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研讨(一):治理问题的中国叙事

  • 转型时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

    高全喜;

    西方国家的民主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进程是分阶段进行的,而中国的民主和治理现代化则是叠加进行的。这种"时空错差"就使得中国国家治理在民主化进程的反应陷入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持国家权威的悖论性之中。面对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应该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现代国家的治理之道,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放在一个"政道"的层面上:应高度注重人民对于国家政治体制合法性的认同;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建立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家。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厘清民主与法治的关系,使两者在国家治理中达到均衡,对保障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进程中,建立以法治和宪制为基础的民主治理,是使民主与法治建设逐渐走向实然均衡的关键。一个宪法体制(依宪而治)的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民主与法治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才能和谐、共容。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结构,提升与现代社会相配套的治理体系和能力,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现行宪法体制,使之成为一个与日常政治相适应的宪法。

    2016年05期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 协商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价值导向与对策思考

    刘建明;

    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矛盾呈现从隐性走向显性,从单一走向叠加,从温和走向对抗的状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并做到矛盾不累积、不蔓延、不激化是当前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关键性任务。而协商民主倡导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主张通过对话、沟通、协商来凝聚共识,被实践证明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较好形式。要充分认识协商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价值与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协商机制、创新协商平台,建立完善协商的法治保障,切实提升公民的协商意识和协商能力,从而提升协商民主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2016年05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转型期城市基层治理:机制、逻辑与策略

    孙涛;刘凤;

    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包括领导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和自治机制,旨在构建公共服务供给,化解社会矛盾和激发社会活力的联动体系。据此,各治理主体运行机制和作用逻辑应在治理互动中有的放矢,提高协作的有效性。同时,从明晰治理主体偏好、克服运动式治理的路径依赖、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强化制度供给等方面优化治理策略。

    2016年05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 系统、整体、协同:国家主导深化农村改革研究

    谭明方;

    国家当前主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否注重了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把握国家行为,讨论国家行为的类型与国家确立的农地制度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文献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主要农村改革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行为的类型发生了新的转变,"公正平等"是国家新时期的动机和价值取向;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多重动机和价值取向之间"缺乏整合性"的问题仍没有解决,导致国家当前主导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中出台的政策仍存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问题。相关的政策可能误导当前正在推进农村改革"试点"的地方和基层政府行为的动机和价值取向。

    2016年05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主题研讨(二):中国官员的政绩考核

  • 中国基层政府的关系控制实践

    邓燕华;

    关系控制是基于人际网络而实施的抗争治理术。当一地发生抗争事件时,地方政府经常动员与抗争者有关系的体制内成员或其他较依赖国家的个体参与维稳工作,要求他们开展思想工作,通过人际压力、心理控制和人情感化,转化抗争中的亲友。关系控制的进程及效果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1)关系控制者与抗争者之间的关系强度;(2)关系控制者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程度。当关系控制者高度依赖地方政府且与抗争者存在强亲属关系时,关系控制的效果十分明显;当关系控制者与抗争者之间是较弱关系时,关系控制本身的作用往往相对有限。但总体而言,社会关系延伸了国家控制的触角。

    2016年05期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 中国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的理性-政治逻辑

    魏姝;

    建国伊始至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干部人事制度基本体现了政治控制逻辑;之后开始了寻求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然而体现理性化逻辑的改革一旦弱化了政治控制,或者说如果无法建立相应的政治控制机制则往往处于停滞状态。循着这一逻辑,党政干部分类管理制度改革之所以历经近30年难以取得重大进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执政党一直未能寻找到相应的政治控制机制——中观层面主要指分设政务类和业务类公务员后如何实现党对业务类公务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微观层面主要指如何协调职位分类制度下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行为逻辑与科层原则之间的冲突。

    2016年05期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 官员任期与政绩挤压:中国政府人事的“试用期任职”

    庞保庆;耿曙;

