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立自主性与改革新范式的生成逻辑

    夏锦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独立自主现代化具有改革“门槛效应”、“植根效应”和“时间效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叙事彰显出典型的独立自主性演进逻辑,包括保障现代化与改革战略主动的独立自主逻辑、自主决定改革方略及路径的自主决策逻辑、基于国情促进改革生成与深化的内生演进逻辑和主动设置改革原则与定向的自我约束逻辑。开展必要理论准备,具备关键实施主体,形成有效制度供给,探索适宜改革方法,构成了中国独立自主现代化的改革成功之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和改革进程中保持自身独立性提供了宝贵启示。

    2024年05期 No.209 5-14+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和位育”与“三位”的“一体化”

    张翼;朱古月;冯希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决定我们在关键时期的改革方向与改革要求。在教育、科技与人才所形成的“三位”与“一体”中,科技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科技创新进度,教育决定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由此形成“三位一体”结构,发挥“中和位育”功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与活力,以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05期 No.209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一):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生成

  • 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知识”的反思与厘清

    贾玉娇;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的深刻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走向纵深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现有研究,从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张力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出发,反思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知识”;通过辨析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内涵及关系,明晰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内涵,即建构何种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何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自主,以及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4年05期 No.209 24-34+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从实求知:中国自主知识的生产逻辑——基于费孝通著述的分析

    陈占江;

    “从实求知”既是费孝通一生坚持的学术原则,亦是中国自主知识的生产逻辑。在知识论上,“知”既是对社会生活之“实”的选择性反映,亦对其具有建构性作用;在本体论上,社会生活之“实”既是在空间中横向扩展的有机整体,亦是在时间上纵向延伸的垂直结构;在方法论上,“求”既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实现平等互惠和视域融合的过程,亦是推动“实”与“知”良性互构的手段。“从实求知”所蕴含的知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是对西方现代学术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融合,为中国自主知识的生产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

    2024年05期 No.209 35-46+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中国式社区研究的现代生成: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

    赵万里;莫太齐;

    费孝通晚年强调学科的“文化自觉”,可谓是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社会功能与文明比较价值的再定位。本文以“中国式社区研究”衔接这一问题线索,也是对社会学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新思考。中国式社区研究的生成,实质上是吴文藻及其学派致力于西方现代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本土化,以推动中国文化主体自觉的产物。这一学派立足“社会”范畴,兼收并蓄西方社会学思想流派之长,并将“社区”概念本土化,以此作为学科化研究布局的纽带。通过对社区社会学理论脉络的本土融通,他们不仅以区位学派的观点延展文化学派的空间视野,也以文化学派的观点补足区位学派之历史感,从而形成了中国社区研究的内在理论意识。随着实地研究工作的深入,费孝通发展了社区分析的文化类型学框架,逐步建构起以“乡土中国”为参照的比较文明研究范式。

    2024年05期 No.209 47-5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中国公共管理科学的制度基础与建设路径

  • 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制度基础

    任勇;朱友伟;

    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将分析论域拓展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情境之中,以基于中国场景的知识生产、增长以及整合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着多面向的社会主义价值,其所适配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是内在统一的。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构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以制度本体论引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强化制度认识论与自主知识体系的双向赋能关系、聚焦制度方法论对于完善自主知识体系的助推作用,从而夯实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制度基础。

    2024年05期 No.209 59-7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找回传统: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路径初探

    句华;杨腾原;

    传统是重要的。把“找回传统”视作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一种路径,就是主张继续重视传统治国理政智慧以及前辈学人在其教研思路中体现的“重视传统”的学术传统。当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对“传统”的观照不足,存在“缺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需要找回传统以补齐缺口。找回传统,在操作层面需要做到找回主流、找回现场、找回课程、找回老师;在组织层面必须重视大学以及与大学有着联系的其他组织所能提供的组织条件;在观念层面已经具备了由国家自觉、文化自觉和学科自觉提供的观念支撑。

    2024年05期 No.209 72-82+214-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可能

    姜晓萍;康传彬;

