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林;
非直接利益化成为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特征。非直接利益化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的网络反映,间接地反映或折射事件参与者的利益。此类网络群体性事件对冲突各方乃至整个社会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一些负面影响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并深入研究,认真解决。
2011年06期 No.132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孔洪刚;
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2011年06期 No.13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韩景芳;
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网络出现两种非理性的舆论,一是源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幸灾乐祸言论,二是轻视中国救灾努力的妄自菲薄看法。本文认为网民的表达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但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网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提出发挥微博和博客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的建议。
2011年06期 No.13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 ]
- 刘百陆;
"道经"是开封犹太人宗教经典《托拉》的中文名称,是维系开封犹太人社团宗教和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开封犹太人认为道经的主旨是劝人为善、惩戒逸志。在数百年的传承中,道经的数量屡有增减,版本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开封犹太社团与其他犹太社团的联系与交往情况。开封犹太人非常重视道经的修复和保护。随着社团的衰败,道经最终流失国外。
2011年06期 No.132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 ] - 胡浩;
犹太启蒙运动,首先是从犹太教育领域的变革开始的。以门德尔松和威斯利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倡导语言教育的革新,兴办新型学校和期刊,鼓励犹太人学习德语以接近主流社会和文化,改变单一僵化的宗教教育模式,加强世俗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致力于以弘扬人性而非神意为宗旨的道德教育。犹太启蒙运动是走向犹太教育现代化的最初的、重要的一步,培育了具备现代思想和文化的第一批犹太人,对犹太人融入主流社会以及后来的犹太教改革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11年06期 No.132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 ] - 张礼刚;段訸甜;
亚历山大二世执政时期,俄国实行了废除犹太少年征兵制、扩大犹太人居住权、改革犹太教育体系、允许犹太人担任政府公职等宽容政策,这不仅与西欧社会犹太人解放、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受到俄国犹太人自身努力和亚历山大二世个人因素的影响。在宽容政策的感染和推动下,犹太人积极参与俄国社会生活,推动了俄罗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巨大变化。
2011年06期 No.132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任东景;
当代英国著名犹太哲学家鲍曼以其敏锐的目光来审视流动现代性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把当代社会的突出症候概括为全球化下的资本飘逸、个体化下脆弱的人际纽带以及消费主义条件下自我价值实现的幻化。鲍曼运用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组合优势,以图重建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即新伦理共同体的重建,具体包括为他者负责的伦理观、公共领域的政治观和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观等三部分,这是鲍曼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困境所实现的一次理论建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人的发展困境以及探索走出困境的方法,同时也为审度当代人的生存样态提供一种他者维度的致思路径。
2011年06期 No.132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 ]
- 李程骅;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如何运用规划引导和市场结合的力量,形成推动城乡产业互融发展的合力,则是关键所在。因此,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从区域发展、城乡协同发展价值最大化的高度,来整体地规划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链的构建、产业的梯度体系,来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优化、城乡产业体序的合理分工,从而形成城乡产业空间的互融机制,探索出一条城乡产业互动、均衡、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2011年06期 No.13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2 ] - 包宗顺;周春芳;张立冬;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苏南农业经营体制变革的主流。通过对苏锡常三市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前苏南地区具备良好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地域、家庭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受教育年限、非农就业程度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苏南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规模经营土地产出率有待提高、规模经营主体水平不高、土地的投机性流转需求较为强烈等。因此,要从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农业风险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促进苏南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2011年06期 No.132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2 ] - 徐志明;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大量建设用地,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却大量闲置,宅基地换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苏州市利用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利政策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宅基地换房试点。宅基地换房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又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为进一步推动宅基地换房的顺利开展,政府还需在宏观管理、政策扶持、用地周转指标审批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2011年06期 No.132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8 ] - 陈玉明;孙爱军;
