证据证明力的概念以及证据证明力的评判标准的观点分歧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 ,提出证据的证明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属于主观范畴 ,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的证明价值。证据的相关性与合法性应当是证据证明力的评判标准 ,认为明确证据的证明力概念及其评判标准将有助于建立我国证据规则的理论基础。

    2000年01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 证据的证明力

    高新华,杨力

    正确认识证据的证明力及其评判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当前理论界存在的关于证据力、证据能力和证据证明力的概念以及证据证明力的评判标准的观点分歧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 ,提出证据的证明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属于主观范畴 ,是指证据事实对待证事实的证明价值。证据的相关性与合法性应当是证据证明力的评判标准 ,认为明确证据的证明力概念及其评判标准将有助于建立我国证据规则的理论基础。

    2000年01期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28 ]
  • 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应用

    武明媚

    本文认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首次全面地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并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合同效力处理等具体规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既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要求 ,也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合同纠纷工作的要求。

    2000年01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意思自治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应用

    武明媚

    本文认为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合同法》首次全面地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 ,并在合同的订立、解除以及合同效力处理等具体规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既是对合同当事人的要求 ,也是对政府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处理合同纠纷工作的要求。

    2000年01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行政个体

    李亚非

    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组织的行政人员和各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它具有独立性、操作性、类同性等性质 ,并同时具有自身行为和职务行为 ,因此也就具有个人目标、集团目标和行政目标。行政组织只有正确地发挥行政个体的各种性质 ,协调它的各种行为 ,帮助它努力实现自身目标 ,才能最终圆满地实现行政目标。

    2000年01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论行政个体

    李亚非

    行政个体是构成行政组织的行政人员和各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它具有独立性、操作性、类同性等性质 ,并同时具有自身行为和职务行为 ,因此也就具有个人目标、集团目标和行政目标。行政组织只有正确地发挥行政个体的各种性质 ,协调它的各种行为 ,帮助它努力实现自身目标 ,才能最终圆满地实现行政目标。

    2000年01期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晚清时期(1882—1911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

    余明侠

    晚清徐州的工业主要有贾汪煤矿和几家轻工业。贾汪煤矿成立于 1882年 ,名为官督商办 ,实际乃民营性质。贾汪煤矿在晚清曾五易其主 ,经过多次变革和增股 ,贾汪煤矿已初具规模 ,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 ,并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 ,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 ,为 2 0世纪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 ,徐州还有宿迁“耀徐玻璃厂”、“徐州劝工厂”、“宿迁永丰机器面粉公司”等近代工业 ,但由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苛杂太多、管理不善、人才缺乏等原因 ,发展缓慢。总体上说 ,晚清徐州工业特点为 :起步早、数量少 ;单位资本大、总体资本小 ;技术落后、设备不齐 ;门类不全 ,不能配合。

    2000年01期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晚清时期(1882—1911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

    余明侠

    晚清徐州的工业主要有贾汪煤矿和几家轻工业。贾汪煤矿成立于 1882年 ,名为官督商办 ,实际乃民营性质。贾汪煤矿在晚清曾五易其主 ,经过多次变革和增股 ,贾汪煤矿已初具规模 ,成为江苏省第一个近代化能源工业基地 ,并为广袤的徐淮地区引进了第一台蒸汽机 ,初步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封建经济成分 ,为 2 0世纪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 ,徐州还有宿迁“耀徐玻璃厂”、“徐州劝工厂”、“宿迁永丰机器面粉公司”等近代工业 ,但由于资金缺乏、交通不便、苛杂太多、管理不善、人才缺乏等原因 ,发展缓慢。总体上说 ,晚清徐州工业特点为 :起步早、数量少 ;单位资本大、总体资本小 ;技术落后、设备不齐 ;门类不全 ,不能配合。

    2000年01期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

    陈怀健

    大规模用客是秦国用人的一大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 ,也是对秦发展壮大起关键作用的 ,是用客为相和用客为将。秦国社会文化的相对落后 ,宗法观念的相对淡薄 ,保证了秦的大胆用客 ;长期的对外战争需要大量人才 ,造就了秦统治者开放的用人心态 ;奔秦宾客的素质和对秦的贡献 ,则博得了秦统治者的信任。宾客奔秦主要有他人荐入、外戚入秦、国君请入和自奔入秦等几种途径。孝公以前 ,多为被动入秦 ;孝公以后 ,多为主动奔秦。在秦强大的同时 ,与秦毗连的楚、魏、赵、韩四国不断衰弱 ,所以这四国奔秦宾客较多。齐一直较强 ,又距秦较远 ;燕国不但较弱 ,而且距秦更远 ,所以齐、燕两国奔秦的宾客较少。

