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常庆欣;

    经济学中的不同流派对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该领域的主导范式坚持认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定价和资源市场的完善能够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洞见保持沉默,否认环境问题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存在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分析和根本的解决方法的寻找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可能是真正解决造成环境恶化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困境的关键。

    2010年03期 No.12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主题研讨(一):明清学术思想(下)

  • 试论王夫之几个创造性命题——萧萐父先生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研究的启示

    冯天瑜;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提出了包含"物质不灭"、"运动守恒"意蕴的"元气不灭论",人类祖先是"植立之兽"的假说,"文化中心多元"及"文化中心转移"的思想,揭示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进程。以上尚属经验性推断,然其思想锋芒直逼近代。

    2010年03期 No.123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1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明清时代对王学派批判

    佐藤(钅東)太郎;

    王学在守仁盛期时便遭遇批判,由此形成明清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继罗钦顺、陈建等王守仁同时代人以后,黄宗羲、王夫之、李贽等人,都在批评王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观点。

    2010年03期 No.123 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从清谈到经世:晚明思想变迁的再检讨

    李焯然;

    关于明清思想的变迁与其复杂特性,余英时和萧萐父先生做出了重要探讨。在焦竑等人那里,清代思想的博学考据与经世致用之风便非常明显。思想史的复杂性为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2010年03期 No.123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主题研讨(二):华人社会中的宗教:研究方法的多元与平衡

  • 中国民间宗教服务的家户制度

    周越;张细香;

    本文考察了中国宗教实践中家户宗教服务供给者这种形态及其在中国宗教实践中的角色。文本首先介绍了中国大陆近来出现的一个新叫法:"迷信专业户",并将之放入改革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脉络中进行分析。这一称呼显示了现在中国政府怎样将仪式专家概念化的,譬如灵媒、阴阳先生、算命先生及其他依靠民间宗教挣钱的人,包括在寺庙节日表演的民间乐师和戏剧演员、寺庙看管人、家户型的佛教仪式专家和道教法师、迷信用品制造商等等,此种轻蔑和非难的称呼却把这些人归类为备受赞美的个体户并使之显得合法化。然后,笔者展示了自己在陕北做的民族志田野调查中的两个场景,以说明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是如何运作的,场景之一关于灵媒,之二关于阴阳先生。阴阳先生和灵媒是依照不同的原理经营的,阴阳师依靠秘传的知识和仪式作法,灵媒依靠神的威力与灵验。二者都是充分利用"家户形态"的宗教生意人,跟附属于制度性的寺庙或者行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介绍了笔者称为"法事互助"的实践,指家户型宗教供给者通过临时聚集的办法以作更大的法事来满足一些客户更复杂的仪式需要。笔者也透视了家户型宗教供给者这一形态,并考察其与宗教团体形态在基层的法事服务提供相比所体现的优势,以及它是怎样平安通过政治压迫的。最后,笔者就中国宗教文化的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的未来提出了一些推测。

    2010年03期 No.123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 华人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以台湾地区为例

    李丁;卢云峰;

    本文利用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对华人社会中宗教信仰与公共参与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宗教信仰有助于人们的捐献行为和志愿行动这两类公共参与形式。虽然不同宗教信仰的信徒在公共参与方面存在着程度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控制信徒与宗教的组织性整合程度后变得不显著。有研究认为东方宗教的功利性格无助于提升民众公共参与,但我们的分析并不支持这一观点。组织程度高的中国传统教派与基督教在促进信徒公共参与方面水平相仿,但在自认为是佛教徒的被访者中,有明确宗派归属的佛教徒与无宗派归属的信众,在公共参与行为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造成差异的原因不在于其教义来自东方还是西方,而在于宗教的组织化程度。只要能够促进教徒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教徒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必要的集体仪式和活动增加教徒对于宗教的认同,就可能提升信徒的公共参与水平。

    2010年03期 No.123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1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 信仰与环保:一个实证研究

    李若木;

