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隐喻与发展策略
成伯清;
摘要(Abstract):
现代城市,无论是四处蔓延的外在空间还是置身其中的内在体验,都越来越令人难以捉摸。而使用隐喻,即以我们熟悉的经验领域的图式和形象来描述和叙述我们不熟悉的乃至无以名状的现象,是常见的认知和表征策略之一。事实上,针对城市,人类已发明了诸多的隐喻,从"有机体"到"机器"再到"网络"等等。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演变,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着不同隐喻之间的竞争。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隐喻,不仅充当了想象的框架,也会限制对可能的发展策略的抉择。本文在追溯了城市隐喻的谱系之后,着重从增长机器和景观两个隐喻的角度,反思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潜在问题,尤其是增长联盟和辉煌意识形态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策略的深层影响。如何让城市真正成为适宜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急迫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隐喻;增长机器;景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体验)的资助,特此致谢
作者(Authors): 成伯清;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5.03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 [2]兰德利:《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杨幼兰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8页。
- [3]成伯清:《走出现代性--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新定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 [4]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43-45页。
- [5]Bennett,Tony,Grossberg,Lawrence&Meaghan Morris,NewKey-words:ARevised VocabularyofCulture andSociety,Blackwell Pub-lishing.pp.32-35.
- [6]Ungers,O.M.,City Metaphors,http://thenonist.com/index.php/thenonist/permalink/city-metaphors/
- [7]Wyly,Elvin,"City Political Machine",Urban Studies200,Cities,November16,2010.
- [8]本文此一部分关于技术都市及生态都市和人本都市的叙述框架,沿用的是多克特曼(Anton Dochtermann)的观点。见Dochtermann,Anton,2000."Metaphors of the Cityinthe Informa-tion Age".http://math.stanford.edu/~anton/city-metaphors.pdf.
- [9]Dochtermann,Anton,2000.同上。
- [10]转引自Dochtermann,Anton,2000.同上。
- 1113Jacobs,Jane,1961.The Death andLife ofGreat American Cities.NewYork:Vintage Books.p.17,p.18.
- 12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 14151618Dochtermann,Anton,2000."Metaphors of the C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http://math.stanford.edu/~anton/city-metaphors.pdf.
- 17Castells,Manuel,2000.The Rise ofthe Network Society,2d Ed.Oxford&Malden,MA:Blackwell.
- 19沙森:《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周振华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 20Florida,Richard,2002.The Rise ofthe Creative Class.NewYork:Basic Books.
- 21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康乐、简慧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1-43页。
- 22张京祥、吴佳、殷洁,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空间效应的检讨",http://www.planning.cn/detail.asp id=385&cat=006。
- 2325Molotch,Harvey1976."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The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Vol.82,No.2,pp.309-332,p.309.
- 24Logan,J.&H.Molotch1987.Urban Fortunes:The Political E-conomyofPla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6转引自李林艳《关系、权力与市场--中国房地产产业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 27韦伯:《支配社会学》,康乐、简慧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6-247页。
- 28李林艳:《关系、权力与市场--中国房地产产业的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 29Waldheim,Charles,2006.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New York,NY: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 30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