通过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受到广泛关注。该文以江苏为例,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农民人均消费与人均GDP之间则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方差分解分析说明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有递增作用。在此基础上,剖析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11年06期 No.13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 ] - 骆祖春;高波;赵奉军;
近十年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追逐和依赖越演越烈。理论分析表明,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和现行的土地制度构成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标尺竞争的必要条件。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1999-2008年中国31个省份土地财政的实证研究表明,省级区域之间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回归结果显示,一个省份相邻地区的土地财政收入每增加1%,会促使该省份增加土地财政收入约0.53%左右。实证研究证实了中国省级政府间的土地财政收入存在标尺竞争。
2011年06期 No.132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1 ] - 贺正楚;张蜜;
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和特征出发,探究它们在形成规律、发展机理与替代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共同点及差异。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因子分析法对候选的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实证分析,选择了先进装备制造业等7个产业作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1年06期 No.132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30 ]
- 郑杭生;陆益龙;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大转型大流动时代。大量流动人口在乡-城和城-城之间流动,给城市发展既带来挑战,也创造机遇。逐步推进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理顺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为城市包容性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把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和教育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给城市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011年06期 No.132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7 ] - 张曙;
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转型,社会问题复杂化,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日益多元化。政府为了有效回应社会福利需求变化,将社会工作制度纳入整个社会管理、社会福利与服务的制度创新过程中,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本文试图从需求和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构所需具备的社会大众的福利需求基础,指出政府福利制度供给中存在的缺陷,探寻我国社会工作制度构建的路径,推动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与完善。
2011年06期 No.132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5 ] - 姚俊;
中国社会政策学术研究中出现了过度操作化的政策倡导和评介西方学术成果的理论研究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背离了社会政策是时代的产物这一基本事实判断,因此有必要对社会政策自身发展以及学术研究拓展的过程进行回顾。其中,社会政策的学术特性是与其作为政策行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基于此"中层理论"应当成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取向,"嵌入性"和"实践"分析作为研究策略对于社会政策制度和行动维度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
2011年06期 No.132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 ] - 许佃兵;孙其昂;
随着当今社会完全进入老年型人口发展阶段,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尤其在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市场失灵的状况下,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之间矛盾愈加突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进一步促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养老服务应逐渐进入社会养老的公共领域,加快将养老问题与养老服务推向社会化。本文从系统理论与增权理论的视角,深入考察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于改善养老问题和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2011年06期 No.132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2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22 ] - 周湘莲;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居家养老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产品,无论从理论还是从现实看,政府都必须承担完善政策法规、加强财政支持、强化科学管理和坚持服务导向等责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在履责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因此,政府应该明确履责的路径,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2011年06期 No.13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3 ] |[阅读次数:16 ]
