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的思想资源
闾小波;
摘要(Abstract):
近年来,陈独秀晚年在书信中表达的民主观备受学界的关注,且被有些学者不适当地夸张。事实上,影响陈独秀民主观形成的思想资源,既有当时西方一些“苏联之友”的作品,更有托洛茨基的几部重要著作,尤其是他的《被背叛的革命》一书。挖掘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生成的思想资源,并不排除陈氏本人对此所作的思考与辨析,更不否认陈独秀在全球自由主义与民主主义衰落时期的至尊地位。
关键词(KeyWords): 陈独秀;大众;民主官僚制;自由独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民主史”(项目号:04BZZ010);; 教育部社科项目“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的中期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s): 闾小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独秀的最后见解(论文和书信)》,自由中国出版社(台北)1949年版,引自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六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083~2084、2089页。
- [2]王思睿:《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书屋》2000年第4期。
- [3][4]高力克:《陈独秀晚年的民主观》,《二十一世纪》2001年6月号,第65期。
- [5]托洛茨基:《被背叛的革命》,何伟译,(香港)春燕出版社(印刷年代不详),第3、45、48~49、59、84、84~85、86~87、87、91、95、228~229、143、87、104~105、219、220~221页。
- [6]引自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民主史——从孟德斯鸠到凯尔森》,黄华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版,第400~401页。
- [7]参见程映虹《韦伯夫妇的黄昏恋》。http://www.cc.org.cn/old/zhoukan/xiaolou/0010/1025abdx02.htm
- [8]托氏称他们为小资产阶级分子:“共济会或和平俱乐部的会员资格,与‘苏联之友社’会员资格,有许多相同点。因为使得人们同时可以过两种生活:一种在俗世利益圈子内的日常生活和一种灵魂上最高升的精神生活。这些‘友人’们时时探访莫斯科。他们的游记,记载些拽引机、儿童园、体育检阅、降落伞姑娘等等,——总而言之,甚么都有,除了新贵族。其中最好的分子,由于痛恨资本主义反动之故,故意闭起眼睛不看这个。”《被背叛的革命》,何伟译,(香港)春燕出版社,第265页。
- [9]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袁俊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页。
- [10]参见《苏联颁布新宪法》。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b/yb_b/yb_b_038c.htm
- 参见郑超麟《六十年前的一场世界性争论》(1998年4月4日),引自《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07~40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将两本书并为《从苏联归来——附:答客难》于1999年出版。
- 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32~33、34、54、114、118页。
- 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 引自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之三:流亡的先知》,施用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425页。
- 《托洛茨基自传》,胡萍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2页。
- 伊萨克·多伊彻:《先知三部曲之三:流亡的先知》,施用勤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326页。
- 《郑超麟回忆录》下册,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5、528、553~558页。
-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上),郑明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章。
- 哈耶克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第9章的引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王明毅译)和1960年出版的《自由秩序原理》第9章“强制与国家”(三联书店1997年版,邓正来译)均引用了托氏的这段名言,但哈氏在书中提供的出处均有误。此段文字并非出自1937年英文版《被背叛的革命》第76页,而是第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