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合法性:帝制中国的合法化途径与策略Symbol and Legitimacy:Ways and Strategies of Legalization of Imperial China
张星久;
摘要(Abstract):
政治统治可被视为权力合法性的实践与生成过程,而合法性实践既是统治者迎合"文化剧本"、即呈现和表演都深藏于一个文化传统中的合法性信仰的过程,又是统治者对这些合法性信仰的操控过程。正是这种表演和谋划,直接导致了帝制中国的一整套合法性的象征系统如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政策过程与文化符号等等;存在于这一象征系统中的元叙事,就是以现实中的君主("时君")为指向的合法性论证,各种种种后果主义、功利主义、化约主义和命定论则是这种合法性论证的基本策略和逻辑,其目的在于缩小甚至混淆现实中的统治者(时君)与"理想君主"之间的界限,以缓解那"永恒的合法性困境"。
关键词(KeyWords): 象征;合法性;帝制中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星久;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2.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2]参见张星久《论帝制中国的君权合法性信仰》,《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 [3]参见《汉书.郦食其传》、《汉书.叔孙通传》。
- [4]关于这些符号和礼仪制度的详细介绍,参见徐连达、朱子彦《中国皇帝制度》,广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另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帝王谥号中89.3%为“美谥”,主要有四类:一是关于歌颂君主盛德大功方面的,常用“文”、“武”或“文”、“武”兼用;二是评价君主个人美德方面的,如穆、昭、章、德、仁、慈、惠、孝、顺、敬、恭、睿、哲、明等;三是强调帝王非凡的智慧、品格、功业等神圣属性方面的,用的最多的是“神”、“圣”之类;四是肯定君主受命于天,又能够“体天”“敬天”、按照天的意志行事的,如“体天行道”、“法天”、“仪天”、“绍天”、“继天”、“天佑”、“天圣”、“天皇”、“天宝”等。见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1、261-263页;刘泽华、侯东阳《论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学术月刊》1993年第11期。
- [5][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宋]王栐:《燕翼贻谋录》卷一《进士特奏》;《清史稿》第232卷《范文程传》。
- [6]《汉书.张良传》。
- [7]《史记.汲郑列传》;《汉书.元帝纪》。
- [8]详细的讨论参见陈金凤《北魏正统化运动略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 [9][元]吴澄:《吴文正公集》卷首,揭奚斯撰《文正吴公神道碑》。
- [10]《三国志.蜀.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 11《元史》第161卷《刘整传》。
- 1213《清史稿》第232卷《范文程传》。
- 14参见巫鸿著、李清泉等译《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中的《导论》部分,以及其中的第81、8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15参见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四章;《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07页。
- 16朱熹:《朱子语类》第136卷,中华书局,1999年。
- 17见《东晋元魏正闰论》,收入《皇甫持正文集》卷2。
- 18《后山文集》卷16《正统论》。又见王霆震《古文集成》卷40。
- 19《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11《后正统论.总论一》。
- 20(东汉)荀悦《前汉纪》第30卷引班彪《王命论》。
- 2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14册第204卷,中华书局,1995年,第6448-6449页。
- 22参见[美]L.A.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美]David.M.Rasmnssen《象征と解■》中的《序论》,九米博译,(日本)纪伊国屋书店1978年版。
- 23[明]王夫之:《读通鉴论》第19卷,中华书局,1996年,第540页。
- 24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余晓娜译,三联书店,1988年,第73页。
- 26参见张星久《走向共和—从合法性视角看中国近代政体“激进”变革的原因》,《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