    本文探讨了我国官员"任期规定"与"政绩投入"间的关系。在本文中,"任期"被视为官员表现的机会集合,官员会在任期内极力表现,争取晋升或起码延任的机会。因此,有关任期的规定将左右官员如何施政。本文比较我国地方官员任期的"规定"与"实际"后发现:首先,我国地方领导的任期规则属"弹性任期"制度,官员无法确知其任期,必须及时展现政绩,否则届时时不我予。其次,在地方领导的任命与提拔上,官员任职时间越久,其成功晋升的概率就会越低,官员因此倾向"小步快跑"。上述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政绩挤压"体制,使地方领导处于类似"试用期"的任职,因此莫不兢兢业业,全力拼搏政绩。这样的体制,虽然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施政规划,同时也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不良贷款增多等流弊。鉴于目前体制的缺失,建议未来政府人事以"固定任期"为原则,"弹性任期"为补充,借此稳定官员的职务预期,促进施政长远规划。

    2016年05期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主题研讨(三):信访、维权与法治建设

  • 寻求组织庇护:一个农民信访解释的新视角

    狄金华;

    本文通过重新审视对信访的研究,提出"寻求组织庇护"这一新的农民信访解释框架,以解释当前信访中的部分现象——部分农民将个人的困苦以及公共物品的匮乏建构成信访问题,或通过信访实现"找价"。这种"寻求组织庇护"的信访实践在与基层政府的非对抗性、上访的合法性依据、访民行动的组织性和目的性等方面具有不同于"维权"型信访特征。在"寻求组织庇护"的上访中,访民通过"苦难——救援"、"蒙冤——为民做主"的情境构建使自己的上访具有合法性。"寻求组织庇护"类上访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是源于政府庇护主义的执政承诺。

    2016年05期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权力、制度与环境:信访腐败形成的内在机理

    王郅强;刘子炀;

    国家信访局原副局长许杰腐败行迹的曝光触碰到以前很少关注的信访腐败问题。信访腐败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信访制度合理性与合法性认同,损害到我国政府公信力,降低了干群关系的互信度。所以,信访腐败治理迫在眉睫。本文围绕权力、制度与环境三个维度,揭示信访腐败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治理信访腐败提供了一个认识前提,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2016年05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 一部假信访法及其法权想象

    刘正强;

    随着中国法治的进步,基于法治对秩序的追求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理想,亦是中国数十年来的实践。由于以政治立基的信访制度被默认为应当承载更多的公平、正义理念,强化与完善信访职能、尤其是信访法治化的主张便不断释放出来,并常常表现为信访之内在政治伦理与外在法治要求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本文对一部流传于民间的山寨版"信访法"及其负载的信息进行了深度解读,以为思考信访及其法治化诸命题提供纵贯视野,更为理解当前复杂的信访困局、尤其是形成新的信访治理思路提供解释和启发。这不但是对时下热议中的"信访立法"的一种回应,更是对在既有政治框架下如何藉信访制度整理与安顿民意的一种忧思。

    2016年05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四):基层社区的合作与维权

  • 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中的地方政府、村集体与村民

    金文龙;

    在国家积极倡导"赋权于民"的背景之下,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我国农村集体产权领域又一次重要的制度突破,它受到改革时以"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三者关系为核心的地方治理结构的影响。S市J区Y村在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村集体以及村民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逻辑与特点。在地方政府主导产权制度变迁的情况下,村集体与村民都试图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积极建构其自主性,因此集体产权需要放置在地方治理结构之下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理解。

    2016年05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拉斯巴”制度的新生——嘉绒藏区村组治理的案例研究

    冯燕;

    "拉斯巴"制度是嘉绒藏区乡村社会特有的地域传统。土司时期,由若干个村民轮流担任拉斯巴,负责组织村寨的集体活动,增强村民的合作性和认同感。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一"的制度安排使拉斯巴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拉斯巴"制度复兴,并拓展了拉斯巴在行政事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在村庄治理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是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事务运作方式。表明国家在现代乡村治理中可倡导多样化的治理形式。传统地域制度"拉斯巴"能够适应新形势并不断创新,首先源于藏民公共生活的需求;其次是现代乡村治理的需要及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致;最后,国家宽松的政策环境是"拉斯巴"制度新生的基础条件。

    2016年05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维权行动与社区民主意识:以B市商品房业主为例

    管兵;

    维权行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现有文献的研究过多地关注参与者的风险和集体行为的后果。本研究关注维权行动会给参与者带来什么样的变化。通过对一个商品房小区业主维权活动和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研究,发现这样的过程可以显著提高参与者的民主意识。商品房小区业主通过参与业主大会,进行投票,决定社区内的重大事项,这可以给业主带来深入的民主体验,让他们学习按照民主程序来解决纠纷。这对于社区治理和基层民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6年05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主题研讨(五):迈蒙尼德与犹太哲学的释经传统

