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古时期出处思想的演变及其审美意蕴
李昌舒;
摘要(Abstract):
出处关系是中国古代士人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它对于士人心态具有深刻影响,由此又影响到审美思想。从魏晋到中晚唐的中古时期是出处关系从尖锐对抗到趋于和解的过程,从美学上讲,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美学从自觉到兴盛的过程。本文主要考察大隐、亦官亦隐和中隐的思想基础及其美学意蕴。
关键词(KeyWords): 出处;思想;审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昌舒;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09.04.02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瑶先生在《论希企隐逸之风》一文中指出:“在封建社会里,士农工商是职业划分的类型,士大夫的出路除了仕以外,只有隐之一途;所以出处问题是士大夫的切身的问题。”(《王瑶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11页)
- [2]本文所引郭象之语均出自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
- [3]阎采平认为:“纵观有晋两代之玄言诗,因循自然之说是贯串始终的一条红线。……歧义表现在如何得意,如何因循自然这一点上。关于这一点的讨论,是以隐显出处为中心来展开的。”(《玄学人生观的艺术体现——论玄言诗的主旨》,《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 [4]石守谦先生在论述中国庭园的起源时说:“后世文人大都服膺这种‘大隐’的说法,一方面尽其为士的责任,在政府中执行济世的工作(当然物质酬劳也可能是动机之一);另一方面则在私生活里过着隐士的生活。庭园便提供了一个环境来满足士大夫公余或退休之后追求隐逸的心理需求。既是如此,则庭园在设计上,便无处不透露出文人的品味。”(《赋彩制形——传统美学思想与艺术批评》,载《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87页。)
- [5]本文所引王维之语,均出自陈铁民点校:《王维集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
- [6]《王维的终南隐居——与陈铁民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
- [7]郑临川述:《闻一多先生说唐诗》(下),《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5期。
- [8]张戒:《岁寒堂诗话》评王维诗歌语,载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960页。
- [9]本文所引慧能之语,均依杨曾文点校:《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 [10]印顺:《中国禅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9页。
- 11本文所引白居易之语,均出自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
- 12需要注意的是,大隐与中隐有相似之处,在出处关系上都是出处同归;在审美上,都表现出清幽、淡远的文人趣味。因此,学者对二者的区别大多语焉不详,有人甚至直接将二者等同,但通过白居易这里的表述可以看出,虽然二者有内在联系,但仍有重要区别:(1)中隐自觉远离权力中心,一般是隐于郡县;而大隐无此自觉,往往处于京都。(2)中隐对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建构是大隐缺乏的,这意味着中隐对庙堂之风尘的涤除更为彻底,对审美的影响更为深远。
- 13明胡应麟语,载陈友琴编:《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第210页。
- 14李泽厚说:“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从中唐到北宋则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44-145页。
- 15柳田圣山:《禅与中国》中译本,三联书店,1988年,第162页。
- 16《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第410页。
- 17《禅道与东方文化》,《禅学研究》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 18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 19参见[美]宇文所安《机智与私人生活》,载《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三联书店,2006年。
- 20《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5-37页。
- 21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