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所有权的层次及其法律政策选择
蔡养军;
摘要(Abstract):
集体和集体所有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明确了集体的含义也就明确了集体所有权的含义。应当区分集体所有权在宪法、物权法与企业法上的不同含义。宪法意义上的集体所有权构成集体法律制度设计的强制性限制条件。物权法意义的集体所有权应当进行法人所有权的法律构成。集体土地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用益物权实现民事主体的独立性和民事权利的有效流转。企业法意义的集体所有权则应当给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留下充分的空间。
关键词(KeyWords): 集体所有权;强制性规则;意思自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蔡养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主要的学术见解有:第一,抽象的集体所有说,《民法通则》第74条为其立法依据;第二,韩松为代表的总有说,这主要用来分析农村集体土地的占有关系;第三,以孔祥俊为代表的法人所有与个人所有的契合说。这个理论旨在用公司或合作社制度来改造集体组织。为了回答哪些个人可以成为股东或社员的疑问,有人提出“创办人所有”的观点,理论依据是“谁投资谁所有”;第四,是王利明为代表的集体组织成员共同所有说。这种学说主张,集体与成员是不可分割的,集体所有不是全民所有而应当是小范围的公有,即由成员共同享有所有权,但财产又不可实际分割为每一个成员所有,也不能将财产由成员个人予以转让。详见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3-287页。
- 王利明:《关于国家所有权与集体所有权立法的几点建议》,引自《民商法研究》(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8页。
- 孙宪忠:《确定我国物权种类以及内容的难点》,载于《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 梁慧星:《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载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 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上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 杜吟棠主编:《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7,68页。
- 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89页。
- 刘少奇:《在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50年7月25日),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编:《刘少奇论合作社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79页。
- 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和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的过程,可参阅蔡养军:《中国乡村集体企业经验的制度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4页。
- 参见洪远朋主编:《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171页;唐宗焜:《促进合作制重建》,载于《工合国际通讯》第44期,引自张卓元主编:《中国经济理论5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5页。
- 方流芳:《试解薛福成和柯比的中国公司之迷》,引自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0、291页。
- 薛暮桥:《改革与理论上的突破》,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 参见陈朝阳、林玉妹编著:《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62页。
- 在某些特许经营的行业,产生了一批新的集体企业,比如公有民营的二级学院即属此类。一方面依托母体利用市场机会,另一方面也安置了母体的不少富余人员。最近一段时间,这些二级学院又要脱离母体而成为独立学院,正与原来的集体企业走的是同一条路子。
- 星野英一:《非营利团体和非营利法人在日本的立法——日本的前车之鉴》,渠涛译,载于《中日民商法研究》(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 参见渠涛:《民法理论与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390-3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