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庞卓恒;王京春;
摘要(Abstract):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KeyWords): 移情;审美;实践;主体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庞卓恒;王京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朱光潜:《谈美书简二种》,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111页。
- 里普斯:《论移情作用》,朱光潜译,载《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1-842页。
-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页。
-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 TheodosiusI(C.346-395),古罗马皇帝(379-395年),又称狄奥多修斯大帝。在位时残酷镇压人民起义,严禁异教信仰。于392年正式承认基督教为国教。临死前将帝国分给二子,长子Ar-cardius分得东部,次子Honorius分得两部,从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20、332页。
- RogerPenrose,TheEmperor’sNewMind,OxfordUniv.Press,1989;ShadowsoftheMind——ASearchfortheMissingScienceofConsciousness,OxfordUniv.Press,1994.
- 汪云九、杨玉芳等:《意识与大脑——多学科研究及其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376-377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卷,第128页。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8-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