    建构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提升中国公共管理学学术解释力、问题解决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认知逻辑、实践逻辑、发展逻辑这三个维度,回答了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何、如何、何为等关键问题。在认知逻辑维度,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以关注公共性、聚焦公共组织等学科特质为基底,以主体思维、平等对话、内源驱动、本土标准等自主特色为抓手,经过知识点的结构聚合与功能耦合而形成的有机知识系统。在实践逻辑维度,通过分析我国公共管理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的自主性成分,发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存量与现实进展。在发展逻辑维度,提出打造概念群、聚焦问题域、融通逻辑链、廓清要素场等具体策略,助力中国公共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质升级。

    2024年05期 No.209 83-96+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三):当代政治学的方法与前提

  • 如何重申政治现代性的基调:极化年代的政治哲学

    谭安奎;许楠;

    西方社会日益严峻的政治极化冲击了政治现代性的一些基本价值,但也充分体现了现代性的自反性特征。个人主义、领域分立和进步主义形成了政治现代性的三个不稳定的支点,其中,进步主义可以有强、弱不同的版本,前者对个人主义和领域分立具有颠覆效应;个人主义虽然与传统社群主义分道扬镳,但承认与尊严的社会维度却为群体本位的差异政治留下了空间。极化年代的政治哲学要重申政治现代性的基调,就需要凸显个人尊严的社会基础,同时从社会科学理论上探索社会工程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对其展开道德批判。与此同时,积极介入关于善观念的公共讨论并主动参与技术批判,也是现代政治哲学推进现代性自我救赎的重要工作。

    2024年05期 No.209 97-109+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反思政治科学实证研究方法:趋势、挑战与展望

    祁玲玲;

    政治学研究有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本分野,政治学方法论是政治学实证研究的关键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方法论(political methodology)发展成为独立而稳定的研究领域以来,经历了定量方法全面融入、政治学方法多元化、因果机制革命以及大数据的全面冲击等阶段。政治学方法论日趋专业化、复杂化,其不断更迭、日新月异的态势给政治学实证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争论,如何在理论驱动、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博弈与融合,在跨学科视野以及方法论多元化的趋势中进行具有“政治学”气质的知识生产对政治学实证研究构成了持久的挑战。对于政治学方法论的教研体系仍然欠缺的中国政治学界,如何通过进一步给予定量研究更多空间,从而推动政治学方法论整体进步是政治学发展的重要议题。

    2024年05期 No.209 110-120+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同异之间与方法内外: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之辩

    罗宇维;

    西方的思想史研究在内部有着明显的区域国别差异和学派方法差别,观念史、概念史、话语分析、语境主义政治思想史等都有其代表人物、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大多不限于政治领域。在这些流派中,将研究对象聚焦于政治思想的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斯金纳等历史学家为代表的语境主义政治思想史,其方法论与研究步骤也最贴近政治活动本身。国内学界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介绍运用,往往更强调方法的跨学科性,而忽略了不同方法本身的针对性和限制性。本文从归纳西方思想史研究的五项基本预设出发,试图进一步厘清西方思想史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进而指出西方思想史研究的价值定位与方法论意义上的功能局限,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2024年05期 No.209 121-13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四):空间的文化阐释

  • 三元辩证法:一个城市社区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

    郭明兰;

    随着城市社区空间生产从增量的拓展变为存量的更新,空间开始成为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本文通过元哲学还原并超越二元空间,以“空间实践”“空间表象”“表征性空间”这一空间三元辩证法为分析框架,解构隐匿的主导-被动、确定-偶然、中心-边缘传统空间生产问题。通过构建“共建”“共思”“共享”的差异性社区空间,形成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社区生产正义格局。

    2024年05期 No.209 13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哈尼梯田的文化空间意蕴

    阎莉;李桃;

    自“文化空间”一词开始出现在人类学领域之后,学界纷纷借用这一概念来探讨传统的或民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文化空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人们理解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基于文化空间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哈尼梯田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哈尼梯田的文化空间构成、活态性特征、社会性表述。通过探讨,我们发现哈尼梯田文化空间是在哈尼人利用自然环境构建农耕场所中形成的,是哈尼人生存实践的产物。这一特征也使哈尼梯田文化空间脱离了作为生产场所的局限而成为活态性文化,与哈尼人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梯田文化空间作为社会性表述将哈尼人凝聚在一起,让哈尼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成为被群体认可和接纳的社会成员,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借此感受到民族凝聚的力量。这正是哈尼梯田文化空间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

    2024年05期 No.209 140-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对标CPTPP协定: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制度的审视与革新

    李烨;徐澜波;

