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气质”与中共早期党员的“训练”技术——以罗亦农及中共旅莫支部为中心Ethos and the Training Technology of Early CPC Members: Centered on Luo Yinong and the Branch of the CPC in Moscow
董焱尧;应星;
摘要(Abstract):
“训练”技术是早期中共干部队伍形成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将意识形态与组织框架融合在一起,深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塑造出“新德治”体制的理想载体。本文运用历史社会学的视角,以罗亦农及其领导的中共旅莫支部为个案,以罗亦农所具有的“践履者”的“精神气质”为切入点,考察“训练”技术与地域化的道德践履传统以及“主义化”时代思潮之间的关联。这种“训练”技术以“系统化”“纪律化”“集体化”为主要特征,实现了在认同、行动和人格上的统一,对早期中共的组织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KeyWords): 精神气质;训练;中共旅莫斯科支部;罗亦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董焱尧;应星;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2.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66)金再及:《罗亦农年谱》,载《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5、410页。
- ②黄道炫:《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黄道炫:《整风运动的心灵史》,《近代史研究》2020年第2期。
- ③黄道炫:《洗脸——1946年至1948年农村土改中的干部整改》,《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何益忠:《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生成》,《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期;尹钛:《投身革命即为家》,载许纪霖、刘擎编《丸山真男:在普遍与特殊之间的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09—449页。
- ④应星:《论当代中国的新德治》,载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第152—182页。
- ⑤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7—134页。
- ⑥中央档案馆编:《革命烈士传记资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第177页。
- ⑦赵世炎:《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5—561页。
- ⑧赵世炎:《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5页;孙冶方:《关于中共旅莫支部》,《中共党史资料》1982年第1期。
- ⑨中央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北京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2—1926),内部出版,1991年,第246—247页。
- ⑩杨奎松:《“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4期;张泽宇:《留学与革命——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热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204页。
- (11)孙会修:《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国共合作(1925—1928)》,《史学月刊》2019年第7期;孙会修:《“发表力”的养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的谈话训练》,《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
- (12)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苏国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 (13)侯俊丹:《民情反思与士人的社会改造行动——晚清温州永嘉学派保守主义的实践及其困境》,《社会》2015年第2期。
- (14)许纪霖:《信仰与组织——大革命和“一二·九”两代革命知识分子研究(1925—1935)》,《开放时代》2021年第1期;X.Xu,“Belonging Before Believing:Group Ethos and Bloc Recruitment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Commun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78,No.5(2013),pp.773-796.
- (15)应星、李夏:《中共早期地方领袖、组织形态与乡村社会——以曾天宇及其领导的江西万安暴动为中心》,《社会》2014年第5期。
- (16)孟庆延:《“读活的书”与“算死的账”:论共产党土地革命中的“算账派”》,《社会》2016年第4期;孟庆延:《“深耕者”与“鼓动家”:论共产党早期乡村革命中的“农运派”》,《社会》2017年第3期。
- (17)罗宏:《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岳麓书社,2020年,第274—278页。
- (18)王勇、唐俐:《湖南历代文化世家·四十家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84—298页。
- (19)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 (20)范广欣:《以经术为治术:晚清湖南理学家的经世思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76—479页;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11—216页。
- (21)金再及:《罗亦农年谱》,载《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2页。
- (22)湘潭位于湘江中下游,为南北水路中途站,南下穿越骑田岭入广东,北上可入华中夏口,商业极为繁荣。但近代铁路公路和汽船航运兴起后,长沙和株洲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湘潭的枢纽地位。参见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第387—399页;湘潭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湘潭县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28页。
- (23)毛泽东父亲与罗亦农父亲都在湘潭从事过粮食贸易,在饥荒中亦有囤积居奇的经历,毛泽东也因此与父亲发生过冲突,其状与罗亦农类似。见斯诺《毛泽东自传》,张宗汉译,载刘统《早年毛泽东:传记、史料与回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3—9页。
- (24)(27)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第128—147、118—125页。
- (25)李永春编:《湖南新文化运动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83—684页。
- (26)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严蓓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16—23页。
- (28)“天良”之说来自罗亦农为家族拟写的对联,见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2页。
- (29)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6—77页。
- (30)金再及:《罗亦农年谱》,载《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02—403页;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1页;龙湘洪:《郭月卿先生事略》,载湘潭市岳塘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岳塘文史》(第1辑),内部印行,1995年。
- (31)刘金爱:《民国初年“船山学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 (32)梁绍辉:《刘人熙与船山学社》,《船山学报》1986年第2期。
- (33)唐振南、黄显孟:《贺民范应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之管见》,《湖南党史通讯》1986年第5期。
- (34)范广欣:《以经术为治术:晚清湖南理学家的经世思想》,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27—465页。
- (35)郭奇志:《罗亦农和他的恩师郭月卿》,《湘潮》(上半月)2015年第1期。
- (36)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凤凰出版社,2019年,第236—237页。
- (37)(40)裴士锋:《湖南人与现代中国》,黄中宪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60—175、55—57页。
- (38)刘一矛、刘景春:《罗亦农》,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8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11页。
- (39)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中华书局,2006年,第292—302页。
- (41)李曙新:《罗亦农与袁达时:大浪淘沙见真金》,《党史纵横》2012年第12期;郭清彬:《吴芳》,载湖南省革命烈士传编纂委员会编《三湘英烈传》第3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2—184页;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461页;彭述之:《彭述之回忆录》,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年,第128页。
- (42)邓野:《五四时期的工读互助主义及其实践》,《文史哲》1982年第6期。
-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7—58页。
- (44)李曙新:《罗亦农与袁达时:大浪淘沙见真金》,《党史纵横》2012年第12期。
- (45)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369—381、458—460页;袁实笃:《上海米贵罢工的情形》,《劳动界》1920年第1—4期。
- (46)吴芳:《最近劳动界罢工运动一斑》,《劳动界》1920年第4、6、7期;畸(卜士奇):《上海申新纺纱厂一瞥》,《劳动界》1920年第1期;林健柏、李致宁:《李启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35页。
