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题、新视野:信访研究回顾与再出发
冯仕政;
摘要(Abstract):
信访问题是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信访研究因此也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学术领域。本文是一个关于信访研究的研究。它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信访问题作为一个学术议程而兴起的历史过程、内在逻辑及其形成的信访行动、信访工作和信访改革等三大研究主题。本文认为,信访问题之所以复杂难解,原因在于它涉及中国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的秩序化。据此,必须开创新的研究议程,即把信访问题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政治秩序"这一宏大的理论和历史主题中去思考。该议程能够很好地整合以往信访研究的成果,拓展信访研究的视野,扩大信访研究的格局,同时切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KeyWords): 信访问题;信访研究;政治秩序;社会转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社会冲突治理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演进研究”(项目号:11ASH004);;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当前中国网络群体性的形成及治理研究”(项目号:13XNL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冯仕政;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6.02.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应更加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人民日报》1953年1月19日。
- 2.《河北省交河县开展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几点经验》,《湖南政报》1960年第7期。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指示》,《山西政报》1953年第8期。
- 4.《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政府各机关处理群众来信和接见群众来访暂行办法》,《陕西政报》1953年第10期。
- 5.《天津市1960年信访工作总结(摘要)》,《天津政报》1961年第14期。
- 6.《政务院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 7.《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关于加强信访工作和维护首都治安的报告〉的批示(摘录)》,载金志良、孙伟汉、李发云主编《信访工作实用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 8.《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接见人民来访工作的决定》,《山西政报》1953年第7期。
- 9.北京市《信访简报》1967年第4期,档号182-1-90,北京市档案馆。
- 10.薄钢主编:《信访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 11.陈柏峰:《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法律转型时期的缠讼问题》,《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陈柏峰:《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1期。
- 12.陈小君:《国际视野下中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
- 1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
- 14.董海军:《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社会》2010年第5期
- 15.范愉:《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 16.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冯仕政:《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17.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 18.李栋:《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信访法〉的制定》,《法学》2014年第12期。
- 19.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 20.李慕洁编:《应用信访学》,华龄出版社,1991年。
- 21.李秋学:《中国信访史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 22.林华:《信访性质的溯源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 23.林喆:《信访制度的功能、属性及其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 24.刘正强:《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 25.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 26.饶静、叶敬忠、谭思:《“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 27.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 28.石发勇:《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与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 29.田秉锷主编:《中国信访学论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 30.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 31.童之伟:《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
- 32.王凯主编:《信访制度与国外相关制度分析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
- 33.王显堂、陈鸿滨主编:《信访学概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 34.王学军主编:《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百题解读》,第59页,人民出版社,2008年。
- 35.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吴超:《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949-1957)》,《党的文献》2012年第4期;吴超:《信访制度的阶段性特征》,《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吴超:《中国当代信访史基本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 36.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 37.吴长青:《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社会》2010年第2期。
- 38.肖唐镖:《信访政治的变迁及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1期。
- 39.尹利民:《“表演型上访”:作为弱者的上访人的“武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尹利民:《地方的信访与治理---中国地方信访问题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
- 40.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 41.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
- 42.张成良编:《信访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 43.张红、李栋:《中国信访制度:困境与变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 44.张修成:《1978年以来信访工作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个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
- 45.张永和、张炜:《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赵树坤:《常县涉诉信访:中国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13年。
- 46.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 47.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6月号。
- 4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著:《信访学概论》,方正出版社,2005年。
- 49.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
- 50.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51.Cai,Yongshun,“Power Structure and Regime Resilience:Contentious Politics in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38:411-432.
- 52.Chen,Xi,Social Protest and Contentious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2012.
- 53.Dimitrov,Martin K.,Why Communism Did Not Collapse:Understanding Authoritarian Regime Resilience in Asia and Europ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 54.Heilmann,Sebastian and Elizabeth J.Perry,Mao’s Invisible Han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Mass.;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
- 55.Huntington,Samuel P.,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 56.Li,Lianjiang,and Kevin J.O’Brien,“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1996,22(1):28-61.
- 57.Michelson,Ethan,“Climbing the Dispute Pagoda:Grievances and Appeals to the Official Justice System in Rural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7,72:459-485;“Justice from above or Below?Popular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Grievance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08,193:43-64.
- 58.Minzner,Carl F.,“Xinfang:An Alternative to Formal Chinese Legal Institutions”,Stan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6,42:103-179.
- 59.O’Brien,Kevin J.,“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1996,49(1):31-55.O’Brien,Kevin J.and 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and Lianjiang L,i“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1995,143:756-83.
- 60.Qiang Fang,“A Hot Potato:The Chinese Complaint Systems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Present,”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Buffalo,2006.
- 61.Su,Yang and Xin He,“Street as Courtroom:State Accommodation of Labor Protest in South China”,Law&Society Review,2010,44:157-184.