    在中国申请加入CPTPP协定的背景下,跨境服务贸易的制度型开放是中国融入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标CPTPP协定,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制度存在偏向保守、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待优化、跨境服务“当地存在”要求过多的问题。中国跨境服务贸易制度要实现革新,就应当确立普惠共享的制度理念,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通过细化措施内容,调整措施结构,优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数字化跨境服务贸易监管能力,减少“当地存在”要求,统筹推进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的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

    2024年05期 No.209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家户制下宋代女户的法律地位及其制度展开

    潘萍;

    宋代是传统中国女户制度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历史时期,既如前朝一样,从矜恤的角度在律法层面给予女户一定的优待,又因熙宁变法中免役法的推行,对女户的优待逐步限缩,使得女户渐渐等同于普通编户。宋代女户一直呈现着规范上的优待与事实上的限制共生的情态,典型如赋役征派中的优待使得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诡名女户林立;而在具体执行中,尤其是理学盛行的南宋后期,女户在规范上的优待并未切实落实。宋代女户法律地位及法律规制的复杂性,是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体制的体现。

    2024年05期 No.209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研究

  • 全球视野下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形象的构建路径研究

    刘海建;李海燕;

    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形象不仅是国际化战略新动能新优势的体现,还是展示开放包容大国形象的重要窗口。然而当前针对中国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形象的理论研究相当不足,构建形象的实践进程中也有着多重障碍。本文剖析了全球视野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制度架构分歧、跨文化差异以及组织污名化;通过对诸多困境的理论梳理和现实反思,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形象构建机制:扎根嵌入、联结共鸣和污名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中国企业精准识别并有效应对海外社会责任形象构建的障碍,树立和维护负责任的海外社会责任形象,进而实现与国家形象的高度耦合。

    2024年05期 No.209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本权利与政府能力之平衡:公共服务基本尺度的新分析框架

    钟裕民;

    明确公共服务的“基本”尺度,是公共服务理论建设及国家制定公共服务发展战略的前提,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遵循这一原则,不仅要确立基本权利思维,而且要充分认识政府能力的限度,考量基本权利与政府能力的协调平衡。一般而言,依据政府能力与基本权利的平衡程度,可以把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强-高型、弱-高型、弱-低型、强-低型等发展样态。其中,强-高型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样态,应该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在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确立公共服务的“基本”尺度:既要以基本权利为基准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范围和标准,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又要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财政承受能力,做到基本公共服务的“量力而行”。

    2024年05期 No.209 179-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专题论文_人文新论

  • 本体·认识·价值:关于共同富裕的哲学阐释

    钟清莲;刘华;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哲学追求”。从本体论视角来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通过人类劳动创造自在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现实的人、人类劳动、自在财富共同构建了解释“共同富裕”何以存在的逻辑演绎体系,以纯粹原理的形式表达了对人类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人类生活达到应然秩序的内在向往。从认识论视角看,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之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既包含对社会生活“富裕”的基本共识,也包括对社会财富“共同”的美好期许。从价值观视角来看,共同富裕作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阶段性目标,充分彰显其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规范。

    2024年05期 No.209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场所·记忆·重构——村上春树《木野》论

    李娇;霍士富;

    《木野》是短篇集《失去女人的男人们》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村上春树在该短篇中描绘了三个世界:一是木野工作的“均质空间”也即现实世界;二是因妻子的背叛迫使木野移向具有“场所性”的异空间木野酒吧;三是在神田的督促下外出旅行的混沌世界。在这三个不同空间中,木野通过唤起记忆,将过去的意识言语化。在此,木野“自我”的解体与重构之原理,有着冷战格局解体后,处于混沌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软着陆”的隐喻。此世界观对未来世界如何建构新的世界秩序具有启迪意义。

    2024年05期 No.209 19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经世以德:眉山苏氏家学传承及其意蕴

    严孟春;

    眉山苏氏家学以德性为核心而展开,针对社会关系做出了三大原则性的文化规范,即孝、忠、仁。三大规范共同构建起一套责任框架。在此框架下,血缘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依靠德性实现了连接,从而为以家国一体为重要特征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做出论证。在传承路径上,苏氏家学凭借独特的地位实现了对于血缘范围限制的突破,并实现了对文化传播主体的拓展。苏氏家学的独特意蕴也在德性要求与实践效果互动的过程中得以体悟和升华。

    2024年05期 No.209 205-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