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孝伦理:形成与功用
王健崭;
摘要(Abstract):
"孝"的观念并非儒家自创,追溯其历史渊源,可发现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孝观念的萌芽。孔子和其后继者在继承前人孝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孝伦理的内容、拓展孝伦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儒家孝伦理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政治秩序。随着历史的演进,孝伦理的内涵几经变化,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功用,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合理定位。
关键词(KeyWords): 儒家;孝;孝观念;孝伦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09年度中国药科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儒家孝伦理对当前老龄化社会的道德价值功用”(项目号:JKQ2009032);2010年度中国药科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项目"儒家孝伦理的学理基础"(项目号:JKQ2011010)的成果之一;; 201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儒家孝伦理的精神哲学研究及对老龄化社会的价值功用”(项目号:2010SJD720015);;
作者(Authors): 王健崭;
DOI: 10.16091/j.cnki.cn32-1308/c.2011.06.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 ②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8-40页。
- ③李裕民:《殷周金文中的“孝”和孔丘“孝道”的反动本质》,《考古学报》1974年第2期。
- ④巴新生:《殷人的上帝与原始思维》,《北方论丛》1993年第3期。
- ⑤何平:《“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南开学报》1988年第2期。
- ⑥《史记.孔子世家》。
- ⑦《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 ⑧《孟子.梁惠王上》。
- ⑨《孟子.离娄上》。
- ⑩《孟子.告子下》。
- 11《荀子.性恶篇》。
- 12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1900年),易鑫鼎编《梁启超选集》下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第541页。