- 刘建明;
在当下中国现代化和世俗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效地化解因各种日益凸显的深层次社会利益矛盾等相互牴的因素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是我们必须破解的一个时代命题。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经验表明,一套成熟的、制度化的协商机制是有效化解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关节点。应从建构合理有效的利益协商机制,培育公民精神;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壮大,拓展公民协商的场域;建构有效的话语机制等三方面入手。
2011年06期 No.132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51 ] - 盛凌振;
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以政府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得以初步建立,本文正是从低度政治、动态稳定和政府善治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政府治理的发展特性和建构策略,以期发掘和谐社会秩序建构的路径。
2011年06期 No.132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薛芬;郑垂勇;
本文在现有绩效审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特点,构建了以目标为导向的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模式。该模式依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内容、范围,选取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价,以解决绩效审计由于没有明确目标约束抓不住重点的问题。
2011年06期 No.132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 ] - 雷岁江;孙荣;
本文从法律规范、政府行政和小区自主治理三个层面介绍了美国共同利益住宅小区共享资源治理的制度安排和实践:划分界定CPR边界,严格登记备案;加强规制,规范住宅小区控制权移交;明确业主大会法律地位和民事主体身份;简化业主大会功能,明确目标;加强业主大会内部管理,优化运行机制。最终形成住宅小区共享资源"治理早期政府部门早介入,移交过程深度介入,中后期运行放开"的治理框架。
2011年06期 No.132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 ]
- 马天俊;
马克思着力从事哲学或批判哲学时可能表明或预示一种哲学,而在从事政治经济学批判时则显示着某种哲学思想或形而上学预设,二者不必然是一回事。分析地揭示马克思所显示的哲学思想,梳理马克思关于物的思想,在形而上学意义上试加评论,构成了本文的主旨。
2011年06期 No.132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 ] - 陈刚;
巴特《S/Z》一书乃至其符号学的精髓在于把人物、对象和语言、符号及声音、语调全部打通,亦即从现象中看到符码,从符码中听到言说,从言说中听到声音,而且是多种声音和调性交织的复调,是为大音写作。
2011年06期 No.132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 ] - 文碧芳;
洛学、湖湘学、闽学尽管是以其创始人所主要活动的地域来命名的,但它们又绝非只影响一时一地的地域性学派,这三个学派的影响在当时就远远越出其创始人所主要活动的地域而幅射全国。本文试图对洛学、湖湘学、闽学在荆楚地区的影响以及在该地区这三个学派之间所发生的关联作一探讨,以说明洛学、湖湘学、闽学这三个学派的话语系统是如何成为宋元明清时期主导士人精神生活的主流话语的。
2011年06期 No.132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李明洁;
目前,以流行语为代表的民间语文的兴起拉开了一场新的语言转向的序幕。基于群众性非虚构叙事行为的现实性和行动性,大众的言说行为突显了主体性,演变为具有民主意义的话语实践。我们把这类兼具"现实性"与"行动性"特征的言语实践称之为"非虚构言语实践",其特征是:文本编码行为、话语言说行为和社会实践行为三位一体。"非虚构言语实践"在当代极具社会实践价值:作为饱含当下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事实,它以民间包围学院的方式解构了虚构的宏大叙事,以新的话语形式开启了新的文化启蒙的路径;它也促发了言语实践重回本体论地位的认知反思,导致"语言转向"运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再次整合和发展。
2011年06期 No.132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 王健崭;
"孝"的观念并非儒家自创,追溯其历史渊源,可发现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孝观念的萌芽。孔子和其后继者在继承前人孝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孝伦理的内容、拓展孝伦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儒家孝伦理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政治秩序。随着历史的演进,孝伦理的内涵几经变化,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功用,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合理定位。
2011年06期 No.132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 ]
- 徐永斌;
自晚清中外通商以来,上海则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江南的许多富商大贾、文人雅士避难到上海,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一些文士齐集上海治生和经商,一时成为前所未有的景象,出于各种原因从事治生或经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除了传统文人的教授生徒、谋职于书院以获得膏火银、游幕、出售书画作品、行医等治生手段外,还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色,如有的文人从事办报、翻译、买办等具有近代化特色的行业。有的不乏成为上海颇有影响的人士。
2011年06期 No.132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胡莲玉;
朱自清《诗言志辨》一书的撰著和出版具有双重的背景,它既是朱自清先生以实际行动自觉响应胡适先生"整理国故"号召的成果,也是对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持论的回应与辩驳。作者从文学批评的常用术语和观念入手,稽查群籍,深入开掘,爬梳剔抉,正本清源,学术成就突出,很多问题都藉由此书的考论而尘埃落定,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对一些问题的考论尚未尽善尽美。
