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和进路:以影子银行本质属性为切入点
沈伟,余涛
摘要(Abstract):
影子银行的根本特征是脱媒性、监管套利性和信用创造性。信用创造性是影子银行的目的性价值;脱媒性和监管套利性是影子银行的工具性价值。从影子银行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解读影子银行的本质属性及对其影响,并据此提炼相应的监管规则符合影子银行的监管逻辑。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规则可以被分为理念性监管规则和工具性监管规则两类。工具性监管规则应该是影子银行监管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KeyWords): 影子银行;脱媒性;监管套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沈伟,余涛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2.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Se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Building a Resilient and Open Financial System to Support Sustainable Cross-border Investment(Aug.30,2016),at 1.
- (2)自2009年起FSB每年都会发布关于影子银行的报告参见http://www.fsb.org/wp-content/uploads/Second-phase-of-the-G20-Data-Gaps-Initiative-DGI-2-First-Progress-Report.pdf,最后访问于2016年9月22日。
- (3)See FSB,Shadow Banking:Strengthening Oversight and Regulation(Oct.27,2011),at 7-14.
- (4)See Annelise Riles,Managing Regulatory Arbitrage:A Conflict of Laws Approach,47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63(2014),pp.106-115.
- (5)See FSB,Global Shadow Banking Monitoring Report 2014(Oct.30,2014),at 50.
- (6)参见巴曙松《从改善金融结构角度评估“影子银行”》,《新金融评论》2013年第2期。
- (7)参见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1期;刘澜飚、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2期;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学术界》2012年第4期。
- (8)主要参见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学术界》2012年第4期;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
- (9)主要参见李蔚、苏振天《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监管研究》,《学术界》2012年第4期;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1期。
- (10)参见郑联盛《新常态下的影子银行体系》,《清华金融评论》2015年第1期。
- (11)参见张明《中国影子银行:界定、成因、风险与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13第3期。
- (12)参见陆晓明《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比较分析和启示》,《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
- (13)See Steven L.Schwarcz,Regulating Shadow Banking,31 Rev.Banking&Fin.L.(2011-2012)6,pp.623-625.
- (14)参见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 (15)See Douglas O.Edwards,(Systemic)Risk and Taxation,31Virginia Tax Review(2011),pp.345-346.
- (16)See Simin Gao,Seeing Gray in a Black-and-White Legal World:Financial Repression,Adaptive Efficiency,and Shadow Banking in China,50 Texas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15),p.99.
- (17)Emily Lee,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why It Will Hamper the Effectiveness of Basel III,30(7)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anking Law and Regulation(2015),p.380.
- (18)本文交换使用“监管套利”、“监管套利性”、“信用创造”、“信用创造性”等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了行文表述之便,“监管套利”与“监管套利性”,“信用创造”与“信用创造性”实际上是同一概念。
- (19)鉴于影子银行的资产证券化特性,影子银行领域的资金更具投资性。所以本文用“投资者”称谓代替传统银行领域中的“贷款人”的称谓,用“融资者”代替“借款人”的称谓。
- (20)Nathan Goralnik,Bankruptcy-Proof Finance and the Supply of Liquidity,122 Yale Law Journal(2012),p.472.
- (21)Christian Johnson,Regulatory Arbitrage,Extraterritorial Jurisdiction,and Dodd-Frank:The Implications of US Global OTC Derivative Regulation,14 Nev.L.J.(2014),pp.562-563.
- (22)Annelise Riles,Managing Regulatory Arbitrage:A Conflict of Laws Approach,63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2014),p.71.
- (23)参见沈庆劼《监管套利的动因、模式与法律效力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 (24)See Andrew W.Hartlage,Europe’s Failure to Prepare for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Affects Us All,44 Georgetow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13),p.864.
- (25)参见周莉萍《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第1期。
- (26)参见余力、孙碧澄《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研究——基于金融抑制视角》,《财经科学》2013年第8期。
- (27)赵渊:《直接融资视角下的P2P网络借贷法律问题研究》,《交大法学》2014年第4期。
- (28)参见凌江怀《金融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33-234页。
- (29)参见高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哈耶克的法律与宪政思想》(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 (30)参见马诗琪《论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原则》,《时代法学》2013年第6期。
- (31)参见岳彩申《互联网时代民间融资法律规制的新问题》,《政法论丛》2014年第3期。
- (32)参见李俊霞、刘军《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评估与政策建议》,《经济学动态》2014年第5期。
- (33)如我国《证券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为股票发行出具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或者法律意见书等文件的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在该股票承销期内和期满后六个月内,不得买卖该种股票。”
- (34)参见翟浩、雷晓冰《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改革:英国的经验与启示》,《河北法学》2012年第1期。
- (35)在试点初期,香港证监会要求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
- (36)See Andrew A.Schwartz,Crowdfunding Securities,88 Notre Dame L.Rev.(2013),p.1459.
- (37)参见蔡静《国际影子银行监管改革及启示》,《青海金融》2012年第6期。
- (38)参见徐军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财经科学》2013年第2期。
- (39)参见谢罗奇、刘丽《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基于2010-2013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 (40)参见周莉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金融评论》2011年第4期。
- (41)参见董淳锷《公司法改革的路径检讨和展望:制度变迁的视角》,《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