- (47)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7—358页。
- (48)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469—471页。
- (49)杨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5—256页。
- (50)(52)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9—122、136—137页。
- (51)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彭军荣:《红场记忆:中共早期留苏档案解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1页。
- (53)李达:《192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旗飘飘》编辑部编《红旗飘飘》第31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26—28页。
- (54)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4、23—24页。
- (55)高语罕:《白话书信》,亚东图书馆,1922年,第454—459页。
- (56)赵妍杰:《试验新生活——“五四”后北京工读互助团的家庭革命》,《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 (57)蒋铁生:《蒋铁生复诸葛纯夫的信》,载高语罕《白话书信》,亚东图书馆,1922年,第477页。
- (58)陈绍康:《S.Y.之家——上海外国语学社始末》,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旗飘飘》编辑部编《红旗飘飘》第31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10页。
- (59)陈独秀:《此时劳动运动的宗旨》,《劳动界》1920年第15期。
- (60)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0—53页。
- (61)王军:《高语罕传》,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5—76页。
- (62)(67)(70)(75)(87)王健民:《留俄与国际派》,载刘真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4册,台湾编译馆,1980年,第1728—1729、1728—1729、1729、1730、1731页。
- (63)对此三大方针有不同表述,例如赵世炎将其表述为“具体化、秩序化、系统化”(赵世炎:《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8页),但内容基本都大体一致。本文采用罗亦农的说法。
- (64)(80)罗亦农:《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9—10页。
- (65)《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93页。
- (68)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史研究室编:《罗亦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8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1页;蒋光慈:《蒋光慈全集》第1卷,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4—15页。
- (69)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8页。
- (71)马德俊:《蒋光慈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 (72)彭龄、章谊:《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46页。
- (73)王健民:《留俄与国际派》,载刘真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4册,台湾编译馆,1980年,第1729页;马淑德、姜红:《罗亦农旅莫大事记》,《党的文献》1991年第5期。
- (74)刘小中、丁言模:《瞿秋白年谱详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80—86页;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8—219页。
- (76)列宁:《怎么办?》,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14—118页;列宁:《进一步,退两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59—82页。
- (77)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03页。
- (78)据抱朴回忆,学校国际部负责人为霍霍洛夫金,据俄共(布)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部会议记录,霍霍洛夫金曾任东方民族部中国处书记,可能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书记处成立后调离。参见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3页。
- (79)抱朴:《赤俄游记》,北新书局,1927年,第23—26、41—44页。
- (81)彭述之:《彭述之回忆录》,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年,第285—286页。
- (82)尹宽:《尹宽回忆赴法勤工俭学和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经过》,《芜湖党史资料》1983年第4期。
- (83)(88)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14、209—210页。
- (84)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10页;彭述之:《彭述之回忆录》,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年,第299、306页。
- (85)张仲实:《二十年代赴莫斯科留学的回忆》,《党史研究资料》1981年第12期。
- (86)郑异凡:《新经济政策的俄国》,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25—432页。
- (89)汤锐:《辛亥时期知识分子关于“道德”的认知及实践——以吴稚晖、蔡元培“进德观”为中心》,《学术界》2013年第1期;邓军:《从“良心”到“主义”:恽代英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团组织困境》,《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4期。
- (9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6—59页;陈绍康,《S.Y.之家——上海外国语学社始末》,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红旗飘飘》编辑部编《红旗飘飘》第31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第10—11页;李曙新:《罗亦农与袁达时:大浪淘沙见真金》,《党史纵横》2012年第12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1904—195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8页;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第6页。
- (91)杨昌济:《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4页。
- (92)毛泽东:《致彭璜》,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14页;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0—41页。
- (93)彭述之夫人陈碧兰认为批评是在1925年后才开始盛行。但据郑超麟回忆,批评的主导者正是1924年时已回国的彭述之。可以推测是前者曲笔回护,不过其对自身接受批评场景的回忆仍有参考价值。陈碧兰:《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第153页;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04—205页;李曙新:《彭泽湘的早期革命活动》,《百年潮》2020年第5期。
- (94)陈碧兰:《早期中共与托派——我的革命生涯回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第138—140、160—167页。
- (95)王健民:《留俄与国际派》,载刘真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4册,台湾编译馆,1980年,第1731页;罗亦农:《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页。
- (96)赵世炎:《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61页;彭泽湘:《忆莫斯科东方大学时的赵世炎》,载中共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编《缅怀赵世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6—97页。
- (97)金再及:《罗亦农年谱》,载《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1、415页。
- (98)赵世炎:《赵世炎文集》,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61页。
- (99)韦素园:《韦素园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87—90页。
- (100)蒋光慈:《蒋光慈全集》第1卷,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1、91页。
- (101)孙会修:《旅莫支部归国干部与大革命期间中共组织制度的改造》,《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5期。
- (102)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03—204页;彭述之:《彭述之回忆录》,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年,第258—259页;彭龄、章谊:《伏牛山的儿子——曹靖华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46—47页。
- (103)郑超麟:《史事与回忆——郑超麟晚年文选》第1卷,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第204页;金再及:《罗亦农年谱》,载《罗亦农文集》,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13页。
- (104)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苏力译,载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4—138页。
- (105)应星:《“以史解经”与中国共产主义文明研究的整全性路径》,《开放时代》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