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思想在中国Weber’s Thoughts in China
苏国勋;
摘要(Abstract):
马克斯·韦伯很早就被引入中国,但其影响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显现。韦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同中国社会变迁以及社会学崛起的进程相一致。中国的社会学一方面需要从韦伯的论述中汲取其弥合行动与结构、唯物与唯心二元对立的成果,彰显其多元因果分析的论述路径;另一方面则要基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对其《儒教与道教》所阐发的若干基本观点,如儒教与清教的可比性、理想类型运用之得失以及普遍历史与历史个体之关系,进行深刻反思。唯其如此,才能借助韦伯之论述推进我们自己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KeyWords):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普遍历史;历史个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苏国勋;
Email: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1.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2.费孝通:《禄村农田》,商务印书馆,1944年。
- 3.费孝通:《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王铭铭整理:《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 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 5.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 6.李猛编:《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7.李猛:《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李猛编:《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1-241页。
- 8.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 9.列宁:《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 10.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
- 11.蒙森:《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阎克文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
- 12.牟宗三:《历史哲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
- 13.庞朴:《三生万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 14.秦明瑞:《从本体论到差异论的建构论:卢曼认识论思想探析》,《宗教与哲学》2016年第4辑。
- 15.施鲁赫特:《信念与责任——韦伯论伦理》,李康译,《韦伯:法律与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42-336页。
- 16.施鲁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17.苏国勋:《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 18.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社会》2007年第5期。
- 19.苏国勋:《重读〈儒教与道教〉》,《江海学刊》2015年第1期。
- 20.《苏联哲学百科全书》(1960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 21.汤一介:《儒释道与内在超越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 22.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23.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 24.韦伯:《社会经济史》,郑太朴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
- 25.韦伯(维贝儿):《世界经济通史》,姚曾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
- 26.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
- 27.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 28.韦伯:《儒教与道教》,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 29.韦伯:《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 30.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31.韦伯:《经济与社会》,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 3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 3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
- 3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 35.雅思贝尔斯:《论韦伯》,卢燕萍译,(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2年。
- 36.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ransl.by Talcott Parsons,London:Allen & Unwin,1930.
- ①1981年,姚曾廙重译此书,书名被翻译成《世界经济通史》,作者名被译为维贝儿,是按德文音译的。由此可见,20世纪30年代郑太朴所译的韦伯《社会经济史》很长时间未为人们所熟悉。
- ②费孝通先生的这篇佚文以及王铭铭教授所写的整理后记,刊载在《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
- ③这篇序言的中译文载于阎克文所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2010c)。
- 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引进的这套《韦伯作品集》分为平装本和精装本两种形式。平装本共12册,计有(I)学术与政治;(II)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III)支配社会学;(IV)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VI)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社会学;(VII)社会学的基本概念;(VIII)宗教社会学;(IX)法律社会学;(X)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XI)古犹太教;(XII)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装本共10册,把平装本所有篇目都包含在内,自2016年9月第一版问世,至同年12月已第6次印刷。
- ⑤这篇为韦伯《宗教社会学论文集》所写的《序言》(Vorbemerkung),主旨在于揭示现代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起源(韦伯,2004:447-460)。这篇序言最早被帕森斯译成英文并冠以《作者导言》(“Author’s Introduction”)的标题置于他所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之前(Weber,1930),曾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专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撰写的导言。
- ⑥参见斯蒂芬·卡尔柏格(Stephen Kalberg)为他所译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英译本(韦伯,2010b)所写的导读,以及该书第267、285、313、347页,以及注释53,注释119。
- ⑦譬如严复(1853-1921)把英国人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论自由》(On Liberty)译为《群己权界论》(1903),从而把“社会”是基于功利性自我保存和集体出于道德性的群体约束两者权利的对立统一之本质,清楚地揭示出来。
- ⑧参见韦伯(2004)在《中国的宗教》第5-6章中有关士人阶层和儒教生活取向的论述。
- ⑨中国北宋(公元960-1126)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度发展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然而直至公元十世纪,正如美国历史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所指出的,作为一个概念的欧洲还不存在,当时居住在现今地理上欧洲的三千万人口并不具有任何共同的历史、文化或能把他们相互联结起来的身份认同(identity)(参见蒂利,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