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中的权力宣展与合法性建构——中国社会变革与政治发展中的国庆大阅兵(1949-2009)
王海洲;
摘要(Abstract):
作为一种政治仪式,国庆大阅兵在中国60年来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接受、反馈和记录来自于文化、制度和特殊历史事件等外部环境产生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时间、空间、人员和器物等内部结构的精心安排,成为政治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装置,并在具体的操演过程中以身体控制、情感表达和仪式化等策略实现合法性的建构。同时,随着规模宏大、备受瞩目的国庆阅兵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其中蕴含的有关权力与合法性的政治信息被转化成为个人、群体和社会所共有的政治记忆,在塑造国家的政治文化、民族的政治认同以及国民的政治观念中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KeyWords): 政治仪式;权力;合法性;中国政治;阅兵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王海洲;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0.04.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59胡滨:《关于阅兵权的立法规制》,《法商论丛》2008年第3期。
- [2]目前,除中国不定期举行国庆阅兵外,俄罗斯、法国、朝鲜、古巴和新加坡等国家经常在国庆、建军节或其他重大纪念日举行阅兵仪式。
- [3]田义祥:《中国阅兵史话》,《军事历史》1999年第4期。
- [4]参见刘开生:《古时候的阅兵》,《大公报》2009年4月13日。
- [5]参见《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三卷兵制》,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5-16页。
- [6]是谓“春搜之礼,著自周令”参见《宋书.本纪第六.孝武帝纪》。
- [7]赫治清,王晓卫:《中国兵制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 [8]“帝大阅玉泉山,达什巴图尔等扈驾往观,战栗失色,奏:‘天朝兵威若此,何敌不克?’”参见《清史稿.列传第三○九.藩部传四.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传》。
- [9]参见《清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二.创设海军及改练陆军》
- [10]1931年11月7日在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所举行的“开国大典”上的阅兵仪式;1933年中央苏区庆“五一”的红军大阅兵;1933年在瑞金举行的庆祝“八一”阅兵;1944年11月1日八路军第359旅远征湘粤边前在延安机场举行的阅兵仪式,以及1949年3月25日在北京西苑机场举行的阅兵仪式。参见陈宇《建国前我军5次大阅兵》,《中国国防报》2009年2月17日。
- 11基本数据来自于许农合编著:《1949-1999国庆大阅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
- 121984年的电视人口覆盖率。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 13国家统计局:《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ndsj/zgnj/2000/T62c.htm.
- 14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8/indexch.htm.
- 17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3-184页。
- 18参见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 19参见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 2022包玉娥等:《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0、258页。
- 21参见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70页。
- 23涂学能:《中国国庆阅兵(1949-1999)》,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
- 24邓小平:《军队整顿的任务》,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页。
- 25E.Joffe,“Defense Modernization and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in China”,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No.3,Vol.2(1981),pp.317-325.
- 26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327页。
- 27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张蕴岭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所言。See E.Eckholm,“Beijing Shows Off Military Weapons toImpressthe Chinese and Others”,The NewYork Times,October2,1999。
- 28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
- 29曹俊汉:《从治理的观念谈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建构之关联》,载曹俊汉编《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9-160页。
- 30See J.Macartney,“Howit happened:China6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Times Online,October1,2009.Retrieved October15,2009,from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6856441.ece#cid=OTC-RSS&attr=797093.
- 31参见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38-241页。
- 32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4期。
- 33刘智峰:《中国政治》,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 3453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导论。
- 35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第二版),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4页。
- 36乔治.米歇尔:《再现的时光:有关文化遗址和古迹的历史观》,载张穗华主编《石头,文化和时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第16页。
- 37张愚、诸葛净、陈薇:《城市历史空间的计算机视觉模拟研究与应用———以清天安门广场为例》,《建筑学报》2004年第2期。
- 38朱剑飞:《天朝沙场————清故宫及北京的政治空间构成纲要》,载陶东风等编《文化研究》(第1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01页。
- 39参见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48页。
- 40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0页。
- 41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页。
- 42参见毛泽东《中国各阶级的分析》,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施密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 44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徐昌翰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32页。
- 4548D.Kertzer,Ritual,Politics and Power,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p.179,p.97.
- 46中央军委[1997]军字第57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 47参见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350页。
- 49参见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70页。
- 50中央军委[2003]军字第65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犯罪条例》,第三章第21条第1则。
- 5152参见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8、19-20页。
- 53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导论。
- 54扬.阿斯曼:《古代东方如何沟通历史和代表过去》,载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 55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刘钢敏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56页。
- 5657毛泽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1949年9月30日)》,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9-1950.12)》,中共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3、10页。
- 58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10月1日。
- 6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第四节,第94条。
- 61T.Paltiel,“PLAAllegiance on Parade:Civil-Military Relationsin Transition”,The China Quarterly,No.143,1995,pp.784-800.
- 626364许农合编:《1949-1999国庆阅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5、54-55、134页。
- 65参见罗洪啸《九成民众期待国庆阅兵》,《香港文汇报》2009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