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欺诈行为”的司法认定及逻辑证成——基于38例典型案件的分析Judicial Identification and Logical Justification of Consumer Fraud
高志宏;
摘要(Abstract):
我国反欺诈立法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对"欺诈行为"的明确界定。在消费欺诈司法案件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认定除了涉及欺诈行为的要件构成外,还涉及消费范围的确定、裁判法源的适用、请求权的基础、举证责任的分配、证明标准的确立等问题。消费欺诈以侵犯消费者知情权为前提,但并非所有经营者违反告知义务的情形都构成欺诈。消费欺诈的认定应当根据主客观一致原则,从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两方面着手,并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评判广告宣传、部分欺诈、网络平台责任等特殊问题。着眼于未来,应从宽把握"消费者"的概念,逐步认可"知假买假"的合法性,降低欺诈行为的证明标准,并推动消费欺诈案件的司法诉讼与行政处理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KeyWords): 消费者;欺诈行为;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利益的立法表达与司法考量研究”(项目号:19BFX001);;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专项课题“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研究”(项目号:20ZLA02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公共利益的法律文本解读与司法考量研究”(项目号:2018SJZDI03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高志宏;
Email: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1.01.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13)侯军、郑慧媛、夏海曼:《消费者保护视域下的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研究》,《法律适用》(司法案例)2018年第6期。
- ②参见马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条款适用中引发问题之探讨——以修订后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一年来之判决为中心》,《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3期。
- ③参见高圣平《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宗旨与规则设计》,《法学家》2013年第6期。
- ④Bryan A.Garner,Black’s Law Dictionary,9thed,Minnesota:West Group,2009,p.731.
- ⑤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593页。
- ⑥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542页。
- ⑦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8页。
- ⑧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第238页。
- ⑨参见苏号朋、凌学东《法国消费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借鉴》,《法学杂志》2013年第4期。
- ⑩参见杨立新、李羚莹《现代民事责任之新发展——以德国法上缔约过失责任为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 (11)参见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与适用》,《人民法院报》2001年3月29日。
- (12)参见钱玉文《论商品房买卖中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法律适用》,《现代法学》2017年第5期。
- (14)参见潘俊《消费者合同中经营者告知义务的法律构造》,《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 (15)参见孔东菊《论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立法中的确立和完善》,《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 (16)参见陆青《论消费者保护法上的告知义务——兼评最高人民法院第17号指导性案例》,《清华法学》2014年第4期。
- (17)参见韩世远《消费者合同三题: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与合同终了》,《法律适用》2015年第10期。
- (18)参见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 (19)参见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843页。
- (20)李仁玉、陈超:《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法律适用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的解读》,《法学杂志》2015年第1期。
- (21)该学说认为,欺诈行为有四个构成要件:一是客观要件,即行为人有欺诈行为;二是主观要件,即行为人有欺诈故意;三是结果要件,即相对人因此陷入错误认识;四是因果关系要件,即相对人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参见马一德《虚假宣传构成欺诈之认定》,《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 (22)肖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的解释方法改进》,《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 (23)参见朱广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进与适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 (24)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25页。
- (25)参见杨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成功与不足及完善措施》,《清华法学》2010年第3期。
- (26)参见孔东菊《论惩罚性赔偿在我国立法中的确立和完善》,《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 (27)参见肖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认定》,《河北法学》2015年第10期。
- (28)参见刘茵、沈力《对属于产品重要事项的非确定信息作出引人误导的宣传构成欺诈——评北京消费者醉驾“电动车”被刑拘起诉商家三倍赔偿案》,《法律适用》2020年第1期。
- (29)参见朱广新《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演进与适用》,《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 (30)持此观点者,参见韩世远《消费者合同三题: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与合同终了》,《法律适用》2015年第10期;迟颖《商品房销售虚假宣传之惩罚性赔偿责任》,《法学》2015年第10期。
- (31)参见肖峰《论“知假买假”行为的反契约性及其克服》,《行政与法》2015年第1期。
- (32)持此观点者,参见郭明瑞《“知假买假”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吗?——兼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当代法学》2015年第6期;李仁玉、陈超《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法律适用探析——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的解读》,《法学杂志》2015年第1期。
- (33)持此观点者,参见李剑《论知假买假的逻辑基础、价值理念与制度建构》,《当代法学》2016年第6期;李国庆《“有欺诈行为”经营者赔偿责任的体系化思考——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为视角》,《天津法学》2014年第3期;李友根《对消法第49条的修改建议》,《中国审判》2013年第6期。
- (34)持此观点者,参见谢晓尧《欺诈:一种竞争法的理论诠释——兼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适用与完善》,《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金福海《论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性质》,《法学论坛》2004年第4期。
- (35)参见霍海红《提高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论反思》,《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