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自信与创新——兼评《公共生活的发生》
程倩;
摘要(Abstract):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腾飞已为世界所承认,但解释经济腾飞、引领政治、社会发展的社会科学理论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着力点及落脚点只有深深植根于特定国家的政治实践,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彰显意义与价值。这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秉承"文化自觉"心态,禀赋现实关怀,突破狭隘的学科领域,抱持时代赋予的强烈使命感进行历史考察和论证,关注现实中的治理困境和潜在的社会危机,以敏锐头脑和犀利目光洞察这些危机的方方面面及其形而上学的根基,自信而公允地展现和评述西方社会发展和知识累积的总体性面貌,进行理论创新。这种创新首先要在广博的历史叙事和交叉性学科视野中展开分析,在批判性反思的深度中立论,建构起逻辑连贯的思想体系,最后以概念的深度阐释与分析框架的创新进行理论构造,完成真正跨越学科界限的累积性理论目标与表达的清晰结合,使哲学社会科学直面社会现实,打造释放理论雄心的学术精品。
关键词(KeyWords): 理论自信;理论创新;公共生活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政府信任资源再生研究”(项目号:12YJA81000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特色政务诚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13BZZ04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深化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项目号:13WTB030);; 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程倩;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5.04.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理论教程》第三版,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2页。
- 245678910张康之、张乾友:《公共生活的发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20、63、228、228、254、292、79页。
- 3 [美]理查德·J.伯恩斯坦:《社会政治理论的重构》,黄瑞琪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 张康之:《继往开来:改革开放“新十年”》,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31日。
- 张康之教授在《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中,曾论及“领域分化后的道德寓所”,首次提出经工业社会的分化后,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三种形态,初步论述了三个领域分化后的道德阈限及领域融合中的道德普遍化的可能性,但对三个领域的划分和性质未作详细阐述和展开。见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132页。
- 张康之:《给办刊人的建议——在〈社会科学研究〉30周年刊庆大会上的发言》,石本惠整理,2009年4月29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bb572a0101cjee.html。
- 张康之、张乾友:《共同体的进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后记。
- 杨海蛟:《深入推进政治学研究》,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2 日。
- 李强:《中国学者应创新社会科学》,载《中国科学报》2013年1 月28日。
- [美]肯尼斯·J.格根:《语境中的社会建构》,郭慧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中文版序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