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以赛亚·伯林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The Meaning of Ethnic Belonging and Identity: Isaiah Berlin’s Criticism of Liberalism by Cultural Pluralism
杨晓;
摘要(Abstract):
以赛亚·伯林坚信文化对人具有特殊意义。他通过对维柯和赫尔德为主的反潮流思想家的解读,在价值多元主义的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文化多元论(cultural pluralism)——即文化并非是普遍单一,而是多元并立的。文化的差异性仅仅是人类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呈现,并不能形成一种囊括所有文化模式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体系。从这种文化多元论出发,与个人自由相对的族群归属必须在肯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阐释。社群与历史文化之归属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并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认同——亦即身份认同和肯定,否则将会在强制性同化中导致身份的丧失。伯林强调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意义,强调文化不应该是单调的、统一的规则和格式,坚持在共同价值前提下尊重文化多元性和差异性,这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普世主义梦想的一种反省、批评与自我纠偏。透过自由主义阵营中以伯林为代表的文化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批评,可辨识出一条穿透西方普世价值话语之迷雾、阐释族群归属和身份认同之意义的思想道路。
关键词(KeyWords): 伯林;文化多元主义;族群归属;认同;自由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赛亚·伯林政治哲学研究”(项目号:2020BZX016);; 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伯林道德哲学及其教育意蕴”(项目号:2020GGJS134);; 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人文社科类)(项目号:2021-CX-0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杨晓;
Email: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1.01.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 ②贾汉贝格鲁:《伯林谈话录》,杨祯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72页。
- ③以赛亚·伯林:《现实感:观念及其历史研究》,潘荣荣、林茂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第300页。
- ④Will Kymlicka,“Social Unity in a Liberal State”,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Vol.13,No.1(1996),pp.105-136.
- ⑤萧高彦、苏文流:《多元主义》,中研院社科研究所,1998年,第446页。
- ⑥⑦以赛亚·伯林:《反潮流》,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2、5页。
- ⑧⑩(15)(17)(18)(19)(20)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331、227、228、228、229、229、229页。
- ⑨(11)(23)Isaiah Berlin,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London:Pimlico,2000,p.14、219,pp.223-244.
- (12)Isaiah Berlin,Personal Impressions,London:Pimlico,1980,p.258.
- (13)(16)(30)(31)(32)(33)Nathan Gardels,“Two Concepts of Nationalism:An Interview with Isaiah Berlin”,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1991,p.21、22、22、22、22、21.
- (21)(24)(25)(26)以赛亚·伯林:《扭曲的人性之材》,岳秀坤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第90、87、87、119页。
- (14)(22)Jeremy Waldron:“Minority Cultures and the Cosmopolitan Alternative”,Will Kymlicka,(ed.),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105.
- (27)(28)(29)(34)(35)(36)(37)Steven Lukes,“Isaiah Berlin in Conversation with Steven Lukes”,Samagundi,(ed.),1998,p.119、119、119、119、119、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