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研究综述
殷洁
摘要(Abstract):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源远流长,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更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南京作为明王朝的兴国之所在,皇权中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了南京成为中外交往的核心地带,现存的造船厂、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等多处遗迹也印证了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受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最直接、显著、深远的一座城市。郑和团队七下西洋共访问国家三十多个,带去大批中国的丝绸、瓷器、铜铁器等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带回到访国家的宝石、特产、香料等,不仅开辟了中国到东南亚直至非洲十万余里的航线,更为重要的是打开了与亚非各国文化、贸易交往的大门,横贯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
关键词(KeyWords): 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郑和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殷洁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9.06.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冯并:《丝路大视野》,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9页。
- ②刘迎胜:《丝路文化·海上卷》,杭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 ③南京市博物馆:《宝船厂遗址——南京明宝船厂六作塘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页。
- ④罗宗真、江苏省纪念郑和筹委会:《简述江苏几处有关郑和的文物遗迹——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文物》1985年第6期。
- ⑤⑥华国容:《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六作塘考古发掘纪要》,《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3期。
- ⑦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49页。
- ⑧转引自邵磊《对郑和佛教信仰质疑的驳议——兼述郑和佛教信仰的新发现与新认识》,《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 ⑨转引自李兴华《南京伊斯兰教研究》,《回族研究》2005年第2期。
- ⑩转引自徐恭生《郑和宝船尺度“32”字解读》,《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1期。
- (11)周运中:《郑和下西洋新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第345页。
- (12)马欢著,万明校注:《明抄本〈瀛涯胜览〉校注》,海洋出版社,2005年,导读第23-24页。
- (13)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93页。
- (14)(23)方豪:《中西交通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11、441页。
- (15)季士家:《关于浡泥国王墓和墓碑碑文问题——与史原同志商榷》,《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5期。
- (16)张廷玉:《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中华书局,2000年,第5636页。
- (17)邵磊、贺云翱:《郑和与江苏——江苏郑和遗迹考述》,《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 (18)转引自王元林《天妃、南海神崇拜与郑和下西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 (19)葛寅亮著,何孝荣校:《金陵梵刹志》(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1页。
- (20)巩珍著,向达校注:《西洋番国志》,中华书局,2000年,第53页。
- (21)范金民:《衣被天下——明清江南丝绸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8页。
- (22)华国荣、王志高、邵磊:《江宁织造府、局遗址考古发掘记》,《钟山风雨》2003年第4期。
- (24)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筹备委员会、中国航海史研究会:《郑和研究资料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第420-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