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理想人格思想
鲁从阳;郭广银;
摘要(Abstract):
理想人格是解读《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维度。老子关注人的生命的本真存在和理想状态的实现,他从其抽象玄妙的形而上道论出发,引申出以"朴"为本质的人性论,并通过其朴素的辨证思维建立其彻底的道德观,进而提出尚柔、守中、持保三宝等修养途径,建立了一个使人实现其个别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完成人格并达至理想的存在状态的体系。守中成德——修德复命——复命归朴——道无名,朴,这即是老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基本进路。
关键词(KeyWords): 道;朴;德;贵柔;守中;三宝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鲁从阳;郭广银;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1.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4页。
- [2][德]雅斯贝斯:《大哲学家》,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6页。
- [3]张岱年:《释“天”、“道”、“气”、“理”、“则”》,载《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1页。
- [4]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第22页。
- [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
- [6]王弼:《老子注》第十六章,东京文求堂印武英殿聚珍版本。
- [7]范应元:《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致虚极章第十六。
- [8]宗福邦等编注:《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40页。
- [9]《庄子.天地》。
- [10]参见王力《老子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第28页)及郑开:道家心性论研究(htt第://www.chinese-thought.org/gjzx/003360.htm)
- 11范应元:《宋本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知其雄章二十八。
- 12宗福邦等编注:《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68页。
- 13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第26页。
- 14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6,第142页。
- 15王一清:《道德经释辞》,转引自尹志华、明代道士王一清的《道德经释辞》略析,《中国道教》2001年第1期。
- 16此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还出现了“大丈夫”的称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17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第75-77页。
- 18分别见于《道德经》第五、二十章,前者据郭店楚简本改。
- 19参见陈鼓应《从郭店简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第75-77页;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第24-25页。
- 20王弼《老子注》第五章,东京文求堂印武英殿聚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