  • 迈蒙尼德哲学的当代研究路径

    约瑟·斯特恩;曹泽宇;宋立宏;

    传统观点、当代学者列奥·施特劳斯以及中世纪对《迷途指津》的解读,其共同点在于认为迈蒙尼德关注的是"元哲学"问题:即哲学与托拉(理性与启示)的关系问题。本文认为《迷途指津》关注的是古典哲学问题:人类的完满和真正的幸福由什么构成?人怎样或者应该如何处理其形式与质料、理智与肉体之间的张力?施特劳斯认为哲学寓言是被先知-统治者所充分了解的作为控制真理传播的工具,这似乎不如皮纳斯关于寓言是"表达先知自己对真理不完整理解的手段"的观点更切中肯綮。《迷途指津》中的寓言是表达人类形而上学知识的片面和局限的媒介,该书正是表达人在试图掌握不完全理解的真理时的知性体验。

    2016年05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迈蒙尼德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

    董修元;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2016年05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早期犹太释经

    田海华;

    本文通过探讨死海古卷、斐洛的希腊化寓意解经、《密释纳》与《塔木德》及其与希伯来圣经之关联,呈现了早期犹太释经及其发展的概貌。圣经正典的合法化,第二圣殿之后犹太人的希腊化,以及不同犹太社群之间的身份冲突,都影响了早期犹太的释经活动。随着犹太人流散于各地,犹太释经传统受到当地文化的塑造。除了希腊七十士译本外,还有亚兰文译本塔古姆。独特的犹太释经进路与早期希伯来圣经译本的出现,对后来漫长的圣经诠释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016年05期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专题论文_社会学研究

  •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态的嬗变——以安徽南屏村为例

    马道明;杜璐;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正在经历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转变,这些变化无疑将对农村家庭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家庭生态学和家庭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了非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主要从家庭结构、家庭资源和家庭功能三方面,探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态的嬗变。研究发现,在家庭结构生态方面,劳动力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在家庭资源生态方面,以情感支持、教育资源为代表的内资源严重缺失,而较丰富的家庭外资源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空巢家庭、隔代家庭和独身家庭中贫乏的家庭内资源;在家庭功能生态方面,农村家庭的哺育和反哺功能出现松动,且代际关系趋于理性化,伴随着走向现实结算的趋势。

    2016年05期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志愿组织寻求合作的意向、机会与制度

    罗婧;王天夫;

    在转型社会中,志愿组织建立合作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也是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的典型机制,所以理解志愿组织为何寻求合作、如何促成合作、如何进行合作十分必要。本文围绕此构建了"意向——机会——制度"的分析框架,并以大学生支教志愿组织为例,通过统计分析进行检验。本文认为,由于资源的稀缺,志愿组织往往根据自身的任务目标与内部结构特征,采用实用主义的策略——比如"迎合"合作方的目标或规划、通过"外联逻辑"来动员资源、拓展团队的弱连带等,其同时也面临制度环境带来的合法性困境——对"合法身份"的渴求和该身份所带来束缚的冲突。

    2016年05期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社会工作的实践迷思及其范式转型

    赵环;

    中国社会工作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一直未能跳离"专业化-本土化"的二元实践迷思。在此过程中,我们致力于寻求专业合法性地位,但却陷入追求"专业化"而致"专业本位"的陷阱,依附"政府购买服务"体制而致"建制化"的异化现实。本文试图将"社会创新"重新带回到社会工作的实践内核,讨论追求公共性构筑的社会创新理念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同构与契合,并以此为我国当代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2016年05期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 落实、应付与迎合:乡镇政府在禁毒宣传中的三种行动策略——C镇禁毒宣传活动的社会学解读

    王枫萍;

