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燕京学社的历史考察
陈滔娜;
摘要(Abstract):
哈佛燕京学社基于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双方办学的需要,协商开展校际合作,共同培养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互派学员和教员,攻读高层次学位,资助出版相关学术著作等,追求学术性与公益性,有较好的社会效应、学术效应和教育效应。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需要,本文通过对哈佛燕京学社进行历史考察,旨在反思今天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之路。
关键词(KeyWords): 哈佛燕京学社;学术共同体;校际合作;资源共享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基金项目“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校际合作研究”(CIA0901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陈滔娜;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5.03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37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载章开沅、林蔚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1、153-155页。
- [2]田正平主编:《中外教育交流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29页。
- [3][7][8][9]181922232428383940艾德敷:《燕京大学》,珠海出版社,2005年,第138、53、140、140、143、141、141-142、142、143、143、193、194、211页。
- [4][5][6][10]1113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49、50、53、67、67、69页。
- 12燕京研究院编:《燕京大学人物志》(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 141520陶飞亚、梁元生:《〈哈佛燕京学社〉补正》,《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 16赵迪厚:《文.理.法学院系》,载董鼐《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9页。
- 17英文为Harvard-Peking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当时燕京大学的英文称仍是Peking University,以后燕京大学英文改为Yenching University,学社亦改为"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参见张寄谦《哈佛燕京学社》,载章开沅、林蔚《中西文化与教会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40页。
- 21彭小舟:《论哈佛燕京学社的组织特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年第2期。
- 25313335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397-398、408、407、393-394页。
- 26燕大文史资料编委会:《燕大文史资料》第三辑,1990年,第20页。
- 2736陈观胜:《哈佛燕京学社与燕京大学之关系》,熊大绛译,载董鼐《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台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54、54-55页。
- 29张凤:《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文史哲》2004年第3期。张凤在此文还提到"到2001-2002年度为止,藏书共有1037411册(计有中文589552册,日文272222册,韩文111582册,西文44100册,越南文11741册,藏文4265册,满文3455册,蒙文494册;期刊5702种;83537种微卷微片;报纸32种。二十五史等多种数据库。"
- 30陈观胜:《哈佛燕京学社与燕京大学之关系》,1982年,第56页。张凤在《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中也提出此刊是从1927-1950年,每年出版两册,战时停刊,共38册。据《燕京大学史稿》一书记载,《燕京学报》从1927年6月开始,一直出版到1951年6月,共40期。参见燕京大学校友校史编写委员会《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2000年,第408页。
- 32杰.格.卢茨:《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94页。
- 34张凤:《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文史哲》2004年第3期。
- 41中国哈佛-燕京学者联谊会,http://www.casal.org.cn/har-vard-yenching/default.htm,2010-5-10登录。
- 42张凤:《哈佛燕京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文史哲》2004年第3期。
- 4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zqyjg.htm,2010-4-8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