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投资视角下乡—城流动妇女工作与家庭平衡机制研究
陈芳;沙勇;
摘要(Abstract):
社会投资将社会政策视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强调通过对人口的投资来回应政府所面对的治理挑战,尤其支持性别平等和女性劳动力市场参与。乡—城流动妇女的劳动力市场参与是当前我国社会政策的一个重点关注领域,需要探索这一群体的工作与家庭平衡机制,以促进对她们的社会投资。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表现为双向冲突与彼此增益。乡—城流动妇女得到来自父辈和配偶的子女照料支持不足,难以获得来自工作单位的支持,并未真正受惠于来自社会政策的支持。完善家庭友好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个体的人力资本能够支持乡—城流动妇女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实现这一群体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投资;流动妇女;工作与家庭平衡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我国特大城市人口均衡发展机制构建研究”(项目号:18BRK006);;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面二孩’政策下江苏流动人口二孩生育意愿研究”(项目号:2018SJA0086);;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决策机制及公共政策需求研究”(项目号:NYS218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陈芳;沙勇;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20.05.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28)N.More,B.Palier,J.Palme,“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as We Knew It?” In N.More,B.Palier,J.Palme (eds.),Towards a Social Investment Welfare State?Ideas Policies and Challenges,Bristol:Policy Press,2012,p.1,p.2.
- ②(17)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编:《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中国人口出版社,2018年,第4、163,215-216页。
- ③马小红、段成荣、郭静:《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5期。
- ④邱幼云:《“场域—惯习”视野下劳动参与的性别化机制——基于一名80后流动女性的个案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 ⑤⑨杨菊华:《边界与跨界:工作—家庭关系模式的变革》,《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0期。
- ⑥林忠、鞠蕾、陈丽:《工作—家庭冲突研究与中国议题:视角、内容和设计》,《管理世界》2013年第9期。
- ⑦D.S.Carlson,P.L.Perrewé,“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in the Stressor-Strain Relationship:An Examination of Work-Family Conflict”,Journal of Management,No.4,Vol.25 (1999),pp.513-540.
- ⑧周春淼、郝兴昌:《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大五人格的中介效应检验》,《心理科学》2009年第5期。
- ⑩佟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个人、家庭和国家策略》,《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 (11)张琪、张琳:《青年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其平衡机制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8年第4期。
- (12)陶然、孔德华、曹广忠:《流动还是留守: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与影响因素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11年第6期。
- (13)庞丽华、罗雅楠:《我国已婚流动女性就业状况及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研究》,《南方人口》2015年第1期。
- (14)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 (15)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 (16)李国正、高书平、唐孝文:《社会投资视角下女性流动人口“迁而不工”的对策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 (18)段成荣:《我国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 (19)许传新、张登国:《流动还是留守:家长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0期。
- (20)M.Budig,P.England,“The Wage Penalty for Motherhood”,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No.2,Vol.66 (2001),pp.204-225.
- (21)於嘉、谢宇:《生育对我国女性工资率的影响》,《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
- (22)D.J.Anderson,M.Binder,K.Krause,“The Motherhood Wage Penalty Revisited:Experience,Heterogeneity,Work Effort,and Work-Schedule Flexibility”,Industrial & Labor Relations Review,No.2,Vol.56 (2003),pp.273-294.
- (23)《卫生计生委就2017年1月全面两孩政策工作进展答记者问》,中国政府网,2017年1月22日。
- (24)郑真真:《流动妇女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17年第6期。
- (25)韩央迪:《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再家庭化:福利国家家庭政策的发展脉络与政策意涵》,《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 (26)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 (27)G.Esping-Andersen,D.Gallie,A.Hemerijck,J.Myles,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6-27,p.67.
- (29)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
- (30)OECD,Starting Strong 2017:Key OECD Indicators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aris:OECD Publishing,https://doi.org/10.1787/9789264276116-en,2017,p.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