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现代化:一项关于土改的历史社会学分析Migr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Land Reform of P.R.China
李灏哲;李里峰;
摘要(Abstract):
农民频繁流动及其导致的国家治理难题,是1949年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重要背景之一。土地改革使众多农民从流动转向定居,结束了过去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也得以重建与农民的政治联系,并通过各类新型组织强化了乡村社会治理。土地改革蕴含了解决流民问题、管控流动人口的治理逻辑,服务于在特定条件下建设现代国家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KeyWords): 农民流动;国家管控;现代化;土地改革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灏哲;李里峰;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2.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H.Mallee,“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der Reform”,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26,No.1(1995),p.1;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王春光、单丽卿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33页。
- ②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页。
- ③李文安、李亚宁:《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
- ④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何俊河译,载郭忠华等编《当代国家理论:基础与前沿》,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87页。
- ⑤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 ⑥蔡昉等:《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Kam Wing Chan,Li Zhang,“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The China Quarterly,Vol.160(1999),pp.820-821;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16页;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3期。
- ⑦张玉林:《集体化时代的农民流动与户籍制度》,载王思明等主编《20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第161—164页。
- ⑧H.Mallee,“Chin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under Reform”,Development and Change,Vol.26,No.1(1995),p.1.
- ⑨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 ⑩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 (1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载梁玥等编《治安行政法典汇编:1949—1965》,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64页。
- (12)Tiejun Cheng,M.Selden,“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The China Quarterly,Vol.139 (1994),p.656.
- (13)萧公权:《中国乡村——论19世纪的帝国控制》,张皓、张升译,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5页;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 (14)(63)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
- (15)徐勇:《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 (16)李里峰:《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 (17)吴毅、吴帆:《传统的翻转与再翻转——新区土改中农民土地心态的建构与历史逻辑》,《开放时代》2010年第3期。
- (18)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3页。
- (19)池子华:《中国流民史》近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13页。
- (20)(50)胡英泽、张爱明:《外来户、土改与乡村社会——以山西省永济县东、西三原村为例》,《开放时代》2017年第1期。
- (21)根据学术规范,本文对地名和人名进行了处理。
- (22)(35)(46)会宁县志编委会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04、21、189页。
- (23)(28)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74、277—279页。
- (24)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
- (25)当时杨村农民对土地的计量方式是粗略的“多少石或多少斗麦的地”,即能播种多少小麦种子的土地,杨村“一石麦的地”约为70亩,农民对土地数目并没有今天这样精确到亩的概念。
- (26)赵冈:《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 (27)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第26—28页;秦晖、金雁:《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年,第137—144页。
- (29)杨志仰和杨志雄均持此说,张灯认为七八十斤的亩产量有时达不到。刘克文认为麦子产量低,一亩麦子打几十斤,产量没上百的。
- (30)在杨村,30%的地租为惯例,称为“老三分”,在有些情形下可低至25%或20%。30%的借贷利息也为惯例,新中国成立前夕借贷利息上涨至50%、100%,先前的年利率这时甚至成为月利率,“驴打滚”利息非常重。全县的一般情况,可参见会宁县志编委会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02页。
- (31)费孝通:《江村经济》(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41—150页;参见赵冈《永佃制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 (32)(58)(60)访谈资料20160803YZY。
- (33)访谈资料20160122ZD。
- (34)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6页。
- (36)会宁县志编委会编:《会宁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8页。
- (37)“会宁县今冬明春土改实施计划”,1951年9月30日,甘肃省会宁县档案馆藏,案卷号:1951-10-2-2;彭永成回忆录(一),笔者收藏,第12页。
- (38)彭永成回忆录(一),笔者收藏,第16页。
- (39)(40)访谈资料20160120YZX。
- (41)访谈资料20160120YZX。据档案记载,梁长禄当时有30亩土地,典当来20亩土地全部出租。参见“减租工作总结汇报”,1951年3月14日,甘肃省会宁县档案馆藏,案卷号:1951-1-1-40。占有30亩地被受访者称为“没有几亩土地”,恰好表明杨村“薄田出大地”的特征。
- (42)陈家湾、张家湾、王家岔均为杨村的小地名。
- (43)(49)访谈资料20160820PYC。
- (44)访谈资料20160121YZY。
- (45)“会宁县六区YL乡土改前后各阶层土地占有统计表”,1952年5月21日,甘肃省会宁县档案馆藏,案卷号:1952-1-27-72。表中土地折合面积不等于实际面积,实际面积等于川地、平地、上山地、下山地等几类土地直接相加之和,折合面积大约相当于实际面积的60%~70%。
- (47)“带”是一种以特定土地上的农作物收获权支付受雇佣者的工钱、介于租佃和雇佣之间的经济关系。这些土地一般面积不大,可以用主家的耕牛耕作,多为“三五亩,一半垧”,土地上的收成有的全数归雇农所有,有的地主还要提取三分(30%)的分成地租。若雇农离开主家,则土地收回。雇农本人吃住全在主家,所“带”土地上的收成主要用于雇农家属的生活。
- (48)(62)访谈资料20160126HFY。
- (51)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4—197页。
- (52)费孝通:《江村经济》(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29页。
- (53)有些文献写作“北里”,因为当地方言“lai”“lei”一般对应“里”的意思。此处写为“来”也能讲通,故从读音。参见秦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秦安县志》(上卷),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5页。
- (54)(55)公安部户政管理局编:《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户籍管理法规》,群众出版社,1996年,第70、77—78页。
- (56)访谈资料2016080YZ。
- (57)1944年修《平凉县志》,转引自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省志·人口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89页。
- (59)参见会宁县档案馆1951年1号全宗中的6号、10号、12号、13号、14号、15号、16号、17号、18号、19号、20号、21号、23号等案卷,1952年1号全宗中的1号、2号、3号、7号、10号、17号、18号、19号等案卷。
- (61)访谈资料20160121ZYZ。
- (64)费孝通:《禄村农田》,载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77页。
- (65)费孝通曾细致分析了农民靠劳动积蓄购买土地所面临的困难。参见费孝通《禄村农田》,载费孝通、张之毅《云南三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1、176—177页。
- (66)江立华、孙洪涛:《中国流民史》(古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
- (67)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0—96页。
- (68)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中华书局,2017年,第250页。
- (69)冯尔康:《序——简述清代历史的特点》,载杜家骥《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 (70)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