    本文在林恩.怀特关于宗教—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对此问题的大量的定量研究,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宗教情况,使用2007年的"中国居民的精神生活"调查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环境污染判定与宗教关系。并得出结论:在中国人们宣称的信仰类型以及宗教活动的参与对环境污染状况的判定的影响统计不显著;有关神的观念、来世命运等观念发挥了一定作用的影响。但是,人群受教育程度是影响环境污染判定的最主要因素。

    2010年03期 No.12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主题研讨(三):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与重构

    周善乔;

    在后危机时代,外需的萎缩是必然的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经济后果,当前我们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反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积极地扩大内需。而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必须建立由国内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向消费大国的转型。

    2010年03期 No.123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后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基于温州、泉州和东莞三地的比较研究

    郑甘澍;毛恩荣;

    本文利用2007年至2009年的月度数据,根据外贸出口、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等6项指标的月度同比增长率变化,通过综合评分法对温州、泉州和东莞三地区受危机影响的持续时间、影响程度、回暖程度进行比较,探讨其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探讨与思考如何调整与转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2010年03期 No.12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专题论文_政治学研究

  • 经院哲学政治思想与近代国家概念

    安娜贝尔·布赖特;邵怡;

    昆廷.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把所谓的"近代"政治思想一直追溯到13世纪。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议题,如自由、立宪主义,在1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发现,已逐渐成为思想家的重要课题。

    2010年03期 No.123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政治理论领域中的“亚里士多德革命”

    李筠;

    经历了数百年的"黑暗时代",公元12世纪初之后的近200年,亚里士多德著作先是经过阿拉伯文转译,后来经过希腊文翻译,重新为西方所知晓。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基督教信仰和神学构成了全面而深刻的冲突。在政治理论领域体现为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奥古斯丁政治传统的冲突。阿奎那的百科全书式神学/哲学体系力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理论与基督教神学,教会对阿奎那体系的承认标志着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合法化。合法化后的亚里士多德理论爆发出了教会未曾逆料的政治后果,不仅政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于神学的学科,生发出许多与现代早期政治理论直接相关的重大论题,而且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王权派逐渐占据上风,王国成为"政治实体",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国家论"在此过程中占据了政治理论舞台的中心。

    2010年03期 No.123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霍布斯的两副面孔:施米特、施特劳斯论霍布斯

    黄其松;

    施米特和施特劳斯认为现代社会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现代性危机。他们在对现代性危机的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霍布斯对此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霍布斯的思想奠基或者说推动了现代性危机的产生和发展。但施米特和施特劳斯分别从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霍布斯,从而使得霍布斯呈现出了两幅不同的面孔,即政治神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2010年03期 No.123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和平研究引论

    刘成;

    和平包括消极和平与积极和平。和平学是识别和分析暴力、非暴力行为以及治理人类冲突的方法机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战争与和平,也包括正义、发展、人权、生态环境。和平学的主要目标是探求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和平,而和平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0年03期 No.12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宪政体制下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治理——以市民社会的建立为视角

    杜芳;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根源在于公民权利的异化、政府权力的异化以及公民权利救济渠道的不通畅。根据宪政理论分析,关键就在于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冲突。市民社会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沟通的渠道,能够平衡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这与宪政理论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在宪政体制下建立市民社会对于从根源上消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

    2010年03期 No.123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专题论文_历史研究

  • 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统一:1930年费希尔报告考察

    张顺洪;

    本文主要考察1930年英国沃伦.费希尔委员会报告中关于成立统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的内容和实施殖民地公职机构统一计划的情况。关于费希尔报告和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统一,学术界有所论及,但未见专著或专文考察。费希尔报告介绍了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状况,分析了实现统一的困难和好处,建议成立单一的殖民地公职机构。20世纪30-40年代是英国殖民地公职机构统一方案付诸实施的时期。费希尔报告的出台和实现殖民地公职机构的统一,可以说是英国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面对方兴未艾的民族解放运动,面对自身国力相对衰落和经济困难,采取了加强经略帝国的重要举措。

    2010年03期 No.123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社会底层的福音——英国街坊文教馆的兴起与功能探析