- (1)该文件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22-324页。
- (2)参见《各地各级人民政府应更加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人民日报》1953年1月19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关于加强处理人民来信、接见人民来访工作的决定》,《山西政报》1953年第7期;《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的指示》,《山西政报》1953年第8期;《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省级政府各机关处理群众来信和接见群众来访暂行办法》,《陕西政报》1953年第10期。
- (3)该文件见《湖南政报》1960年第7期,第138-141页。当时天津市属河北省,交河县属天津市。交河县后撤销,其政区并入泊头市。
- (4)《天津市1960年信访工作总结(摘要)》,《天津政报》1961年第14期。
- (5)笔者掌握的最早的北京市《信访简报》为1967年第4期(档号182-1-90),刊发于1967年12月8日。按期刊发频率推定,第1期当刊发于当年9月。
- (6)参见《天津政报》1964年第17期。
- (7)张修成:《1978年以来信访工作研究——以山东威海为个案》,序言第7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年;吴超:《中国当代信访史基本问题探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 (8)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信访学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第5页。
- (9)张成良编:《信访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3页;另见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信访学概论》,第5页。
- (10)张成良编:《信访工作》,第3页;《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关于加强信访工作和维护首都治安的报告〉的批示(摘录)》,见金志良、孙伟汉、李发云主编《信访工作实用手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页。
- (11)这7个关键词是:“信访”“人民来信”“人民来访”“群众来信”“群众来访”“人民来信来访”“群众来信来访”。由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信访”现象的措辞有所不同,并且“信访”概念迟至1970年代才广泛使用,所以在“信访”之外,又加了其他6个关键词,以保证检索的完整性。
- (12)这些关键词除了“信访问题”之外,还包括“人民来信问题”“人民来访问题”“群众来信问题”“群众来访问题”和“来信来访问题”。“信访工作”关键词则是将上述关键词中的“问题”替换为“工作”。
- (13)王显堂、陈鸿滨主编:《信访学概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此后还有: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编著:《信访学概论》;李慕洁编:《应用信访学》,华龄出版社,1991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信访分会编:《信访学概论》,方正出版社,2005年;田秉锷主编:《中国信访学论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薄钢主编:《信访学概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 (14)O’Brien,Kevin J.,and Lianjiang L,i“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1995,143:756-83.
- (15)Li,Lianjiang,and Kevin J.O’Brien,“Villagers and Popular Resistance in Contemporary China”,Modern China,1996,22
- (1):28-61.
- (16)(38)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7年。
- (17)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 (18)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 (19)关于改革以来的三次集体抗争浪潮,参见冯仕政《社会冲突、国家治理与“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5期。
- (20)O’Brien,Kevin J.,“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1996,49(1):31-55.O’Brien,Kevin J.and 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 (21)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 (22)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 (2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 (24)吴长青:《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社会》2010年第2期。
- (25)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应星:《“气”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 (26)在这方面,陈希有非常系统的论述,参见Chen,Xi.2012,Social Protest and Contentious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第六章。应星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中也对上访的种种招术有生动的描述。
- (27)Michelson,Ethan,“Climbing the Dispute Pagoda:Grievances and Appeals to the Official Justice System in Rural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7,72:459-485.Su,Yang and Xin He,“Street as Courtroom:State Accommodation of Labor Protest in South China”,Law&Society Review,2010,44:157-184
- (28)董海军:《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社会》2010年第5期;尹利民:《“表演型上访”:作为弱者的上访人的“武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Michelson,Ethan,“Justice from above or Below?Popular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Grievance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08,193:43-64.
- (29)如石发勇《业主委员会、准派系政治与基层治理——以一个上海街区为例》,《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 (30)参见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饶静、叶敬忠、谭思:《“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陈柏峰:《农民上访的分类治理》,《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1期。
- (31)比如尹利民《地方的信访与治理——中国地方信访问题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
- (32)张永和、张炜:《临潼信访——中国基层信访问题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9年。
- (33)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 (34)张永和、赵树坤:《常县涉诉信访:中国基层法院涉诉信访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13年。
- (35)Chen,Xi,Social Protest and Contentious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2012.
- (36)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
- (37)参见陈柏峰《缠讼、信访与新中国法律传统——法律转型时期的缠讼问题》,《中外法学》2004年第2期。
- (39)参见李秋学《中国信访史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Qiang Fang,“A Hot Potato:The Chinese Complaint Systems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Present”,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Buffalo,2006.Minzner,Carl F.,“Xinfang:An Alternative to Formal Chinese Legal Institutions”,Stan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6,42:103-179.
- (40)参见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吴超:《新中国六十年信访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1期;吴超:《中国当代信访史基本问题探讨》;吴超:《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创建和发展(1949-1957)》,《党的文献》2012年第4期;吴超:《信访制度的阶段性特征》,《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 (41)参见王凯主编《信访制度与国外相关制度分析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陈小君《国际视野下中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3年第2期。
- (42)参见刘正强《信访的“容量”分析——理解中国信访治理及其限度的一种思路》,《开放时代》2014年第1期。
- (43)胡荣:《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 (44)参见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6月号;林喆《信访制度的功能、属性及其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 (45)(52)(55)童之伟:《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
- (46)林华:《信访性质的溯源性追问》,《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 (47)参见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范愉《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 (48)范愉:《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中国法学》2014年第4期。
- (49)参见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 (50)关于这场争论的概况,可参见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5期;张红、李栋《中国信访制度:困境与变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肖唐镖《信访政治的变迁及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1期;李栋《信访制度改革与统一〈信访法〉的制定》,《法学》2014年第12期。
- (51)(56)王学军主编:《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百题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9、76-79页。
- (53)参见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中国改革》2005年第2期;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 (54)陈小君:《国际视野下中国信访制度的功能回归》;范愉:《申诉机制的救济功能与信访制度改革》。
- (57)关于来信来访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分类,可参见王学军主编《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百题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 (58)Huntington,Samuel P.,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 (59)参见Dimitrov,Martin K.,Why Communism Did Not Collapse:Understanding Authoritarian Regime Resilience in Asia and Europ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Cai,Yongshun,“Power Structure and Regime Resilience:Contentious Politics in China”,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08,38:411-432.Heilmann,Sebastian and Elizabeth J.Perry,Mao’s Invisible Han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Mass.;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