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像时代的文化传播:李子柒视频走红的文化传播理论分析Image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Constructions and Aesthetic Turnings of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Image Age of Network:Taking the Popularity of Li Ziqi's Videos as a Case
赵宴群;杨嵘均;
摘要(Abstract):
李子柒拍摄的中国乡村生活视频具有鲜明的网络图像时代文化传播特征。视频之所以能够走红,既得益于生产者的形象生产,即充分利用对比度、新鲜度、重复有序等内在结构性因素,创造了以日常生活化、沉浸式体验与现实超越性为特征的形象;也得益于接收者的意义重构,即随着接收者从普通观众到主流媒体的逐步升级,视频形象的补偿性意义不断得到拓展和再现,在美好生活、文化自信、青年时代理想等角度得到了意义的升华。形象生产与意义重构之间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网络图像时代的大众审美转向,即追求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化的辩证统一、追求感性愉悦与理性反思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图像时代;文化传播;李子柒视频形象;意义构建;审美转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虚拟社群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及政府协同治理研究”(项目号:14AZZ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赵宴群;杨嵘均;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0.05.02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下列事实也可以说明其影响力之大:2017年,李子柒被评为微博十大美食红人;2018年,其原创短视频在海外运营3个月后获得YouTube银牌奖;2019年,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轮番点赞李子柒,称其“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2019年底,在《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中,李子柒又获得了“文化传播人物奖”。
- ②周宪:《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译林出版社,2017年,第199页。
- ③⑩(11)(1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08、209、208、208页。
-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7页。
- ⑤[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译,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页。
- ⑥[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杨成凯等译,广西美术出版社,2019年,第75页。
- ⑦[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 ⑧何卫华、朱国华:《图绘世界: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教授访谈录》,《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 ⑨(14)[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 (13)[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常江、肖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70页。
- (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151页。
- (17)周宪:《视觉建构、视觉表征与视觉性——视觉文化三个核心概念的考察》,《文学评论》2017年第3期。
- (18)(25)(27)[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1、25页。
- (19)周宪:《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
- (20)[法]雅克·朗西埃:《图像的命运》,张新木、陆洵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3页。
- (21)(22)Dorothy Ross,Grand Narrative in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From Romance to Uncertaint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No.3,Vol.100(1995),pp.651-677.
- (23)[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 (24)周宪:《从小叙事进入当代文学史》,《东南学术》2001年第1期。
- (26)[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95页。
- (28)[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 (29)[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5页。
- (30)(31)管宁:《当代视觉文化与视觉审美的转向》,《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