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与中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比较分析
李路曲;
摘要(Abstract):
新加坡的比较价值在于它的治理方式与我国有基本的相似之处,治理体系有较高的现代化水平,而且也走过了一条渐进式转型与改革之路,这种相似案例的比较在相关的案例设计和比较框架中最容易离析出量性差异或可操作性经验。两国国家治理方式变革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在保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以强国家来推进现代国家建设、推进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两国国家治理方式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建立责任型政府、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方面,新加坡的改革更早也更为深入和成熟,其特点是从强国家弱社会向国家与社会相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对于正在沿着这一方向进行改革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KeyWords): 新加坡;中国;国家治理方式;比较分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科高峰高原计划的资助
作者(Authors): 李路曲;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7.02.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编:《现代化之路:中国、俄罗斯、东欧国家改革比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 (2)(4)陈峰、康怡:《比较政治学如何研究?——范例和启示》,载《比较政治学研究》第10辑,中央编译出版社,第8-12、4-12页。
- (3)我国学界曾对韩国的激进式转型和民主化进程进行过研究,但对其近十几年来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关注较少,现在国际上对韩国的各种治理指标评价都较高,2014年韩国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8千美元。参见“金融界”网站http://gold.jrj.com.cn/2014/12/29202018621305.shtml,2014年12月29日。此外对美国等国家在某一领域中的治理方式的研究也需要关注。
- (5)这方面的著述丰厚,重要的成果有吴玉山《俄罗斯转型(1992-1999):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关海庭《中俄体制转轨模式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黄宗良《书屋论政》,人民出版社,2005年;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曹长盛等主编《苏联演变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许志新主编《重新崛起之路:俄罗斯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国际比较政治学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Arend Lijphart(ed.),Parliamentary versus Presidential Government,Oxford:Oxford Univ.Press,1992;Larry Diamond(eds.),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Press,1997.
- (6)马太·杜甘:《国家的比较:为什么比较,如何比较,拿什么比较》,文强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9-115、127-169页。
- (7)胡安·J.林茨、阿尔费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孙龙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Case,William,Politics in Southeast:Democracy Or Less,London:Routledge Curzon 11 New Fetter Lane,2003.
- (8)根据IMF发布的2015年全球各国人均GDP排名,2014新加坡为54000美元,中国为7130美元(http://gz.kblcdn.com/new/detail.aspx?id=2007),而中国1949年建国之时的人均GDP约为人均100美元。
- (9)T.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48页。
- (10)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方福前译,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 (11)Otto Heinz,The State in Historical Perpective,in Reinhard Bendix ed.,State and Socie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ociolog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pp.154-155.
- (12)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平新乔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3-25页。
- (13)庞金友:《国家为何不能超限:当代西方国家限度理论的逻辑进路》,载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编《“比较视野中的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3月,第157页。
- (14)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宁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5页。
- (15)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 (16)李强:《国家能力与国家权力的悖论——兼评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评网http://www.china-review.com/sao.asp?id=3399,2003年8月9日。
- (17)笔者认为,任何一种体制都存在着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到衰落的过程,因此,集权体制在它的发展和成熟时期是强大的,但在产生和衰落时期是软弱的。可参阅李路曲《关于民主化、制度化与发展水平关系的思考》,《晋阳学刊》2008年第1期。
- (18)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转引自“新华网”,2015年3月5日。
- (19)Slater,Dan(2012),“Strong-state Democratization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Journal of Democracy,Vol.23,No.2(2012),pp.19-33.
- (20)(21)Peter Evans,Embedded Autonomy:States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pp.18-19,pp.25-26.
- (22)任剑涛:《国家治理的简约主义》,《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 (2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 (24)(36)[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77-500、477-500页。
- (25)新加坡的内阁设置见新加坡政府网:http://www.cabinet.gov.sg/content/cabinet/Appointment shtml.
- (26)例如,杭州市人民政府70个政府部门;南京市人民政府68个政府部门;济南市人民政府56个政府部门;武汉市人民政府52个政府部门;合肥市人们政府63个政府部门;沈阳市人民政府65个政府部门。此外,新加坡只有一个党的常设机构,即人民行动党中央委员会,人数很少,而中国市一级和区一级都有党委的常设机构,一般有5-6个,且人数较多。
- (27)例如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共51个政府部门,杭州市余杭区政府43个政府部门。
- (28)这还不包括市、区所属的专职的党务机构,我国的党务机构负有较多的行政职能,平均市一级约有8个,区一级有6个,而新加坡只有一个数十个人的中央党部。
- (29)吴敬琏:《全面深化改革遏制权贵资本主义》,凤凰网,2013年6月15日。
- (30)(31)Ho Khai Leong,Shared Responsibilities,Unshared Power:The Politics of Policy-Making in 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y Press,2003,pp.10-25,pp.263-275.
- (32)徐湘林:《以“责任政府”来推进政社关系良性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1月19日。
- (33)Samuel P.Huntington,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cay,World Politics,No.4(1965),pp.386-430.
- (34)[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9-67页。
- (35)Francis Fukuyama,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14.
- (37)李路曲:《新加坡政治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 (38)近20年来,反对党在大选中有越来越激烈的竞选,尤其是在2011年5月的大选中有6名议员当选,这对于反对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对于新加坡来说,是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此外,媒体可以公开报道反对派意见,从而对执政党构成相当的压力,尤其是这种竞争性民主还在缓慢而有序地发展,这在后发展中国家中的威权主义时期是十分鲜见的。
- (39)那传林:《政权与产权关系视角下的俄罗斯社会变迁》,《西伯利亚研究》2013年第6期。
- (40)Case,William,Politics in Southeast:Democracy Or Less,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pp.1-28.
- (41)(45)Damien Kingsbury,Southeast Asia:A political profi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105-137,pp.261-280.
- (42)《联合早报》评论员:《稳定、赞同和改变》,载《星期日时报》(The Sunday times)2011年5月8日。
- (43)李路曲:《新加坡2011年大选与政治发展模式》,《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第4期。
- (44)房宁等:《自由、威权、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3-92页。
- (45)Damien Kingsbury,Southeast Asia:A political profi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261-280.
- (46)阿图尔·科利:《国家引导的发展》,朱天飚、黄琪轩、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第449页。
- (47)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1期。
- (48)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人民日报(海外版)》评论员指出,我们的反腐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腐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只有制度建设取得了成效,才能营造良好的从政环境,根治腐败问题,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7月18日。
- (4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新华网201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