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道士、装修工与颠覆者:现代民主的三种理论家
任剑涛;
摘要(Abstract):
现代民主的理论家人数众多,类型不外卫道士、装修工与颠覆者三种。卫道士循政治哲学进路对现代民主进行了有力的价值辩护、制度勾画和历史划界,从而清晰区分了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的界限,民主和反民主的实质差异。装修工对现代民主颇有不满,但并不准备从结构上挑战民主制度,而是从更为完善的民主期待切入,试图克制流行于现代的民主政制的弊端,并弘扬这一政体的长处。颠覆者由拒斥民主或寻求更优民主的人士构成,他们断定现代民主是虚伪不实的,尝试以专制或"真正"民主取而代之。现代民主的理论家一直与现代民主的曲折进程联袂出现。面对颠覆者连续不断的强力攻击,装修工似乎不足抵挡,而卫道士的申辩也明显需要再次刷新。
关键词(KeyWords): 卫道士;装修工;颠覆者;现代民主;理论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任剑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5.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在世界价值观调查中,人们普遍同意存在缺陷的民主制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呈现极高比例的认同,即使是非民主国家,认同程度也超出人们的预期。参见[美]拉里·戴蒙德《民主的精神》,张太军译,群言出版社,2013年,第21-22页。
- (2)论者指出,“当今世界,民主理念几乎是不可撼动的。”([美]伊恩·夏皮罗:《民主理论的现状》,王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页。)这一断言,可能更符合当今人类社会不同政体都几乎以民主自我定位与命名的现实,至于是何种民主理念,恐怕就南辕北辙了。
- (3)(4)(5)(6)(8)(9)(10)(11)(12)(13)(14)(15)(16)[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2、2、3、101、135-136、192、233-234、314、318、414、445、571页。
- (7)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第61页。这一节对萨托利有关论述的概述,参见《民主新论》相关各章。仅在直接引用时,才注明具体出处。
- (17)美国政治学界重量级人物利日法特对萨托利的评价。转引自《民主新论》中文“译者说明”。见该书中文版第2页。
- (18)达尔终其一生都以民主的理论探究作为自己从事政治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为数众多的民主理论著作中,诸如早期(1950-1960年代)的《民主理论前言》《谁统治:美国城市中的民主与权力》《美国的多元主义民主:冲突与同意》,还是成熟时期(1970年代)的《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规模和民主》,抑或是晚期(1980-1990年代)的《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经济民主前言》《民主及其批评者》以及《论民主》,达尔分别阐释了他论及民主的繁多论题。但从总的角度看,《民主及其批评者》是达尔民主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 (19)达尔论及民主正迈向第三次转型,但那还是一种预期中的民主形态,原不能在现实性的维度加以论道。参见[美]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佟德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05页及以下。
- (20)(21)(22)(23)(24)(25)(26)(28)(29)(30)(31)(32)(35)(36)(37)(38)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佟德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3、24、26、35、63、84、101、114、122、136、225、246、360、360、405、406页。
- (27)参见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佟德志等译,第六章“证明:具有同等内在价值的理念”,第107页及以下。
- (33)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佟德志等译,第283页。多头政体在达尔的《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中有更为深入系统的论述,但详细探讨这一政体并非笔者的关注点,因此仅引述《民主及其批评者》的纲领性概述,以便凸显达尔民主理论的个性特征,而不至于陷入达尔民主理论的论证细节之中。
- (34)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佟德志等译,第321页。中文版译者将dynamic翻译为“发展的”多元社会,似有不妥。因为dynamic一词尽管有增长的含义,但主要是形容变化状态的辞藻,翻译成发展,容易与developing相混淆,而且没能反映达尔着意的现代社会不断变迁的含义。
- (39)[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第99-110页。
- (40)参见[美]罗伯特·达尔《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有关各章,钱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 (41)参见罗伯特·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第23章“发达民主国家的蓝图”,佟德志等译,第419-429页。
- (42)参见乔·萨托利《民主新论》第15章“另一种民主”,冯克利等译,第509页及以下。
-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转引自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 (44)(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转引自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法》,第86、85-86页。
- (46)(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转引自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法》,第96、96页。
- (48)(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转引自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法》,第92、94页。
- (50)(51)(52)(53)(54)列宁:《国家与革命》,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81、200、246、247、247页。
- (55)(56)(57)(58)[美]诺姆·乔姆斯基:《遏制民主》,汤大华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00-101、101、137、379页。
- (59)(60)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18、20页。
- (61)(62)贝淡宁:《西方亟需打破“民主教条”》,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第2、22页。
- (63)迈克尔·帕伦蒂:《少数人的民主》,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第42-43页。
- (64)莫恩斯·赫尔曼·汉森:《三权分立理论是一种过时的理论》,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第70页。
- (65)皮特·鲍春利:《多党制并不是民主的精髓》,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第74页。
- (66)贝淡宁所持的批判性民主态度可以归为此类。参见[加]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吴万伟译,前言,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ⅩⅩⅨ-ⅩL页。
- (67)参见马丁·雅克《西方比中国更民主吗?》,载《西式民主怎么了Ⅱ---西方人士评西方民主》,第121-126页。
- (68)[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黄胜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 (69)(70)参见[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有关各章,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 (71)任剑涛:《政治衰败的福山式错位分析》,《财经》2015年第17期。
- (72)这种结构正是一种多重因素结构起来的互惠理论支撑的宏大叙事。恰如论者所强调的,“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是互惠的理论。”See Russell Hardin,Liberalism,Constitutionalism,and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
- (73)拉里·戴蒙德:《民主的精神》,张太军译,第3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