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供给与基层协商民主生长:基于三地实践的考察
张敏;
摘要(Abstract):
基层协商民主是我国基层治理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已经进入全国性推进与应用的"操作阶段"。但是,在该种民主形式的生长路径及其主要推动因素的问题上尚缺乏针对性的理论探索。论文选取浙江温岭、四川彭州和云南盐津三地的基层协商民主为考察对象,发现政府主导下的实践与制度供给是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生长的直接决定因素,这种生长路径又可称为"供给式协商"。政府供给是基层协商民主持续生长的重要保障,但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政府供给具有结构性的非均衡特征,因而又给协商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可持续生长带了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由此必须优化基层协商民主的政府供给体系。
关键词(KeyWords): 基层协商民主;政府供给;基层协商民主生长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张敏;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6.02.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孙柏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页。
- (2)俞可平主编:《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2页。
- (3)比如,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实践中,选举民主历史悠久,然而治理民主的出现则比较晚近。典型的是,在政治行政二分与官僚制主导下的传统公共行政是排斥公民参与的。因此,有选举民主未必就有治理民主。中国的村民自治实践也表明,仅有民主选举而没有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也不会有治理民主。
- (4)陈弈敏:《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陈弈敏主编:《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5-18页。关于温岭协商民主的发展历程,卢剑峰也做了类似的分析,参见《参与式民主的地方实践及战略意义》,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
- (5)关于温岭协商民主的研究,参见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陈朋《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前者是关于温岭协商民主最早的一本专著。还可以参见慕毅飞、陈弈敏主编《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另外何包钢、郎友兴、陈剩勇等学者也有多篇文章对温岭的协商民主进行了专题研究。
- (6)以上文件及先后顺序根据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协商民主研究中心和中共彭州市委统战部联合汇编的《彭州基层协商民主探索实践》整理而成,该汇编为交流资料,没有正式出版。
- (7)中山大学马骏的课题团队为盐津县的预算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持。关于盐津县群众参与乡镇预算的改革,《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5期辟有专栏研究,它们分别是马骏的《盐津县“群众参与预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探索》、贾西津的《参与式预算的模式:云南盐津案例》、苟燕楠与韩福国的《参与程序与预算认同:基于“盐津模式”与“温岭模式”的比较分析》以及林慕华的《参与式预算中的群众议事员:舞台“角色与演绎”》,这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盐津县的群众参与预算进行了全面的讨论。
- (8)(9)(12)(18)马骏:《盐津县“群众参与预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探索》,《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5期。
- (10)贾西津:《参与式预算的模式:云南盐津案例》,《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5期。关于云南盐津的案例,参见马骏、贾西津、苟燕楠等人的研究论文,他们对盐津的实践已经做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 (11)苟燕楠、韩福国:《参与程序与预算认同:基于“盐津模式”与“温岭模式”的比较分析》,《公共行政评论》2014年第5期。
- (13)何包钢与陈朋对温岭的协商民主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个案研究。参见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陈朋:《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
- (14)陈朋:《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年,第85页。
- (15)何包钢:《协商民主: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63页。
- (16)中国共产党温岭市委员会、温岭市政府:《温岭年鉴2012》。
- (17)这是笔者在温岭市泽国镇调研时获得的四份文件。
- (19)参见马骏《盐津县“群众参与预算”: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探索》;贾西津:《参与式预算的模式:云南盐津案例》。
- (20)赵早早、杨晖:《构建公开透明的地方政府预算制度研究---以无锡、温岭和焦作参与式预算实践为例》,《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 (21)这两份文件分别是2006年2月中共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意见》和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 (22)杨瑞龙较早阐述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概念,参见杨瑞龙的《论制度供给》,载《经济学研究》1993年第8期;《论我国制度变迁方式与制度选择目标的冲突及其协调》,载《经济学研究》1994年第5期。
- (2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84页。
- (24)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学研究》1993年第8期。
- (25)这一说法来源于贺东航与孔繁斌对中国政策执行经验的分析,他们认为中国的政策执行呈现出“高位推动”下的“层级级”和“多属性”的特征。在他们的研究中,“多属性”起因于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各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关系,反映了政策执行网络中的“块块”特征。而本文所指的是复杂多样的地方政府行为属性。关于贺东航与孔繁斌的研究,参见《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 (26)徐勇:《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
- (27)余华:《基层协商民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以浙江省为例》,《观察与思考》2015年第3期。
- (28)吴晓林:《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