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儒科”与晚年顾炎武
孔定芳;
摘要(Abstract):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支撑了遗民们的那些基本动因:本于君臣大义的“忠君”、基于民族大义的“夷夏大防”、源于怀旧情感的“故国之思”,以及出于人格道义的气节操守,而是对于嗣母王氏的“孝”和对于“先妣遗命”的庄严秉承。然而,将“不臣二性”的政治操守仅仅系之于“孝”,未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是故,经受了“鸿博”的温柔笼络之后,顾炎武在对清王朝态度上明显地表现出松动和软化,这说明遗民现象从来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关键词(KeyWords): 博学鸿儒科;清朝;遗民;顾炎武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孔定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参阅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载《历史档案》2004年第4期;《明遗民的身份认同及其符号世界》,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3期。
- 王弘撰:《山志》卷六,《孙豹人》。
- 秦松龄:《苍砚山人文录·严中允传》。
-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七六,《严绳孙墓志铭》。
- 李富孙:《鹤征录》卷二。
- 严绳孙:《秋水集》卷十,《南乡子》。
-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己未词科录外录》,中华书局,1959年。
- 分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廉耻》、《降臣》。
-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二,《记与孝感熊先生语》。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叶讱蓭书》。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次耕书(一)》。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十一》。
- 顾炎武:《亭林余集》不分卷,《先妣王硕人行状》。
- 顾炎武:《亭林诗集》卷一,《表哀诗》题注。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附与李中孚》。
-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三,《与陈介眉》。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次耕书》、《与李中孚书(一)》。
- 顾炎武:《亭林余集》不分卷,《常熟陈君墓志铭》。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九》。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李中孚书(一)》。
- 萧一山:《清代通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774页。
- 顾炎武:《亭林余集》不分卷,《与潘次耕札五首》。
- 顾炎武:《蒋山佣残稿》卷三,《与次耕》。
- 《清史稿》卷四八四,《潘耒传》。
- 王蘧常:《顾亭林诗集汇注》,《解题》引《尹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五》。
-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二六,《儒林》。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史馆诸君书》。
- 参见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答徐甥公肃书》。
- 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94-396页。所谓“蒙面灌浆人”,乃清初流行骂语,意为“蒙着人的面皮却无心肝”。
- 曹溶:《静惕堂诗文集》卷三五,第19页。
- 关于顾炎武与曹溶交接事,谢正光先生在《顾炎武与曹溶交游考》一书中考论颇详。
-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答次耕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