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认同的现代形态及其发展路向
赵素锦;
摘要(Abstract):
当前,道德冷漠、道德怨恨等社会现象的频繁讨论,使得"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认同问题成为现代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在现代道德哲学家的探究中,认同伦理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于一种现代社会新自我观的形成与盛行。而诸道德哲学家为之提出的解决方案虽异彩纷呈,但归纳起来主要源自两大思想传统即康德与黑格尔。在泰勒、哈贝马斯和霍耐特等代表性的现代认同理论形态的辩驳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如何对待形而上学这一问题的态度上的分歧,生发出伦理型认同与道德型认同方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其实质展现出现代性道德难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即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到底是伦理优先还是道德优先?尽管辩驳仍在行进,但对于处在现实伦理生活场域中的道德自我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过一种属人的精神生活,那么,对伦理认同问题的未来思考就必须舍弃非此即彼的对立式思维模式,开创一种有关"我们"的全新和解式思维模式,以此来迎接伦理道德发展的新世界。
关键词(KeyWords): 伦理认同;现代自我;认同形态;发展路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儒家‘孝’伦理的精神哲学研究”(项目号:14YJC720027);;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现代民主伦理研究”(项目号:2015CZX052);; 江苏省“道德发展智库”和“公民社会与社会风尚”“2011”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国家哲学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项目号:10&ZD0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s): 赵素锦;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6.02.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樊浩:《中国伦理道德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37、46、65页。
- (2)参见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
- (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97页。
- (5)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化过程》,郭建如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2-43、47、53页。
- (6)(7)(8)(9)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第4、24、35-37、47页。
- (10)(11)(12)(13)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43-44、44、47-48页。
- (14)(15)(16)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29、71页。
- (17)参见樊浩《“我们”的世界缺什么?》,《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6期。
-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