    以C镇政府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为经验材料,运用"过程—事件分析"研究策略,通过对镇政府受命—执行—上报—完结等不同环节的考察,发现镇政府在回应上级行政指令时分别采取了选择性落实、策略性应付与针对性迎合等行动策略。这些策略是镇政府以与上级间的"共识"为基础、以维持上下级权威关系为目的,在自主行动机制与纠偏机制下展开的权宜性行动,最终以上级默认授权方式获取合法性。基层政府间达成的"共有常识"在一定程度上软化了上下级之间的垂直领导关系与制度逻辑,为镇政府运用多种策略完成上级指令提供了制度化存在的空间。镇政府行动策略导致的组织失败一方面体现了官僚体制中潜在的自上而下式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削弱了国家权力与农民诉求之间的有效关联,导致基层行政过程与国家治理目标的分离。

    2016年05期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6 ]

专题论文_经济与管理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促进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李国学;

    当前,中国面临着在要素成本方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在研发和创新等高附加值环节方面又无法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困境。如何通过对外投资走出这一困境,这是政界、商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本文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钻石模型,即中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容克计划"的战略对接,大力推进区域贸易、投资和金融制度建设,有效地整合影响区域内竞争优势的四个决定因素,以此提升区域及其国家竞争力。在"一带一路"钻石模型框架下,中国对外投资应致力于搭建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整合平台,以双边投资协议谈判和创新盒子设立为抓手,在促进边际产业转移的同时,利用正、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制度比较优势提升中国的创新能力。

    2016年05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经济转型、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

    李琦;

    通过一个包含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后发现,经济转型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过度替代,会使得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呈现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并推动要素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和劳动份额的快速下降。基于2002-2010年间江苏36个工业部门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结论。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典型特征,推进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提升仍需要公共政策支撑。

    2016年05期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行业差异下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研究——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

    祖雅菲;陈良华;韩静;

    已有文献对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各异,甚至相互矛盾。本文以2012-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了行业差异下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高管团队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资源,其特征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影响;(2)分别从同质性和异质性两个角度考虑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二者与行业特征产生了不同的交互作用,对于企业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3)外部行业环境和内部价值资源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将行业因素引入高管团队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资源基础理论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不同行业特征下的企业进行合理的高管团队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16年05期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 不完全信息下的税收效率损失与最优税权设置

    张磊;

    我国的税收征管是由作为委托人的国家交付给国税部门和地税部门代理完成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无法切实有效地甄别代理人的真实信息,进而容易导致税收效率损失。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本文在考察最优税权设置与税收效率的循环论证基础上,得出税收的最优设置必须依赖于能有效甄别代理人真实信息的筛选机制。最优税权分配的结果可能存在代理人的逆向选择等结论。进而提出应当进一步明确国税与地税的税权设置,强化信息披露与监督机制,促进税收效率的提升,同时为了防止贪污腐败,应该积极构建有效的税收考核机制。

    2016年05期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专题论文_政治学与行政管理

  • “通三统”与秩序的政教之旨

    秦际明;

    通三统是公羊学中重要理论,具有多重理论意义。通三统要求存二王后,要求以天下万民为本,不私一姓,是对特定政权之合法性的限制。三统之说源于三正,这是其天道依据;其实质则为忠、敬、文三教,蕴涵着德教文质互变的规律。"通"三统的真正思想力量不在于要把三种不同的"统"并包进来,而在于以一贯之道去"通"这三统。仁政施于上,德教行于下,是三统所要通的一贯之道。此道百代所同,是一切政制之宪,是最为根本的政治合法性,也因此而构成儒家政治最深刻的宪章。

    2016年05期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帝国、教会与上帝——但丁的“二元论”及其理论困境

    吴功青;

    在《帝制论》中,但丁构建了一个囊括一切人口、土地和民族的普世帝国,并将其权威直接诉诸上帝,赋予帝国和教会同等的地位。但丁的这一主张,进一步发展了中世纪晚期的"二元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过,由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但丁自身思想的限制,这一"二元论"主张不可避免地陷入诸多理论困境。首先,但丁虽然批判了教皇和教会,但他仍然高度认可它们的职权。其次,在但丁的基督教思想体系中,"永生的幸福"最终高于"尘世的幸福",精神权力具有相比于世俗权力的优先性。以上两点,为教会对帝国的干扰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最后,但丁虽然把帝国的权威完全诉诸上帝,但上帝的意志又不可知,帝国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世俗政治即便独立于教会,但它无从建立自身的确定性。只有在现代政治哲学的革命浪潮中,世俗政治的自主性和确定性才能一步步实现。

    2016年05期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论组织研究的行动主义转向

    姜宁宁;

