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命题析论
童潇;
摘要(Abstract):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关键词(KeyWords):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布洛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童潇;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4.05.03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闻翔:《社会学的公共关怀与道德担当——评介麦克布洛维的〈公共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 2 梁萌:《在生产体制中发现工人阶级的未来——读布洛维劳动过程理论三部曲之一〈辉煌的过去〉》,《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 345678910[美]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9-140、141、142、143、143、144、145、143、146-154 、155、156-161、163-164、164、164-170、172-176、324、171 -172、176-179、179-181页。瑏瑡Michael Burawoy.Manufacturing Conse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学者童根兴的先生将之译为《制造共识》,参见童根兴《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
- [美]布洛维:《从资本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和后社会主义——一个学术工人的回顾与反思,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89页。
- [美]布洛维:《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96、198、198、204—205、206 、216—224、213、213、119—201、225、224—225、272—287、324 、198页。
- 笔者亲耳听到一位社会学领域的知名美国华人学者激进地指出,马克思的理论很精致,但是这些理论都是错误的。
- 郭于华、史云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提问法”的问题。梁树发对该问题曾经做过重要的解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提问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反对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探求判断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标准、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然,根据不同的情境,对这一提问的回答是会不尽相同的。(参见梁树发《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提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在本文中,笔者划分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与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是有所不同的,霍氏认为“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标准问题。给这种确定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十九世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的核心是‘应用唯物史观所产生出的方法’,而不是大堆教义、结论和著作。”([英]E.J.霍布斯鲍姆:《判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或观点的标准》,《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3期)对此笔者难以完全苟同,方法固然要紧,但是原理的重要结论也不可忽视,笔者认为,这里面主要是处理好根本性与具体性,一般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可参见下文。
- 当然,也有学者并不这样认为。陈学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他认为:将马克思主义划分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第三国际,列宁的解释路向。其开创者是列宁在《启蒙》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其国内代表有我党早期的哲学家艾思奇及中国人民大学肖前教授。他同时介绍了其他的一些观点:第二国际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化)和经济理论、社会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哲学。(参见陈学明、王凤才《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二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21、25-26页)。布洛维的观点和第二国际的观点是相类似的,但是其处理太简单了。当然,把马克思主义归纳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应当说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也是学术界的整体共识。
- 这一点,张一兵的论述尤为有启发:“在我们的理论研究中,不能过分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子系统之间的边界。这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真实进程中,他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历史批判(科学社会主义)”,“从我自己的认识来说,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是一定要认真读懂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的。”(参见张异兵《回到马克思》,2003年,第19-20页)事实上,我国一些卓有成就也都是从经济学切入的,如程恩富、顾海良等。瑒瑣郑杭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光明日报》1985年7月29日。
- “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或曰“思想”是郑杭生在2007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我们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或态度,即通过反思批判这样一种理性思维活动,实事求是地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否定该否定的东西,并根据这种分析提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方案。”郑杭生教授指出,这种思想是“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它既不赞同‘否定一切’的颠覆性或毁灭性的变味批判,又不赞同‘肯定一切’的无反思批判的盲从态度。这里,反思和批判并用,是想强调两者的某种相对区别,
- 反思主要是对我们人和人类自己的反思、检讨;批判主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审视。”(参见郑杭生《论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 [美]布洛维:《社会学和社会的命运,公共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58、59页。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 陆建猷:《马克思主义文献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页。
-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第287页。
-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年。
- 李友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第3-19页。
- [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4页。
- [美]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5年,第3—6 页。
- 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27-288、3、249-250、249-250 、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