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崛起与平城营建
卢小慧;
摘要(Abstract):
平城作为北魏王朝的都城,不仅汇集了当时北中国的文化,还吸收了来自域外的佛教文化,这些文化在平城的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使平城呈现的佛教文化与洛阳的太学文化产生了鲜明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北方社会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历史道路,并最终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关键词(KeyWords): 北魏;平城;建筑;崛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卢小慧;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6.03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北齐)魏收:《魏书》卷35《崔浩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11页。
- (2)(北齐)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第2850页。
- (3)(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21页。
- (4)(北齐)魏收:《魏书》卷1《序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7页。
- (5)(北齐)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第31-32页。
- (6)田余庆:《拓跋史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44页。
- (7)(8)(北齐)魏收:《魏书》卷2《太祖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33页。
- (9)(北齐)魏收:《魏书》卷23《莫含传附莫题传》,第604页。
- (10)(12)(15)(47)(梁)萧子显:《南齐书》卷57《魏虏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984、984、990、990页。
- (11)(日)前田正名撰、李凭、孙耀、孙蕾译:《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03-106页。
- (13)(14)(18)(19)(22)(27)(31)(41)(42)(46)(北齐)魏收:《魏书》卷114《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3030、3030、3039、3039、3032、3036、3053、3037、3030-3037、3038页。
- (16)(23)(25)(26)(30)(32)(37)(39)(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校:《水经注》卷13《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9、259、261、260、260-261、261、262页。
- (17)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兴光是文成帝拓跋濬的年号(454年),又按这条史料的上文叙太和元年(477年)事,所以应是指从文成帝兴光年间至孝文帝太和元年这一段时间。
- (20)祁燕平:《北魏平城地区的佛教地理》,2013年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13页。
- (21)(24)(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卷26《僧朗传》,中华书局,2014年,第992、564页。
- (28)(北齐)魏收:《魏书》卷3《太宗纪》,第61页。
- (29)(北齐)魏收:《魏书》卷108《礼志一》,第2736页。
- (33)(北齐)魏收:《魏书》卷94《王遇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024页。
- (34)(40)(45)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56-60、63、125-126页。
- (35)(北齐)魏收:《魏书》卷7《高祖纪下》,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页。
- (36)(北齐)魏收:《魏书》卷53《李冲传》,第1187页。
- (38)王银田:《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 (4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394页。
- (4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4页。
- (48)李治国、刘建军:《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收入《中国石窟·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212-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