    组织研究以人的主体性行动作为研究元点。组织的结构是对组织连续性行动的具象描述,组织成员和微观过程将组织的宏观变迁关联起来。社会治理场域中的组织研究正在走向关注组织中的行动者、关注组织行动的关联性特征的行动主义路径上来。行动主义主张社会存在于人的行动之中,因此行动主义的组织研究致力于发现组织中的人性和复杂性,发现组织行动的关联性和去中心化特征,这代表着组织研究将在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实现双重的转型。进而言之,行动主义为个人行动和组织行动提供了价值指引,不仅将成为后工业社会中组织结构与制度设计的原则,也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原则。

    2016年05期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 合作治理何以可能——读张康之教授《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

    伲永贵;

    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善治呢?张康之教授在新著《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给予了充分阐释和解答。《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一书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出发,通过对人类社会演进逻辑的探究,在比较分析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治理模式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合作治理的生成逻辑、本质内涵以及实现途径,描绘了一幅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变迁图景。

    2016年05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竞合

    袁文全;杨天红;

    在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二元结构体系下,无过错责任有其独立的存在价值。但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如在高度危险责任中,危险行为人存在过错时,被侵权人既可依无过错责任,也可依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侵权责任,形成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的竞合。由于侵权法中存在赔偿责任限额、过失相抵、特殊诉讼时效等特殊制度,使得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会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从保护被侵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归责原则竞合时被侵权人对归责原则的适用享有选择权。

    2016年05期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论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法律规制特征

    林凌;

    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由网络法律、网络行政法规、网络部门规章、网络司法解释和网络规范性文件组成的网络舆论引导法律体系,保障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进行。其规制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禁止性立法以及颁布或修订法律法规方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把维护公权力和保护私权利相结合作为网络立法原则和目标,突出网络立法的中国特色。坚持传播渠道规制和传播内容规制并重的立法思路,适应网络舆论引导法治建设的现实需求。

    2016年05期 1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专题论文_历史学研究

  • 论荷马的“怜悯”

    蒋保;

    荷马的"怜悯"不仅是神、人所具有的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一种为神所认可的、正义的和有选择的行为。荷马的"怜悯"统一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是两部史诗共同叙述的一个主题。荷马是以怜悯为主题对两部史诗结构设计和内容叙述。荷马的"怜悯"为后世希腊人所继承,成为希腊人的优秀品质和城邦生活的一部分。

    2016年05期 200-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英国清教运动衰亡原因探微

    邵政达;姜守明;

    清教主义产生于宗教改革时代。16世纪后期,清教分离派脱离国教会,清教运动兴起。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后,清教运动形成高潮,并直接推动了英国革命的进程。但在复辟时期,轰轰烈烈的清教运动突然衰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清教的激进主张和政治化倾向不再适应革命后英国寻求政治妥协的现实需要;二是清教的分裂与内斗,大大削弱了清教的整体力量,给王党等外部势力分化瓦解清教运动提供了可乘之机;三是复辟时期议会与君主实行的宗教政策沉重打击了清教运动。总之,清教运动的衰亡既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

    2016年05期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外交决策中的信息沟通与决策——“紫石英”号事件处理失败原因之分析

    张尔葭;

    "紫石英"号事件是英国和中国共产党在二战后的第一次正面接触,双方对事件都采取了低调的处理方式。这本可以成为彼此通过协商或谈判进而开启正式交往关系的一个契机,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事件最终以"紫石英"号的被迫撤退结束。其原因是英国政府在事件发生前、发生时以及谈判中未能与中国共产党和英国远东分支机构达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下情未通上,上令难下行,与中国共产党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2016年05期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稿约

    <正>《学海》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主题研讨、专题论文、学术评论与学术书评等栏目。主题研讨就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专题论文涵盖社会科学各学科,尤重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和历史学,发表的论文强调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某一论题的研究有所推进。学术评论就各学科的趋势、观点、方

    2016年0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学海》引注规范

    <正>《学海》的引文出处均采用尾注(文末注)。作者投稿请遵照以下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一)普通图书(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著作名/译者/出版年/页码茅盾:《神话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4页。黑格尔:《逻辑学》上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30-35页。(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著者/析出篇名/文集编者/文集题名/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范文澜:《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载《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41页。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05期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