    丰华琴;

    英国的街坊文教馆是19世纪后期在城市贫穷地区出现的旨在改善下层民众生活状况的社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慈善机构,但是其工作范围和影响要比慈善活动要广泛得多。它的产生不仅反映了英国社会一些重要宗教派别和宗教人士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充分肯定。它对英国工业化以来城市落后街区民众的文化和道德生活的改善、职业教育和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英国社会改革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03期 No.123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战后英国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战略评析

    刘晓平;

    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西方国家加强国家干预以来,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把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恰当而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二战以后,英国的国家干预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政府先后推行过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新自由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的经济战略。这些战略及政策不仅广泛涉及经济领域,同时也触及到与其相关的经济管理体制领域,对英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03期 No.123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中国农业的“中学西传”与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

    王银泉;

    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在向中国译介西方科技的同时,也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包括农耕文明介绍到了欧洲,加深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既对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想产生了影响,同时还促成了法国重农思想的兴起。本文依据大量史料,对耶稣会士向欧洲所作的中国农业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介绍活动进行了简要论述。

    2010年03期 No.123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差序格局与伦理本位之间的异同

    廉如鉴;戴烽;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和梁漱溟先生提出的"伦理本位"是两个经典本土社会概念,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文化的研究都不能不涉及到它们。遗憾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系统的梳理,以致很多学者认为其含义基本相同。事实上,这两者之间既存在很多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重要的分歧。本文通过系统对比,梳理了它们在三个方面的异同:一是对中国社会结构判断上的异同,二是对中国人行为取向判断上的异同,三是研究视角的异同。

    2010年03期 No.123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专题论文_经济研究

  • 双重效应下房价上涨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建江;周湘辉;

    本文针对2001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而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现象,从财富效应与挤出效应两个方面探讨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构建居民消费率与房地产价格指数相关的数理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反向协整关系,即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对居民消费确实产生了抑制作用,这一点也证明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2010年03期 No.123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 基于空间计量的我国省级环保投资特征分析

    崔亚飞;刘小川;

    利用空间计量工具对1998-2006年我国省级"三同时"环保投资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省级"三同时"环保投资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与聚集现象;财政分权改革在促进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环保行为的扭曲。因此,中央政府应当健全环保投资的全过程督察与绩效评估制度,培育重视环境保护的"标杆性"地方政府。

    2010年03期 No.123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 垄断企业高管薪酬:不足还是过度?

    高明华;杜雯翠;

    垄断的"放大效应"使垄断企业业绩对高管努力的敏感度大于非垄断企业业绩对高管努力的敏感度。本文用模型证明了,当高管能力相同、努力程度相同时,资产规模相同的垄断企业的业绩大于非垄断企业的业绩,主要是因为垄断企业天生被赋予的垄断优势。因此,当垄断企业和非垄断企业业绩相同时,支付给垄断企业高管的薪酬应该低于支付给非垄断企业高管的薪酬。论文还用2008年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了垄断的"放大效应",检验了当前垄断企业高管薪酬水平的合理性,最终发现目前垄断企业的高管薪酬相对于其业绩来说是过高的,存在激励过度问题。

    2010年03期 No.123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 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

    陈如;李杏;

    本文首先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动影响储蓄率的机构,利用中国29个省20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人口结构变动对于储蓄率的影响。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抚养率与储蓄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存在负相关性,工作人口增长率与储蓄率也呈现负相关性,这些实证结果在控制了其他一些人口结构因素以及经济变量后是稳健的。

    2010年03期 No.123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8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专题论文_法学研究

  • 关系网络对乡村纠纷过程的影响——基于CGSS的法社会学研究

    陆益龙;杨敏;

    后乡土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在发生巨大变化。2006CGSS调查结果显示,乡村纠纷的整体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土地征用和基层选举纠纷尤为突出,表明城镇化扩张和现代权威的渗透正打破乡村内部的均衡。乡村纠纷解决或秩序构成机制则从乡土性向后乡土性转型,即从礼俗化转向行政化和法制化。乡村社会虽具"强关系"特点,但关系网络对纠纷过程其实影响并不显著,官方正义系统的可接近性高低可能对人们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影响更大。