    2000年01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1 ]
  • 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

    陈怀健

    大规模用客是秦国用人的一大特色 ,其中最重要的 ,也是对秦发展壮大起关键作用的 ,是用客为相和用客为将。秦国社会文化的相对落后 ,宗法观念的相对淡薄 ,保证了秦的大胆用客 ;长期的对外战争需要大量人才 ,造就了秦统治者开放的用人心态 ;奔秦宾客的素质和对秦的贡献 ,则博得了秦统治者的信任。宾客奔秦主要有他人荐入、外戚入秦、国君请入和自奔入秦等几种途径。孝公以前 ,多为被动入秦 ;孝公以后 ,多为主动奔秦。在秦强大的同时 ,与秦毗连的楚、魏、赵、韩四国不断衰弱 ,所以这四国奔秦宾客较多。齐一直较强 ,又距秦较远 ;燕国不但较弱 ,而且距秦更远 ,所以齐、燕两国奔秦的宾客较少。

    2000年01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 中国人民的抗日挚友——澳籍记者田伯烈

    郭存孝

    田伯烈 189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后去英国定居 ,192 8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北京记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 ,田伯烈在上海支持中国的抗战。南京沦陷后 ,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田伯烈大量收集了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写成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 ,并于1938年 6月在英国出版 ,引起轰动。中日等国均于 1938年将该书翻译出版。此后 ,他继续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外机构中任职 ,直到 194 1年下半年 ,才离任回国。田伯烈回伦敦后又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以及战后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行列中。 194 5年起 ,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 ,长达7年之久。后来他又赴印度尼西亚 ,为印尼的战后重建努力工作。 1954年 ,田伯烈因病在英国逝世 ,享年 56年。

    2000年01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中国人民的抗日挚友——澳籍记者田伯烈

    郭存孝

    田伯烈 189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 ,后去英国定居 ,192 8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北京记者。 1937年抗战爆发后 ,田伯烈在上海支持中国的抗战。南京沦陷后 ,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田伯烈大量收集了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写成了《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 ,并于1938年 6月在英国出版 ,引起轰动。中日等国均于 1938年将该书翻译出版。此后 ,他继续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驻外机构中任职 ,直到 194 1年下半年 ,才离任回国。田伯烈回伦敦后又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运动 ,以及战后重建国际新秩序的行列中。 194 5年起 ,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职 ,长达7年之久。后来他又赴印度尼西亚 ,为印尼的战后重建努力工作。 1954年 ,田伯烈因病在英国逝世 ,享年 56年。

    2000年01期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层逻辑反思——兼评诺曼·莱文《辩证法的内部对话》

    尚庆飞

    2000年01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层逻辑反思——兼评诺曼·莱文《辩证法的内部对话》

    尚庆飞

    2000年01期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宋惠芳

    2000年01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宋惠芳

    2000年01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

    陈晓明

    2000年01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西方人学理论的基本走向

    陈晓明

    2000年01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静态与动态:精神生产力本质新论

    杨慧民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二维视界 ,对精神生产力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透视 ,并对以往的研究视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文章认为 ,从静态的视角透视精神生产力范畴 ,它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物化和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知、情、意三者的的有机统一 ;从动态的视界把握精神生产力概念 ,它是指精神力量 (以科学知识为主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力。

    2000年01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静态与动态:精神生产力本质新论

    杨慧民

    本文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二维视界 ,对精神生产力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透视 ,并对以往的研究视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驳。文章认为 ,从静态的视角透视精神生产力范畴 ,它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物化和促进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 ,是知、情、意三者的的有机统一 ;从动态的视界把握精神生产力概念 ,它是指精神力量 (以科学知识为主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显示的能力。

    2000年01期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

    王向清,马文胜

    节俭的主要含义是指理性地、适度地消费物质资料 ;节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经济伦理观看 ,节俭没有过时 ;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 ,节俭也没有过时 ;因而 ,节俭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并没有过时。

    2000年01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16 ]
  • 节俭:并非过时的美德

    王向清,马文胜

    节俭的主要含义是指理性地、适度地消费物质资料 ;节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经济伦理观看 ,节俭没有过时 ;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看 ,节俭也没有过时 ;因而 ,节俭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美德 ,并没有过时。

    2000年01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一部通晓世界大势的力作——评程极明主编的《世纪经纬》

    严英龙

    2000年01期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一部通晓世界大势的力作——评程极明主编的《世纪经纬》

    严英龙

    2000年01期 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评《二王书法》

    何平

    2000年01期 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评《二王书法》

    何平

    2000年01期 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读《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

    夏里

    2000年01期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读《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

    夏里

    2000年01期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