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的中国精神哲学范式与中国话语
樊浩;
摘要(Abstract):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关键词(KeyWords): 伦理道德;精神哲学;形态;中国范式;中国话语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苏省“2011”工程“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和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道德哲学与中国道德发展研究所”承担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项目号:10&ZD072)、重点项目“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项目号:10AZX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樊浩;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6.02.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注: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精神哲学形态,参见樊浩“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哲学诠释”,《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4页。
- (3)二程:《遗书》卷十一
- (4)二程:《遗书》卷十七。
- (5)(9)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
- (6)(8)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
- (7)朱熹:《孟子集注·万章句上》
- (10)戴震:《与某书》
- (1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 (12)三次调查是指本人作为首席专家或重要组织者于2006年在全国、2013年在全国和江苏分别进行的三次大调查,分别以调查一、调查二、调查三标示。
- (13)《孟子·滕文公上》。
- (14)《管子·君臣上》。
- (15)《管子·心术》。
- (16)朱熹:《晦庵文集》卷四九。
- (17)(18)《管子·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