    2010年03期 No.123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 优势犯罪刑事归责问题研究——以国洪起特大合同诈骗案为研究基点

    李红新;张亚静;

    本文以国洪起特大合同诈骗案件作为研究基点,引入优势犯罪理论的分析工具,尝试对此类犯罪的刑事归责机制进行探讨。文章首先对优势犯罪的一般原理进行阐述,指出优势犯罪是一种对于在资源分配关系中优势地位的滥用行为。本文重点对于优势犯罪的刑事归责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公正优先、注重主观恶意和适当兼顾效率的三个原则。本文还以优势犯罪原理为视角,对国洪起案件进行了分角度的探讨,论证案件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

    2010年03期 No.123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民意机关的选举

    周玉玲;

    为了构建基层民意机关,南京国民政府对于选民资格、候选人资格、选举分类、选举程序和选举规则等都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有关操作办法;但在选举的实际运作中,政府直接干预、政府与豪强士绅联手操纵、豪强士绅独霸、地方派系争夺则成为选举过程中的常态,使选举沦为当权者瓜分利益的一种活动。

    2010年03期 No.123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学术评论

  • 解析宏观经济学发展格局的一个理论基准——货币一般均衡理论

    李运达;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瓦尔拉斯—希克斯—帕廷金传统的沿革未能跨越货币与一般均衡的兼容障碍,货币一般均衡理论仍面临着货币与价值理论两分的困境。以货币一般均衡理论为参照系,解析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货币主义、新货币经济学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的逻辑渊源,则各宏观经济学流派或公开或隐含地在"货币"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取舍权衡,为解读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格局提供了一个理论基准。

    2010年03期 No.123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何种资本主义,何种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史》解读

    蒙木桂;

    《资本主义理解史》(1-6卷)是新近出版的一部跨学科的思想史研究著作,从内容和方法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全程。其特点有三:一是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践策略进行了全面剖析;三是在方法论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理解的根本区别。该研究为建构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03期 No.123 19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研究札记

  • 儒家的“善”观念

    张刚;

    儒家论"善"始终围绕着天道人性概念展开,认为符合天道人性的事物才可能是"善"的,反之即为恶,因此,天道人性既是"善"的来源,也是"善"的评价标准。先秦孔孟,以仁释"善",突出"爱人";荀子及汉代儒学家则以"礼"释"善",讲求养人之欲又有所克制;宋明理学家视"天道阴阳"为"善",强调阴阳平衡;明清启蒙思想家释"善"为"中",着重于人欲之各得。这些"善"的内容虽在许多方面彼此存有差异,但始终都以人我和谐目标作为主线一以贯之,反对一方绝对地压倒另一方。

    2010年03期 No.123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7 ]
  • 《中庸》与《周易》的中道思想管窥

    李松生;

    《周易》与《中庸》皆为早期儒家的重要文献,但是由于二书成书年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献学问题,学界始终争论不定,很难从学术谱系上断定其关联。因而本文通过对二者文本中的重要思想、概念的比较,着重对"德"与"位"合一的论述,以为《中庸》未发之中,与《周易》变易从道之中有对应关系。在这种对应关系中构建出儒家"大德必得其位"的中道思想。

    2010年03期 No.123 206-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8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5 ]
  • 作为文化表达的苏绣

    钱元龙;

    苏绣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具有"精、细、雅、洁"的风格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当代,苏绣技艺不断推陈出新,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在经济效益的发展、自身价值的体现和创新技术发展的互动中,苏绣的设计创造、生产工艺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苏绣最具魅力的是她的精细雅洁、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以及无与伦比的丝顺柔滑和创造潜力无限的人文情结。

    2010年03期 No.123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雷永明;杨国平;

    滩头因产木版年画而闻名,滩头年画带有地域特色的造型、色彩、构图和图形的祥瑞象征意义展现了湘西南传统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这对现代设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010年03期 No.123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