2011年06期 No.132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王韬;
从现实层面来分析"国学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可归结为国内和国际形势所趋、政治与社会的客观需要。从精神层面来追索"国学"的渊源,则可见文化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之外,构成一个衡量该进程的评判标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民族利益出发抛弃了传统,这个貌似主动的行为实际上有着受强迫的历史背景和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即是近代普世价值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新传统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锻打下才日渐发展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被完整地看待,国学应该被更广义地看待。
2011年06期 No.132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9 ] - 王小飞;
政体模式的实践交锋是民初政坛最核心的政治现象之一,而且紧紧围绕宪法性文件的制订而展开。革命党与进步力量中,以宋教仁为首的主张内阁制,以孙中山为首的主张总统制,两大主要政治派别的角力反映了双方在政体理念、对民初国情的基本判断上的差异,甚至双方利益诉求的细微区别。及至袁世凯把持政局,"总统制"被偷梁换柱,异化为专制独裁的外衣。通过回顾各派政治力量在先后制定4个宪法性文件过程中的交锋,可以疏理出民初政体模式演变的清晰脉络,而演变的脉络又昭示了民初宪政图景面临的困境及其必然破灭的历史命运,亦可为当下的宪政建设提供可资思考的资源。
2011年06期 No.132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陈吉德;
在张艺谋的前期作品中,父与子的关系明显表现出冲突倾向。父一代总是呈现出令人恐惧的黑色。面对父一代的压制,子一代有的起而反抗,呈现出令人振奋的红色意味;有的则选择了顺从,呈现出令人压抑的灰色。从《活着》开始,父与子的关系由冲突逐渐转向融和。父一代变得温情随和、宽宏大量、仁慈善良。子一代也不再肩负着弑父的重担,他们从父一代那里得到关爱,感受人生;有的虽然起初与父一代之间有隔阂,但最终还是相互理解,化解冲突。父与子关系的这种变化与导演生命体验、艺术实践和社会文化思潮密切相关。
2011年06期 No.132 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吴效刚;李雪;
《新的小说》是由民国时期新文学的第一个社团上海新潮社创办的一份文学期刊,曾遭遇北洋政府的查禁,在现代文学史叙述中也被人们所忽略。但对这份杂志的研究发现,所刊作品不少贴近本真生活实际,表现激进社会批判思想和先进社会建构思想,在艺术表现上达到很高水平,其中一些文论所阐述的至真至信的文学思想,不仅在当时表现出新颖,即使在今天也还显得新。
2011年06期 No.132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李锋;
作为小说家,毛姆有着不同于专业批评家的文学观念。他坚持文学的娱乐功能至上,反对将小说视为道德宣传和教化的工具,这种观点在他的文学批评集《巨匠与杰作》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此书专注于作家生平,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书,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因此,他认为对十位小说家的性爱隐私、心理冲突、神经官能症等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读者了解到经典作家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他们的作品(乃至小说这一文类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11年06期 No.132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 ] - 朱晓琴;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是D.H.劳伦斯分别于1915年和1920年创作的两部伟大的作品。如劳伦斯本人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说,《恋爱中的女人》是《虹》的续篇。因此,两部小说不可避免地存在互文性关系。具体而言,两部小说在人物、环境对圣经文本结构的运用以及两性关系探索等方面存在互文关系。从互文性角度对小说《虹》与《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可以为小说的理解和诠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011年06期 No.132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杨金才;王育平;
霍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批评始于20世纪早期,迄今已有逾百年的历史。本文拟梳理霍桑研究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史,重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霍桑研究的特征、方法、发展趋势及其与社会历史环境之间互动关系,评述我国学者在霍桑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领域存在的研究空间。
2011年06期 No.132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3 ]
- 张震旦;韩欣汝;
威廉.冯.洪堡是18世纪末德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普通人的教育和大学教育两部分,对现代德国乃至西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2011年06期 No.132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 ] - 张芸芸;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呈现多元并存、和谐持续的客观形态,要求我们在不同的质量标准中寻求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等参照系的平衡点。在和谐理念的视野下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途径的探究,是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和谐理念精神,提倡科学发展,长久传承的大学精神的必然归趋。和谐视野下高校教育质量观包括内生性维度,创新性维度,人本性维度,要求构建覆盖对于受教主体的全面性管理,对于教育过程的全程性管理,对于教育系统的全员性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具体管理实践中,要引入文化引领功能,创新教育实践,注重人本主义原则,规范教育过程,强化质量战略性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实现高校教育质量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提升。
2011年06期 No.132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