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士与镇江光复
莫永明
摘要(Abstract):
<正> 镇江地势险要,在历史上曾号称“七省咽喉”,为长江与运河交会之点,沪宁铁路贯穿其间,又有焦山挺立江心,与南岸象山均筑有炮台,互为犄角,为江防扼要之区。东南有事,为兵家所必争。坐镇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负责人陈英士,对这一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视。他指出:“镇江为长江第三门户,金、焦、图、象,屹然峙立,实天然之形胜,通商之要津”,并说攻克江宁,“镇江适当其冲”。因此陈英士把光复镇江作为他谋图长江下游,实施上海首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莫永明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1993.02.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④ ⑤ ⑦ 秦孝仪主编:《陈英土先生文集》.台北1977年版.第81页;上海《民立报》1911年11月6日.
- ② 何仲萧:《陈英士先生年谱》.中国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第21页.
- ③ 孙筹成:《驻苏新军反正记》.《辛亥革命江苏地区史料》.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22页。
- ⑥ 张立瀛:《镇江光复史料》.同③ 第267页。
- ⑧ ⒀ 许崇灏:《镇江新军起义和镇军会攻南京纪实》,《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48、 249页.
- ⑨ 谌秉直:《回忆镇江光复》、同③ 第274页.
- ⑩ ⑾⒄《辛亥江苏光复》,第124、 115、 109页。
- ⑿ 吴次藩:《镇江光复回忆》.同③ 第268页.
- ⒁⒅ 唐枕秋:《京岘山起义前后》,同③ 第282页.
- ⒂ 高骞:《智取象山炮台》.同③ 第277页。
- ⒃ 李良庚;《李竟成的一生》.同③ 第284页.
- ⒆ 何仲萧:《永怀陈英士先生》.秦孝仪主编:《陈英士先生纪念集》.台北1977年版.第59页.
- ⒇ 《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1页.
- (21) 《民国日报》1916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